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体现论文

2024-09-14 11:44:3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与民族声乐一样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二者在唱腔、气息、节奏方面有着较多相似之处。将戏曲元素融入民族声乐中,不仅有助于丰富民族声乐的创作题材,还有助于创新民族声乐的表演形式,对增强民族声乐的影响力,推动民族声乐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戏曲艺术和民族声乐进行简要介绍,进而探讨在民族声乐中融入戏曲元素的意义,最后分析戏曲元素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具体体现,希望为民族声乐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与民族声乐一样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二者在唱腔、气息、节奏方面有着较多相似之处。将戏曲元素融入民族声乐中,不仅有助于丰富民族声乐的创作题材,还有助于创新民族声乐的表演形式,对增强民族声乐的影响力,推动民族声乐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戏曲艺术和民族声乐进行简要介绍,进而探讨在民族声乐中融入戏曲元素的意义,最后分析戏曲元素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具体体现,希望为民族声乐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
(一)戏曲艺术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是世界上三大古老戏剧文化艺术之一,在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多个不同的剧种,其中以京剧、黄梅戏、评剧、豫剧、越剧最具代表性。戏曲融汇了杂技、舞蹈等各个艺术门类,以唱、念、做、打等综合表演技法为核心,并按照一定规范对生活动作进行提炼,使关门、上马等表演都形成一套固定的程式,还通过变形的方式处理舞台时间、舞台空间,借以表现现实的环境或对象,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等特点。一直以来,戏曲表演都是广大民众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娱乐方式逐渐多元,传统戏曲的影响力逐渐被削弱,亟须探寻创新发展之路,使其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二)民族声乐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数量众多,经过数千年的积淀,许多民族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民族声乐艺术就是其中之一。从广义的层面而言,民族声乐包括说唱、民歌、民族歌剧等多种形式,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且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歌唱艺术。从狭义的层面而言,民族声乐也可称之为民族唱法,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还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演唱方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民族声乐的定义和理解也在不断变化,逐渐跨越狭隘的概念理解,向全新的思维方法、伦理表达及观念等更加宽泛的方向拓展。
二、在民族声乐中融入戏曲元素的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民族声乐创作题材
我国戏曲艺术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唐代中后期,发展于宋、金时期,成熟于元代,繁盛于明、清时期,革新于近代。历经多个时代的发展,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品,如《霸王别姬》《群英会》《长坂坡》等。这些经典的戏曲作品都是古代民众智慧的结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期民众的审美追求。在创作民族声乐作品时,适当借鉴传统戏曲能够丰富民族声乐的题材,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作品。比如,家喻户晓的经典民歌作品《浏阳河》就是由花鼓戏《双送粮》中的唱段改编而成的,由此可见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民族声乐创作能够为丰富民族音乐的题材提供借鉴参考。
(二)有助于创新民族声乐表演形式
传统戏曲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表演性,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其表演技巧也变得更加丰富,可以帮助表演者更好地将自身情感投入表演中,塑造更为生动的艺术形象。民族声乐艺术内涵丰厚,但表演形式相对简单。适当借鉴戏曲表演形式可以帮助民族声乐打破传统表演形式的禁锢,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传统戏曲中还包含大量的“绝活儿”,比如“变脸”“踩跷”“口技”等。此类绝技具有较强的表演效果,对强化观众的观看体验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民族声乐艺术中适当地融入传统戏曲表演元素,不仅能够推动民族声乐表演形式的创新,还能更好地提升民族声乐表演的可观赏性。
(三)有助于丰富民族声乐审美意蕴
戏曲的行当划分严格,唱腔风格独特,尤其是一些唱腔及板式运用,能够充分体现作品丰富的情感及独特的韵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声乐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并不断发展,是我国各民族民众从古到今基于历史文化传统而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在民族声乐中合理融入戏曲元素,可以让作品的内涵更为深厚。以歌曲《故乡是北京》为例,在谱写歌曲时,创作者融入了京剧唱腔、京韵大鼓等元素,使整首歌剧呈现出浓厚的中国韵味,获得了大量好评。
三、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具体体现
(一)戏曲题材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体现
传统戏曲历史悠久,涉及的题材丰富,包括爱情、民族、神话等多种类型。部分素材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如《白蛇传》《窦娥冤》等。部分经典剧目中的人物角色,如《西厢记》中的张生、红娘和崔莺莺,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形象。这些角色都是虚构的艺术人物,但是由于其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再加上大量极具韵律感的唱词,能够在精神层面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具有良好的共情效果。这一类题材的故事能够通过戏曲表演得以代代传承。因此,在当代民族声乐创作的过程中,一些艺术家积极借鉴戏曲题材元素,以全新的视角对戏曲的人物角色、作品主题进行解读,还将传统的戏曲题材元素与西方美声唱法、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以新的表现手段来演绎传统故事,进而形成既能够传承戏曲艺术,又能够体现当代人审美情趣的新的民族音乐形式。此外,传统戏曲本身具有极强的故事性,蕴含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具有启迪人心的重要作用。以《赵氏孤儿》为例,该作品讲述了英雄人物忠于他人所托,临危受命的故事,歌颂了善良、正直、忠诚的品质。这一类戏曲作品不仅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在历代艺术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也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因此,在实际进行民族声乐创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入新的时代元素对其进行改编,以现代人的视角解读经典作品,使受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获得深刻感悟。
(二)戏剧唱腔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体现
传统戏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唱腔。不同的唱腔元素也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一方面,戏曲中的唱腔在民族声乐作品中被广泛运用。传统戏曲与民众生活之间有着密切关联。不同地方的戏曲形式,其戏曲唱腔也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特色。因此,在民族声乐中恰当地运用戏曲唱腔元素,不仅能够丰富民族声乐演唱技巧,还能够通过独特的唱腔提高民族声乐作品的民族性及地域性,带给受众更为鲜活的体验。另一方面,戏曲艺术中的润腔技巧也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润腔是一种独特的、美化唱腔的技法。润腔的运用需要以情感表现为核心,以声乐作品的内容为基础,通过润饰曲调增强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将润腔技巧与民族声乐艺术相结合,可以丰富民族声乐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将歌曲的情感传递给受众,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表演效果。以奚秀兰演唱的歌曲《天女散花》为例,这首歌曲取材于黄梅戏,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曲调婉转,节奏轻快。歌曲不仅采用了黄梅戏的曲调,唱词中还包含大量衬词,如“啊——啊——”等,在演唱时需要采用相应的润腔技巧,才能表现歌曲丰富的内涵以及对纯真情感的向往与追求。
(三)戏剧表演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体现
传统戏剧在表演形式上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注重“唱念做打”的基本功,还讲究“手眼身法步”。将戏曲艺术中的表演元素融入民族声乐中,可以让民族声乐表演显得更加规范、优美。一是戏曲“唱词”“念白”等元素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体现。为了增强民族声乐的感染力,一些创作者在创作民族声乐作品时,有意识地融入“唱词”“念白”等戏曲元素,使民族声乐表演形式得到突破与发展。二是“身段”“步法”等元素在民族声乐表演中的体现。为了更好地迎合现代受众的审美,很多演唱者在演唱民族声乐歌曲时,融入了“身段”“步法”等戏曲元素,在演唱的同时,通过优美的舞蹈、精妙的步法诠释歌曲的内涵,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使民族声乐作品呈现出浓厚的中国古典意蕴。三是“水袖”“舞扇”等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表演中的体现。传统戏曲演员大都“身怀绝技”,擅长通过“水袖”“翎子”“舞扇”等辅助道具来增强表演效果。部分民族声乐作品为了获得更理想的表演效果,同样也采用了类似的元素。以韩雪演唱的歌曲《无锡景》为例,歌曲中不仅采用了苏州评弹的元素,在演唱歌曲时,演唱者手执团扇,身着旗袍,运用吴地方言浅声曼唱的同时,通过优美的手势,挥动团扇,辅助表演,成功营造出如诗如梦般的场景,为受众奉上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四)戏曲板式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体现
板式即戏曲音乐的节奏及节拍。在传统戏曲音乐中,强拍一般被称为“板”,而弱拍通常被称为“眼”。戏曲音乐中的板式一般由“板”“慢板”“中板”“快板”及“散板”构成,在实际运用中,板式会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其组合十分丰富。通过不同节奏节拍的转换,戏曲的音乐色彩会呈现出丰富的变化。从戏曲音乐表演的情况来看,一眼板和三眼板速度相对较慢,节奏也比较舒缓,抒情性较强。而无眼板的节奏较为明快,速度也比较快,一般用于表现情绪的激烈变化。散板的节拍相对较为自由,其特点在于字少而腔长,一般用于表现戏剧中的激烈冲突。民族声乐借鉴戏曲的板式元素,不仅能够凸显民族声乐的风格特色,还能够强化音乐的层次感。比如,歌曲《兰花花》第二个唱段就融入了戏曲板腔中的垛板元素。音乐节奏开始比较缓慢,之后曲调逐渐叠进,音乐节奏也不断加快。作曲家通过灵活地运用垛板,深刻表现了人物情感的变化,使歌曲的音乐充满了戏剧性。在歌曲的第四部分,作曲家再次融入传统戏曲中的摇板元素,通过紧拉慢唱的方式,表现出了兰花花急切的心情。这一段旋律和密集的节奏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但是,在实际运用戏曲板式元素的过程中,创作者需要深入了解戏曲的板式特点,如此才能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板式诠释民族声乐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戏剧咬字技巧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体现
传统戏曲演唱对语言表达有着严格的要求。汉字发音注重抑扬顿挫,咬字清晰准确,如此才能清楚地表现人物的情感。民族声乐作品的歌词一般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文学性,与音乐旋律相互融合。歌词在整个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演唱民族歌曲时,恰当地借鉴传统戏曲咬字吐字的技巧可以提高演员发音的清晰度,从而获得理想的演唱效果。第一,字头部分的发音可以借鉴戏曲咬字技巧。传统戏曲强调咬字一定要“准”,字头部分的发音要清晰准确,如此才能使受众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民族声乐在发音方面适当借鉴戏曲的咬字方式可以显著提高演唱质量,通过清晰的发音将歌曲情感传递给受众,进而在精神层面成功引起受众共鸣,强化民族声乐的感染力。第二,在演唱字腹时,可以借鉴戏曲中的咬字方式,适当延长时值,从而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以歌曲《孟姜女》为例,在演唱“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中的“城”字时,适当地延长字腹,能够更好地表现孟姜女内心的凄苦、哀婉与无助,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第三,在归韵处理上,可以巧妙地运用戏曲唱腔的咬字方法。传统戏曲注重“字正腔圆”,而“圆”的关键就在于“归韵”一定要圆满,要给人一种“珠圆玉润”之感。民族声乐通过借鉴戏曲中归韵的技巧可以让歌声更加优美动听,让听众获得“余音绕梁”的听觉体验,从而强化听众对民族音乐的感知。
戏曲艺术与民族声乐艺术同根同源,两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密切相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速度日益加快,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同时,也承受着其他多种文化带来的冲击。为了增强自身的生命力,民族声乐可以适当借鉴传统戏曲,合理融入戏曲题材、唱腔、表演、板式等多种元素,使民族声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再次绽放活力,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