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教师如何提升视唱练耳五项能力论文

2024-09-07 16:26:1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音乐教师视唱练耳的五项基本能力包括听、读、记、写、唱五个方面。“听”的能力是对音乐信息的接收能力,“读”“记”能力是对音乐信息的处理能力,“写”“唱”能力则是对音乐信息的输出能力。以听、读、记、写、唱五项基本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养提升与研究,有助于巩固和强化各阶段音乐教师的音乐基本功,使音乐教师在各阶段教育教学实践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专业竞争力、丰富育人手段。
音乐教师视唱练耳的五项基本能力包括听、读、记、写、唱五个方面。“听”的能力是对音乐信息的接收能力,“读”“记”能力是对音乐信息的处理能力,“写”“唱”能力则是对音乐信息的输出能力。以听、读、记、写、唱五项基本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养提升与研究,有助于巩固和强化各阶段音乐教师的音乐基本功,使音乐教师在各阶段教育教学实践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专业竞争力、丰富育人手段。
一、研究价值和意义
结合视觉、听觉、动觉为一体的视唱练耳训练,是从音响符号、视觉符号上同时体会音乐要素的最佳载体。视唱练耳五项能力可以挖掘音乐人的学科潜能,锻炼对音乐的注意力、感知力、鉴别力、记忆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基本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提升五项能力的方法
(一)“听”的能力
练耳的内容主要包括音高、音色、调式调性和节奏听辨几个方面。听力训练中的科学方法是指在听到某个音响时,充分调动大脑的思维,对该音响的属性及特征进行周密的思考及逻辑推理,从而形成一种有步骤、有推断的快速应变习惯。听力训练需要通过持续不间断地滚雪球式练习,达到“由不准到准、由准到熟练、由熟练到快、由快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听力训练的难点在于音高音准,关键在于依托钢琴建立起正确的音位感,同时建立内心听觉。对音高的感知可以先从音阶练习开始。在g-g2两个八度的范围内做白键音阶模进练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完整的听力和视唱音域,还能搭建标准的音高体系。大小调式六种调式音阶和民族调式音阶是非常好的开声练习和听力原始素材。
有了音阶练习基础之后,可以逐步尝试音程和三和弦的构唱及听辨,并用听力检验是否构唱正确。为了提高测量音高的准确度,英国人埃利斯提出,将十二平均律半音再均分为频率比相等的100份,以方便计算误差率。如此一来,计量上便将每个半音音程定为100音分,每个全音音程定为200音分。构唱大二度音程,也就是一个全音的距离时,如果唱出220音分,那标准听力就会反馈这个音程偏高,需要微微调低构唱的高度。因此,构唱是提高听力的有效途径,构唱的同时必须仔细聆听,找出微分音的细致差别,提高标准音感。
(二)“读”的能力
读谱识谱是理解音乐文字的重要环节。音乐的本体特征、音乐语言各要素的相互关系、音乐的表情设计及艺术性表达,都需要在读谱中完成信息的处理,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理解。提升读谱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对音乐的解构、分析、赏鉴和二度创作的能力。
读谱训练的难点在于合适的速度和令人满意的准确度。一方面,不同的谱例有不同的创作设计,读谱时需要有统观全谱的大局意识,保证整体的流畅性。另一方面,即便教师和学生已经掌握记谱法的基础知识,对音乐的常用术语和记号有所了解,但生涩的初次照面及快速推进的读谱要求,依然容易使其产生心理压力,导致读谱准确度大打折扣。准确度的丢失会对其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反过来又对读谱速度形成干扰。
作曲家在构思和创作音乐作品时,往往会通过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及表现手法展现创作意图并表达乐思。
因而,读谱的内容不应仅仅体现在基本的音高、音强、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速度、力度方面,还应包括作品的标题、体裁、音色、音区、主题、结构、和声、复调、织体、演唱演奏法等音乐表现要素。这些音乐要素和发展手法能使作品具备丰富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展现出不同的音乐文化内涵和艺术追求。
读谱训练应围绕上述内容展开分阶段的针对性练习。基础阶段应以乐理知识为依托,侧重对谱面信息的分类及处理,能读出所有的音乐表情及术语记号,选择较慢的练习速度。中级阶段应以音乐的表现内容为线索,以乐句、乐汇为呼吸律动,依托基础练习的经验和良好的乐感,选择适中的练习速度。高级阶段应以作品的艺术魅力及文化表达为演绎目标,以音准为大前提,结合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选择流畅的练习速度。
(三)“记”的能力
音乐记忆是一种综合的记忆能力,涉及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肌体记忆和逻辑记忆。记忆能力的培养本质上是一种对音乐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音乐是一种以时间为媒介的造型艺术,具有稍纵即逝的特性。
人类的认知系统对信息加工的时间和容量有限,因此,提高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是记忆训练的核心。
听力环节要求的音程、和弦、节奏与旋律听辨,可以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记忆的储存。有效的记忆策略可以通过模仿感知、刻意重复及模型训练完成。比如,音程与和弦的听辨,本质是对音程关系与和弦性质的熟练甄别。在练习时,教师可以先从模仿和模唱开始,感知音程的距离和三和弦内部的结构关系,达成瞬时记忆。但只有感知还不足以快速判断出精准的位置,且容易忘记,这时教师需要通过多次重复,以达到短时记忆的效果。若想记忆更深刻牢固且不易丢失,教师则需要通过固定的模型训练完成记忆的深化和内化。用熟悉的曲调代入固定的关系是有效形成长时记忆的方法(如图1)。
表1、表2罗列了基础练习中的各类音程和三和弦的模型音调。教师通过曲调的代入,将模型音调在不同音高上刻意重复,可对24个大小调内相同性质的不同音高位置进行完整记忆。教师若能做到每日早训练、晚复习,是可以得到较好的长时记忆效果的。
(四)“写”的能力
听得清楚却写不明白的情况时有发生。写的能力基于良好的听力与背记基础,另外,教师还需掌握速写技巧,才能将转瞬即逝的音响符号转化为视觉符号。
速写的核心要点是效率,将听到的音响迅速转化为自己熟悉并能看懂的记号,速记在五线谱或白纸上,并遵照记谱法的规范完整誊抄出来,是听写的整体流程。在这个流程中,教师需先知道自己要写什么,然后考虑怎么快速写下来,最后还要保证写得清楚没有缺漏,所有的环节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速写的内容包括音程、和弦、节奏、旋律等,其中以节奏和旋律的难度最大。节奏记谱历来是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棘手问题。但是,节奏也并非无迹可寻,常见的节奏型是突破口。熟练反映出各类节奏型,并通过个性化的图标符号进行输出,是提高节奏速写能力的有效方法。
自20世纪90年代起,有学者对节奏速记的符号体系进行研究,主要包含两种速记法:V型图标速记法与符尾速记法。但这两种方法仍需在同步听写时做大量笔画记录。本文基于多数人视唱划拍的固有习惯,提出了一套节拍图标速写方案,是对V型图标速记法的改良及优化。这套方案采用预先打节奏底稿、同步听写节奏草稿、最终转换节奏答案的方法,完成节奏的速写。
下面分别以2/4和3/8拍的节奏练习为例,画图说明。
利用空隙时间预先打好节奏底稿,播放音响材料的同时同步记写节奏草稿,音响结束后将节奏草稿转换为节奏答案,是高效的速写方法。一般的节奏或者旋律听写次数为3~5次,如果边听边记,书写速度不够快时,就很容易出现跟不上或者跟丢的情况。5次听不下来的素材,如果在内心不断重复强化15遍甚至25遍,大概率就可以记录下来。所以,上文提及的短时记忆是速写动笔之前的预备工作。无论是节奏的速写还是旋律的速写,都是基于短时记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仅需点点圈圈的节拍图标速记方案,就可以实现精准记录并誊写。而更复杂的旋律听写只需在节奏听写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个在五线谱上点符头位置的步骤。
(五)“唱”的能力
唱是一种音乐表达及诠释的能力,本质上是对读谱、译谱信息的输出。唱的能力可以通过视唱和练唱两种方式来提升。每一次的练习都应该是有准备且有信心的,每一次练习都应该是对良好习惯的不断强化。
1.明确标准。无论是普通的视唱练习曲,还是艺术歌曲或创作作品片段,要想唱得漂亮,都需要具备几个属性:正确的音高音准、合理的呼吸句读、完整的术语记号解读、丰沛的情感内涵展现。教师明确了标准,练习才有目标和方向,才有可能做到预判和应变。
2.建立信心。很多人在练习时,因为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开口就唱错,错了就着急,急了慌忙改,改了还是错,错了又再改。如此一来,信心就丢失了,练习也在各种错误和跑调中无法进行。因此,教师在明确标准以后,还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确保练习的过程轻松愉悦。
3.正确取舍。信心不足常常是因为错误太多,错误太多常常是因为不懂得取舍。“两害相权取其轻”放在练唱环节里理解,就是如果预判构唱难度太大、超过自己的现有能力时,应当机立断做出“更小损失”的选择。正确的选择往往可以减少试错的频率,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更好的音乐表达。这种能力和艺术家在舞台上临时救场的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情境训练不断提升的。
4.培养习惯。好的习惯应该坚定落实在每一次练习中。无论是对练习曲的视唱,还是对作品的练唱,无论这些音乐是何种风格,练习时都应该养成根据难点定速度、眼睛划线定气口、依托音势定起伏的基本演唱习惯。而优美的站姿坐姿、松弛自然的划拍方式、大方自信的面部表情也会对练唱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通过听、读、记、写、唱五项能力的综合训练,音乐教师可拓宽专业视野,提升综合素质,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并在教学和实践中做好正确的示范和引导。围绕可持续性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培养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和音乐审美观,提高音乐素养和音乐才能,在特有的音乐教育形式及文化内容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是音乐教师的使命,也是培养卓越音乐人才的正确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