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背景下“1+2+N”艺术育人实践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以重庆移通学院为例论文

2024-08-07 11:20:1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高职院校相继展开研究与实施。本文以重庆移通学院实施运行的“1+2+N”艺术育人实践体系为切入点,对艺术育人实践体系方案的推行实践进行研究与探索。依据体系特点,挖掘艺术育人的成效;根据培养目标,创新艺术育人方式;落实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善艺术活动育人体系的多维度评价。通过在非艺术专业类院校中探究艺术育人实践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地完善艺术育人实践体系,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建设机制,提升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从而为当代社会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
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高职院校相继展开研究与实施。本文以重庆移通学院实施运行的“1+2+N”艺术育人实践体系为切入点,对艺术育人实践体系方案的推行实践进行研究与探索。依据体系特点,挖掘艺术育人的成效;根据培养目标,创新艺术育人方式;落实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善艺术活动育人体系的多维度评价。通过在非艺术专业类院校中探究艺术育人实践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地完善艺术育人实践体系,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建设机制,提升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从而为当代社会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
当前,时代呼唤我们加强高校美育教育,全面推进美育教育已然成为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要求并指出,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美育教育。由此可见,对于美育教育,党和国家的战略考量富有远见卓识,同时也切中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
高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重庆移通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美育教育的创新与探索,在四位一体双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完满教育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以“艺术修养与实践”育人实践体系建设为改革切入点,以“艺术活动品牌化发展、艺术氛围明星化营造、艺术作品原创式发展、学生团队专业化培养、场地建设特色化建设、艺术实践全民化参与”为实施路径,充分为学生提供艺术修养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参与艺术实践进行探索创新,发展至今已建成完满背景下“1+2+N”艺术育人实践体系。
搭建艺术教育平台
从2011年起,重庆移通学院艺术修养与实践版块作为完满教育育人模式下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服务于学校育人的中心工作,提出“在非艺术专业学生中培养艺术人才”“原创为主”的育人理念,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美育品德,创作出多项艺术原创作品,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
2013年成立艺术教育中心,设为学校特色部门。以培育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使命,营造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校园文化环境。艺术教育中心聚焦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组织文化艺术交流展示、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加强美育建设,推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构建“1+2+N”艺术育人实践体系
在我校艺术修养与实践板块中,提出“以原创文化为坚持,以‘丰富情感,孕育心灵’为目标”,全面倡导和推进艺术实践活动,把艺术实践凝练为表达自我、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平台,让学生在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中表达、释放、启迪、思考和创造。
以学生为根本,以校园为背景,以我校完满教育办学理念为实施宗旨,全面覆盖,重点培养,着手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品位、有自信、有内涵的成人。艺术教育中心围绕倡导并保障全民参与艺术实践,从具体内容、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校级、二级学院、专业、班级等多层级积极搭建多方向、新形式的活动平台,积极构建以“一苑”为平台、“两节”为中心、“多赛”为羽翼的“1+2+N”艺术活动体系。
一、以“一苑”营造艺术氛围
“一苑”是指“缤果艺苑”,是我校开展的特色艺术类实践活动,每月邀请国内艺术界代表人物或者演出团队举办讲座以及演出,让同学们不出校门就能感受浓厚的艺术氛围,提升我校学子艺术鉴赏及实践能力。
二、以“两节”打造品牌核心
“两节”是指音乐节及戏剧节活动,学校每学年指导各二级学院着力打造大学城·钓鱼城音乐节、“名角杯”校园戏剧节,每年均持续开展一周以上。
大学城·钓鱼城音乐节始于2013年,每年一届并以当年10月迎新晚会作为开幕,是每届为期8~15天的一个公益性音乐节。音乐节邀请国内外大学生乐队,国内外知名音乐人士、艺术家、教授,内容涵盖演出、讲座、互动等多种形式,演出阵容强大、演出覆盖面宽广。大学城·钓鱼城音乐节重点突出青春、自由和个性,体现当代大学生和众多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和青春风采,是校园音乐文化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
为发挥大学生各个方面的才能,丰富大学校园生活,大学城·钓鱼城音乐节给全球大学生及音乐人士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且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美誉已经扩散到国内外。
“名角杯”校园戏剧节于2014年举办首届,以校园原创剧目排演、戏剧嘉宾讲座、国内外著名戏剧团体演出、各院系优秀剧目排演四个版块进行设计创意。戏剧节充分利用学校的书院文化、建筑和场地,把学校打造成戏剧艺术的国度,实现一步一景一出戏,营造潜移默化的氛围建设。
校园戏剧是校园文化与戏剧文化的交叉点,具有独特内涵和作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日渐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流”形态之一。我校戏剧节中也展现出较多的戏剧形式,如:音乐剧、舞剧、话剧等。
三、以“多赛”创造基层平台
“多赛”是我校常规性艺术活动赛事,也是各高校常见的艺术类赛事。如:校园十大歌手赛、校园舞蹈大赛、校园合唱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等赛事。多赛辐射全校各二级学院开展,为基层创造平台,强调班团成员的全面覆盖,通过培养基层的文艺队伍,打造学生的梯队建设。倡导各二级学院围绕自身特色打造特色艺术活动,做到传承与创新,形成“一院一品”的格局。
现实的成果成效
通过10年探索,艺术育人实践体系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翻转艺术教育主体、构建艺术教育体系、搭建艺术教育平台,将艺术教育实践从忽视艺术创作的“教”转向了重学生主体、重艺术创作和重创作成果的“学”,真正落实了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的紧密联系、艺术实践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构建了艺术教育导实践—实践进社会—社会助教育的良性循环。
一、原创作品丰富多元,本土文化与美育深度融合
我校艺术教育实践工作主张原创、改编以及校园的、青春的、我们的艺术实践活动设计和组织,保持高水平艺术节目和艺术活动常态化,重点发展音乐剧、话剧、音乐等艺术实践项目。截至目前,已经产出《毕业生》等原创音乐剧10部,正式发布原创音乐大碟《我们的力量》4部,收录并推广学生原创歌曲100余首,短剧《怀抱》、话剧《一诺一言灯笼圆》等15部原创作品等,原创艺术作品位于同类高校前列,得到校内师生和校外社会人士的广泛肯定与赞许。
除此之外,我校艺术创作深度融合本土文化,如打造出合川乃至重庆旅游文化名片“大学城·钓鱼城”国际音乐节、致力于传播钓鱼城文化。由我校师生团队共同创作的以合川钓鱼城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原创音乐剧《钓鱼城》,在2022年与合川区文化旅游委员会合作,致力于打造一张艺术名片。原创红色题材音乐剧《破晓之前》取材于红岩中合川籍革命烈士左绍英的事迹而创作,服务本土文化发展,做到本土文化与美育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人才培养成效明显,成果丰硕影响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校邀请到汪峰、撒贝宁、金星、黄绮珊等100余名社会艺术知名人士进入校园与师生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水平。同时通过平台搭建、课程体系创立、赛事参与、艺术“明星”选塑、作品培育等,相关艺术团队、师生及作品成功在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竞赛平台中赢得广泛赞誉。
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百余项、省市级以上奖项300余项。原创音乐剧《毕业生》荣获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优秀演出剧目奖;原创音乐剧《青春的呼唤》在第15届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中获得优秀剧目奖,原创话剧《话剧团的心跳》《一诺一言灯笼圆》《大海呀!是我呀!》三度入围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并获得优秀展演剧目奖;原创实验剧《脑海中的红绿灯》首次入围2022年乌镇国际戏剧节古镇嘉年华单元,这也是学院作品首次登上国际舞台。
三、改革成果广泛辐射,社会及主流媒体高度评价
我校艺术教育与实践改革成果丰硕,通过“1+2+N”艺术育人实践体系的搭建,健全非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体系,得到其他高校的广泛认可,被兄弟院校借鉴和采用。
每年音乐节、戏剧节及相关艺术活动获得中国教育报、重庆共青团、华龙网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及赞誉,除此之外,我校原创音乐剧《错轨》受邀参加重庆市“向祖国献礼——重庆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原创剧目展演”活动,得到重庆市戏剧界专家的高度肯定;原创音乐剧《青春的呼唤》受西交利物浦大学邀请赴苏州进行交流演出,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
基于为国家培养更多艺术人才的愿景与使命,不断深入研究艺术人才的培养规律,聚焦“实践型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倡导“个性化成长”培养理念。毕业生戎子豪担任中国新说唱音乐技术总监,负责编曲工作,同样也是著名嘻哈制作人;话剧团学生团队成员们共同创办了疯狂柠檬戏剧工作室,并成立了重庆品遇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大学生艺术团原团长冯乐鑫担任华熙国际(重庆)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场馆运营主管,从事举办演唱会、体育比赛等大小型文化体育活动工作。系列毕业生从事艺术类相关工作,企业、家长对我校艺术人才给予高度评价,我校艺术教育不断“出人才、出作品”、助力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
加强艺术育人实践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艺术实践活动的体系
“1+2+N”艺术育人实践体系中的活动,高校学生参与是有一定的门槛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逐步完善校园艺术活动的体系,与时俱进,善于创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降低艺术活动参与门槛,提升学生艺术活动参与度。以“创新、简易、沉浸”为主打造了一系列小微型艺术活动,其目的是在大型、中型艺术活动中,为更多的同学提供参与到艺术实践当中的机会,获得自我提升。
二、健全艺术实践管理的制度
根据不同的艺术实践,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做到科学、规范、透明、公正。注重原创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搭建良好的艺术实践氛围,鼓励、扶持有才华和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创造更好的艺术作品,进一步完善艺术实践活动多维度评价体系。
三、加强艺术实践基地的建设
艺术实践基地建设需要内外兼攻:在校内搭建艺术实践基地,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针对所有的专业,向全部的同学开放,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为不同专业的同学提供参与或感受艺术活动的途径和机会。在校外建立艺术实践基地,选择一批优秀的演艺人才,他们经过专业教师的训练后,能够在舞台上展现自我,接受市场的考验。
通过对“1+2+N”艺术育人实践体系有效途径的探究,发现薄弱环节,并不断完善,形成有效的途径机制。汲取优点推广到学校各二级学院进行艺术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打造梯队式艺术活动,从校级辐射到学院乃至班级,形成繁星式艺术实践活动育人成效。在探究中通过多维度活动评价体系,收集数据成果,为部分高职院校提供理论与实施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