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浅析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音乐情感与演奏技巧论文

浅析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音乐情感与演奏技巧论文

20

2024-09-07 15:46:5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被世人称为“乐圣”,纵观其一生的创作,其思想品格、写作技法及理念创新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对欧洲音乐具有震慑性的影响。《第五钢琴协奏曲》又被称为《皇帝协奏曲》,贝多芬通过这部作品将协奏曲这一音乐体裁推到了高峰。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被世人称为“乐圣”,纵观其一生的创作,其思想品格、写作技法及理念创新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对欧洲音乐具有震慑性的影响。《第五钢琴协奏曲》又被称为《皇帝协奏曲》,贝多芬通过这部作品将协奏曲这一音乐体裁推到了高峰。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贝多芬的基本概况及创作特点;第二部分分析了音乐的本体,阐述了乐曲的基本结构和表达内容;第三部分是演奏技巧的研究,讲述了各个技术的难点所在以及如何进行情感的诠释。

  一、贝多芬的基本概况及创作特点

  (一)贝多芬的基本概况

  贝多芬于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他在童年时就展现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17岁时,贝多芬受到波恩宫廷的帮助,来到维也纳旁听。1792年,他通过海顿的引导再次来到维也纳深造。1796—1800年贝多芬有了耳聋的先兆,26岁时听力逐步减退,到45岁时完全失聪,这对他来说是致命一击。然而这并没有使贝多芬一蹶不振,他一生创作了300多部作品,其中有两种体裁的音乐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分别是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英雄主义是贝多芬创作中的主要核心,这与他一辈子都在与命运做斗争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二)贝多芬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

  在贝多芬的青少年时期,约瑟夫二世实行“开明君主”专制,贝多芬开始对“开明君主”有一种憧憬,因此造就了其早期音乐创作的情感特点。约瑟夫二世去世后,贝多芬创作了一首康塔塔表达对其的深切哀悼与敬重。“自由、平等、博爱”逐渐成为贝多芬创作的中心思想。

  1804年拿破仑称帝,贝多芬大失所望,在《第三交响曲》中可以看出这一情感。在贝多芬看来,拿破仑是法国革命的叛徒,是第一共和国的夷灭者,是一个践踏人权只为了满足自己野心的暴君。《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贝多芬创作的一个转折点。这个时期贝多芬获得的声望已经很高了,他意识到了自尊和自由的重要性,绝不能被贵族阶级踩踏。因此,这个时期贝多芬创作的音乐引起了强烈反响,他的音乐蕴含着倔强与热情,并且还有着浪漫主义的精神。

  1814年拿破仑退位,瓜分欧洲的热潮重新掀起。贝多芬看清了统治者的本质,他所向往的理想王国、自由以及共和都变成了泡影。然而贝多芬并没有消沉,他仍然为此进行斗争,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的政治现状。通过这场斗争,他的思想愈加深刻。所以,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都达到了巅峰,代表作有《第九(合唱)交响曲》《庄严弥撒》等。虽然贝多芬经历了启蒙运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等一系列事件,但还是能看到他对人生理想依旧坚定,并不断地为此讴歌。

  二、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音乐本体及情感分析

  (一)《第五钢琴协奏曲》的总体创作风格

  这部作品创作的时期处于贝多芬情绪相对稳定的阶段。他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是抵抗法国军队的残忍暴行,因此也奠基了这部作品不同寻常的意义。《第五钢琴协奏曲》在曲式结构上是古典主义协奏曲三个乐章的形式。全曲共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是单主题三部变奏曲式的稍快慢板,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的快板。作品采用交响式的创作手法,让音乐更有张力。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的思想趋于成熟,十分具有英雄性。这部作品也是他坚强意志和坚挺气质的体现,对后来的音乐发展有重大影响。

image.png

  (二)第一乐章特点

  第一乐章规模大,篇幅长,在整部作品中占据主要地位,将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内容凸显出激烈的斗争,管弦乐队与钢琴配合得也十分巧妙,从开头便激发了听众的兴趣。乐队一开始就由管弦乐队演奏出降E大调的I级和弦,在I级和弦强壮有力的引入后,钢琴奏出一系列的琶音、颤音及音阶,在这之后,钢琴与管弦乐队同时演奏出降E大调的IV级和弦。随后钢琴又接着第二次演奏,之后乐队与钢琴又进行第三次合奏。随后开始钢琴的第三次华丽装饰演奏。在气势磅礴的引子之后,奏出第一个主部主题。主部主题由两个相同的乐句组成,旋律走向向上,强度由强到突强,体现了英雄的激昂形象。副部主题调性转入降e小调,由二度音级平缓进行,与主部产生明显的对比。随后调性回归到降E大调,在5小节的衔接过后进入结束部。结束部引入主题的材料,采用模进手法进行发展。主部主题由钢琴演奏,轻盈无比,从音阶上下行引进到乐队的演奏部分,钢琴采用新的旋律材料发展,下方声部是副部元素,与钢琴交织。在钢琴坚定有力的八度演奏下接入9个小节的过渡,力度从突强转为很弱,乐曲的氛围变得静谧。之后,弦乐奏出副部主题,力度增强,为音乐增添了几分坚定。6个小节后,钢琴的演奏优美如歌,紧接着的是一个和弦,由弦乐奏出,将这份宁静打破,然后是变化发展的主部主题。在后面的篇幅中,都是运用这种手法将规模扩大,推动了音乐的发展。结束部与主部形成首尾呼应,是完全相同的主部再现。

  (三)第二乐章特点

  与第一乐章的激烈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乐章是抒情优美的柔板、平缓的节奏和宁静的旋律,调性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和跌宕起伏的第一乐章相比,显得很平缓。主题安静惬意,给人一种仿佛置身于蔚蓝色海洋的感觉。李近朱在《乐圣贝多芬》一书中评价过《第五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他说:“它以深情、纯净的色彩,描绘出贝多芬所向往的、却不曾见到过的思想境界。”这一乐章也吸引了罗曼·罗兰的注意:“在我们遭受考验的日子里,贝多芬一直在身旁……这首乐曲纯净地凌驾在这世界的废墟之上。它照亮理智,犹如在乌云空隙的蓝天一般……”细细回味,罗曼·罗兰所说不假,它仿佛是照亮人们心中的一束光,有着温暖人心的魔力,令人倍感欣慰。

  (四)第三乐章特点

  第三乐章是声势浩大的回旋奏鸣曲式。钢琴与乐队在这一乐章中完美融合,营造出交响的音效,体现了顽强不屈的精神,与第二乐章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朝气蓬勃。贝多芬在末乐章采用了回旋奏鸣曲式,遵循了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主部歌唱性和舞蹈性并存,副部主题柔美温和,给听众带来极致享受。主题一开始运用柱式和弦演奏出旋律,强度由强变弱,情绪依旧俏皮活泼。不同于第一乐章的是,贝多芬没有对主副部塑造出反差对比,他没有将副部收束,接着主部主题的再现使回旋曲式的特征更明显。插部用中部的展开来替代,以主部的主题为基础进行了两次移调,调性由C大调转到降A大调再转到E大调。段落和段落之间的结构比较稳定,不仅没有完全终止,还在结束后进行了补充扩展。

image.png

  三、演奏技术难点

  (一)第一乐章

  1.华彩部分

  在这一乐章的演奏中,开头由降E大调的I级和弦开始,引出一系列钢琴华彩装饰音、琶音等。在这一部分的演奏中,演奏者要注意演奏出旋律的流畅性,体现出英雄气概。

  2.三连音

  第一乐章的三连音在乐曲中随着主部主题而出现。这部分的三连音带有一种冲击感,层层递进,

  给人一种要冲破束缚的感觉。在演奏时,演奏者要注意三个音的音值保持一致,不可一长一短,不平均。要做到这点,我们在练习时应脚踏实地地进行慢练及断音演奏式的练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表现完美。在演奏这部分的三连音时,我们还要注意将它演奏得干净、利落,给人留下一种勇往直前的印象。在这一乐章中为了体现出“英雄”这一概念,三连音应演奏得坚定饱满、富有力量。

  3.双八度

  八度演奏也是第一乐章的一个难点,要注意好演奏的层次感,逐渐推进。在演奏八度时,要谨记使掌关节保持放松,手腕向上抬起太高或者向下压都是不对的,这种手势不利于八度的演奏。在演奏时,演奏者要运用大臂的力量,做到有惯性的下落;在练习时,还要注意音的轻快性,借助力的作用,使琴键和手之间形成一种力的反弹。

  (二)第二乐章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中间乐章营造出了一种静谧的景象,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宁静的情绪。在演奏过程中,为了真实地诠释这种氛围,音色的掌控是关键要素之一。此外,在这个乐章中,虽然演奏技巧没有很高的难度,但要体现出深情的情感却是十分困难。指尖的触键方式以及对力度的掌握都是值得推敲的细节。演奏者只有静静地体会音乐,感受其中作曲家的情绪,才能将这种情感细腻地诠释出来。在第二乐章中,钢琴以柔和而细腻的音色出现,仿佛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恬淡的画面。在演奏中,演奏者需要充分掌握各个音符的力度和韵味,使每个音符都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指尖的触感。音符之间的连接需要流畅自然,以呈现出一种连贯的音乐叙述。同时,对钢琴的音色掌控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力。演奏者需要根据乐曲的情感要求,适时地调整音色的明暗、柔韧,将情感妥善地传达给听众。在演奏时,演奏者要注重音色的掌控,准确传达作曲家的情感,静静体会音乐,感受其中的情绪变化,并通过精确的演奏技巧将情感细腻地呈现出来。只有如此,这份深沉而宁静的氛围才能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第三乐章

  1.分解和弦

  在演奏时每一组音的第一个音要突出强调,剩下的音要均匀流畅。因此我们在练习时要学会聆听,静下心来去听每一个音演奏得是否均匀。左手的四指和二指组成的音程也是演奏的一大难点。要想音程不突兀,与其他音保持均衡的音色关系,演奏者需要对此进行重点练习,在练习时,也需要注意聆听。在钢琴的演奏练习中,学会聆听是比任何技术技巧都重要的。

  2.左右手同时快速跑动

  在第三乐章的结尾,钢琴左右手同时疾速跑动,将情绪推到了最高潮。左右手的同步是演奏这一部分的关键,要按照拍子将这一部分准确无误地弹奏出来。要想做到干脆、整齐地弹奏出这一部分,在练习时千万不可操之过急,要一个音一个音分手慢速地练习。在练习这种类型的演奏时,高抬指慢速练习是很好的方法,要一个音一个音进行高抬指,再有力地弹到底,触键要快,不可拖拉,这样在加速时就可以做到准确无误且干脆利落,不会因为加速而乱了阵脚。

  总之,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部协奏曲,展现了贝多芬音乐的独特风格与深度内涵。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代表着贝多芬协奏曲艺术的最高成就。戏剧化的刻画将英雄主义表现得十分完美,体现了他本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欧洲社会的动荡局面、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使英雄主义与民族主义成为这一时期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第五钢琴协奏曲》肃穆雄伟,体现了作曲家高明的写作技巧。贝多芬通过音乐语言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变化,这种情感的转变与对比既展示了作曲家内心世界的丰富深沉,也给听众带来了强烈而深远的触动。后世作曲家受贝多芬影响,使浪漫乐派的协奏曲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五钢琴协奏曲》凭借独特的音乐语言、结构构思和情感表达成了贝多芬作品中的巅峰之作。它激励了许多音乐家和听众,传递着勇气与希望的力量。无论从音乐形式还是内在内涵上,都让人们为之倾倒。相信今后它将继续在音乐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持续影响着后世的音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