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浅析饕餮纹样式的视觉传达论文

浅析饕餮纹样式的视觉传达论文

33

2024-09-14 10:20:16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的陶器与玉器上,商代至西周早期广泛应用于青铜器物上。该纹饰描绘了一种神秘的兽形,是古代先民“敬天法祖”的尊神意识的体现。后世将其视作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之一,并在传承中流变。

  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的陶器与玉器上,商代至西周早期广泛应用于青铜器物上。该纹饰描绘了一种神秘的兽形,是古代先民“敬天法祖”的尊神意识的体现。后世将其视作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之一,并在传承中流变。

  图1为典型的青铜(方鼎)饕餮纹平面拓片,我们能感受到兽面位于三维空间中的视觉感受,正是这一空间上的冲击力给人以庄重、肃穆、严厉的审美感受。本文旨在利用现代视觉心理学知识浅析古代青铜器物饕餮纹样式所传达的知觉意象的产生机制。

image.png

  一、依靠背景营造三维空间

  观察客体在视觉中的背景呈现都要有一定的背景。观察者在观察时实际上是在识别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与自身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意义。物体与空间的关系在平面的表达中就是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在这一组关系中,图形总是在背景前方的,而衬托着图形的是指代空间的完整的背景。

  我们试想纸面上绘制的一根线条,这根线条在人的观看感受中是悬浮在纸面之上的,而不是镶嵌在纸面之内的。这是因为线条并没有将纸面背景分割开,背景仍然给人以完整的视觉印象,其视觉形象就像是位于一个底面的上方。当我们将线条加粗,并将线条有规律地表现时,这些粗线条看上去就更加像是位于基底平面上方的空间中。如图2,有规律的线条组成了左右对称的规律图式,该图式至此便有了极为显著的特征,形成了厚重坚实的饕餮纹,而下方的留白则成了背景,这种视觉经验来自我们有意或无意注意时除观看对象之外的物象会被忽略的本能经验。

image.png

  从图2的三个饕餮纹图形中我们很明显地会将形象识别为“位于背景的上方”,而非将其识别为“线条将空间分割的平面”。这是由于该图形在视觉活动的过程中被看成是三维式样比被看作是二维的要更加简单。视觉心理学揭示了一个人类普遍的视觉倾向,即在面对视觉信息时,我们往往会将图像讯号解读为相对最简单的形状。即便是在面对不完整或复杂的图形时,我们的大脑也会试图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形状。这种倾向源于我们视觉系统的基本倾向,也指向了一种内在的心理动因,即人的视觉在面对复杂的不完整的视觉对象或图形时会寻求简化和完整,从而能够快速辨识其意义。

  在视觉完形性与简单原则的支配下,连续完整的平面要比一个被分裂的平面更加简单。人的视觉之所以把图2中组成纹样的线条感知为一个完整的悬浮于背景平面上方的形象,是因为通过向背景之外的第三维度空间的分离能获得更简化的式样。而主纹(兽面部分)的对称属性则更加剧了平面的分离,因为对称图形拥有更加简一的形式,而简单的图形更容易被视觉系统所辨识。

  尽管饕餮纹样与现实中的野兽形象差很多,但实际上人对形状的知觉的运作机制是对事物的一般结构性特征的捕捉,起决定作用的过程是大脑通过以速记般的方式记录缩略的视觉刺激,然后通过大脑皮层将这些刺激图像依照最简化的图式进行组织整合,从而达到辨识的结果。

  二、重叠以展现空间暗示

  重叠是一个图形遮挡了另一个图形所形成的效果,重叠可以使得两个平面图形造成在不同平面(三维上)相互分离的视觉经验。上文讨论了视觉完整性会使视觉将被遮挡的部分适配为处于遮挡物下方的完整单元,简单来说就是“图形”在“底面”之上,从而形成背景衬托物体的画面关系。

  图3的两个饕餮纹可大致定义为黑底面衬白式样与白衬黑式样。拓片的黑在青铜鼎的实物上意味着凸起,白则意味着凹陷。图3中a的青铜原器物的背景纹理是突起的,而饕餮形为凹陷且铸有云雷纹;而b则相反,背景为铸有云雷纹的凹陷,饕餮图样呈有阴纹的突起状。有趣的是,a、b两个式样都给人以饕餮形象呈现于背景前方的视觉意象。这是由于a和b两个图像的兽面图形是由边缘线围绕而成的面。当线条相连形成闭合区域后,其性质会发生显著转变。这些线条不再仅仅是独立的视觉元素,而成为定义二维空间的界限。在这些边界之内的区域能够展现出更高的密集度,边缘线之外的负形则因显得密度较小而分散了,为保持完整性(基于视觉恒常的完形属性)而退位为拥有完整平面的背景。至此,边缘线所分离出的内部与外部面积便成了相互独立的两个重叠平面。不论是凸起还是凹陷、是黑还是白,在边缘线的作用下,兽面图形都会被视觉系统“翻译”为位于统一的背景上方的平面图形。

  普通心理学已经论证,人类对形状的知觉,即视觉知觉,涉及对物体一般结构特征的识别。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及部分其他动物)已经发展出对符号的本能反应。这种反应是基于对简单、明显的色彩、形状和动作的快速、决断性的无意识识别。图3的一组纹样(a和b),不论其黑白映衬关系如何,其传达的主要知觉样式结构都是简化的,与其背景有着明确的区别,这就造成了视觉对其的辨识过程更为简短,也就更容易认识。在简短的识别过程中,知觉更倾向于将兽面纹样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理解为兽面与背景在第三维度上是重叠关系。

  一旦视觉将兽面与底面识别为重叠关系(兽面在上方),底面作为不完整的负形就会有一种重新回归完整的视觉暗示指向趋势,而此趋势只能是在第三维度的视觉范畴中才能予以完成。这种重叠所传达的空间感受,往往比真实的空间更加明确,因为它的形成机制存在于更加原始的本能的神经感应层面。

  三、“整”与“碎”——多样化构成的简一回归

  在造型艺术中,我们常提到“整”与“碎”,笔者认为,“整”意味着完整,而“碎”则是细碎,完整意味着未被分割、拥有简化轮廓的有秩序的图形,而细碎则意味着被分割、边缘逶迤崎岖且形状琐屑的图形。

  普通心理学认为,视知觉有其基本规律,人的大脑视觉系统倾向于将任意的视网膜投射图像知觉为当下最简单的形状,反之一个简单的形状也更符合视知觉的感应预期,从而更能使得它首先被知觉到。

  而视觉艺术中对“简”的定义并非指视觉元素在画面中的数量,而是指在其结构特征中的信息量。“简”源于基本几何形态之间的恒定关系与确定性,体现了一种图式在极少信息下就能被清晰感知的视觉特征。所以,“简”通常呈现为图式的简约,是审美主体对客体进行的主体间关照的结果。当艺术作品能够让观者从中轻松、毫不费力地提取意象时,这就表明该作品已经达到了至简的境界。

  反观饕餮纹具有的清晰明了的结构和简单的视觉元素,这种至简使观者能够不加思索地理解和感知其主题、情感或意图,给人以简单直观的美感,让人产生直接的、强烈的崇敬感受。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简”并不意味着缺乏深度与复杂性,相反,简约的饕餮纹样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只是这些都被以简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会让观者在困惑与苦思后才能识别到其内容。

  古典美学家们一直强调艺术的和谐感与均衡感是一种概括、节奏、均衡和变化的统一。这意味着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字面意义上的“简”,还在于创造出的一种和谐、融洽的整体体验,能使观者感受到内在的平衡与美感。

  若引入物理概念来分析,“简”可以被解释为“最小作用原理”。试想,一个物理的力场系统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会趋向于稳定的分散平均的状态,而当将外部的力引入一个封闭系统时,系统内的矢量结构就会重新排列,直至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从生理角度看,人类并非封闭系统,人体实际上是一个热交换系统,为了抵抗有序能量的耗散,人体需要不断地获取必需的营养和能量,实现机体部分的熵减。

  从心理角度看,人类通过感觉系统接收外部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内部信息,以此来实现“心理能”交换,从而维持主体间心理活动的有序,以支持完整统一的人格。

  人类心理活动会向着减少内部冲突和不安的方向发展,直到达到一种静态或平衡状态。然而,这个过程会不断受到外部环境易变与心理依存条件流变的交换驱动,从而形成一种动态中平衡的经验。尽管人类追求简洁和秩序,但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系统的开放性和复杂性要求大脑不断地去适应和重组,视觉在连贯的动势回归平衡之趋势的表征支配下,实现内部和外部的感应统一。

  视觉系统将刺激信息简化旨在能够将观察到的目标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在视觉场中,如果视觉输入的讯息过于繁杂无序,视觉系统会对其进行重组或修改,从而生成一个最简括的视觉概念,以能够节省大脑运算成本,在瞬间实现对视觉信息的辨识。

  这些原理投射在艺术领域,我们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单纯追求简洁,而在于创造出一种内在丰富而又和谐统一的形式,从而引发观者的深层感应层面的共鸣。这也是为何晚商的青铜纹样华藻繁缛,却又不见其冗余琐碎,反而呈现一种朴厚古拙的浑厚气质的原因。

  古代先民们通过对体块、线条的微妙经营,实现了不同元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使整个纹样既充满动感又不失稳定,既富有变化又保持整体的连贯性。该组织结构为整个图式营造了强烈的空间,传达了兽首好似是穿过云雷翻滚的迷雾向人逼近的审美体验,带给人以狞厉神秘、肃穆威严、磅礴凝重、浑厚沉雄的审美感受。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饕餮纹独特审美样貌的心理学原理的探讨,从现代艺术和知觉心理学的视角反观和证明饕餮纹美感的科学依据,尝试揭示艺术与人类感知之间的紧密联系。现代视知觉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对于视觉系统的工作机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希望能够利用现代科学分析方法,剖析中国古代青铜器纹样(饕餮纹)独特的审美范式,尽可能揭示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为做好中国文化瑰宝的研究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