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解读刘赦“新水墨”画中的抒情表达论文

解读刘赦“新水墨”画中的抒情表达论文

5

2024-07-30 11:36:02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之中,艺术家们不断推陈出新、融合发展,使传统的水墨艺术得以焕发新的生命力,推出了“新水墨”这一概念。刘赦先生作为“新水墨”画的典型代表,其通过对西方文化的浸润与思考,实现了对传统水墨艺术的再创造与发展。他的新水墨画作所表达出来的独特融合思想和新的视角转变,不仅对于水墨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在跨文化交流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体验与认识路径。

  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之中,艺术家们不断推陈出新、融合发展,使传统的水墨艺术得以焕发新的生命力,推出了“新水墨”这一概念。刘赦先生作为“新水墨”画的典型代表,其通过对西方文化的浸润与思考,实现了对传统水墨艺术的再创造与发展。他的新水墨画作所表达出来的独特融合思想和新的视角转变,不仅对于水墨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在跨文化交流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体验与认识路径。

  刘赦,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赦1960年出生于湖北麻城,198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第七届、第八届美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刘赦曾经在中国国家画院、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以及联合国总部等国内外重要机构举办过个人画展。他的美术作品曾入选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一届全国美术画展,曾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和“中国艺术双年展”等大奖。作品被国内外多家重要美术馆、艺术馆及博物馆进行收藏。

  一、生活背景中的文化碰撞

  (一)视角的转变

  虽然“新水墨”的边界模糊,它可以涵盖从实验的抽象水墨到宽泛的具象表现水墨,以及无数其他零散的水墨探索,但事实上至今为止,人们对新水墨的边界仍未停止扩展,许多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都试图去拓展它。刘赦作为现代水墨的践行者,其以独特的视角创作了一系列新水墨画作,使人们对“新水墨”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个人特色表达

  在刘赦的新水墨画作里,有很多个人特色的表达,这都是他在自然的观照中逐一梳理出来的。他的作品始终带有一种原创性的神秘特质,表现出高度自发性的结构。经过详细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刘赦在其创作生涯中,不仅以创造新的形式为驱动力,还能以此为基础构建他“新水墨”语言的逻辑和追求。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刘赦极其重视传统学养,但他与一些文人画群体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显然,刘赦的这种孤傲、简朴的个性特质可能会被视为生硬怪异,然而在艺术领域中,它却被赋予极高的珍贵性。在保护艺术家独立人格化的同时,也恰恰捍卫了他们自由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刘赦尊崇传统文化,但他从来不是一个陈腐的传统主义者。他虽然对新水墨探索向来情有独钟,但是与冷冰冰的实验性水墨理性和一些形式游戏却毫不相干。

  面对当代生活中某些自然的感受和经验,刘赦不断改革与创新传统的笔墨形式,塑造出水墨画作新形象。从刘赦的作品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是水墨画转向的积极成果,还是倒果为因典范解读的一种版本。正是由于刘赦等一批艺术家在长期不断地坚守自己的信念,才促成了新水墨画的发展。

  二、画作特点及其融合思想

  (一)个人画作特点

  刘赦独创了一种称为散锋笔法的新水墨绘画技巧,他用泾县厚宣纸和独创的蒜头笔、排笔绘画,有力发挥了排笔、蒜头笔毫芒舒展开放的特点。他擅长铺排干笔焦墨,一环扣一环,恰当运用中锋勾染,成功地刻画了物象蔓延的蓬松质感及风貌。这种散锋笔法不仅颠覆了古训笔法的装饰性和铺陈性,还通过新的笔墨形态的构建和视觉经验的转换,体现出匀速性和平拖性。(图1)刘赦在墨法上借鉴了黄宾虹的技巧,例如“阴面山”和“行夜山”,通过大面积的晕染和积墨,成功地表现了逆光照射下的山峦。而在描绘草木时,他主要运用干湿笔的交汇融通技法,以洁净通透的破笔轻皴和墨渍晕染,呈现勃勃生机。在他的新水墨作品中,山水元素得以充分体现。他巧妙地运用新水墨技法,以流畅的笔触勾勒山川河流的轮廓,给人以恢宏壮丽之感。在空间布局方面上,刘赦采用“截景式”的构图方法来替代全景的空间模式,通过运用单一平线以及固定视角模式来经营和布置空间。这种结构空间,大体上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一角”和“半边”山水艺术的观景。南宋山水艺术简化了空间图式,通过运用虚实结合和大小相喻的手法,进行了从“远观以把握整体形势”到“近观以体察事物本质”的观察视角转换,推动了中国山水艺术新空间结构的创造。显而易见,这些所谓的“现代”手法也带来了一些与现代问题相关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空间限制的问题。然而,这种限制也导致视觉表达产生了一种新特点,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在创作手法上,刘赦新水墨画作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首先,他从自然景色写生下手,通过深入观察自然界的结构、光影、物性、黑白关系等要素,提取新的语言元素。其次,他引入新的题材,如浙东的山水题材、异域风光题材,大力推动了笔墨的延伸与拓展。最后,语言要素和笔墨之间的互换不仅成功保留了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宇宙观、自然观、人文观,而且使刘赦的新图式、语言及笔墨依然和形而上的世界紧密相连。这些都是刘赦多年来不懈追求的目标,其通过个人独特的新水墨画风格,重新构建与先贤、大道和自然之间对话的精神空间。

image.png

  (二)融合思想

  刘赦虽出生于湖北麻城,但他对南京这片土地深感亲近。他认为南京是一个包容和融合的城市,以其人文荟萃而闻名。南京曾多次成为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文化和政治中心,这为城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种丰富的历史背景,赋予了南京画家绘画作品中独特的文化厚度。从刘赦的求学经历来看,他的中小学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教育,大学则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这一特点使其在绘画过程中重新认识和理解了传统文化,并与西方文化融会贯通,倾向于自我表达,为刘赦的新水墨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赦虽然教授中国画,但他反对固步自封。他给研究生上的首堂课就涉及“融合”这一概念,“融”字具有融合与融汇等意义,其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境界。以水彩为例,其作为一种外来的绘画形式,它与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完美结合。无论是水彩纸还是宣纸,都具有丰富的纹理。中国许多的水彩画家不仅能够将毛笔技法应用在绘画过程中,还能够把水墨画的意境也融会在水彩画创作中。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赵云龙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水彩画家,他的水彩作品灵感而出色,体现了中国书法的特点,令人赏心悦目。可以说,他的新水墨画作不仅体现了形而下技法上的融合,也是文化形而上的一种融合。实际上,在技术方面的相互借鉴,不仅是我们向西方学习,西方也借鉴了中国传统画技巧,比如凡·高借鉴了东方绘画艺术,张大千拜见了毕加索。当代中国画家则通过借鉴西方艺术,参考西方艺术史和观念史,实现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

  三、刘赦“新水墨”画中的情感共鸣

  (一)直抒胸臆的表达

  刘赦在新水墨画的创作中,着力于将古今意识与个人情怀相贯通,使作品既有古人的风骨,又有时代气息,引起观赏者的情感共鸣。这种创作精神在于他对这个时代的认可,他通过遵循客观规律及内心感受,在艺术作品创作中坚持客观的表达。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丰满而富有内涵,形式上则充满创意和个性,与常规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

  在当代美术创作领域中,刘赦的这种创作精神是极为难得的。这种精神要求艺术家在创作中找到古代与现代的交汇点,以传承与创新为目标,既能体现个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又能与观众建立共鸣。这样的创作精神需要艺术家深入探索,表达时代变迁中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创作出独具个性和内涵的艺术作品。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作品内容的丰富性方面,同时也要求艺术家在形式中寻求突破和创新,呈现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刘赦的新水墨画致力于激发观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使其作品在学术界备受推崇。

  (二)刘赦作品对新水墨画的意义与贡献

  在刘赦的新水墨画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他对传统水墨艺术的尊重与传承,也能看到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绘画的表现手法和观念,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效果。刘赦积极研究西方绘画的技法、构图以及表现手法,通过与东方传统绘画进行对比,深入探索两者之间的异同。这种跨文化交流为他带来了独特的艺术灵感,使他能够以某种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和呈现传统水墨艺术创作。

  四、结语

  总的来说,刘赦的新水墨画作不仅具有个人情感表达的深度和独特性,还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这种创作精神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美术界的发展和提升文化艺术水平都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