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非遗“活态化”传承的实践路径——以泥金彩漆为例论文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非遗“活态化”传承的实践路径——以泥金彩漆为例论文

28

2024-09-14 11:31:28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和繁荣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推进非遗“活态化”传承是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乡村要进一步思考乡村产业的新需求空间、新发展方向,以文化产业赋能城乡协同发展,积极保护和发掘当地文化遗产,鼓励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和繁荣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推进非遗“活态化”传承是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乡村要进一步思考乡村产业的新需求空间、新发展方向,以文化产业赋能城乡协同发展,积极保护和发掘当地文化遗产,鼓励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泥金彩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宁波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泥金彩漆的校企合作非遗传承,在宁海第一职业中学有长期的探索实践。基于此,本文以泥金彩漆为例,分析非遗“活态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探索非遗“活态化”传承的实践路径。

image.png

  一、泥金彩漆的背景与现状

  泥金彩漆是一种以泥金工艺和彩金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泥金彩漆以其完美的装饰效果在泥金彩漆甬式家具以及木器、陶瓷上曾有广泛应用,其成品典雅、绚丽。但近几十年以来,这一传统手工艺出现了传承后继乏人、大众“知音稀少”、缺乏保护生态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具体如下:

  一是生产变迁的影响。泥金彩漆的工艺流程极为繁复,靠师徒口耳相传,纯手工技艺制作。一个泥金彩漆中大型作品往往要三个月才能成品。在现代化及机器生产的挑战下,传统手工艺处于弱势地位,泥金彩漆的生产方式、发展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二是消费变迁的影响。古时,江南的乡里人家在男婚女嫁时往往选择泥金彩漆家具及用品,富家大户更有“十里红装”的说法。但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转变,泥金彩漆的使用价值在被弱化,传统文化意义被淡化,加上制作成本高,泥金彩漆这一传统工艺渐渐变得“曲高和寡”,在市场中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时至今日,一方面,泥金彩漆一度濒临失传,仅宁海县境内还有少数艺人在制作。另一方面,泥金彩漆在宁、绍、台等地区乃至海外仍有较高的知名度,在民间也始终被一些艺人和收藏家所痴迷。2002年以来,当地文化部门一直致力于抢救文化遗产,以政府与民间结合的方式,挖掘泥金彩漆市场。2008年,宁海一所职高同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了泥金彩漆技艺培训班,为培养下一代泥金彩漆传承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泥金彩漆“活态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艺术审美价值的表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了民族的民俗习惯、精神气质以及情感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泥金彩漆历经岁月的洗礼,拥有多元的价值、高超的艺术特色和非功利性的特点,让非遗艺术的审美价值变得更加突出。泥金彩漆的原材料为我国生漆与金箔,由于制作方法有明显差距,因此被分成了“堆泥”“沥粉”“泥金彩绘”三种。堆泥属于泥金彩漆中比较特别的工艺方法,图饰丰富。堆泥干透之后即便经过千年淬炼依然能坚硬如铁且不失光彩。泥金彩漆有典雅、绚丽、多彩的风格,可广泛应用于家居建筑、日常生活器具等的表面作为装饰,亦可作为艺术品在厅堂陈列。泥金彩漆是当地人们追求生活美的结果。因此,泥金彩漆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从美学方面来说价值重大,在肯定人们对美的追求时,还保留了其中特殊的艺术审美价值。

  (二)民族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族群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结合体。它代表了一个区域的生活方式、精神理念,同时也圈定了一个区域的精神活动范围,有其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对保持区域文化的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泥金彩漆从河姆渡的古老文化中来,与宁波地区的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泥金彩漆将热闹喜庆的婚俗文化和典雅的文人文化相结合,体现了鲜明的江南地域风情,这里有“谈婚论嫁”“操持家业”,有“忠孝节义”“九世其昌”,也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纯挚厚实的乡土情结。民族认同的根据在于地方性的、民族性的文化,如果没有了地方性的、民族性的文化,认同的基础也就消失了,维系一个民族的纽带也就消失了。泥金彩漆不仅为研究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提供了实证,而且反映了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泥金彩漆体现了宁波地区人民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也必定能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新生机。

  (三)历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体现民众的集体生活,其在某个区域中的流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基因,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宝贵的财富。泥金彩漆自身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鉴赏,还在于其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鉴真出使日本时就携带了宁波的泥金彩漆作品,从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日本民间漆艺的发展。泥金彩漆更是在明宣德年间达到鼎盛,在进入清朝后,泥金彩漆依然熠熠生辉。总之,不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如何,其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密切联系,是由群体共同创造而成的,从中可深入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道德风俗以及生活方式。

  三、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泥金彩漆“活态化”传承的实践路径

  (一)融媒体助力泥金彩漆“活态化”传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融媒体时代,因此,泥金彩漆“活态化”传承也可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作用。传统媒体的宣传能将泥金彩漆中蕴含的非遗文化内涵展现出来。泥金彩漆借助媒体优势,对传播视角与传播内容进行创新,力求与年轻人审美需求相符,也能充分挖掘泥金彩漆文化中的内涵。当地政府可以联合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制作关于泥金彩漆的纪录片,给观众详述其发展历程,宣传泥金彩漆文化。另外,相关部门也可以和主力电视频道、热播综艺节目建立合作关系,打造地域特点浓郁的栏目,讲述泥金彩漆的文化故事,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新媒体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传播提供了多种途径。新媒体多元的传播手段与传播平台需贴近年轻人的生活,这要求在传承与宣传传统文化时要凸显时代发展特点,发挥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媒介的作用,精准把握用户的需求,给观众投放宣传内容,普及文化知识,与群众密切互动。

  (二)完善泥金彩漆“活态化”传承体系

  第一,完善传承政策体系。政府可对泥金彩漆非遗传承人予以经济方面的支持,增加其经济收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还可以进行政策引导,鼓励非遗传承人加大开发力度,将技艺传承下去,使其可以不局限于家族传授。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在专利申请和法律法规方面予以保障,营造良好的传承环境。

  第二,完善传承活动体系。相关活动的开展对非遗文化传承有重要作用,民间要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对当前的发展机制进行完善,尤其是泥金彩漆文化链条中较为薄弱的城乡环节。学校可以组织泥金彩漆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总之,要让活动在多层面、多途径真正开展,不能仅停留在民间自发、零散的活动层面。

  第三,改革传承教育体系。政府可以寻求和院校的合作,针对泥金彩漆进校园活动展开探讨,邀请相关研究人员和泥金彩漆传承人共同给高职院校教学,使泥金彩漆的“活态化”传承得到充实保障。各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开设与此相关的专业,也可以邀请泥金彩漆的传承人走进校园,给学生传授相关的技艺,深化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扩大泥金彩漆技艺覆盖面。此外,学校还可以专业为依托,创新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泥金彩漆的后备人才更充足。

image.png

  (三)以泥金彩漆为中心,设置非遗产地核心区

  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政策下,政府往往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以及农产品养殖等方面,而忽略文化项目投资,使非遗项目最重要的传承地变成文化沙漠。有关部门可以泥金彩漆为核心,以其他非遗项目为辅助,在泥金彩漆项目保护较好的自然村设立泥金彩漆保护传承地。对非遗产地核心区的居民,要进行不间断的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保证民俗非遗保护实践与保护研究的工作并举;对非遗产地非核心区的居民,要进行民俗非遗知识教育,并进行保持非遗产地的历史风貌与保护性旅游事业的统一管理。在泥金彩漆艺人较多的村寨,可以加快形成非遗工艺品文化名乡。过去由于交通和信息的制约,泥金彩漆手工艺作品的销售规模较小、利润较低,只能停留在本地。随着网络直播技术的成熟,掌握泥金彩漆技艺的传承人经过培训可以自己在网上销售手工艺作品,还可以通过使用电商平台,将自己的技艺通过网络展示给观众。民间艺人开启网络直播,销售或展示泥金彩漆文创产品,不仅是对自身的宣传,也是对非遗项目和乡村的宣传。

  四、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泥金彩漆“活态化”传承的实践成效

  (一)培养众多技术人才

  宁海第一职业中学与宁海工艺美术家协会进行校企合作,开办“泥金彩漆技艺培训班”,建立了“大师工作室群”,如“黄才良泥金彩漆工作室”“浅素刺绣工作室”“鲍明沛箍桶工作室”“童献松龙舟雕刻工作室”等。在工艺大师和民间师傅的引领下,我们创新非遗教学,让非遗传承和保护走进校园,探索了一条传承民间工艺与发展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培养了一批非遗技术人才。胡亮亮、王占奎、王琼等一批90后年轻人,成为泥金彩漆新生代传承人,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泥金彩漆技艺传承后继乏力的瓶颈。

  (二)实现非遗“活态化”传承

  在“非遗+文旅”“非遗+直播”“非遗+研学”等多举措推动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宁海第一职业中学的老师和黄才良等人组建了泥金彩漆青年工作坊,三年来在校内外开展了二十多场非遗文化公益讲座和手工制作体验活动,并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进社区等途径,让泥金彩漆走进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工作坊的师生还开发了一批小成本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泥金小葫芦、泥金纸扇、泥金镇纸、泥金彩漆青瓷盘等,让泥金彩漆工艺作品真正地普惠大众市场。这也引得20余家小微企业的关注,以项目合作、技术开发等方式展开了校企互动。泥金彩漆的活态传承证明:传承非遗绝非为传承而传承,而是具有活生生的商业价值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三)实现品牌宣传成效

  近几年来,在政府和行业的支持下,以泥金彩漆为代表的传统非遗作品不仅成为礼品、收藏市场的宠儿,还逐渐走入了一些寻常百姓家,因此泥金彩漆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泥金彩漆班的师生们所获得的多个奖项荣誉,也进一步促进了泥金彩漆的声名远播,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形成了泥金彩漆的保护生态。中国教育网、人民网、浙江日报、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旅游天下》《农广天地》以及本地电视台《画音访谈》栏目等多次到宁海第一职业中学泥金彩漆教学基地进行实地采访。媒体广泛而深入的报道,充分肯定了学校职业教育非遗传承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综上所述,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虽然泥金彩漆“活态化”传承形势总体上十分严峻,但在国家、社会各界、学校的共同努力以及现代媒介的助力下,泥金彩漆得到了一定的宣传,也探索出了新型、有效的保护方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泥金彩漆能更好地留下来、走出去,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