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19世纪英国商业性声乐音乐会的发展论文

19世纪英国商业性声乐音乐会的发展论文

8

2024-07-26 09:32:01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公众音乐会的兴盛与城市繁荣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英国作为公众音乐会的发源地,其背后的支持因素多种多样。首先,1689年英国社会体系的变革为市场与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随着中产阶级财富的增加和队伍的壮大,他们逐渐成为推动公众音乐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英国经济迅速发展,专业机构也大力推动文化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英国音乐会的繁荣兴盛。

  一、英国音乐会的产生背景

  公众音乐会的兴盛与城市繁荣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英国作为公众音乐会的发源地,其背后的支持因素多种多样。首先,1689年英国社会体系的变革为市场与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随着中产阶级财富的增加和队伍的壮大,他们逐渐成为推动公众音乐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英国经济迅速发展,专业机构也大力推动文化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英国音乐会的繁荣兴盛。

  中产阶级的崛起,打破了宫廷贵族对音乐欣赏的垄断,消除了阶层间的壁垒,使得音乐得以在更广泛的群体中传播。他们对音乐会的渴求和需求,为音乐市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推动音乐市场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这种变革使得音乐会从宫廷走向了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英国民众的文化偏好也是音乐会早期在英国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英国人的教育和信仰背景使得他们更加注重实际与理性,因此,相较于过于华丽繁复的歌剧,他们对其的共鸣较少,接受度也相对较低。然而,歌剧在英国市场相对稀缺,这也为英国各类音乐会提供了更为有利且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英国人在商业领域的智慧也为音乐会的快速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持,使英国成为最早举办音乐会的国家,并且其公开音乐会相较于法国、德国等国家而言,发展得更加迅速和完善。

image.png

  二、英国音乐会的早期发展

  英国的公众音乐会最初发展于一些小的私人住所、小酒店或是专为举行音乐会建造的场所、舞厅等。第一场音乐会就是约翰·巴尼斯特于1672年在伦敦家中举行的,这也是欧洲的第一场音乐会。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不仅汇聚了众多具备深厚文化素养的贵族,亦吸引了充满活力的中产阶级聚集于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伦敦的音乐生活显得尤为丰富多彩,其公众音乐会的发展历史相较于其他地方而言也更为悠久。

  到了18世纪中期,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和卡尔·弗利德里希·阿贝尔于1765年1月23日在索霍区的卡莱尔大厅举行的音乐会,拉开了伦敦最著名的预售联票系列音乐会—“巴赫—阿贝尔音乐会”的序幕。该系列音乐会的演出季自每年一月延续至五月,其演出曲目囊括了J.C.巴赫和C.F.阿贝尔的原创作品以及来自欧洲各国的新作。鉴于公众对音乐会多样化曲目的强烈需求,J.C.巴赫创作了大量符合普通英国民众音乐审美的作品,这些作品既适合音乐会演出,又符合英国大众的审美标准。他的众多室内乐、协奏曲、早期交响乐以及歌曲集等作品,均在此音乐会的舞台上首次亮相,受到了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

  而1775年第一座专为聆听音乐而建造的音乐厅—伦敦汉诺威广场厅的建立更是让伦敦的音乐会蓬勃发展,出现了专门演出古乐的古乐音乐会、由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克拉默领导的职业音乐会、因海顿而闻名的萨洛蒙音乐会、致力于本土作曲家音乐的音乐机构声乐音乐会,以及深受市民喜爱的沃克斯豪尔和拉内拉赫公园音乐会。

  英国音乐会的包容性虽然丰富了其生活,让观众有机会欣赏到来自欧洲大陆的音乐,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即英国本土音乐家的逐渐衰落。在过去,英国音乐会经常上演英国本土作曲家的作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进入19世纪后,英国观众对欧洲大陆音乐的偏好逐渐增强,如意大利歌剧和德国管弦乐,这使得英国本土作曲家在音乐界的地位逐渐降低,专业性的音乐会系列并未成型,但其商业发展却使得商业性声乐音乐会蓬勃发展。

  三、19世纪盛行于英国的商业性声乐音乐会

  在19世纪,为满足广大民众的音乐审美需求,英国涌现了一系列商业性声乐音乐会,诸如早期歌剧晚会、歌谣音乐会以及音乐综艺等。这些音乐会在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当时音乐生活的鲜明标志。

  “流行音乐”一词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其最初的含义是指那些广受赞誉的音乐作品。因此,在19世纪英国的音乐界,“流行音乐”一词几乎取代了“最爱”这个词,被英国人广泛使用,并且在印刷作品中也频繁出现。此时这个词汇既具有审美价值,又承载着社会意义,它明确指向了针对中产阶级或普通大众的音乐,而非为专业人士创作,如在伦敦盛行一时的周一流行音乐会便使用了“流行”一词。

  从审美角度审视,该词被部分批评家视为带有负面内涵,他们认为其商业化和流行化的特性会损害音乐的高雅品位。然而,在体裁层面上,流行音乐所涵盖的序曲和歌剧选段的集成曲等体裁不被认为是通俗的。总之,这词的含义取决于观众的品位差异,尽管如此,与专业的古典音乐领域相对照,流行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普通观众,其传播范围相较于古典音乐也更加广泛。

  早期歌剧晚会起源于宫廷和上层社会家庭的私人音乐制作传统,随着慈善音乐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抨击,沙龙音乐会在公众生活中崭露头角,因此在19世纪30年代诞生了早期歌剧晚会这种新形式音乐会。此类晚会的曲目安排以歌剧选段、流行歌曲为主,一般包括10~20首作品,通常用钢琴伴奏,还会提供一些器乐曲作为对比。

  歌谣音乐会作为19世纪30年代以流行歌曲为核心的音乐会的延续,其受众主体多为中产阶级。在约翰·布西于1867年创办伦敦民谣音乐会后,其发展达到了顶峰。该音乐会以英国民谣、歌曲和格里为保留曲目,直至1936年。商业化的介入为民谣音乐会注入了戏剧性元素,使其表演形式类似于炫技大师音乐会,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其受众群体,使其相较于室内乐或管弦乐音乐会更具广泛性。由于部分听众经济条件优越,布西音乐会在曲目选择上表现出高度同质化,并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该系列音乐会中,意大利歌剧选段较为罕见,多数作品出自英国作曲家之手,偶尔辅以几首器乐作品作为点缀,通常涉及钢琴、小提琴或大提琴的独奏。每场音乐会通常只上演2~3首旧作。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更多古典音乐作品开始在民谣音乐会上亮相,包括贝多芬的早期钢琴奏鸣曲。

  音乐综艺起源于19世纪中叶,它将流行歌曲、歌剧选段以及非音乐娱乐形式融为一体。通常以序曲拉开序幕,以一组二重唱作为完美收尾。音乐综艺不仅丰富了管弦乐队的演出内容,还积极吸纳女性参与,担任歌手和观众,使休闲音乐的魅力得以向更广大的公众传播。相较于欧洲其他类型的音乐会,音乐综艺更受工人阶级的青睐。到了19世纪50年代中期,非音乐元素在音乐综艺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许多大型音乐厅纷纷引入主题舞蹈表演和经典的传统舞剧,舞者们身着华丽服饰,而体操运动员、杂技演员和口技表演者亦成为大剧场不可或缺的亮点。此外,训练有素的动物表演亦屡见不鲜,在这样的演出环境中,观众得以在欣赏表演的同时自由地走动、交谈和进食,充分体验音乐综艺带来的愉悦与放松。

  这三类音乐会巧妙地将音乐会的传统形式与音乐社交融合在一起,随着商业音乐的普及,歌剧音乐不再仅限于剧院的精英观众,而是走进了千家万户,使得更多人能够欣赏到其魅力。这三类音乐会极大地拓宽了音乐会观众的数量与社会阶层,早期的歌剧晚会主要吸引了歌剧歌手的富有赞助者,而民谣音乐会更受广大中产阶级和部分工人阶级的喜爱,音乐综艺节目则具有更为持久的吸引力,其观众群体涵盖了工匠、小商店老板、店员及其家人等不同社会阶层。然而,这些音乐会的观众往往是那些在家中、酒馆或剧院里经常欣赏音乐的人,而非那些鲜少接触音乐的人群。

image.png

  四、结语

  英国音乐会的兴起源于多重因素的交织,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脉络,彰显了中产阶级对音乐文化的推动和影响,同时揭示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对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英国通过确立君主立宪制,确保了国家的政治稳定与发展环境,为音乐会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政府对市场的宽松监管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音乐会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中产阶级的崛起亦打破了宫廷贵族对音乐欣赏的垄断局面,使音乐得以在更广泛的群体中传播与发展。

  随着19世纪的到来,英国音乐会进入了繁荣期,各类音乐形式层出不穷,虽然没有音乐大师的出现,但经济上的繁荣亦使得商业性声乐音乐会蓬勃发展,不过除了上述提到的声乐音乐会,还有其他多种类型的音乐活动也在蓬勃发展。例如通常在私人家中或贵族的沙龙中举行,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亲密而优雅的音乐欣赏环境的室内乐音乐会,以及由专业组织构成,被认为是格调最高的管弦乐音乐会,还有展现表演者个人魅力的独奏音乐会等都为英国的音乐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19世纪英国商业性声乐音乐会的发展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和观众群体的多样性,也为音乐演出开拓了新颖的形式与空间。这些音乐会不仅是音乐表演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与社交互动的平台,吸引了社会各阶层的观众积极参与,成为当时英国音乐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至今,19世纪英国音乐会的影响仍然深远,为后世音乐演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