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富连成”的优长论文

2024-09-07 13:09:4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 富连成创建于1904年,在其存续的四十四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京剧人才,是京剧教育史上公认的办学时间最长、造就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科班,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京剧第一科班”。其在戏曲事业上的成就被时人誉为“梨园界的北大”。
富连成创建于1904年,在其存续的四十四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京剧人才,是京剧教育史上公认的办学时间最长、造就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科班,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京剧第一科班”。其在戏曲事业上的成就被时人誉为“梨园界的北大”。富连成在民国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功,影响力波及全国。创办于天津的民国四大报刊之一《益世报》对富连成的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报道,留存了富连成演出与经营等各方面的珍贵历史资料。通过对这些戏曲资料的分析,可以明晰富连成取得成功的具体原因,从而为当下的戏曲院团及院校带来启示。
戏曲界十分注重出身,“以在科班毕业者,资格最高,私自延师学艺者次之,若半路出家,票友下海者,又其次也。”在清朝同光年间兴办的科班数量最多,到了清末渐渐减少,以致民国只剩下仅有的几处。富连成创办于1904年,叶春善受邀赴吉林演出时深受东北富商牛子厚的赏识,在其再三嘱托下最终创办了名扬四海、举足轻重的富连成社。其创办之初名为喜连成,1912年更名为富连成。社长叶春善掌管社内一切经营事务,聘萧长华为总教习。富连成的经费全靠自己在广和楼以及其他地方演唱的收入来维持。因其演出颇受一般民众欢迎,
所以还能为出资者谋得利润。“牛君获资垒垒,获利累累。沈君(后改为富连成之业主)亦有盈无亏。”在当时科班不断消失的背景下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十分难得,富连成自清末创办直到民国解散,人才辈出,几乎每科都有名伶出现。作为负有盛名的科班,富连成悠久的办学历史中蕴藏了丰富的教学及演出经验可供后世借鉴。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加以详细介绍。
一、济济人才
(一)科学的培养方式
富连成对学生的开蒙从昆曲开始。“惟独该班学生,全是由昆腔入手,差不多那个学生,全有一二十出昆戏。昆戏本是一种根本实学,凡不会昆戏的,皮黄也决然唱不到好处,必须由昆而乱,然后才可以说昆乱不挡。”这种正统的科班教学保证了教学质量,学生能够获得扎实的专业基础。富连成还制订了科学的培养计划。1937年3月,富连成开始面向全社会招收六科插班生,介绍学生培养的基本规划和待遇情况:“年龄须在九岁以上,十二岁以下。修业期限为七年,课程分四期教授,前二年教以浅近文字,及初步武功,戏剧常识。次二年分科教授剧艺,及较深之文字。再二年为剧艺实习期间。最后一年用舞台之经验,予以深刻之研究。待遇:除衣,食,住由社方供给外,并每日酌给点心费。”此时的富连成不再单纯将学戏作为唯一教学任务,还将文化课程列入其中,使培养的人才具备基本的基础知识,显示出了富连成的与时俱进。
此外,富连成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其量身定制排演剧目,使其担纲主角。以世字辈较突出的几位学员来讲,富连成为毛世来排演《英杰烈》,为李世芳新排演全本《玉堂春》,为沙世鑫与李世芳排演《雪艳娘》等。姚世茹由于文武功夫出众,且富连成向来以武戏名著,因此对姚世茹的才干十分重视,为其排演唱作并重的戏曲,如《麒麟阁》《刺巴杰》《巴骆和》等。富连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使其培养的人才均能有所成就。
(二)严厉刻苦的教学
富连成社内规矩甚严,社内粘贴著名的富连成训词,使学生能够时刻牢记于心,不恣意妄为导致一事无成。“登台演技关乎天分高低,成绩自有优劣,惟社中之规矩必须一律遵守,不能稍事逾越。处世行止不得任意而为,故生徒中率多谨慎自好,学生之能专心技艺,成绩优美殊非偶然也。”学生有统一的规训,服装方面也是严格统一。“穿衣服全是一律,冬天是粗蓝布大棉袄,皮帽布棉鞋,夏天是月白竹布大衫,草帽布鞋。”富连成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每日上课安排十分辛苦。“每日上午九时即起始练习武功,练习嗓音,十时即开始午餐。十一时起至各戏园演唱,演毕归后,须对所演戏剧错误处加以改正至夜十时方能完毕。”正是该社数年如一日的严格教学,学生的成才率才会这样高。
富连成对待学生虽然严格,但也富有人文关怀。一是饮食起居全部由社中供给,“每人每月给一块钱零用,初一十五,还格外犒劳,剃头洗澡,也由班中供给。各学生除演唱之外,就是专心学艺,绝受不着一点委屈。”二是无论在科出科或成名无名者均想法解决其谋生问题,“凡倒嗓不曾复原的,全聘为二班教习”。通过严格的训练以及富有人情的举措,富连成的学生能够心无旁骛地从师学艺,最终实现富连成人才的持续兴盛。“富连成本喜连成之更名,共有五科。第一科排‘喜’字,成名者,有老生雷喜福,花脸侯喜瑞,武生康喜寿。第二科排‘连’字,成名者,有老生马连良,花旦于连泉(小翠花),花脸刘连荣。第三科排‘富’字,成名者,有老生谭富英,小花脸马富禄,武生茹富兰。第四科排‘盛’字,成名者,有老生李盛藻,小生叶盛兰,花旦刘盛莲等。第五科排‘世’字,尚未出科。”1936年7月1日,张玉清发表文章,对富连成第五科世字辈及第六科元字辈学员按照角色分类,将每位富有潜力的社员的优长及善演剧目进行了详细介绍。富连成培养出众多的优秀戏曲演员证明了其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为当前的戏曲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启示。
二、演出引人
(一)能戏甚多,质优价廉
1933年3月,富连成应春和大戏院聘请来津演戏,此次来津规模庞大,成员达三百人之多,携带的秘本剧目达百余种,受到观众欢迎。“而选择剧本除概设创排之《南界关》《登台笑客》《宣化府》及秘本《四进士》《得意缘》《浔阳楼》《蔡家庄》《雁翎甲》外,更有二十本连台《五彩舆》《大红袍》。”富连成以戏多为号召,“喜连成班的戏最多,皮黄能唱两个月不重,梆子能唱一个月不重”。同时富连成努力惠及普罗大众,“戏价又公道,在北平仅卖七十铜子,还不足两角钱,所以好看戏的,莫不趋之若鹜”。后来随着国都的南迁,加之国难当头,反对娱乐之声甚嚣尘上,北平市面萧条,娱乐事业冷落,即便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富连成的卖座率还能达六七成,充分说明了富连成戏优价廉的优势。
富连成可以设置低票价的原因除了演员均是自己培养的学生,演出成本较低外,还有演出地点广和楼租金较低廉且不需戏班负责其他支出。“其出演广和亦租赁性质,以戏价十之三付之,十之七则归班主。茶役电灯均由楼主负担。该社出演,戏价低廉,楼上包厢座每位亦不过大洋三毛,戏价永远划一,无临时加价之事。”因此,富连成的群众面较广,既包括中下层社会,又包括士人阶级。广泛的群众基础保证了富连成的上座情况,获得的充足利润反过来促进了富连成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广和楼的座椅设置还是旧式,长桌长凳前后凳的摆设使在观众人数较多时观看演出只能侧身,互相紧挨而不能稍微转身。而当时的大多数戏院已经按照潮流将桌凳替换为带有茶托的横式连椅,即便如此,富连成的营业状况也不受影响。“国难期内,记者调查故都商业,曾七八次特赴广和见其上座最坏时亦有七八成。”直到1937年,鉴于戏院的实际情况,院主才予以改善。“富连成社长期出演之广和楼戏院,建筑已有八十余年。其戏院之建筑,形式及前后台之设备,皆已陈旧,现该院主有鉴于此,故决定集资二万五千元,将该楼修盖为时代化之戏院,翻新日期已定今年三月中旬云。”
富连成还注重搜罗旧本,排演久不上演的老戏。“戏剧则注重于旧有之剧本,其业已失传之各种老戏,亦极力设法搜罗。”如上文所提,富连成根据每位优秀学生的特长排演老戏,既丰富了班社的演出剧目,达到了吸引观众的目的,又锻炼、培养了人才。尚小云接受富连成的约请,1935年为其排演舞台上绝迹七十余年的《酒丐》,轰动一时。“《酒丐》首次公演系二十六、二十七两晚,所有戏票均预售一空,记者因而列入向隅者流。”富连成将秘本与绝响舞台的旧剧重现出来,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不仅是因为剧目的新奇,更因为富连成演员扎实的演出功夫使剧目更加精彩。为了重振营业,富连成还努力排演新戏。“该社近自李盛藻等人脱离后,颇知努力于新剧本之排演。”
(二)角色齐全,功夫扎实,演出质量优秀
富连成学生数量之盛,达几百人之多。“虽然是一群小孩子,却是生旦净丑,角色齐全,文武昆乱,不概不挡,实在比那拼凑的大班,强得多。”富连成虽然都是由童伶组成的小科班,但是能演许多难以常见的大武戏,因此其演出受到一众拥护者的推崇。相比名角而言,富连成的观众更关注“戏”本身。戏曲中的许多剧目要求演员数量较多,这就使仅靠几个名角的班社演出难以上演此类剧目或演出效果较差。如七夕的应节戏《天河配》便是如此,“此剧虽为一神话,演来必须尽热闹之能事方不致予人以失望,若徒依一二名角演出,则此剧毫无精彩,故科班能演此得嘉评语。”
因为富连成角色齐全,演出时毫不保留且善于整理搬演旧本,许多剧目只有富连成能够演出。富连成社长叶春善以保存旧剧作为自己的责任,藏有丰富的戏曲剧本,因此均按照旧本教授学生,学生演起来循规蹈矩,在演出市场上十分受欢迎。“《独木关》剧,近饰者均自薛礼患病上场,张士贵探问求救,至枪挑安殿宝为止,从无从头演起。惟富连成科班,原原本本,尚不时演唱,戏名为《薛礼征东》。”富连成演出不仅追求全本,演出过程中角色也要体贴入微。“此种科班,根底既好,全班学生,又均在童年童音,唱既清脆可听,作亦循规蹈矩,不讨巧,不省力。”全体成员在演出时由于长期接受严格的培训,表演起来从不敢松懈分毫,这样的戏曲演出能真正让观众过“戏瘾”。
(三)邀请名伶助阵演出
1907年,为了弥补富连成社因学员倒仓产生的角色不足,富连成特约有一定名气的童伶加入,开始“搭班学艺”,其中就有著名的梅兰芳、周信芳(麒麟童)、贯大元等。这些实力强劲的科外学生的加入,增强了富连成的演出实力,使其更受观众的欢迎。20世纪30年代中期,自李盛藻等人脱离富连成社后,富连成营业开始下降,在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竞争中逐渐落于下风。于是,富连成邀请尚小云等名旦帮忙。“十年前尚小云与萧长华郝寿臣程继仙等排演此剧,嗣以角色不易齐全,久未演唱,今乃以此授富连成……更有《霸王别姬》《娟娟》(即《玉虎坠》)等剧,前者本子系出梅兰芳所赠后者则尚小云之秘本也。”其中尚小云出力最多,他还将《昆仑剑侠传》传授给了李世芳,演出时亲自来后台聆听李世芳的唱念,该演出颇受观众赞赏。在富连成演出《天河配》时,尚小云更是亲力亲为。“歌舞时尚小云持小锣一面,领导学生做各种身段,学生闻乃师之锣声而动作故十分整齐。尚小云自《天河配》上以至于终场,未离前台一步,其责任心有若是之重。”得到名伶帮助的富连成逐渐有了中兴之势,再加上后起之秀的崛起,弥补了人才质量下降的不足,最终使富连成再次兴盛起来。
富连成为梨园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对于剧目的整理传承与创新也贡献颇多。经过苦心孤诣的经营,富连成在戏曲界尤其是京剧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塑造了良好的口碑。1936年,天津市面萧条,富连成受国泰戏院邀请来津演戏,“连日客满,在不景气的天津市中,有如此火炽之情况,实属难得”。富连成在津的屡次演出大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说明富连成演出质量上乘,人才众多且优质,是京剧史乃至戏曲史上耀人眼目的一颗明珠,为当前的戏曲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