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的诗意情怀——琴歌《阳关三叠》的表演美学分析论文

2024-09-13 14:44:2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琴歌,即抚琴而歌,“歌”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琴歌《阳关三叠》来说,要想演唱它很容易,但是要想唱对它却是极难的。通过对古谱的分析来看,虽然其音乐要素简单,对演唱技巧要求不高,音律也朗朗上口,但其难点在于配合古琴唱出其中的古韵古味。
琴歌,即抚琴而歌,“歌”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琴歌《阳关三叠》来说,要想演唱它很容易,但是要想唱对它却是极难的。通过对古谱的分析来看,虽然其音乐要素简单,对演唱技巧要求不高,音律也朗朗上口,但其难点在于配合古琴唱出其中的古韵古味。
琴歌是一种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的艺术形式,演唱者想要让自己的演唱贴近当时的声音,绝不是用现在的美声、民族乃至流行唱法进行演唱。琴歌《阳关三叠》要求演唱者的“声”足够纯粹。只有足够纯粹的“声”才能生动描绘出《阳关三叠》中的景色,产生生动的画面感,演唱者才能将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曲子相融。这就反映了音乐传承人应该做到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在对待琴歌《阳关三叠》时,要根据《阳关三叠》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自身对该琴歌的理解进行再现演唱。演唱者要想表达作曲家想表达的情感,就需要对琴歌的画面感有一定的掌握。演唱者对画面感的把握可以让音乐信息进行有效传输,使演唱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情感,有效传承文化。
一、琴歌《阳关三叠》的诗乐关系
琴歌《阳关三叠》是古代文人音乐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琴歌中的诗词可以感受其所带来的悲凉之感,也可以通过乐曲的音乐要素来感受情景交融的境界之美。这首琴歌诗不离乐、乐不离诗、诗乐相融,最能体现此特点的就是此曲的初叠部分。通过探析初叠的诗乐关系,我们可以对其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品质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感悟。
(一)诗句中的“情景交融”
1.上半阕
琴歌《阳关三叠》中初叠部分的歌词以诗人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为基础,传达了对即将远去的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通过赏析我们可以发现,整首古诗虽然未提一个悲字,但从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朋友的离去而感到悲伤的凄凉心境。其中关于景色的描写是点睛之笔,侧面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凉。在这种凄凉的下雨天,因为有人送行更能感受到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因为友人的离去连景色都能感受到诗人的忧伤,而读者亦能通过景色的描写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这种悲伤、无奈及依依不舍之情。这便是此诗中的“情景交融”。
2.下半阕
琴歌初叠的高潮部分并不在《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上。在初叠的后半部分出现的词句表明了友人离开京城出关时一路的艰难险阻,最后表达了对友人的衷心祝愿和祈祷。下半阕出现了两次的“遄行”,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更能令人体会到路途的艰难与不顺。此外,描绘长途渡关津的场景同样也暗示了友人路程的艰难与不易,更能表达诗人的难过与悲伤。此外,最能体现场景描写的两句词句“清和节当春”“霜叶与霜晨”看似不起眼,但是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过渡,更是对情感的一种衔接与发展。从始至终初叠部分的景色描写都与情感息息相关,初叠的歌词处处都透露着“情景交融”的艺术品质。
(二)音响中的“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这种艺术品质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中,在音响中的展现也非常有特点。古琴的音响效果与古琴琴弦的振动模式、振动频率以及按弦手法等多个要素有关。在古琴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根据琴歌每句每字所表达的意境进行详细且细微的处理。初叠中的《送元二使安西》所对应的旋律看似普通,但其中所展现的音乐特点和音乐情绪却耐人寻味。通过查阅古谱以及多次聆听可以发现,上半阕使用了“起承转合”的音乐创作手法。起句在奏法上采用了基础的“勾”和“挑”,在尾音处出现了上划音,初步展现了古琴曲的特色;承句继承了起句的一部分音乐要素在音乐情绪上,承句的情感要更为强烈,尾音落在一个大撮上,初步增强了整首曲子的和声感和效果;转句的旋律走向与前面两句的旋律走向相反,在听觉效果上给人一种转折感,此时旋律的下滑也给人一种突然沉重的感觉;合句的音律则与起句相同,产生了一种半终止感,也照应了起句。虽然音乐不像文学作品那样能够让人很清晰地了解其中所展现的意境,但是音乐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景与情,使得“情景交融”(如图1)。在演奏的过程中,只有做到技巧性与表现性的辩证统一,才能使表现更加具象化,才能让听者感受到琴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品质。
琴歌的下半阕的乐律是对上半阕的延伸与发展。一开始便出现两个强有力的八度表达了出关路上的不易与艰辛以及出关路途之遥远。而后出现了很多八度的大撮,两小节重复一次,每一次的重复过程中,情绪都是在递进,直到情感到达全曲的最高潮后缓缓平复,这也更能突出全曲要表达的对友人的难舍难分,以叹息式的结局结束初叠也能使人体会出曲子所要表达的无可奈何之情(如图2)。
(三)“情景交融”中的诗乐联系
琴歌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离不开它的诗乐联系,而在琴歌《阳关三叠》中诗与乐的连接尤为密切。通过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可以发现,字与字所对应的音高非常稳定,这是因为该处为景物描写,所以音乐听起来要符合情境,不宜进行大跨度跳跃。第二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音高总体增高,但乐律总体上还是非常尊重文字的平仄。此处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清新淡雅,通过古琴古朴的音色的渲染加上古香古色的音调,使听者能够身临其境,既欣赏了古琴的音色,又能通过音律使情景与情感产生融为一体的感觉。第三句的处理使音乐听起来非常沉重,与前面两句描写景物时所带来的感受截然不同。旋律速度不快且音群也不密集,却给人一种紧张感。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情感趋于平淡但又不仅仅是平淡,为下半阕的情感发展做了铺垫。
下半阕一开始的“遄行,遄行!”八度开场,气势恢宏,情感激烈并且进行反复的阐述说明了出关路途的遥远。通过旋律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重音都是落在“行”上,且出现了滑音,更能体现出跌宕起伏之感以及出关路途的艰难,让听者眼前呈现出一条满目疮痍、悲凉凄惨的出关之路。而后歌词中多次出现“历苦辛”,此处音调不高,但较为平静的音调又让人听出了字字泣血之感,此外在古琴弹奏上出现了八度大撮,对“历苦辛”的阐述也进行了强调说明。此时旋律基调已经非常凄凉,最后反复了两小节诗乐都相同的“宜自珍”,寄托了诗人希望朋友能够保重身体的希冀,也传达了期盼今后能与友人再见一面的美好期望。
综上所述,该首琴歌中诗与乐的关系连接紧密,诗句以音乐带动古琴的演奏,古琴则以独特的音色和韵味带动着演唱者继续对音乐进行更加深刻的阐释,展现琴歌的韵味。也正是因为诗与乐的配合,才使这首琴歌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品质得到了升华。
二、“以气唱歌”和“以歌传情”
演唱者对气息的处理是其能否演唱好歌曲的关键,所以如何运用气息来演唱琴歌《阳关三叠》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首先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首抒情的琴歌,所以需要演唱者对气息能够具有一定的掌握能力。要想做到“气不断”有两个步骤,一个是知道如何拥有长的气息,另一个则是知道如何巧妙换气。以初叠上半阕为例,演唱者需要用足够的气息来保证演唱时至少一句换一次气。如果没办法做到一句一吸,除了进行一些常规的气息练习外,有一种更加简单且快速的方式就是“以情入歌”。这首琴歌所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远去的依依惜别之情,演唱者可以带入诗人的角色,以画代情,这样气息会自然而然地变强。因为有了情感的加入,歌词中所描绘的景色也会带上这种凄凉的情感色彩,也就能更好地做到“情景交融”。此外,带入情感进行演唱还能够使演唱者在不知不觉中对音乐的情绪进行处理,也就是将强弱对比、情绪特点等音乐要素进行音乐表达。这种节奏朗诵法能够很大程度上对气息进行控制和调整,对整首歌曲的演唱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当知道如何用气息唱歌后,演唱歌曲就是将词人和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以音乐化的形式进行呈现,“以歌传情”便是演唱琴歌所要表达的一点。在演唱的过程中,除了要保证琴歌的真实性,同时也要注意在表演过程中的创造性。在琴曲《阳关三叠》中,这种创造性因素更多来源于演唱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此外,在演唱《送元二使安西》的四句诗词时,演唱者最好能够有吟诗感,做到“诗中有歌,歌中有情,以歌传情,以情入歌”,这样才能使歌曲的演唱更打动听者的心。对于下半阕的词中多次出现的“历苦辛”,演唱者在演唱时也需注意,每一次的“历苦辛”所表达的情感会有所不同,演唱者可以通过自己对每一次“历苦辛”的理解进行不同的处理。
三、“情景交融”——表演美学原则的历史性、时代性
琴歌《阳关三叠》最早创作于几千年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定音乐产物,是反映此时历史风格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所以在演唱和演奏这首琴歌时,需要遵循其历史性。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应将自己融入作品中、融入那个历史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音乐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再现作品。此外,表演者在表演时也需要遵从时代性。从目前来看,在初中八年级音乐教材以及高中音乐“鉴赏”模块中有对琴歌《阳关三叠》进行较为细致的介绍,这说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逐渐重视琴歌文化,这也响应了“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念。古琴是几千年前的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它虽然保留了独属于自己的韵味,但很多人对琴歌《阳关三叠》进行了改编,现在的琴歌更加多样化、多元化,也更加丰富,不过始终不变的是其中所蕴含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品质。也许经过世世代代的改编及发展,人们对《阳关三叠》中的情、景的理解不同,但亘古不变的一点是对“情景交融”的艺术品质的理解与学习。在学习琴歌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古代与现代并重,吸收古代的传统精髓,融汇现代的发展创新,如此才能使琴歌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关于意境的升华非常重要。古代对琴歌意境的表达以及“情景交融”的反映可能侧重人也可能侧重琴,这主要取决于演唱者或者演奏者主要想展现哪一个方向的音乐之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乐器的引入,学习古琴的人逐渐减少,想要传承并且普及琴歌文化则更多地需要通过人声演唱来继承发展,在演唱的过程中体会与感悟“情景交融”的艺术品质。但无论如何,对于琴歌的继承,特别是对琴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品质的继承是每一个时代中国人民的使命与责任。
关于琴歌《阳关三叠》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品质的剖析和鉴赏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出现更多深层次的理解。在笔者看来,对于琴歌《阳关三叠》,特别是对琴歌的探究,我们不仅要对基本的音乐要素进行分析,对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品质的分析也是极具价值的。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赋予古老的古琴文化以新的生命,让古琴文化能够以新的姿态展现、发展,并且成为中华传统音乐中永不凋零的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