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舞作品《骏马图》英雄意象的构成论文

2024-09-14 11:37:02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中国古典舞作品《骏马图》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金奖。该舞蹈由田露、夏维家和王盛峰担任编导。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导,田露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编创有着独特理解。
中国古典舞作品《骏马图》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金奖。该舞蹈由田露、夏维家和王盛峰担任编导。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导,田露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编创有着独特理解。《骏马图》作为中国古典舞作品,其舞蹈表达形式与中国民族民间舞具有一定的差别。在精神品质上,中国古典舞更注重意象和精神内涵的表达。探究《骏马图》多重意象生成的目的,是对古典舞创作趋向与追求的探索。**平总*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因此,对英雄意象的形成的追问,是中国古典舞产生现实意义的关键。
一、虚实相生的骏马之“形”
在中国的艺术史上,有众多优秀的画家在画马上有着非凡的造诣。现代著名的画马的画家非徐悲鸿莫属。编导在选取创作题材时,选择的就是徐悲鸿的《奔马图》。编导曾坦言:“我们选了很多题材,包括二十四节气、《山海经》等。我做《移山》,是因为看到徐悲鸿的画作《愚公移山》。这是他在1940年左右创作的作品,画的前景是几个人在开山,画面充满抗争的精神。他在1941年画了《奔马图》。1940—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最为胶着的阶段,徐悲鸿在国外画了这两幅画作,有一种家国情怀在画里。”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上,“马”的题材并不少,最为著名的就是蒙古风格舞蹈《奔腾》。该作品以人马合一的奔腾之姿,通过反复前行的调度方式,营造出策马奔向新时代的积极意象。马的奔腾态势在蒙古族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常被用作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如若用马奔腾的意象来诠释《奔马图》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在舞种的理解上,编导深谙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创与中国古典舞创作的不同,即表现民族特色的“马”之风韵与表达中国古典“马”之精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内涵。具体到舞蹈形式的表达上,最为鲜明的便是步伐动律的相异。在此以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经典作品《奔腾》为参照对象,中国民族民间舞是用传统的蒙古舞步伐为主,开合有序,用以表现马的矫健奔腾之姿。而《骏马图》中,马不是单纯地奔,而是展现出了强韧的对身体的控制力。舞蹈形象中的马在一呼一吸的转换中,通过舞者身体上下有序的律动,并结合蹬腿的劲力,塑造出了一群隐忍狂奔姿态的马的形象。如此鲜明的视觉形象,与经典作品《奔腾》中的马截然不同。此外,在上身形态上,《奔腾》的上身是模拟人骑马的形态,与脚下的步伐共同形成人马合一的形象。《骏马图》的上身则展现了如鹤般的双背手,宛如即将腾飞的马。当马开始奔跑时,是低沉的奔跑,不同于《奔腾》洒脱、肆意、热烈、有序的奔跑。在群舞与独舞的设定上,《奔腾》始终呈现出一种集体的奔跑态势,而《骏马图》则是个人与团体的变化态势。当《骏马图》独立的骏马形象被突显,从独舞与群舞的同台表达上诉说了领头骏马之所以独占鳌头的竞争过程,其中“万马”皆围绕着“遗世独立”的领头马狂奔。
舞台视觉技术的发展,使舞蹈的视觉表达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骏马图》中的水墨效果是其视觉表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编导并未采用新兴的舞台沉浸式视觉技术,只是通过服装和灯光的色彩光学设计,便在舞台上呈现出水墨的视觉效果。舞者的服装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水墨色彩效果。在服装上添加白色的下摆是一个绝妙的设计,该下摆配合相应的动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台水墨视觉审美样式,使得骏马形象在舞动时有着挥洒笔墨时的肆意。服装的下摆需要舞者达到一定的速度或者运用一定的劲力才能飘动起来,从而能够展现出飞速奔跑的骏马形象。
有了服装水墨色彩的加持,灯光的使用就比较简洁。简洁的灯光并不意味着其没有表意,相反灯光在该作品的舞台表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情节推动意义。混合着淡蓝色光亮的白色灯光不断地强化着骏马意象的表达。作品伊始有较长的篇幅在呈现骏马起伏、蹬腿的形象。这种视觉意象的发展除了靠动作幅度以及频率的加快来表现以外,还有另一个视觉环境因素就是淡蓝白色灯光的不断加强。在越来越光亮的舞台灯光中,舞者所塑造的骏马色彩从一开始的上黑下白,逐渐变成了白中透黑,甚至是上白下黑。上黑下白运用了侧光的地流光,上白下黑则是收掉侧面的地流光,给了顶部的逆光。在淡蓝白色的灯光的照耀下,舞者的身体被灯光所穿透,使得白色的下摆在灯光的映衬下尽显飘洒的质感,既有骏马飞奔的形态,又不失人的主体性,如此的视觉呈现方式与传统水墨画中的“留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该作品中还运用了一个起强调和说明作用的黄色灯光,例如为了强调独立的骏马角色,黄色灯光就可以在万马奔腾的意象表达中恰到好处地把独立的骏马划分开来,形成独舞与群舞相对的空间,如群舞在右边舞动,独舞在左边舞动。此时,黄色灯光的运用除了能够强调相对的空间以外,还能体现心理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划分。由此可见,灯光与服装的主要作用是在光学色彩的变换中呈现出视觉上的水墨般的美感。在舞蹈动作和舞台环境的配合下,编导得以把具有“人”之特征的水墨骏马形象呈现在舞台之上。
二、一马当先的骏马之“神”
编导运用一定的视觉技术把流动的水墨骏马图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舞台之上。在此视觉表达过程中,编导通过人格化的方法赋予了骏马多重性格。人格化是文艺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是将动物、植物或其他非人生物赋予人的特征,使其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骏马图》无论是从视觉画面还是从骏马的形象去看待,都是非人类或物体的演绎,正是由于其摹像之真,才使人格化的骏马拥有了独特的精神内涵。
《骏马图》中的团体精神是其最突出的精神表达。《骏马图》描写的是骏马的群体,这种群舞的表达,往往用来泛指某一类群体,同时也是一种团体精神意向的表达,比如《奔腾》这一作品就体现出蒙古族劲健洒脱的特征和风韵,而《骏马图》中呈现出来的骏马的协作意识同样也是民族风韵的一种表达,且指向的是整个中华民族。
编导在《骏马图》中运用了对比的编排方式,突显了象征着团体内部竞争精神的“领头马”,其编创手法的巧妙之处就在于领舞是在群舞的调度中产生的。在传统的舞蹈创作中,领舞应该是最明显、最突出的形象,往往在舞蹈一开始就会用一些特征来与群舞形象进行区分。但在《骏马图》中,领舞是在群舞的调度过程中突然出现的,这种巧妙的编排手法体现出“主角”并非从一开始就决定的,而是在群舞的发展过程中才产生的,这也是一种对群体内部竞争关系的诠释。
《骏马图》的领舞产生自群舞的内部,却具备其他角色没有的形象特征。这种鲜明的形象对比设计,使得该领舞拥有最为突出的特征。按照对骏马形象的解析,领头马必然是最强健、奔跑速度最快的。在完成领头马的召唤后,就要进一步去阐释为何这匹骏马能成为领头马。此时舞台上同时呈现出独舞和群舞两个不同的视觉空间,群舞的骏马衬托出了领头马的心理空间和构建意境,体现出了他既挣扎又冷静的形象。通过舞蹈的调度设计,领头马的形象得以确立,并表现出了一马当先的神韵。编导还有意在调度设计上运用强烈的对比方式不断深化领头马的精神品质。例如运用动静对比的方式来设计画面:在群舞的骏马“杂乱无章”“万马奔腾”之时,领头马却犹如一根定心柱,立在众马之间。这正是以视觉对比的手法突显处于中心的领头马。
编导的巧妙构思在于其把领头马融入群马当中,群马在舞台中央一并倒下,继而一匹一匹地站起。若从传统的编创方式看,第一个从地上站起来的并且位于群舞最中心的骏马,理应是领头马。可这个突出的骏马却并非领头马,当骏马都站起来以后,领头马径直走在了最前端。最后在一线亮光的冲突后,骏马们都倒下,领头的骏马则傲然地挺立在舞台中央。领头的勇者,总是有其支撑力量的,在作品中,这个支撑的力量来自骏马群体。个体的强大总是在群体的竞争当中才能显现出来,虽然其能作为领头者引领方向,但是他也无法忽视群体的力量,只有依靠骏马群体,领头马才具备一马当先的可能。
三、仰不愧天的英雄之“魂”
英雄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代表着民族的先锋。傲立的骏马宛若一位取得了成功的英雄。这种傲立一方面是彰显在竞争关系中的胜利,另一方面是对英雄的赞歌,这个赞歌所歌颂的既是傲立的骏马,同时也是倒下的群马,二者共同体现了我国民族中的英雄之魂——个体的力量需要由群体来支撑。
勇气是《骏马图》傲立的英雄骏马拥有的最鲜明的精神品质。从群舞的表意上可见,整齐有序的奔跑与调度形态,表明在竞争出领头马之前,大家都别无两样,每一匹骏马都在努力奔跑。而即便后来有了领头马,群马们也没有因为领头马的强大而放弃努力,仍然以拼搏之姿奋斗着。在他们都共同倒下后,先站起来的并不是最后傲然而立的领头马,但最终带领马群冲锋的却是领头马。可见骏马们皆具备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但只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不够的,英雄总是会怀着一马当先的勇气冲在最前。
战马是英雄征战行为的见证者、参与者、执行者,马的原型意象是具有肯定价值的草原英雄。《骏马图》在英雄精神的表达上具有多重的解读,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精神意味。该作品呈现出来的精神为个体通过自强不息、奋勇向前,最后在群体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一个领域的佼佼者。若在和平年代,该作品叙述的可以是各种社会力量的竞争;若在战争年代,该作品的形象则象征着一群出征的将士,以及在将士群体中出现了一名领导者,其指挥众将士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此征战也是《骏马图》的意象表达,而作为摹马的意象,《骏马图》不只象征着草原英雄,更象征着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骏马图》虽然不是红色题材,但我觉得其精神是红色的,其中透露出的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的精神,非常契合红色文化的精神,古典舞还可以往下再挖这种精神资源。”从编导选取的是徐悲鸿在我国抗战时期所画的《奔马图》以及其所言的《骏马图》中的红色文化的精神可知,《骏马图》所描绘的征战、抗争的关系是有具体的历史指向的。《骏马图》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之“魂”是指我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士与领导者所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一马当先、不惧牺牲的献身精神。传统的英雄形象都指那些挺立的领头马,但那些“倒下”的骏马又何尝不是英雄呢?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可知,作品表述了一种人民英雄的含义。我国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这一群“骏马”,正因为有了无数“骏马”的血与泪的挥洒,才造就了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强盛,而那个伫立在舞台中央昂首挺立的骏马形象,既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也是人民奋斗的丰碑,实为仰不愧天。
中国古典舞《骏马图》塑造了一群健壮自强的骏马形象,结合特殊的历史背景,我们知道《骏马图》中马的“骏”有别于以往马的英俊与帅气,反而表现出一种悲凉,又在悲凉之中透出仰不愧天的坚毅。编导所塑造的骏马表现出中国人民团结、竞争、奋斗的民族精神。
从《奔马图》到《骏马图》的精神演绎,编导深化了对英雄意象的叙述,因为“奔”强调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表现出马的强健力量,这种具有强健力量的马的形象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而“骏”则是以英雄的视角深刻地叙述了英雄从人民中来也到人民中去的意义。
抽象的精神性的表达,使作品具备了深层次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正如金浩教授所言:“所以说,舞蹈《骏马图》的出现可能是一个风向标,是一种新的编创思路、韵律模式,为今后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提供了多种可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寻找承载精神内涵的历史落脚点,能够使优秀的传统精神在当代艺术形象的表达中得以弘扬。如是,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将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