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古诗词艺术歌曲《七步诗》的文学性、曲式结构及演唱风格探析论文

古诗词艺术歌曲《七步诗》的文学性、曲式结构及演唱风格探析论文

27

2024-07-29 11:06:49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曹丕对其父曹操几次欲图废除自己太子之位并打算另立曹植心生不满,以及对曹植才能的忌惮,他便有意除掉曹植。于是在一次朝会中,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赋诗一首,不然就将其杀掉。怀着对兄弟自相残杀的痛愤和对自己政治道路不得其终的压抑沮丧,曹植在朝堂之中悲愤作出《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诗词创作背景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曹丕对其父曹操几次欲图废除自己太子之位并打算另立曹植心生不满,以及对曹植才能的忌惮,他便有意除掉曹植。于是在一次朝会中,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赋诗一首,不然就将其杀掉。怀着对兄弟自相残杀的痛愤和对自己政治道路不得其终的压抑沮丧,曹植在朝堂之中悲愤作出《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诗词的文学性

  《七步诗》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体诗歌,其文学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以下将从文化背景、情感内涵和象征手法三个方面着手对该诗词的文学性进行分析。

  (一)从文化背景角度分析

  曹植诗词的风格变化可依据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公元220年)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在曹操的庇护下,曹植过着悠然自得、安逸舒适的生活。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植在太子之争中成为失败者,但因其才能依旧为曹丕所忌惮,于是便拉开了曹植悲惨命运的序幕。曹丕不仅在政治上对其打压,而且让其频繁迁徙封地,使之过着囚徒一般的生活。此时,便为后期。同样是表达诗人生活处境和经历的诗词,前后期风格截然不同。曹植在前期作品多是描写贵族阶层生活的安逸舒适和自己在政治上的理想追求,题材基本上为游宴、答赠、政治理想。在《公宴》中,曹植描绘了铜雀台、宴席的景象以及夜游西园的所闻所感,诗中情文并茂、人与自然相结合,形成了爽朗欢快的主基调,各种意向融合呈现一种欣欣向荣、明快活泼的气象。在《名都篇》中,曹植运用“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描述自己意气风发、从容不迫的心境以及对政治前途一片光明的欣喜。在《白马篇》中曹植运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达了自己想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在后期,因曹植在政治上不得志以及手足之间自相残杀,致使曹植诗歌风格变得凄凉与晦暗。如在《赠白马王彪》中,曹植借用景物和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无奈、对曹彰含冤死去的沉痛哀悼以及对自己政治前途岌岌可危的惶恐。另外,在曹丕称帝时而创作的《七步诗》中,曹植运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表达自己对曹丕不顾手足之情的失望、悲痛和愤怒。

  (二)从情感内涵角度分析

  首先,《七步诗》表达了曹植对兄弟间争斗的深深悲痛和无奈。在诗中,曹植以豆和萁为喻,描绘了兄弟间自相残杀的惨状。豆和萁本为同根生,却在一瞬间变成了生死对头,这种强烈的对比,无疑是对兄弟间争斗的强烈控诉。曹植的悲痛和无奈,也在这种对比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其次,《七步诗》也反映了曹植对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残酷斗争的愤怒和不满。在那个充满权力斗争的时代,曹植和他的兄弟们都成了这种斗争的牺牲品。曹植以豆自喻,表达了自己在这场斗争中的无力和痛苦。他的愤怒和不满,既是对曹丕的控诉,也是对所处时代的控诉。此外,《七步诗》还体现了曹植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和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他身处权力斗争的中心,却无力改变现状,再加之曹操离世,庇佑自己的保护伞已然消失,所以只能以诗为剑,抒发内心的痛苦和不满。他的这种情感,既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接受,也是对未来的深深忧虑。总的来说,《七步诗》既包括对兄弟间争斗的悲痛和无奈,对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残酷斗争的愤怒和不满,也包括对自身处境和对未来的忧虑。

  (三)从象征手法角度分析

  象征是指通过某种具体的容易引发人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些概念、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法,其特点是凭借象征物联想来暗示象征意义,从而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象征手法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被频繁使用,可以说它是古典诗词的生命线,没有象征,古典诗词便失去了生命。《七步诗》中,作者通过燃萁煮豆的日常现象来象征手足之间自相残杀,借此抒发曹植心中的悲痛与愤怒。另外,象征手法常常与比喻、拟人、反问等手法相结合来使用,借此来增添诗歌的审美情趣。在《七步诗》中,曹植把自己比喻为豆子,把哥哥曹丕比喻成豆萁,把燃烧豆萁煮豆子,豆子在锅中被炸得蹦起来拟作人抽泣的声音,以此暗喻曹植处境的艰难困苦以及曹植心中的苦闷悲痛。

  三、《七步诗》曲式结构

  古诗词艺术歌曲《七步诗》由谷建芬老师作曲,白栋梁老师编配。曲式结构为再现二段体结构,两个乐段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关联。整首乐曲采用了d羽调式,A段与B段的主题材料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作曲家巧妙地利用相似的节奏和旋律线条,反而使两个乐段在听觉效果上产生了较为紧密的联系。A乐段主要以沉稳的节奏和比较平稳的旋律线展开,体现了诗人曹植处境的艰难以及内心的悲痛无奈;B乐段后半部分进入整首乐曲的高潮,把曹植对曹丕的愤怒与失望的情绪带到了极点,进一步突出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在整首乐曲中,作曲家运用了模进、重复等手法,使得整个乐曲更加统一,也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音乐层次和表现力。另外,整体钢琴伴奏织体上出现了与主旋律相呼应的旋律线,主要以分解和弦音为织体,在B乐段高潮部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加入连续的柱式和弦以及八度和弦,低音下行的手法,把情绪推向高潮。B乐段结束后加入了连接部分,作为情绪的一个缓冲,最后再现B乐段,结束在d羽调式上。(表1)

image.png

  四、《七步诗》演唱气息的运用

  在歌曲演唱实践过程中有四个必要的基本要素,即发声、共鸣、语言和气息。其中,气息乃歌唱之本,可以为演唱者提供强大的支撑力、获得良好的共鸣体验感,使之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意境、韵味。歌曲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歌曲而言,艺术歌曲更为考验演唱者的气息。为了更好地表现艺术歌曲,演唱者需要在平时刻苦地训练。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的音乐作品,气息的运用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如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七步诗》的演唱实践过程中,演唱者在候台的时候,运用深呼吸调整呼吸节奏,使之保持头脑清醒与情绪平稳。在踏上舞台的过程中,根据歌曲4/4拍的节奏,左踏右呼,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呼吸肌肉群体在运动,让自己逐渐进入歌唱的状态。在进入《七步诗》引子部分时,演唱者需要保持与艺术指导老师的呼吸节奏基本一致,这可以使演唱者在演唱A乐段第一乐句“煮豆燃豆萁”时,显得从容不迫,更快地融入歌曲的情境,也更快投入情感。在演唱A乐段第二乐句“豆在釜中泣”时,作曲家在“在”字前面给了一个八分休止,为了保持这一乐句的完整性以及不破坏意境,演唱者可以采用声断气不断的处理方式。在演唱B乐段“本是同根生”的乐句时,由于“根”字是全曲的最高音,所以演唱者需要在“本”字时就要将鼻咽腔吸开,挂住高位置,在“根”字时,保持刚刚的状态,运用气息将“根”字的韵母“en”缓缓地推过去即可,不需要使用太大的力度去演唱。在B乐段演唱“相煎何太急”的“何”字时,演唱者可以采用高音弱唱的处理方式,气息需要一直保持在两肋处,不要上浮,把声音贴在假音的位置上。

  五、《七步诗》演唱情感与舞台形体动作

  声乐表演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艺术门类,需要演唱者进行多方面的学习,才能使之呈现出美的效果。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如果只注重技巧和声音的展现,没有对作品的内在情感和意境进行深入挖掘和体验,那么演唱者的声音就会显得单一与呆板,像一个没有灵魂的歌唱机器,如此看来声乐表演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在艺术中情感应该处于中心的位置,声乐表演艺术也当如此。除此之外,演唱者在舞台上的形体动作也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舞台动作与情感的表达是相辅相成的,演唱者在演绎作品时可以通过舞台形体动作的设计,使歌曲层次分明、戏剧十足,也可以通过舞台动作将演唱者内心的情感更好地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与之产生共鸣,更好地沉浸在声乐艺术的氛围之中。古诗词艺术歌曲《七步诗》是一个二段体曲式,第5~12小节为A乐段,第13~24小节为B乐段。在进行A乐段“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演唱时,演唱者眼睛望向前方,眼神空洞且无神,表情漠然,双手自然垂下,胸中怀有难过与无奈。在演唱A乐段“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时,眼神逐渐地从前方缓缓地移到舞台的地面上,左右手缓缓地移到胸口处,情绪悲痛。在演唱B乐段“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时,演唱者往前缓缓跨一步,眼睛望向前方,眼神坚定,双手张开,情绪略带愤怒与质疑。在演唱B乐段“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时,双手垂直落在大腿旁,边唱边往后退两三步,心中怀有愤怒与心痛交织的情绪。最后在演唱再现B乐段的衬词时,演唱者可以表现出人经历过重大挫折时的样貌,面部表情冷漠,双眼空洞无神,双臂自然垂下,腿部无力,心中怀有沮丧和对世事不感兴趣的情绪。

  六、结语

  《七步诗》作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璀璨瑰宝,充分体现了古诗词与音乐艺术的和谐交融。其旋律的优雅与歌词的深邃,共同构筑了传承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桥梁。深入剖析这首歌曲,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更能体会到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应持续关注与学习这一艺术形式,让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代社会中绽放新的光彩,激发更多人投身于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