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古籍装潢形制传承的现状与应用论文

古籍装潢形制传承的现状与应用论文

2

2024-07-29 11:09:00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书籍是记载和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下了丰富的古籍文献,它是一种物化的精神载体、知识载体和艺术载体。传统古籍作为文献有其保护传承的意义,但其装潢的方式的演进又具有独立的审美,与中国的历史文脉息息相关,它独立从视觉的角度赓续了中华优秀文化的记忆,更是中华文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书籍是记载和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下了丰富的古籍文献,它是一种物化的精神载体、知识载体和艺术载体。传统古籍作为文献有其保护传承的意义,但其装潢的方式的演进又具有独立的审美,与中国的历史文脉息息相关,它独立从视觉的角度赓续了中华优秀文化的记忆,更是中华文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一、古籍装潢形制应用的现状

  (一)古籍修复、书画装裱传承人现状

  何谓“装潢”,“装”原意为“裹”,后引申为“装治”“装束”,用作保护,兼及装饰。将纸以蘖木等染成黄色,称“潢”,取其防虫蛀蚀,与“装”作用相似。“装潢”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是通用之语,是古人保存和维护纸本书籍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项技艺让经过聚散和转手以及天灾、战乱毁坏而脆弱的古代典籍,以“修旧如旧”的状态,化腐朽为神奇流传至今。装潢技艺依附于古籍而产生的,它的形制变迁,随着材料的变化和新兴,有着清晰可见的历史文脉、实用功能和视觉形式。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兴起,2008年,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人的存续十分不足。以浙江省为例,通过查阅浙江省非遗网,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杭派书画装裱工艺列入浙江省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古籍修复省级传承人有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1人,省级杭派书画装裱工艺传承人1人。其余相关省级古画(籍)修缮及墨拓技艺1人,省级、国家级造纸技艺传承人9人,传承人年龄总体偏高。在2016—2018年,中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古籍修复方向)中,通过对90位培训学员的问卷调研中发现,涉及古籍修复和装潢的人员多集中在图书馆等专业单位,以此营生的极少,部分书画装裱传承人群接触过古籍修复,了解基本的装潢形式,但基本不做,当前这类装潢形制的独立审美性的应用相对小众。

  (二)古籍装潢形制的应用现状

  装潢的形制,从古至今,随着使用工具、携带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更迭,大致有简策装、帛书卷子装、纸书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形式,通过材料由竹片到纸的更迭,体现了中国视域下传统书籍所展现的兼具实用与艺术之美的形制。(图1~图3)根据中文古籍联合目录及循证平台,截至2023年收录了1400余家机构的古籍馆藏目录,通过对平台在册古籍的分析,以版本时间和类型的分类来看,清代刻本的数量占比最大。以上海博物馆馆藏为例,清代刻本有38944本,明代刻本有11152本,元代刻本和宋代刻本总和仅为876本。因此流通的现存数量决定了大量古籍的展示形式为清代线装本或者清代毛装本,书口朝外,而蝴蝶装等宋以前样式少。这也导致大众审美停留在传统古籍装潢方式为线装形式的刻板印象,形成了当前古籍装潢审美的单一性,对蝴蝶装、旋风装等更为艺术性的装潢方式展示不多。

image.png

  (三)装潢技艺的教育现状

  通过对2022年高考专业的分析,目前全国有94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其中65所为本科院校、29所为高职大专院校。例如,浙江省有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四所学院设立此专业,为艺术类和师范类高校。通过互联网查阅和电询,浙江省这四所学校该专业虽然招生人数在上升,但相对于其他专业在校生人数依然偏少。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有:传统书画技法、文物保护基础、文物检测、陶瓷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陶瓷修复、书画装裱与修复、中国陶瓷史、无机质文物修复实用化学、古籍档案修复、有机质文物修复实用化学等。据了解,古籍档案修复课程涉及装潢技艺学习,但不作为主干课程,对装潢的形制学习教育主要用于古籍档案修复的封页以作保护之用,对其独立的形制研究和活化拓展实践少。

  二、古籍装潢技艺活化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同化的过程不断加剧,本土文化意识减弱,对于传统审美的意识和认同感逐渐降低,传统学理的研究和应用刻不容缓。

  从西方在古希腊时期“模仿自然”的审美原则到当代抽象艺术体系的“理性与突破”可以得知,西方艺术的审美体验从包含在理性精神之中到社会有机体观念的结体,逐渐发展到包含其本体语言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审美观念已成为一种符号,则变成指向消费社会的现实。现代印刷术的兴起,将中国人的视觉习惯和审美要求变成了一种新的、世界普遍认同的审美范式,这种范式是波普式的而缺少传统学理的涵养。但从中国历史文脉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一个超稳定结构之上,儒家伦理规定的认知表明了中国文化的认知精神,这种认知精神旨在于寻找个人的道德追求和终极关怀,成为一种理想价值体系,也是一种沟通体系、一种交换结构的外在表现之一。中国艺术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作为功能性和艺术性兼顾的古籍装潢技艺也是如此,从卷轴装、册页装到蝴蝶装、线装,每一种装潢方式既包含了阅读习惯,又从结构、书衣、书函和纹样等视觉形式看到某一时期功能、等级和审美的需求,亦包括收藏、欣赏、传阅之趣味,可以看到古籍装潢成为一种对中国文化审美范式的现代性表达和探寻途径之一,推演出传统审美意趣的规律和现代性再现。对古籍装潢形制的活化可以为中国文化审美的表达应用于当下生活提供了视觉路径。

  三、古籍装潢形制传承和活化的途径

  (一)学院专业技艺的研究

  装潢技艺的传承和研究可以通过专业院校的体系化教学完成,高等教育中的交叉课程是其传承活化的基础。既沿袭对古籍善本的保护之用,同时可对其的视觉审美和材质进行活化,从而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范式。例如:在李耀南的《中国书装考》一文中提到,宋时蝴蝶装,每卷起首,用各色小绢条粘于书口外以别之,此与现今之细纹大辞典等书,将起首字母挖一小洞于书口外者,用意相同,故今之所谓西装,谓为仿我古制可也。由此可见,蝴蝶装之形制与现今书籍形制的有相通之意,特别是其书口向内的装潢方式有了更多的活化空间。专业研究的好处是可以根据美学规律对将对其格式、比例、纹样、色彩、空白处等的艺术处理,比如现在书籍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往右,因此现代的古籍形制也要适应当下生活,对其形制活化专业技艺的独立美学研究,从而以传统的读本阅读形式融入当代阅读习惯。

  (二)强化内容推广

  古籍修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由于《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纪录片大热,关注度和从业人员有所上升,但依然是小众项目。装潢技艺的传承需要走入大众视野,需要更多的人了解其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和视觉美感。在自媒体时代,推广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个人宣传。通过对“小红书”的用户分析,带有“古籍修复”名称的用户共14人,活跃用户0;带有“线装书”名称的用户共24人,活跃用户0。通过搜索“线装书”的笔记内容,视频及图文文章已超过500篇,发布用户多为单独1-2篇内容涉及线装书,大多数为线装书的制作流程和材质的改变,并没有就传统装潢形制功能性在当代的拓展,比如适合当下的现代配色体系、标注等功能性拓展和装潢形制的美学含义,既可增加阅读趣味,又能发畅古之幽情,从而回归到传统的认同感。

  (三)提升创新意识

  古籍装潢形制的活化利用除了其传承保护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其形制审美的独立性,强化创新意识,可以将形制应用于不同载体,一是改变纸张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宣纸类书籍,而是可以配合现代书写需求和题注习惯,增强传统形制的现代应用;二是可以融合西方羊皮书的纹样,提升传统古籍装潢的客观性,使其更加具备现代性。

  四、结语

  古籍装潢形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意趣和观赏需求下典型的艺术兼实用的表现,我们需要把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利用好,其艺术形制可以把作为日常必须的“书”区分出来,增强其艺术性和审美力,使其成为新时代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