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论法国19世纪美术诸流派风格特征论文

论法国19世纪美术诸流派风格特征论文

17

2024-09-07 13:18:17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在19世纪法国大革命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各种画派都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法国成为欧洲画坛重要的组成部分,巴黎也以艺术之都享誉世界。法国画家们贴近现实,将自己的主张与理想融入绘画中,创作了无数宝贵的艺术作品,给后人提供了无数珍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影响着绘画历史的发展进程。

  在19世纪法国大革命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各种画派都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法国成为欧洲画坛重要的组成部分,巴黎也以艺术之都享誉世界。法国画家们贴近现实,将自己的主张与理想融入绘画中,创作了无数宝贵的艺术作品,给后人提供了无数珍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影响着绘画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代表画家及艺术特征

  (一)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概念与社会背景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使法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贵族与宗教特权阶层逐渐消亡,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力量。人们重新产生了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价值取向需求,新古典主义的萌芽也随之产生。

  新古典主义的“新”是相较于普桑所代表的古典主义而言的。新古典主义继承了17世纪古典主义对写实的追求,强调理性原则,又兼具时代精神和开放思想,在题材表现上多为表现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和对斗争精神、英雄主义的宣扬。从选材角度来说,新古典主义美术主张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英雄故事为题,宣扬英雄主义、力与美、斗争精神;新古典主义绘画构图力求给人一种均衡感和稳定感,多以重心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为主,用直线构成实现画面的肃穆庄严气质,重素描而轻色彩,更看重画面线条的流畅优美,注重线条的运用,效仿古典主义的复古美感,表现出19世纪法国独有的艺术追求。

  (二)大卫与《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他师从历史画家维恩。大卫早期的创作都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传说与故事中寻找艺术灵感。著名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如图1)创作于1784年,画中三兄弟来自古罗马时代的荷拉斯家族,画作的主体思想是个人情感要服从于国家利益。画作背景中的拱券和柱式体现了罗马文明。画面中用戏剧性的手法将父亲、三兄弟、女性以三角形结构安排在场景中,形成紧张又有强烈冲突的舞台氛围,赞扬了资产阶级革命大无畏的勇敢精神。

image.png

  (三)安格尔与《大宫女》

  法国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青年时代师从大卫,将大卫的艺术观念奉为自己的艺术准则,不仅表现在线条的清晰准确,构图的稳固恒定,光影的微妙朴素,还体现在那份凝聚时光的优雅氛围。1814年,受拉斐尔画作的影响,安格尔开始重新审视绘画与自然的关系,创作了《大宫女》(如图2)。人物宫女的身体按照对角线进行S形曲线的安排构图,线条流畅凝练。整幅画面用精湛的技巧刻画了女性人体的理想美,再加上宫女的面孔转过来面对观者,双眼凝视着画面的另一端,增强了画作的感染力,表达了画家对理想美和形式美的追求。

image.png

  二、法国浪漫主义画派代表画家及艺术特征

  (一)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概念与社会背景

  法国浪漫主义画派是19世纪上半叶具有鲜明特色的流派,与当时的浪漫主义文学一起作为推动历史思潮变化的武器,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大放异彩。浪漫主义通常被称为“情感主义”“自由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等,表现为对当时古典主义权威的绘画传统与绘画标准的反叛,即对绘画主题、手法和审美的全新探索。法国浪漫主义绘画产生于动荡和革命运动之间,受启蒙思想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崇尚自由、民主、博爱,唤醒人们内心的善良与温暖,批判人性的黑暗,同时对社会时事进行讽刺,表达作者独特的见解。

  (二)德拉克洛瓦与《自由领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核心人物,也是评论家、美术史家。他的绘画主题多表现死亡、悲剧或战争事件、传奇故事,带有一种忧国忧民的自我感伤与独特的郁狂气质,而这与他的阅读习惯息息相关。博学多才使他的画作中带有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和文化修养。他一生画了近万件作品,其中约有一千幅油画,七千幅素描,五百多幅色粉画与水彩画。油画《自由引导人民》描绘的是法国七月革命中的战争场景。画面采用三角形构图,画面中心的女性是象征自由的女神,左手举枪、右手高举迎风飘扬的三色旗,女神周围围绕着不同阶级、不同年龄的人们,代表着社会上下共同参与这次革命。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调丰富炽热,用笔奔放,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法国现实主义画派代表画家及艺术特征

  (一)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概念与社会背景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诞生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伴随着巴黎二月革命的进行,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站上世界舞台。现实主义画派的画家凭借对现实生活客观、细致的描绘粉碎了学院派对稳定社会生活塑造的富足幻象,揭露了时局动荡下大多数艰苦劳作、贫困潦倒的底层人们的生活,批判作风奢靡的达官显贵。有别于浪漫主义的夸张和理想色彩,现实主义直接将目光聚焦真实的民众生活。在现实主义画派中,巴比松画派是批判现实绘画的先锋,代表人物有米勒、柯罗、杜比尼等。

  (二)库尔贝与《画室》

  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最早提出现实主义一词。1855年,库尔贝的巨幅创作《画室》被当时最具权威性的巴黎世界博览会拒之门外。为了表示抗议,他在博览会的会所旁边搭建棚屋,并命名为“现实主义展览馆”,展览被拒展的作品以及他的另外38幅作品,得到了当时一批激进的青年画家的拥戴,此次风波在艺术史上被称为“现实主义大论战”。《画室》(如图3)的整个画面以画家自身为中心,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一共有33人,大部分人物都是库尔贝曾画过的肖像模特,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寓意,包括诗人、女神、儿童、代表浪漫主义的青年、贫困与死亡的象征,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一幅缩影。画家将他的人生记忆凝结于画面之上,与学院派不同,该画作不管是对作画对象的选择、构图的安排还是中心思想的表现都极具时代特征,有跨时代的意义。

image.png

  四、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代表画家及艺术特征

  (一)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的概念与社会背景

  印象主义绘画在19世纪下半叶以法国为中心,席卷了整个欧洲画界乃至全世界,并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巅峰,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固有色的观念被打破,印象派画家重新审视光与物,以个人的瞬间视觉印象为重点,采用色点、线或色块的全新表现方式描绘真实光照下的风物。印象派强调创造新时代的艺术形态,有别于现实主义对社会现实主题性的还原再现,印象派的画家从客观自然上升到个人主观精神表现,强调画家对现实情境的自觉表现和自我感受。印象派主要分为以莫奈、雷诺阿为首的画家偏重色彩和以德加为首的画家以色粉素描速写的表现形式。

  (二)莫奈与《日出·印象》

  奥斯卡-克劳德·莫奈(1840—1926)出生于杂货店之家,后师从巴黎画家布丹。布丹开放的个人风格影响了莫奈后来对个人绘画道路的追求与探索。莫奈的《日出·印象》取材于他生活多年的勒阿弗尔港口。画面中,远处一轮红日正从海平面缓缓升起,太阳的余晖洒满整个海面,红与蓝交相辉映,船只漂浮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远处缥缈的紫烟伴随着太阳的光辉。画面笔触轻松欢快,大小色块的交错如行云流水,边缘虚实融合,画面协调有韵律感。正是这幅《日出·印象》的展出使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并成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点。

  五、法国后印象主义画派代表画家及艺术特征

  (一)法国后印象主义绘画的概念与社会背景

  19世纪80年代中期,印象主义陷入危机,一些画家开始不满足于印象派仅关注客观的外表与色彩变化而忽视持久与永恒。他们主张重视美术中形式的概念,重视形体结构和构成形体的线条、色块和块面,强调画家个人的主观思考对客观现实的能动性。他们笔下的现实显得更主观,充满了他们对表现世界、表达情感的渴望。塞尚、高更、凡·高等人推开了现代艺术的大门,绘画从再现客观世界进入表现艺术家主观情感和探索绘画自身规律的境界。

  (二)塞尚与《圣维克多山》

  保罗·塞尚(1839—1906)早期曾参加过印象派的活动,并与毕沙罗结为好友,但塞尚与印象派不注重形体结构只注重视光色效果的观念相左,于是他离开巴黎回到自己的家乡普罗旺斯,寻找自然中坚实存在的永恒。《圣维克多山》(如图4)用一种远望的视角,描绘了普罗旺斯乡野广阔天地间屹立着的一座雄伟山峰,那坚实的身影仿佛在光影之中诉说着永恒。整张画气势庄严,带有一种沉静、忧郁的气质。

image.png

  19世纪的法国绘画流派在剧变的社会格局下进行了由古典到浪漫、由浪漫到现代的探索与转变。各个流派的艺术家全身心投入创作,关注现实生活,融入自己真切的人文关怀,发扬艺术主张与艺术理想,为人类文明创造出了无数艺术珍宝。研究19世纪法国美术流派的发展,对我国的画家进行创作和理论思考有启发作用,这也在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过程中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方面有所体现。如何反映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时代要求,如何在当下回到对自然的关注,引起时代共鸣,才是新时代美术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