从多部名作谈低音提琴演奏音乐表现力的提升论文

2024-09-14 11:52:5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低音提琴是提琴家族中体积最大、发音最低的弦乐器。在当代,随着音乐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低音提琴的演奏技法,并具备了一定的演奏水平,有力推动了这门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多数演奏者虽然可以熟练流畅地演奏作品,但是一曲奏罢,却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难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究其原因,正是音乐表现力的缺失。对此,本文简要回顾了低音提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音乐表现力的内涵,并结合多部名作就音乐表现力的提升提出了建议,以期起到相应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低音提琴是提琴家族中体积最大、发音最低的弦乐器。在当代,随着音乐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低音提琴的演奏技法,并具备了一定的演奏水平,有力推动了这门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多数演奏者虽然可以熟练流畅地演奏作品,但是一曲奏罢,却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难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究其原因,正是音乐表现力的缺失。对此,本文简要回顾了低音提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音乐表现力的内涵,并结合多部名作就音乐表现力的提升提出了建议,以期起到相应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低音提琴发展历程
低音提琴的具体发明者不详,但是从其形制可知,其与提琴家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乐器的发明初衷是让乐队中有更加低沉和强壮的声音。巴洛克时期,低音提琴开始运用于乐队和歌剧中。随着该时期和声理论体系的完善,低音提琴在乐队中主要承担和声根基的职责,通常作为通奏低音与其他乐器合奏。古典主义时期,迪斯特多夫、万哈尔、霍夫迈斯特、斯佩尔等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曲家专门创作了多首低音提琴协奏曲,在今天仍广为流传,为低音提琴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低音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博泰西尼先后创作了多部低音提琴佳作,同时对低音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为低音提琴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与此同时,格里埃尔、米夏克以及库塞维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也丰富了低音提琴的曲目库。进入20世纪,低音提琴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德国的欣德米特、匈牙利的蒙塔克、捷克的赫特尔等著名作曲家都曾专门创作低音提琴作品,并对独奏作品进行了探索,推动了这一乐器独奏艺术的发展。如今,低音提琴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器乐艺术,既可以广泛应用于室内乐、交响乐和歌剧中,也可以独立演奏或与其他乐器协奏,实现了融合性与独立性的有机统一。
二、音乐表现力的内涵
音乐表现力是指表演者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体验,凭借演奏技术所展现出来的整体感觉、状态、风格和韵味。这种表现力可以赢得观众的认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音乐表现力既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也是反映演奏者水平的重要标志。如莫扎特的钢琴曲清新洗练,让人心生美好;贝多芬的交响乐慷慨激昂,让人充满力量。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正是因为演奏者真正表现出了作品的风格和情感,在作品和观众之间搭建了桥梁。但现实往往是,尽管很多低音提琴演奏者具备了一定的演奏能力,也可以熟练流畅地演奏作品,但是演奏完毕后却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其实就是因为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有所缺失。因此演奏者需要对此给予充分重视,突破音乐表现力缺失这个瓶颈,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低音提琴演奏音乐表现力的提升路径
(一)深入体验作品
若想在低音提琴演奏中呈现出非凡的音乐表现力,则必须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实际上很多演奏者在面对一部新作品时,仅简单浏览乐谱便上手演奏,甚至连创作者信息、主要内容都不了解,这种状态下的演奏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演奏的首要环节必须是作品分析。以《草原之歌》为例,整个作品的分析环节主要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文本分析。文本分析即对创作者信息、作品主要内容、创作背景等方面的分析。《草原之歌》是张宝源于1934年创作的中国早期低音提琴作品代表作。该曲描绘的是内蒙古大草原辽阔壮美的景象,和蒙古族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蒙古族的民歌和民乐普遍具有情感真挚、旋律悠扬的特点,这部作品也是如此,它是一部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佳作。
第二,音乐分析。音乐分析主要是指对作品音乐结构、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草原之歌》采用了二部曲式结构,G大调,A部分包含a和b两个乐段,B部分包含c乐段,同时对a乐段进行了再现。在演奏中,该曲对蒙古族特有的弦乐器——马头琴进行了模仿,这要求演奏者要对这门乐器的形制、音色等进行专项学习。
第三,尝试演奏。在经过文本和音乐分析后,演奏者已经对如何演奏作品、演奏到何种程度等问题有了初步的构思,下一步则可以尝试演奏作品。该环节尚且不在质量上提出要求,而是要重点验证之前的分析是否全面和准确,并不断进行针对性调整,最终获得科学的、个性化的演奏效果。
(二)完善演奏技术
低音提琴演奏音乐表现力的呈现,是以演奏者全面的演奏技术为基础的。因此演奏者需要从基础性、针对性和创新性三个角度对演奏技术进行夯实和提升。
第一,基础性。许多低音提琴学习者一味追求速度和难度,导致存在基本功不扎实、手法不规范的问题。在实际演奏中,他们往往会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反之,如果演奏者能坚持基本功训练,则可以保证自身始终在良好的演奏状态内。所以演奏者需要认识到基础练习的重要性,并每天坚持基本练习,这是获得富含音乐表现力的演奏效果的最大底气所在。
第二,针对性。低音提琴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曲目库,不同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有着各自鲜明的风格。所以演奏者需要根据作品要求进行针对性技术练习。比如在万哈尔的《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的华彩段中有一段模进的密集型音符,这是该段演奏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演奏者进行针对性的技术练习。该部分的旋律可以视为两个声部,一个声部是持续的根音G,另一个声部则是两个八度的G大调上行音阶。练习时演奏者可以就右手运弓进行单独练习,先由慢到快,再到快慢自如,最后再加入左手的持续音,由此可以获得清晰流畅的演奏效果。
第三,创新性。近年来,一些作曲家为了获得新奇的音响效果,对新的演奏技法进行了探索,这也是演奏者需要及时学习和掌握的。以左手技法为例,传统演奏中,左手的任务就是按弦和揉弦,但是在一些当代作品中,很多作曲家赋予了左手更加多元化的演奏形式。比如左手手指敲击背板并拨弦、用手指敲击每个音符在弦上的位置使之发出具有音高的敲弦声等。演奏者只有及时掌握这些技法才能使作品特色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强化困难乐段
困难乐段是指低音提琴作品中演奏难度较大的乐段,其实所谓的“困难”是从演奏者角度而言的。从创作者角度来说,困难乐段往往是乐曲的核心乐段,可以使作品的风格和内涵得到集中和全面的展示;从观众角度来说,困难乐段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的乐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听觉和视觉享受。如果能够将困难乐段演绎得准确到位、精彩纷呈,则必然能从根本上提升演奏质量,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古典主义时期迪特斯道夫创作的《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曾出现了一大段连续的双音、大跨度音程和快速级进,充分展示出了低音提琴的音乐风采。浪漫主义时期的博泰西尼曾将小提琴演奏技法移植到低音提琴上,将演奏把位从中音区扩展到了泛音区,极大地促进了低音提琴演奏的发展。在博泰西尼《第二低音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中,有一段长达20小节的华彩,通过对声乐演唱中花腔技巧的借鉴,能够呈现富含歌唱性的音乐效果。通过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困难乐段往往是作品的精华部分所在,演奏者必须对此给予充分重视。一方面要对困难乐段的价值和意义有正确认识,并探索科学有效的练习方法;另一方面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项练习,克服演奏难题,使其成为音乐表现力呈现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四)参与舞台实践
低音提琴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提升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实现。部分演奏者在台下练习期间发挥良好,但是到了正式演出时就会受到环境、场地等多方面的影响,出现紧张、焦虑等状况,正常发挥都难以保证,音乐表现力的呈现更成了空谈。因此演奏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予以强化和完善。
第一,要主动参与到各类演出活动中。舞台没有大小之分,每一次演出对于演奏者而言都是一次锻炼和积累、巩固和提高。只有见多才能识广,演奏者所经历的演出场景越多,演出经验也就越丰富,这有助于演奏者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
第二,对名家进行模仿。在演奏者经验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先对一些名家进行模仿,这种模仿可以让演奏者在短时间内掌握舞台表演的基本要领,不会出现原则性偏差。熟悉舞台环境后,演奏者再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渐探索个人的风格与特色。
第三,要善于思考和总结。演奏者可以利用各类摄录设备对个人表演过程进行全程录像,演出结束后进行复盘反思,详细回顾和思考个人在表演中的得失,明确改进方向。
第四,加强实践理论的学习。演奏者应主动学习一些舞台表演、音乐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比如演奏者在演奏时会出现紧张、焦虑等正常的心理反应,关键在于如何去规避或减小其带来的影响。对此已经有心理暗示法、精力转移法等诸多颇有成效的方法。演奏者通过理论学习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可以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的演奏心得体会。
(五)丰富文化修养
对于中国演奏者而言,低音提琴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外来乐器,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与各类文化有过密切的融合,所以呈现在当代演奏者面前的低音提琴作品是一个文化集合体。演奏者的文化修养越丰厚,其对作品的了解和感悟就越全面、深入,从而可以呈现出个性化的演奏效果,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表现力的提升。
以中国低音提琴作品为例。从表面上看,中国低音提琴作品是指由中国创作者根据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而来的作品,实际上其诞生和发展绝非这般简单。在20世纪初,西方音乐文化传播至中国,面对植根于西方文化语境的声乐、器乐等,中国音乐工作者经过思考、尝试和探索后,毅然选定了民族化的创演方向,即在充分尊重西方音乐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创造性地与民族民间音乐相融合,从中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道德观念、审美追求等。由此诞生出的诸多民族音乐佳作,不仅从本质上拉近了西方音乐文化和中国观众之间的距离,还为世界音乐文化的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所以中国低音提琴作品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外来音乐文化民族化改造的成果,凝聚着无数中国音乐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欣赏和演奏中国低音提琴作品不仅是个人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彰显。有了这种文化自信,演奏者的演奏状态也就更加饱满和积极,从而能获得理想的演奏效果。因此,当代演奏者应该多听多看,主动学习和低音提琴相关的知识,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思考和感悟,并在演奏中充分表达出来,这样的演奏就可能是富含音乐表现力的。
低音提琴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自诞生以来便一直是室内乐、交响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低音提琴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演奏者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在增长。但在充分肯定已有发展成就的同时,还需要将目光投向演奏质量方面。广大演奏者需要认同音乐表现力的价值和意义,掌握提升音乐表现力的具体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演奏技术、音乐素养等多方面的发展。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结合多部中外名作,就提升音乐表现力的路径进行了总结。相信在今后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演奏者和更高质量的二度创作,成为这门艺术在当代发展的重要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