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协奏曲《云裳诉》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论文

2024-07-29 11:01:29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近些年,可以看到公众对古筝的热爱,也可以看到古筝团体的成长。随着音乐作品呈百花齐放的局面,古筝技艺也随之创新发展。《云裳诉》这首乐曲,无疑为古筝的发展添砖加瓦。无论是润色饱满的钢琴伴奏,或是抑扬顿挫的古筝旋律,都充满了音乐魅力。
近些年,可以看到公众对古筝的热爱,也可以看到古筝团体的成长。随着音乐作品呈百花齐放的局面,古筝技艺也随之创新发展。《云裳诉》这首乐曲,无疑为古筝的发展添砖加瓦。无论是润色饱满的钢琴伴奏,或是抑扬顿挫的古筝旋律,都充满了音乐魅力。
一、《云裳诉》的概述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该乐曲以《乡韵》为蓝本,经过进一步的修改和扩充,成为一部具有新生命力的作品。这首曲子是根据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改编的,“云裳”这个名字,取自李白的《清平调》中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首曲子讲述的是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乐曲生动地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马嵬坡前的种种苦楚和遗憾,令人潸然泪下。
整首乐曲由“歌颂爱情”“兵乱事发”“神断马嵬坡”和“刻骨思念”四部分组成。曲调也采用了陕西方言音调“碗碗腔”,时而凄婉哀诉,时而急促高亢,将“千回百转,细致悠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云裳诉》的作者简介
周煜国,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在国内民族管弦乐界享有较高声誉。他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创作与实践,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体现在他的大部分创作中,并已经举行了许多重要的大型音乐会。他的优秀作品有民族管弦乐《舟山掠影》、中阮乐曲《山韵》、古筝协奏曲《云裳诉》等。他曾受邀任“金钟奖”及“文华奖”等多项比赛的评审,《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收录了他的生平事迹,他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推动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云裳诉》题目解析
李白奉唐玄宗之命,即兴创作了一首诗,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杨贵妃的美貌与身份。实际上,“云裳”就是指杨贵妃。杨贵妃最擅长的就是这首曲子的伴舞,玄宗更是对这首曲子进行了精心改造。这首乐曲的风格蕴含唐朝的唐大曲音乐风格,暗示着即将到来的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
此曲取材于白居易之作《长恨歌》,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对其进行了艺术的加工与渲染,变成了一段流传至今的感人爱情传说,极富戏剧色彩,缠绵曲折,表现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虽悲亦喜,令人动容。
二、《云裳诉》的结构分析
(一)结构概述
整首曲子采用了再现三步曲式,包括:序曲、慢板、快板、华彩、慢板主题重现、结尾等,并巧妙地将唐大曲的结构隐藏起来,与散序、中序、破的结构相互呼应。由于这首曲子是从唐朝的一个浪漫的传说中提取出来的,它的戏剧结构很有特色,矛盾冲突激烈,整首曲子有一种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
(二)《云裳诉》诗乐融合的音乐分析
古筝协奏曲《云裳诉》将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演绎得淋漓尽致。琴声悠扬,乐曲时而像是轻柔的啜泣声;时而急促,时而强劲,像是在大声呐喊,道是“无物似情浓”,世间万物,没有什么能比恋情更加浓烈。随着琴声推动,作曲人已经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全部投入作品当中。作曲家所说的“却又此情非彼情”,意指的是,在音乐作品中所要传达的真挚感情不能与比较虚伪的感情相比。不仅仅是基于其引用的几句诗歌或背景故事而单独设置的,它是希望借助诗歌中的情绪,来引出可以共情的同类共同的情感,从而在欣赏乐曲中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三)作品的技术及情感处理
艺术的基础是技术,但更重要的是能为艺术服务。本文主要对《云裳诉》的技巧特征及乐曲处理做了归纳,并对其在演出过程中要表达的情感做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为完善作品的表现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右手摇指及处理
摇指是古筝弹奏的一种主要技术,通过连“点”成“线”,使古筝这一类的弹拨乐器充满了歌唱性,摇指要求手指、手掌、手腕、手臂与身体相互配合,然而根据具体情况,对摇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慢板的摇指十分细腻,就像是慢板的第一小节一样,充满了感情,却又不失含蓄,仿佛主角在他的身边讲述着一场美丽的爱情,尽管会有细微的起伏,但整体来说是稳定的,这就需要表演者精准地掌握对摇指的掌控能力,并且手腕和手掌要相协调,力量要小,动作幅度也要小。力度从弱到强又变弱,音色从暗到亮,摇指的位置从琴码附近向右移动,以音色的转变达到想要表达的感情色彩。摇指要轻巧,具有颗粒感,仿佛是在轻柔地诉说。
2.歌唱性的长摇
筝曲中情绪激动地长摇,如同中国戏曲中的紧拉慢唱。对摇指的要求是在密度、力度、连贯性方面还要有很好的控制力,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可以表现出歌唱的线条。因此主要采用了悬腕摇指,在力度比较大的点要运用手臂力气,摇指的点在琴弦上来回移动,产生音色和力度的变化,再配合上左手的滑音作用,形成了一种非常有张力的歌唱性的线条。
3.右手的快速指序、大指快速托劈及处理
陕西筝曲中,大指快速托劈是快板中经常使用的弹奏技术,它充分地表现了乐曲的同音进行和持续重音的音乐特征,这与陕西筝派的指法特征相吻合,由于大指的力量强,音色明亮,因此,当着重于音乐的旋律重音或到乐曲高潮时,会使用持续的托劈,表现旋律的自由起伏。在弹奏中,手腕、手指要积极发力,配合手臂的力度协调作用。
另外,在乐曲的快板部分还运用了指序指法。指序指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演奏技法,它需要手指力量均衡,核心稳定,流畅的颗粒性,动作的顺滑,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一个古筝演奏者的演奏水平。
4.左手作韵
陕西筝曲中的凄凉情感,主要依赖于左手作韵来达到这种情感色彩,“以韵补声”,这也是古筝的一大特点。在《云裳诉》中,“按”“揉”和“滑”三个部分融合在一起,构成了音乐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正如戏剧之“声腔”,缺了“韵”,便谈不上音乐的格调。如果要表达情感细腻的颤音:颤动的范围很小,腕部的力度也比较柔和。这种弹法在作品的慢板中使用较多,以达到修饰音色的效果。如果是紧绷的颤音:颤动的速度快,颤动幅度较小,腕力大,但是同样需要很强的控制力。用于作品中感情高涨或哀伤的“苦音”中。
5.戏剧性情感的表达
(1)起因和结局的慢板处理
在慢板A与A'的弹奏中,作品的呈现方式有所变化。A部分像是主角在耳畔诉说,整体的力量比较微弱,曲调的波动也有强弱的不同,但是基调是柔和的,是一种对美丽的爱情的歌颂,是一种苦中带甜的感觉,因此在演奏的时候,音色要偏向于柔和,不能过于鲜明、尖锐,在悲伤的基调中,要带着一种甜蜜的感觉,不要表现出那种极度的痛苦,应与音乐的感情发展相一致,与A'似而不同。A'是对心爱之人的无限怀念,饱含生与死之间的无奈、无助、哀伤和痛苦,同时也呼应了“以悲为美”的美学倾向。因此,在演奏中,应该比A要更柔和,强弱起伏要更小一些,音色要更柔、更闷一些,要用一种伤感的情绪来表达音乐。
(2)转折的快板部分处理
快板的节奏像是有一支军队在奔腾,突然的变故和慌乱的逃亡构成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这一段的演奏强度起伏、音色变化都非常大,在鲜明的音色下,以强烈的力度为主导,在指序不乱的情况下,突出音头来撑起旋律,在摇指的时候,用内在的歌唱性旋律来进行处理,强度和音色的反差让乐曲振奋人心,扣人心弦。
(3)冲突的华彩部分处理
华彩是整首曲子的最高潮,也是最大的矛盾与冲突,能够充分展现古筝的魅力,因此这一乐段的表演显得格外的关键。这一乐段像是主角的内心挣扎,没有了快板的喧嚣,但更多的是一种震撼,摇指的强弱与音色的反差充满了张力,从最弱到最强,再到最弱,最后到更弱,不断地向前推进,每一次的扫弦声音都像是一把沉重的铁锤,一次又一次敲击在心脏上,全身的力气与双臂的力道要配合,才能产生足够的爆发力。而在节奏上,可以自由地使用散板的方式,让演奏者有很大的表现余地和发挥的空间,充分释放出表演者的情感,所以也要求演奏者要沉住气,让曲子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状态中停留下来,而突弱或突强、突明或突暗,都需要演奏者去控制自己的力度以及演奏状态。
总而言之,一首曲子的演奏就是一首艺术作品的二次创造。能不能把自己的情绪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达到自己的二度创造,完全依赖于演奏者对乐曲的技巧处理、情感处理以及对音乐情感的表达。
三、《云裳诉》的艺术特色
乐曲的素材与戏曲的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乐曲中的女性角度、悲伤爱情题材等多个方面出发,笔者认为从陕西戏曲音乐的“碗碗腔”特征入手,对音乐的解读更加切合实际。“碗碗腔”是陕西省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戏曲,也叫“灯碗腔”。“碗碗腔”吸收了老腔的成分,为了与老腔区分,它也被称为“时腔”。“碗碗腔”的音乐特点是细腻,高雅,耐听。而“碗碗腔”的歌词也是高雅,讲究音韵调和。这些语句或长短不一,或整齐一致,与其他戏曲剧种有很大的区别。
《云裳诉》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通过古筝将乐曲故事情节充分展现。同时,地方音乐元素也充分发挥了古筝的特色,相得益彰。本文从“碗碗腔”这一切入点进行了剖析,其原因在于,由于“碗碗腔”的音调细腻婉转,更符合作品题材。因此,以“碗碗腔”作为一个例证,从民间戏曲音乐来进行逐个剖析,对于了解和掌握它的风格特征具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语
《云裳诉》是一部优秀的改编古筝曲目,充分展示了陕西派古筝曲目的风格与特色。通过对该曲的实际演绎我们可以看出,《云裳诉》不但具有丰富的演奏技法,而且具有极强的音乐表达能力。要充分理解《云裳诉》这首曲子的艺术思想与特点,就需要在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充分展示其曲调特点与音乐效果,使其在丰富多样的音色变化中展现陕西筝曲特有的音乐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