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熟来禽图》的形式美学及其象征寓意分析论文

2024-09-13 15:06:4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在中国绘画史的研究中,花鸟画是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以花、鸟、虫等动植物为绘画对象。在花鸟画中尤以宋代的工笔花鸟画最为突出,在李泽厚所写的《美的历程》的“宋元山水意境”部分中说过,“雕塑艺术在六朝和唐达到了高峰,那么,绘画艺术的高峰在宋元”。这其中就包括了宋代的工笔花鸟画。
在中国绘画史的研究中,花鸟画是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以花、鸟、虫等动植物为绘画对象。在花鸟画中尤以宋代的工笔花鸟画最为突出,在李泽厚所写的《美的历程》的“宋元山水意境”部分中说过,“雕塑艺术在六朝和唐达到了高峰,那么,绘画艺术的高峰在宋元”。这其中就包括了宋代的工笔花鸟画。《果熟来禽图》是南宋画家林椿所绘,是林椿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果熟来禽图》在中国花鸟画中的独特地位和艺术价值,通过对其艺术风格、技法、创作背景的分析,以及将其与其他同期艺术作品进行比较,来明确《果熟来禽图》的重要地位。此外,本文还将探讨这幅画在当代艺术和文化中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以期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研究作出贡献。
一、创作背景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宋代是一个较为繁盛的时期。在《中国美术史》上有这样的记录:宋元时期的花鸟绘画传承五代西蜀南唐“黄徐异体”的发展路径,一方面受到皇家的赞助力量的格外垂青,另一方面吸收借鉴了山水画与人物画的技法,拓展了笔墨抒情的功能,创作出备受文人青睐且具有象征性题材的绘画,形成了中国花鸟画创作的第一高峰。另外,宋太祖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使得宋代士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宋代的文化得以发展,同时也推动了花鸟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
《果熟来禽图》是林椿创作的一幅工笔花鸟画。《图绘宝鉴》中提到,林椿承于赵昌的绘画风格和技巧,虽然傅色清淡,却深得造化之妙。宋末元初的藏书家庄肃在《画继补遗》中说他“可亚吴炳,且傅色得法,但描写差弱耳”,时人更赞林椿画作为“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从这些记载中可以得出林椿注重师法大自然,观察细致,虽傅色清淡,但能体现出花鸟自然生动的面貌。林椿的作品风格无疑与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其美学追求密切相关。“理学”是宋朝一种新的思想潮流,它以“格物致知”为中心,对宋代花鸟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精工、华丽是宋代画院作品的特点,但实际上,画院不仅注重写生,而且强调画师对画面的情感抒发和精神表达,强调形神兼备。
《果熟来禽图》中描绘了一枝林檎果,树枝上挂满了果实,还停着一只鸟儿,它扬起了尾巴,挺直了胸膛,展翅欲飞。而树枝上的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种枯荣之态,就像是被蚕虫啃食过一样。这幅画很简洁,但却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不仅表现自然之美,更突出了“以物传情”的意境。虽然这是一幅秋天的景象,但从树上结出的果子和鸟儿的快乐神情来看,观者不仅不会对秋天的景色感到惋惜,反而会被这幅画的生机勃勃所感染。
二、形式美学
(一)构图与平衡
构图与平衡对于一幅绘画作品尤为重要。《果熟来禽图》(如图1)是一幅典型的折枝花鸟画的构图。在孔六庆的《中国花鸟画史》中写道,“该图表现的是果实与枝叶相映的凌空折枝上禽鸟昂首翘尾的欢悦情势,不多的树叶,三四个果子,塑造一组折枝苹果的典型,正面、侧面、背面的苹果,巧妙地布置在前枝后叶”。从画面中,我们能看到画家采用当时流行的折枝式构图,用一部分的折枝加以表现,画面中昂首的禽鸟姿态矫健,画面疏密结合,在静态的树枝中有一只站立的鸟儿,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透露出一种平衡之美。
作为一幅经典的折枝花鸟画,《果熟来禽图》展示了林椿对构图和平衡的精妙掌握。孔六庆在《中国花鸟画史》中提到,“这幅画通过少量的树叶和几个果子,巧妙地塑造了一组折枝苹果的典型形象”。这样的构图不仅凸显了物象的生动,还在疏密中达到了动静的平衡,赋予了画面一种稳定而和谐的美感。该画作左下角写有“林椿”两个字,意为本幅款署“林椿”,在“林椿”下方有“宋荦审定”藏印一方,一枚款署,说明是“宋荦”审阅评定的,这些使画面更加详细完整、饱满活泼。视线转移到林檎果上,果实白里透红,如花面少女,纵深入画里,折枝树干和树叶的后面亦即画面的左上方有单个果实,其力点断续,气脉相连,尽其生动之形,光线透过虫蚀叶之洞,若隐若现,使画面充满生机盎然的意趣,又增加了含蓄的空间感,表现出画家蕴积空灵的审美追求,诗情画意。
从章法的角度来看,《果熟来禽图》展示了物体主次分明、画面形象疏密有致的布局,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和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布局不仅是美学上的追求,也反映了画家深厚的生活积淀和对大自然变化的深刻理解。
(二)色彩运用
《果熟来禽图》虽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并不是按照现实中的颜色浸染的,画家在画面上表现的叶子是根据叶子的前后、远近、新旧把叶子的根部颜色加重,叶子的叶尖与边缘洗却一些颜色,或把两片叶子相接的地方加重,前面的叶子主观加重,后面的叶子主观减弱,画面中离得近的叶子颜色比较深。视觉中心的色彩更是对比明显,前后关系以绿色衬红色更深层次的推进,白粉红晕是白里红、红里白的韵变,更显得轻松,舒缓了节奏。林椿把果实部分染白,使画面更加和谐。在孔六庆的《中国花鸟画史》中提到院体花鸟风格有四个特点:(1)重视继承传统;(2)精审物理形;(3)画法“色色毕具”;(4)题材祥瑞。这就概括总结了花鸟画的风格:精工细描、精致传统、富有韵味。
在刘建轩《宋画小品精粹评注花鸟卷》中,《果熟来禽图》下面的注释为“设色清雅,层次丰富是林椿绘画的一大特色,透过细腻的笔触,层层晕染,使画中景物给人以通透莹润之感”,这其实是画家基于对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创作出不同的意境和情感氛围,使观者在欣赏工笔花鸟画作品时能产生共鸣。在宋代工笔花鸟画中,对于色彩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是极为重视的,常使用传统的调色方法和颜料,画家常运用大胆、丰富的色彩,使作品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运用鲜艳的颜色表现花鸟的生动活泼。在《果熟来禽图》里,色彩的运用要考虑画面的协调性、平衡性以及画面的布局,考虑形态结构和搭配表现。林椿在画面中运用分染和罩染的手法,来表现虫蚀的叶子。
林椿在《果熟来禽图》中还展现了对传统色彩的敏感和创新。他使用了赭石、花青、藤黄等传统颜料创造出丰富的色彩效果。特别是在表示秋天的元素时,他运用了赭石和焦茶色,使画面更加符合秋天的意境。通过这样的色彩搭配,林椿不仅展现了画面的装饰美,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果熟来禽图》的色彩运用展现了林椿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色彩的敏感把握。他通过色彩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层次感,还成功地传达了作品的情感和主题,展现了一种丰富而深邃的艺术境界。
三、象征寓意
(一)鸟的象征寓意
在中国宋代工笔画中,禽鸟的独特表达形式在画面中的运用数不胜数。在宋代,社会相对稳定,百业兴旺,文人士大夫们不单单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更将情感寄托于更深层次的精神领域。故而在绘画领域中涌现了大量的花卉、鸟禽与虫草等物象。宋代工笔花鸟画承接五代“黄家富贵”的画风,尤其以禽鸟题材最为突出。相较于五代时期,宋代画家更注重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写生生活,从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提炼美,同时融入自我美。这一时期的画家众多,作品风格多种多样,工细写实的花鸟画受到皇家的青睐,也是画坛的主流。画家在关注自然的同时,融入自我,追求“形”与“意”的结合。
在《果熟来禽图》中,鸟的姿态富有韵味,小鸟昂首,身体向下倾,尾巴翘起来,两只小爪子用力地握住枝干,眼神看向画外,寓意高飞之势,又寓意高歌亢奋,瞬间动势清楚,力量无穷无尽,神态形象较为逼真,倾注了画家的内在力量与精神。从造型上看,肥嘟嘟的圆形鸟头,腹部的弧度也比较夸张,加强了节奏感和外形的线条韵律感,翅膀和羽毛按结构分为三个部分,蓬松的羽毛与花斑状的短小丝羽相间,与分染的墨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上尾羽的渐变图案,使整个小鸟富有节奏之美感与形式之美感。画家对于形体的概括和提炼加工,体现了其对意象的表现能力。在中国画中,禽鸟象征吉祥、幸福、自由与和平,用在画作中能够表现出画面的生机与活力。
(二)果实的象征寓意
《果熟来禽图》画的是林檎果,亦即苹果。苹果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水果品种,不过传入的时间非常早,宋代时期人们已经吃上了苹果。中国花鸟画中画苹果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太原市志》中记载,唐代有一位花鸟画家以苹果作为花鸟画的主要创作题材,得名为“张果老”。
《果熟来禽图》中林椿创作苹果花鸟画的技术非常精湛。他首先描绘了苹果的形态特征,运用笔墨表现出了苹果的生命力,给静态的花鸟画增添了活力,同时将苹果与禽鸟间的联系表现出来,融合在一起形成生动的自然美。在中国,苹果被称为“平安果”,人们之所以把“苹果”当成“平安果”,是取了“苹果”的字音,象征着平安、祥和之意。苹果是中国家庭最喜爱的水果之一,在传统中国家庭过年过节时,几乎每家每户都要买苹果,来增添喜庆欢快的气氛。《果熟来禽图》中苹果造型圆润,剔透晶莹,满载着祝愿与香甜,同时也象征着平安、健康、和睦。
综上所述,林椿继承和发展了北宋画院注重形式的美学追求,同时又对自然景物观察入微,表达了诗情画意,加强了画作中借禽鸟、果实等物象抒情表意的功能,令人赏心悦目。在深入研究《果熟来禽图》的象征寓意与文化寓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幅作品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深刻内涵。本文通过对鸟儿与果实的象征寓意、色彩运用、意境氛围的营造以及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联进行分析,为人们提供了理解古代中国工笔花鸟画发展趋势和表现特点的重要视角。《果熟来禽图》虽然描绘的是一个局部,但蕴含着整个大自然的变化,是画家从丰富的生活中积淀酝酿出来的,体现出了中国花鸟画传统之美、意境之美和寓意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