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因学的儿童活动空间比较研究—以上海和西安的社区为例论文

2024-08-07 09:24:5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社区空间是现代社会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来说,社区儿童活动空间是他们户外游戏的主要场所。本文从人因学角度出发,以上海和西安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对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发现上海与西安两地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相比,上海的社区儿童活动空间整体规划较好。总的来说,只有从儿童的需求出发,才能让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社区空间是现代社会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来说,社区儿童活动空间是他们户外游戏的主要场所。本文从人因学角度出发,以上海和西安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对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发现上海与西安两地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相比,上海的社区儿童活动空间整体规划较好。总的来说,只有从儿童的需求出发,才能让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一、人因学
人因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迅速发展的交叉学科。“人因”是指一些和人有关的因素。“人因学”是指以人为本,秉承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机器—环境”系统的科学。“人—机器—环境”是指由在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人和机器所在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
二、社区儿童活动空间
(一)社区的定义
“社区”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这个词的来源不是汉语,而是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过来的,简单来说是指共同体和亲密伙伴关系。针对社区的定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在某种程度上社区就是社会;而狭义上尤其强调了社区要有人口的同质性特征和特殊的制度结构,由此可见,狭义的社区概念更倾向于描述实际、具体的现实社会中的社区。
(二)儿童活动空间的定义
儿童指的是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儿童活动空间”顾名思义是供儿童休憩玩耍的区域空间。在这个区域内的建设需要有明确的空间划分,以达到提高儿童活动空间中可达性、安全性、趣味性的目的。
三、人因视角下上海与西安的社区儿童活动空间对比
在人因视角下,从儿童的需求出发,分别探究上海与西安两地的儿童在社区儿童活动空间中的体验好与否、功能划分是否合理、设施是否完善、儿童与设施之间的关系及儿童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等问题。
(一)上海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特征研究
1.总体分析
选址特征:空间的选址地区都位于公园中地势较平坦的地方,距离出入口较近,可达性较好,同时能避免人流量较多的场地,保持其独立性。
边界形态:儿童活动区一般属于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所以界面所围合形成的边界形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形成特定功能区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对上海的儿童活动空间的分析研究发现,其场地边界围合有口袋式和内凹式两种不同形态。
活动项目与设施:有一定量的付费机械设施,分散布置,非机械游乐设施一般为组合滑梯、沙坑、攀岩等。铺地多为木质和塑胶为主。
2.个案研究——上海蟠龙主题公园
传承300余年的蟠龙古镇是上海市政府规划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为重新激发古镇活力,对其周边进行改造,以科技为主题的公园社区儿童活动区就此诞生。
场地规划:强化空间和游乐氛围,主要分为三个功能区:①远行·星球探险。该区设计为低龄儿童游戏区(1~3岁)。场地规划有蹦床、云朵屋、互动转珠墙、传声筒、玩沙组合。空旷的场地,视线不容易被遮挡,方便家长看护孩子,同时也构建了小小宇航员初入太空时的别样体验。②共建·新星球家园。该区设计为中龄儿童游戏区(3~6岁)。选择挑战性相对较弱、互动型较强的户外游乐设施。本项目使用户外音乐装置、地面游戏、人造草坪地毯、环形秋千、带状爬网、滑板、转碗等,在游戏中寓教于乐,强化儿童互动意识。③碰撞·星际救援。该区设计为大龄儿童游戏区(6~12岁),以水滴飞船为主题空间延展,分别加入飞飞带、多人跷跷板、不锈钢钻筒、弹簧台、攀爬网等多种类别游乐设备,户外活动空间兼具趣味性与挑战性。(图1)
总结:该地区的规划充分从儿童的需求出发,通过年龄段划分活动区域,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合适的户外活动;场地足够大,功能划分明确,使儿童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活动设施较完善,多种类别设施可供儿童玩耍。
(二)西安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特征研究
1.总体分析
1949—1977年,处于住宅区儿童活动空间“缺少关注”时期。首先,由于儿童活动空间划分和功能区的不明确,儿童只能在住区中心和街道边缘活动。其次,缺乏儿童活动设施,导致儿童有需求玩耍却不能被满足,大多数娱乐活动是自发开展的,而娱乐形式也比较单一传统。
1975—1990年,处于“有关注但无法选择”时期。在高密度住房的条件下,城市儿童对户外娱乐的环境有需求但是没有选择的自由。1990年至今,处于“多元发展”时期:1990年以后,住宅区的发展趋势开始呈现多元化,儿童的活动空间区域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个案分析——西安唐园小区儿童活动空间
(1)小区中心
活动空间与其他功能区没有明确的边界感;部分儿童活动区与道路之间没有绿化带隔离,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绿化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立体的绿化带;道路中有突出的石子,不利于儿童活动。
(2)组团绿地
供给儿童的区域场地形式和铺地都较单一,没有单独成区;组团绿地中间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儿童活动单一;场地缺少管理,有的住户会把衣服晾在空地上;缺少亲子活动交流区。
(3)宅间院落
没有形成院落,忽略了功能要素;宅前绿地被多数机动车所侵占,对儿童的活动造成安全隐患。
总结:唐园小区属于典型案例,代表西安部分社区的儿童区活动情况。虽有意识为儿童提供休闲娱乐的场地,但场地划分并不是很合理,功能分区不明晰,社区管理不到位,没有体现出人因学中针对儿童所考虑的需求以及组织与管理效率的研究点,甚至会对儿童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上海与西安的社区儿童活动空间对比
1.场地规模对比
上海社区公园规模数据(表1):
规模≤5万平方米:黄浦区南园公园、徐汇区东安公园、长宁区新泾公园、普陀区曹杨公园、虹口区江湾公园、闸北区三泉公园、杨浦区延春公园、浦东新区泾南公园。
规模5万平方米~10万平方米:宝山区共和公园、徐汇区康健园、浦东新区豆香园。
规模≥10万平方米:宝山区淞南公园、徐汇区东安公园、浦东新区金桥公园、青浦区蟠龙公园。
西安社区公园规模数据(表2):
规模≤5万平方米:未央区长乐西苑社区公园、新城区长乐公园、雁塔区唐园小区。
规模5万平方米~10万平方米:曲江新区曲江大华社区公园、莲湖区莲湖公园。
规模≥10万平方米:长安区长安中央公园。
以上数据表明,上海社区公园中大部分都包含儿童活动空间,并且有一定的占比。然而西安社区中只有少数新建的社区中有儿童活动空间,面积占比和数量上比上海少。
2.功能分区对比(表3)
表3说明,上海社区儿童活动空间大部分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并且有不同性质的节点可供儿童玩耍;而西安社区儿童活动空间对功能分区的划分并不明确,很多都和唐园小区一样只是有一个区域可供儿童玩耍,并没有细致地从儿童需求出发设置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区域。
表4说明,上海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活动设施丰富多样且有一定的游戏主题,铺地材质也比较多样,占地面积较大;而西安的活动设施较为单一传统,铺地以硬质铺装为主,材质单一,占地面积较少。
小结:从人因视角来看,上海儿童活动空间的场地规模能够满足儿童的户外活动需求,有更加合理的功能划分,促使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合适的区域内玩耍,也能使儿童(人)通过与活动设施(机)的互动和接触融入游乐玩耍的环境(环境)中。因此,上海社区儿童活动空间更能体现“人—机—环境”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关系。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的建设在不断进步。通过对上海和西安的对比,发现上海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建设整体比西安好。西安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从人因视角,多考虑儿童的需求和想法,关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不断完善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规划和建设,为儿童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