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中的美学思想体现及意义论文

2024-09-13 15:53:5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于1958年,由何占豪、陈钢改编于民间流传的爱情传说,并引用越剧曲调作为基础素材,所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它是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它还是中国与西方在艺术融合乐曲上的代表作。从内容中可以感受到一段悲惨、凄美的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是永恒的天鹅之歌,不禁让人流泪。该作品是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向建国十周年的献礼作品。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层层深入的优美旋律,演奏着如泣如诉的爱情悲歌。这首曲子采用了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传说故事《梁祝》中的“草
摘要:《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于1958年,由何占豪、陈钢改编于民间流传的爱情传说,并引用越剧曲调作为基础素材,所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它是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它还是中国与西方在艺术融合乐曲上的代表作。从内容中可以感受到一段悲惨、凄美的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是永恒的天鹅之歌,不禁让人流泪。该作品是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向建国十周年的献礼作品。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层层深入的优美旋律,演奏着如泣如诉的爱情悲歌。这首曲子采用了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传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立誓”“英台抗婚”“墓前化蝶”三个故事情节作为本曲的呈示部分、展开部分、再现部分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美学思想和意义。
关键词:梁祝;何占豪;美学
引言
梁山伯与祝英台本为我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从古至今,无数人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而不得、生死别离的爱情故事而动容。但这一民间传说与史实可以说是大相径庭。根据历史真实记载,梁山伯在去世后,人们把他葬在风景优美的胡桥镇纪念。却在为梁山伯挖掘们把他葬在风景优美的胡桥镇纪念。却在为梁山伯挖掘坟墓的时候,发现了一处已经存在的墓,里面有一块石碑雕刻着这个墓穴的主人“祝英台”的一生。祝英台是生于南北朝的陈国人,是一个行侠仗义总是心里挂念百姓的好人,因此遭到了贪官马文才等人的陷害而死亡。为梁山伯挖墓的人觉得二人都是为民着想的大好人,不如就将他们葬在一起。
自从这之后,坊间就有了各种动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流传出来。后被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上海音乐学院时将内容融入乐曲,创作出了后来广为流传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由风和日丽、草桥结友、同窗三年、十八相送、长亭送别、英台拒婚、楼台相见、悲痛投坟奏鸣曲式构成。全曲大概时长为二十六分钟,从初见时的轻柔缓慢、同窗时的欢快到分开始的悲伤再到英台拒婚却又不成,梁山伯死去英台悲痛与欲绝投入山伯分钟的悲怆,到最后一段则是双双成蝶飞走,令人动容不已。
一、梁祝的美学思想
(一)中西方融合的民族音乐艺术处理
《梁祝》这首曲子成功的将民族故事融入了西方乐器中,并且运用了中国传统戏剧中越剧以及京剧的演出技巧,使之民族色彩更为强烈,被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乐”。其中融入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在小提琴上,在全球受到广泛的欢迎,与影响广泛的作品一起被称赞,作为我们中国自己的特色乐曲得到全球认可。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在艺术情感的处理上,灵活采用了中国戏曲在表演时会加入的表演技巧,从而增加了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在结构上,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的方式,把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发挥到极致。在音乐形式创造上,把故事本身和越剧曲调加以综合提炼,并进一步提炼和创新。这首小提琴曲子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成为西方管弦乐与中国戏曲音乐综合运用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
1、滑音技巧引用
《梁祝》把民族戏剧中唱腔与小提琴结合,所以运用了滑音。由于小提琴没有按键,采用滑音的演奏方式可以充分加强琴弦的震动,加强发音的震动,可以有利于曲子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柔和细腻、婉转。
滑音是民族音乐中常使用的一种演奏技巧,被当作乐曲的装饰音,常用于润色音与音之间的间隙增加乐曲感情使用。
在曲子的下半部分使用的都是距离比较长的滑音,能够更好地润色情感,使梁祝二人的美好友谊与爱情故事更加缠绵婉转,也使得曲子的民族特色更为强烈。在十八里相送中滑音的运用下,令该部分的音乐旋律更为轻柔缠绵,把英台的害羞、羞于启齿以及二人在长亭分别恋恋不舍之情表达得真切,同时也使曲子本身更加动听。
拒婚这一主题下,加重音的八度双音与长距离的滑音二者相结合,将英台悲痛之情刻画更为深刻,使听众们更加深刻感受到英台的悲愤交加却又无能为力。
楼台相会结合二胡独特的滑音技巧,融入了民族色彩轻柔回旋地将英台的伤心欲绝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听众更容易为之动容。
在哭灵投坟部分,采用滑音技巧将听众们融入故事中去,完美展现英台悲痛无力欲绝的感情。这种方法加入小提琴演奏之后,将曲子演奏得更加轻柔动人深入人心,使民间传说伴随着音乐震撼着听众的心。
2、弓法的使用
在乐曲演奏时,应根据乐曲所要展示的情景选择强弓还是弱弓,在演奏过程中,运弓的长短、力度、位置都会产生不同的演奏风格与色彩。一般在强拍或者音的强位置从下弓开始,不一定从弓根开始,可能也会从中弓开始。演奏者在演奏时应该使用严谨的弓法,以便与其他乐器合作。
在“同窗学习”部分,用欢快短促的劲弓演奏,多使用于中弓。还会加以使用跳弓的演奏技巧用来加强活泼的感觉展现一幅梁祝二人同窗学习三年的快乐场景以及相恋的甜蜜。
“长亭惜别”使用轻柔缓慢的长弓,采用一弓到底从弓根使用到弓尖的手法,展现出相爱的两人被迫分开的绝望心情。
“英台拒婚”部分使用短促强劲有力的弓法技巧伴随着铜管,展现出英台内心的悲愤绝望的心情。
在像“化蝶”部分应该多用长弓、慢弓轻柔地演奏,用来充分地向听众来展现梁祝二人双双成蝶比翼双飞时的幸福,用饱满的情感赞美他们不离不弃的爱情。
(二)动人的情感
这是一首由何占豪,陈钢于1959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乐曲内容取材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这部作品以其绚丽多彩,抒情动人的鲜明特点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格,被称为“我们自己的交响乐”。对于音乐艺术来说,其情感内涵就是对于美学元素的深度呈现。在《梁祝》的情感创作中,何占豪先利用小提琴轻重缓急的演奏对音乐艺术进行了多层次情感的展现,将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动人的情感与音符相结合,令音乐拥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在这样的音乐之中,其美学所追求的艺术观念就被展现了出来,无论是怎样演奏,都带给了音乐艺术不同的美学特征,速度是情绪的表达,不管是激动的、优美的还是低沉的都是通过对音乐的自我感受加以自己的理解才能演绎出动人的音乐,而乐曲本身就是美学的承载体。
1、优美的爱情主题
在《梁祝》音乐刚开始的时候,旋律音乐非常的轻柔缓慢、节奏很平缓,速度不快不慢。乐曲一开始先是传来几声弹拨,将听众带进了故事中,笛子发出低柔婉转的音乐和双簧管与乐队交织出优美旋律,好似展现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秀丽宜人的江南景色。伴随着这动人的曲调,小提琴以缠绵悠扬的旋律奏出纯洁的爱情故事。
2、活泼的同窗共读情景
《梁祝》在展现二人同窗学习场面时塑造了欢快活泼的美感。这部分乐曲用活泼轻快的快板节奏,小提琴与乐队一起交奏着,用欢快的曲调细致入微地刻画两人的纯洁友情。
3、为爱情的强烈反抗
“英台拒婚”,铜管与小提琴独奏呈现出英台的愤愤不满与反抗。将乐曲带到了一个高潮。体会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爱情的反抗,反抗当时固有的婚嫁思想。通过激昂的音乐旋律,展现了出来。
4、悲惨的高潮收尾
在英台抗婚之后,音乐到达了全曲最大的悲剧场面,使听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梁山伯去世,英台的痛不欲生,深刻地融入悲惨的气氛中去。骤然锣鼓管弦齐奏,在激烈的音乐中,英台毅然投坟,全曲到达最高潮。
5、赞美与歌颂梁祝的爱情
《梁祝》到达结束时,长笛竖琴齐奏出了轻柔缥缈的感情,将一幅两只蝴蝶久久飞在坟前不愿离去的场景展现在听众眼前,小提琴使用弱音的处理表达出一种对梁祝二人的惋惜之情,乐队齐奏示意着两只蝴蝶承载着幸福美好飞向远方。
总的来说,何占豪就是通过小提琴或舒缓,或活泼,或激昂以及营造悲惨的气氛,来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经过和悲惨结局,将语言融入音乐中,注入情感。
(三)完善的剧情构思
在西方悲剧理论中,剧作家们都遵循着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完美的布局应有单一的结局,而不是如某些人所主张的:应有双重的结局。其中的转变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入逆境”。坚持“一悲到底”的戏剧创作模式,反对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在他们看来,悲剧是人的巨大苦难,悲剧故事的主人公也只能从顺境转入逆境,也就是戏剧的结束,只能是以主人公流血、死亡、出走等作为结局,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才能使悲剧结局达到最好的效果。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剧作家由于受到儒家“中和”美学思想的影响,在进行戏剧创作时一般都讲求“圆满”“如愿”的喜剧结局。强调因果报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悲剧主人公在经过一番厄运和苦难之后,会得到一个美好的结局。而采用大团圆的喜剧结局目的则是为了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使观众在圆满美好的结局中得到道德的教化和启示。结合中西方的结局思想,何占豪的《梁祝》的剧情过程遵从了中国儒家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将悲惨的结局表达得淋漓尽致,既满足东方的儒家美学思想,也符合西方的悲剧审美。
这部作品按照故事的剧情构思编排,整首曲子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部分。
第一,呈示部。引子中,长笛模仿鸟鸣发出清脆的声音,接着双簧管演奏出轻缓柔和的田园风格,展示出一幅景色宜人的秀丽场景。主部中,小提琴独奏运用高音演奏出活泼欢快的场景描写出爱情主题,接着大提琴的浑圆与小提琴婉转缠绵交织对答。结尾乐队一起重新点明了爱情主题,充分刻画了两人的友谊和两情相悦的深情。副部的节奏轻松、欢快,旋律活泼、跳动。小提琴独奏和乐队交织在一起,时而小提琴为主乐队为辅,又或者乐队在前小提琴紧紧跟随,精彩地刻画了一幅同学好友一起玩耍学习,无忧无虑嬉闹的场面。在最后欢快的音乐旋律突然变得缓慢,呈现出了英台想说却又害羞的内心感情,在弦乐颤音基础上大小提琴开始交织着对答,在听众眼前刻画出梁祝二人于长桥前依依不舍之情。
第二,展开部,到了“抗婚”这一段,铜管奏出了封建权力残酷的主题。小提在独奏时候融入了戏曲的散板节奏,表达出英台的悲痛。然后全队全奏运用快板的节奏,表现了小提正与封建对抗的反抗主题。主题逐渐强化,铜管开始全力演奏。“楼台相见”,哀伤悲痛的乐调,大小提琴交织演奏在一起,有时候在一起有时候分开演奏,把二人在楼台上见面时哀痛以及复杂的爱情场面呈现出来。到“山伯之死、英台投坟”,乐曲曲调急促变化,节奏短促形成强烈的感觉,小提琴与全乐队激烈的演奏方式交织缠绵在一起,在变化上用京剧和越剧在表演时候采用的演出技巧,让听众深刻体会到了祝英台对封建愤恨不平的指控。最后英台选择投坟,由打击乐与乐队齐奏,音乐突然激烈起来,将整首协奏曲推到了一个最高点。
第三,再现部,“化蝶”。长笛竖琴的递进滑奏对应,将开始时的那幅江南场景重现在了人们眼中。小提琴以独奏的方式再次点出了那令人难忘的爱情主题,呈现了梁祝化蝶齐向美好世界飞去的画面,歌颂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何占豪的《梁祝》通过小提琴的演绎将剧情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二、《梁祝》的美学意义
(一)提高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地位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音乐学术的进步,是一次艺术上中西合璧的成功例子。用西洋乐更好地奏出具有我们国家自己的音乐特点。是不同于西方交响乐的。到目前为止,西方的一些著名乐团也在努力地把《梁祝》诠释好,但这并非易事。因为它虽然是运用了西洋乐,却是在其中加入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此曲是洋为中用的一次成功案例。
何占豪创作《梁祝》的经过一波多折。五十多年前上海音乐学院,学校有政策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组织去农村里演出。于是每次去农村演出的时候,同学们就都会仔细挑选,演奏对于自己来说最拿手的曲子给台下的乡亲们听。但是,每当演奏小提琴时,台下的观众们便都忙起自己的事情,没有人能坐下来用心听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所以大家开始思考将民间故事融入西洋乐中去。
之后老师就开始带领学生进行研究。何占豪和俞丽拿几位同学成立了实验小组,为了让西洋乐能够在老百姓之间成功演出。于是他们除了要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业之外,还要用很多时间学习民族乐曲,但是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恨不得一分钟掰成2分钟地用。在他们的努力研究与学习之下,何占豪同学将民间流传的梁祝故事融入了乐曲中并和大家的努力之下研究出了《梁祝四重奏》,这是第一次西洋乐演奏民乐并大获全胜。校方非常赞同他们要创作大型小提琴曲想法并把作曲系陈钢派来加入小组。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不断坚持不断研究他们终于成功了!大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问世。之后《梁祝》便轰动了整个世界。
从《梁祝》的创作经过便可知,何占豪具有极强的天赋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他自己以及他同学创作的经过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所以《梁祝》的诞生以及背后的创作精神都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精神的国际宣传。
(二)对民族音乐审美意境的继承
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创作讲究气韵与意境,“气韵”是中国音乐审美中的一项重要标准,“气”是指中国文化特有的气脉、气感,是指形象鲜明生动;“韵”是指意味悠长含蓄。小提琴创作《梁祝》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内容与我国传统音乐审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把故事本身意境所强调的那种“气韵”,通过小提琴那独特的立体化、多声思维形式表现出来。
经过了改编的小提琴《梁祝》,必然会失去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古韵”原貌,不再是标准的原汁原味,但是它又增添了新的东西方共同认可的审美情趣,否则就没有改编的必要。而增添的,正是小提琴以及中国传统故事所独有的审美意蕴,通过小提琴演奏出了和谐的、悲惨的凄美爱情故事。改编并非对原曲简单的移植,《梁祝》倾注了何占豪以及同学的创造性活动和审美,在不同的层面给原曲增添了新的审美因素,使其具有新的韵味和审美价值,因为如果何占豪以及同学他们本身审美情趣不高的话,很难表达于作品。特别是在中国小提琴音乐创造和改编实践中,如何使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用小提琴这一外来乐器表现中国音乐风格,在传统文化中体现民族气质是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创造与演奏中孜孜以求的。
华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要指出的是,拓宽审美价值是在自己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为根基,运用与体现我国传统美学思想,借鉴吸收戏曲,绘画,哲学来解释,这样才能使西方的音乐形式真正地融入中国文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音乐艺术。正如曲颈琵琶自东晋传入我国,经过200年的努力,到隋代就汇入中国音乐,成为我国人民喜欢的乐器。同样小提琴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也是如此,而以儒道哲学,儒道美学为准则的民族传统音乐则构成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并使中国民族音乐的小提琴作品具有其自身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对创作技法在旋律的应用启示
一般来说,器乐作品不适合传唱,但是《梁祝》作品却体现出了独特的歌唱性,这使得它区别于其他的器乐作品。
《梁祝》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器乐作品有良好的歌唱性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是《梁祝》融入了民族音乐的旋律特征,中国民族音乐特别是民歌,都具备很好的歌唱性,何占豪在创作《梁祝》时,将民族音乐的特性融入其中,这使得《梁祝》具备了这一特点。其次,《梁祝》的旋律主要由五声调式构成。五声调式是中国的民族调式,是用五个音“宫、商、角、徵、羽”来进行创作,民族调式中还加入偏音的六声、七声调式,《梁祝》是一首纯粹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创作的旋律,作品中梅花主题的三次出现,并进行了丰富的变化,丰富了琴曲中调性的单一化,同时,五声调式的民族韵味又贯穿其中,何占豪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小提琴多声思维的特点,加入了多声部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织体,使得民族化的音调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多声织体的写法也体现出何占豪的创作特点,加入了更多五声调式以外的附加音、调式外音,使五声调式更加富有充实感和立体感,在新颖的同时又不失民族韵味。第三点在于节奏上,《梁祝》运用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节奏,使得《梁祝》具备一定的熟悉感,另一方面,则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本身就是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其中的剧情逻辑也被听众知晓,正因为如此,使得《梁祝》快速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
何占豪对民族音乐的歌唱性、五声调式的应用以及创作故事的选择,体现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以及对民族音乐的自信。《梁祝》中的美学思想又何尝不来源于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所以何占豪的改编也给诸多作曲家一个启示,那就是在东西方乐曲文化、美学思想相融合的过程中,要保持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以及文化的自信,中国也是发展国际音乐,响彻国际的音乐沃土。
结语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知名度、传播度最广的中国管弦乐,被称赞为“不朽的(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是“中国人民骄傲”“整个东方音乐的骄傲”。《梁祝》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在世界上家喻户晓的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一起,受称赞为最受欢迎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曾有一位学者感叹道: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足以见得《梁祝》的国际影响力。本文结合民族音乐的特点,详细论述了何占豪《梁祝》的美学特点,结合小提琴演奏的特征,从中西方融合的民族音乐艺术处理、动人的情感和完善的剧情构思四个角度,分析了它的美学思想,并从《梁祝》本身的国际影响,对民族音乐审美意境的继承以及对创作手法在旋律应用的启示,三个方面论述了《梁祝》的美学意义。《梁祝》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现了民族音乐的价值,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匡秋爽.民族艺术经典的音乐美学阐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审美价值再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7,(05):88-93.
[2]杜帅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戏剧色彩[J].黄河之声,2020,(13).
[3]刘腾悦.《梁祝》艺术赏析[J].民族音乐,2020,(06).
[4]黄兆博.音乐名作价值赏析—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4,(04).
[5]张琰卓.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演奏技巧[J].明日风尚,2020,(14).
[6]付月恒.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与主要演奏技巧[J].黄河之声,2018,(16).
[7]顾佳佳.中西悲剧爱情音乐中美学特征之异同: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的视域看[D].上海师范大学,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