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拉威尔《小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音乐风格与演奏诠释论文

2024-09-13 15:56:52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钢琴作品《小奏鸣曲》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于1905年作成的三乐章奏鸣曲,它是拉威尔创作格调趋于成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拉威尔早期创作的重要作品。
摘要:钢琴作品《小奏鸣曲》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于1905年作成的三乐章奏鸣曲,它是拉威尔创作格调趋于成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拉威尔早期创作的重要作品。《小奏鸣曲》风格虽然偏向古典主义,但已有印象主义的萌芽,所以此作可以称为承上启下的作品。拉威尔的作品风格表面看来有印象主义的影子,但内在风格变幻莫测。拉威尔也曾坦言,尽管其作品格调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但并未摒弃古典主义的和声作曲风格,恰恰相反,他钟爱从古典主义大家的作品中寻找灵感。
关键词:拉威尔;小奏鸣曲;新古典主义;曲式分析;演奏手法
引言
选取《小奏鸣曲》作为分析对象是因为此曲为笔者本科生毕业考试曲目,由于练习此作品,从而对此曲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深入地了解。因此笔者想将自身实践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
十九世纪的60年代,印象主义以反对陈腐的古典画派和沉溺于中世纪骑士文学而坠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以其革新的姿态席卷法国画坛。印象主义,也称印象派或“外光派”,是西方历史中重要的艺术流派,因1874年莫奈所作题为《印象日出》的油画而得名。印象派的年轻画家坚决抵制当时主宰法国画坛官方学院派的墨守成规,谋求艺术上的厘革与创作自由,主张将绘画重点放在颜色与形体上,力求捕捉物体刹那变换的光影。一股清新又不乏活力的风在法国艺术领域吹开。
这股艺术之风也自然而然地吹入了法国音乐领域。因受到了“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印象主义绘画”的陶冶,印象主义音乐并不擅长描绘现实事件,而是在创作手法上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相较于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更加注重描绘色彩、运动以及暗示,将音乐与虚无缥缈的光影变幻联系起来。印象主义认为,与其刻画切实的事件,地道的艺术想象力将具备愈加深沉的回味。五彩斑斓的颜色变幻,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直观感受以及变幻莫测的气氛一同引起人们的浮想联翩。拉威尔接受了印象主义的熏陶,却又遵循古典主义的作曲方式。拉威尔的《小奏鸣曲》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作,代表着古典主义对拉威尔早期作品的影响和拉威尔本人对古典主义音乐的深入理解。印象主义音乐之先锋即德彪西和拉威尔,换而言之,此两人便为20世纪的法国音乐开宗立派。
一、拉威尔生平及音乐创作
(一)拉威尔生平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法国著名作曲家。1875年3月7日出生在比利牛斯山谷边陲的一个小城西布恩。拉威尔刚出生不久,便随父母迁居至艺术之都——巴黎。其父约瑟夫·拉威尔是一位瑞士籍的采矿师,但这并不影响其父亲对音乐的热爱。拉威尔曾经说过他的父亲是一位极其有天赋的音乐爱好者,并对他未来的道路做出深远的影响。拉威尔的母亲是一位西班牙人,我们也可以从拉威尔的作品中抓住些许西班牙浪漫的音乐魅力。这些润物的细雨也慢慢影响着拉威尔后来的创作风格。
拉威尔自七岁开始学习钢琴,技艺进展神速。十四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钢琴预科。在班上结识了与其同龄的瑞卡多·维涅,并与之成为挚友。此时的拉威尔醉心作曲,创作出《古风小步舞曲》以及《百闻的景色》中第一曲《哈巴涅拉》。其才华如锥处囊中,尽显才华。
初入音乐学院,拉威尔就接受诸如波特莱尔,马拉美以及爱伦·坡等象征主义大家的作品,也沉醉在舒曼、肖邦、韦伯以及李斯特的音乐中。拉威尔大量接受19世纪各个流派的音乐作品,有关法国历史、科技发展、人文方面的书籍也让他受益颇深。对各方面知识的渴求影响着拉威尔后来的音乐道路。在学校的习作中,拉威尔尽情探索展现出风格迥异的音乐色彩和表现手法,尽管学院中开明的良师充分肯定他的创作才能,却也都觉得拉威尔作品中音乐思想的天马行空以及和声手法的标新立异。
拉威尔数次参加法国政府为鼓励艺术方面的顶尖人才而设立的罗马奖,获奖者可在设立于罗马的梅迪齐庄园深造,德彪西便是获得此殊荣的人物之一。尽管在数次参赛期间,拉威尔已经声名鹊起,并创作了诸如《古风小步舞曲》《水的嬉戏》以及《小奏鸣曲》等诸多传世佳作,可每次都榜上无名,这不仅仅引起法国年轻作曲家的不满,诸大报社和各类知识分子也觉愤懑,更有罗曼·罗兰为其撰文发声。最终引发一场社会风波,致使音乐学院校长泰奥尔·杜布瓦引咎辞职。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这位音乐家不可避免受到触及。战争总是带来伤痛,在行伍期间,拉威尔对战争的残酷深感不满,甚至战争结束后的余波也没能让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走出阴霾。他经常长夜难眠,作曲事业也跌入低谷。为抚平战争带来的伤痛,他隐居在乡下,重振精神。
1932年的一场车祸让人给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带来病痛,因头部受伤而有了偏瘫的趋势,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失去创作能力的他于1937年12月19日手术失败,并在28日与世长辞。
(二)音乐创作
拉威尔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作为拉威尔最后一部舞曲作品,也是他在舞蹈乐曲方面最优秀的作品。此作品描述一位西班牙少女在酒馆中起舞,气氛由欢快变得热烈,最后于狂欢的气氛中结束。该曲被公认为20世纪法国最具代表性的管弦乐曲之一。此外,拉威尔还作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曲《鹅妈妈》以及小提琴曲《茨冈》。拉威尔的音乐创作特点体现了他独创性的和弦色彩、丰富的和声语言、恢宏明亮的管弦乐音响效果。
(三)钢琴作品创作
拉威尔创作的钢琴二重奏《鹅妈妈》,组曲一共分为五个部分,五个部分分别为《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曲》《小拇指》《丑姑娘和瓷偶女王》《美人与野兽的对话》《仙境般的花园》。此组曲具有童话故事般的色彩,以一个光辉圆满的氛围作为结尾。此外,拉威尔还有钢琴组曲《库博兰之墓》以及《图画展览会》《镜子》《水之嬉戏》《加斯帕尔之夜》等佳作。拉威尔的钢琴音乐作品既吸收了古典时期的创作形式,又有独创性的和声色彩,既有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子,又不失法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四)钢琴音乐风格特点
拉威尔由于汲取各种音乐风格的特点,建立了属于自己创作风格的独特音乐形式,形成了他早期的音乐风格。这种音乐风格体现了拉威尔尊重古典音乐的创作形式,也对他后来的创作思路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奏鸣曲》便是拉威尔早期极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
拉威尔由于遭受一战炮火的摧残,使得他晚期创作生涯坎坷难行。战后拉威尔由于精神饱受摧残,只写出三部钢琴作品。《库珀兰之墓》是为纪念于战争中不幸丧命的战友而作,历时两年才得以完成。《G大调钢琴协奏曲》以及《左手钢琴协奏曲》也作于此期。一战也影响了拉威尔的创作风格,具体表现为音乐创作风格由印象主义转变为法国新古典主义。这三部作品为拉威尔音乐创作生涯中的巅峰,放弃了缥缈迷离的创作风格,转变为古典艺术规范。
总体来说,拉威尔的作曲风格虽然带有明显的印象主义色彩,但同样不失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形式。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创作形式,不能仅仅将其归类为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也兼并了古典主义的曲式风格。
二、《小奏鸣曲》第三乐章音乐本体分析
(一)《小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小奏鸣曲》于1905年正式出版,原本该作品是为参与报社比赛而创作的,参赛者按要求写出长度不超过75小节的音乐作品。由于该作超出几小节未能符合规定而落选。后来拉威尔为此曲加上第二、三乐章。演出后反响空前。《小奏鸣曲》的横空出世是拉威尔作曲手法趋于成熟的标志性杰作,也是拉威尔所有作品中对古典主义最完美的诠释。该作品精干凝练,音色空灵透彻,成为拉威尔后世最广为流传的钢琴曲。
拉威尔由于汲取各种音乐风格的特点,建立了属于自己创作风格的独特音乐形式,形成了他早期的音乐风格。这种音乐风格体现了拉威尔尊重古典音乐的创作形式,也对他后来的创作思路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小奏鸣曲》的音乐风格
拉威尔《小奏鸣曲》在和声方面既有影响主义的和声色彩,同时也运用了教会调式。从结构方面来说,此曲也按照了古典主义传统曲式的结构方式来进行作曲。
拉威尔曾公开表示,尽管其作品格调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但并未摒弃古典主义的和声作曲风格。恰恰相反,他钟爱从古典主义大家的作品中寻找灵感。但拉威尔此言不虚。虽然拉威尔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执牛耳者,但不论是其作品的和声或者对旋律的运用来说,还是宏观地看拉威尔后来的发展,其慢慢改变印象主义音乐的曲式束缚,写出一些线条清朗,色调鲜明,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具有许多变革的作品,给予后来者诸多启迪和影响。这些作品与另一位印象主义音乐大师德彪西的曲风渐行渐远。诚然,拉威尔在1903年所作的三首管弦乐伴奏中的确能够看出德彪西对其影响,也有人认为拉威尔是德彪西的拥趸。不可否认,两位大师接受了相似的文化思想潮流的冲击,对音乐色彩的追求有着相似的狂热。但此二人在音乐美学上的观点并不是一致的。拉威尔也说过《水之嬉戏》是因受彪德西的影响而表达自己的不满。总而言之,拉威尔在吸取德彪西作曲手法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展现自己的个性,并没有被一座高山遮蔽了自己的眼睛。
不可否认,拉威尔与德彪西之间的联系我们无法忽视,可是不论在拉威尔的音乐思想还是技术革新方面,德彪西都对另一位大师影响有限。拉威尔也竭力打破枷锁,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坚持自己独立的音乐个性。两人风格虽有表面上的相似,却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三)《小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拉威尔《小奏鸣曲》第三乐章运用了典型回旋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它既有回旋曲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奏鸣曲三部性原则,此曲式结构多用于奏鸣曲里的末乐章。本曲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coda组合而成。前三个小节为引子部分,自第四小节开始进入主题。主题部分也采用了引子部分的动机,旋律线条清新流畅,活泼生动。
《小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自37小节进入副部主题,此部分旋律相较于主部主题,虽然旋律依旧具有流动性,但二者色彩形成鲜明对比。不仅要求安静的音响感觉,同时兼备清晰连贯的旋律性。并且较之主部主题,副部主题调性也做了相应的改变。
再现段自61小节开始,依旧沿用了之前三小节引子后进入主题的手法。此部分属于变化再现,材料和织体并未做太大改变,但整体做出了移调。
展开部在呈示部中主部的收拢终止后进入,从95小节开始至105小节。展开部的材料相较之前来说略显单一,但左、右手的音乐都极具表现力。因此这部分对音色的要求相较而言更加苛刻。
再现部从105小节开始,我们可以品味到一个动力化的再现。其中副部主题的调性回归具有鲜明的奏鸣曲式特点,遵从了奏鸣曲式副部调性服从主部调性的原则。
结束为一个11小节的coda。此部分是一个一直渐强,音乐也逐渐向上推的过程。直到结束最后一个和弦,乐曲以fff辉煌圆满结束为止,此曲全部感情力量都凝聚在最后一个和弦中完满终止。
全曲以升f小调为中心,其中又加入了中古调式的运用,打破了常规大小调的写法,从1-11小节为升f多利亚调式。18小节开始,变为降b多利亚调式。而副部主题则是从a多利亚调式开始。连接部属于调性过渡,所以调式调性模糊。结束部变为升c多利亚调式。
展开部从a混合利迪亚调式开始,到95小节变为b多利亚调式。
再现部的主题从e混合利迪亚调式开始,连接部多次转为升c混合利迪亚调式、升f混合利迪亚调式、b多利亚调式。副部主题遵循调性服从的原则,又变为主部主题开始的升f多利亚调式。
三、《小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诠释
(一)触键音色的体会
拉威尔《小奏鸣曲》第三乐章中首先重点处理是对演奏者手指的一个考验旋律线条应当悠扬流畅,音色要给人一种缥缈不定的感觉。想做到这些就要学会控制手指,在强拍处,不能像《军队》里强拍那样刚烈、坚硬的触键,而应当把大臂乃至全身的力量集中在所弹琴键的手指上,然后深厚和浓烈的触键,是一种深入和厚重的弦音。相反,弱拍的处理则是要非常轻巧。尽管音色柔软,可声音依旧集中,不能因为弱,就将音色处理得非常模糊。全曲有很多个小的渐强、渐弱或大规模的渐强。渐弱更加突出了全曲的戏剧性性格。演奏者也要注意每一个渐强渐弱的变化,毕竟细致地读谱不仅仅是对作曲家的尊敬,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曲家谱曲时所投入的情感。
12-17小节的右手是一个三连音的持续进行,左手的触键要非常讲究,弹每个音之前应当准备充分,缓慢下键,将每个音都沉下去。此部分有较多的渐强渐弱,正如浪花拍打海岸一般,音响效果也要有潮起潮落之感。
61小节要注意左手的指尖,音一定要弹得轻巧灵动,手指迅捷,声音则应该透明干净。64小节处左手腕需要灵活转动,为了音响效果更显连贯流畅,我们可以将每个十六分音符的第一个音依次用3、4、5指弹奏,以使听者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此处的技术点十分庞杂,尤其是左手的高音3与右手的高音3之间相距音符较近,而且速度较快,所以将这里右手的高音3处理成一个灵巧轻快的跳音。此处手指的反应要迅速,两个旋律音一定要突出,不能出现吃音、漏音的现象。
(二)变换节拍的把握
在拉威尔《小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中,时常出现节拍的变换。在副部主题开始处,节拍就由原来的3/4拍变为5/4拍。拉威尔作曲时节拍的特点并没有遵循古典主义时期节拍基本统一的传统,而是独出心裁地加入了自己的节拍写作手法。相对于古典的节拍写作原则,拉威尔融入了自己独创的写作方式,并被当时的法国民众认可。通过节拍频繁的变换,使此首乐曲变得相对自由,更是具有浪漫化的处理方式。
《小奏鸣曲》第三乐章出现了多种变换的节拍,如5/4拍、3/4拍、4/4拍。
98-100小节短短三小节,节拍就变了三次,使整曲富有层次。对于演奏者来说,来回变换节拍极其考验演奏者对于节奏节拍的把控。
(三)速度与rubato的掌控
Rubato指的是自由节奏。演奏时的节奏并不像古典时期的乐曲节奏节拍卡的非常严格。而我们可以把rubato理解为可伸缩的弹性节奏,根据曲子的风格特点,节奏也可相对自由。如果《小奏鸣曲》只顾一板一眼地演奏,旋律线条便会显得非常僵硬,也无法体现本曲连贯流畅的气息和圆润的音色。Rubato能随音乐情绪的变化自由处理其间的音乐感情色彩。
在旋律推向高潮时,我们也可处理为一个小的渐快,直至推入高潮。将18小节的和弦音略微延长,等余音慢慢消失,这样更能使听众感受此曲韵律,体现艺术性。
除了与旋律共呼吸,音乐表达适当的情感外,乐曲的速度并不能完全自由,还是要保持一个相对统一的速度。整曲才能和谐、具有逻辑性。速度不能脱离节拍的束缚,因此要把控好自由速度的程度,乐曲处理应做到收放自如。
(四)踏板的运用
踏板的运用在《小奏鸣曲》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辅助本曲中连贯流畅的旋律。过长的踏板会使音色听起来非常脏;而踏板时间过短又不能使韵律线条连贯圆润,所以踏板的使用要把握好分寸37小节此处的左手出现了较长时值的音符,所以此时应该采用延音踏板,以此保持音正常的节拍,同时也要踩下弱踏板,使人感觉到仙境的虚无缥缈。弱踏板要踩住不能松开,延音踏板则是根据根音的长度来换踏板。
56小节的踏板根据和声原则更换,只在第一拍和第二拍之间进行变换,第三拍应当沿用第二拍的踏。56小节处左手的和弦也要借助踏板,加上手指的平稳移动,声音才能更加集中、连贯。
结语
拉威尔《小奏鸣曲》作为拉威尔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时也是小奏鸣曲第一次登上演奏会舞台最早的作品,是拉威尔对古典主义理解继承的代表作。三个乐章之间风格迥异,而主旋律又具有内在联系,充分展示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小奏鸣曲》第三乐章混杂了法国传统作曲风格以及古典主义音乐调式,整曲清新古朴,不失典雅,严格按照奏鸣曲式结构谱出的《小奏鸣曲》体现了浓厚的古典主义精神。
此曲音乐层次多变,和声音响色彩斑斓,演奏时殊为不易。我们在演奏之前应该先把控好乐曲整体关系,做到胸有成竹,在练习中可能会遇到极多的困难,对触键力度、踏板使用等方面拿捏不清,又需要我们细细雕琢,左、右手分手练习。
此曲集古典精神与现代技艺之大成,极具代表性,不仅对演奏者来说极其重要,也是法国艺术界创作的顶峰之一。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9.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第三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赵晓生:钢琴演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4]弗.佩勒穆泰:儒尔丹-莫朗热,芦苇.拉威尔论其《小奏鸣曲》及《镜子》套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生报,1988,(01):87-92,109.
[5]夏云.多样化形态的同一性特征一拉威尔《小奏鸣曲》的旋律构成及演奏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报,2004,(04):59-63.
[6]郭东平.拉威尔小奏鸣曲的演奏与教学[J].才智,2009,(20):65-66.
[7]苏莎.拉威尔《小奏鸣曲》的音乐分析和演奏处理[D].武汉音乐学院,2009.
[8]肖琳:拉威尔《#小调小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旋律与节奏特征[J].福建艺术,2009.
[9]金鸽平:拉威尔钢琴《小奏鸣曲》的演奏风格[J].文艺争鸣,2011,(12):119-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