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

2024-07-19 10:27:30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大融合的缩影。要持续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1],推动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大融合的缩影。要持续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1],推动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
一、以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树立凝聚广西各族人民磅礴力量的精神旗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坚持文化铸魂,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完整表现的基本单元,凝聚着村落共同体,持续着文化认同和传承。然而在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下,广西不少乡村空巢化、老龄化等问题凸显,社区民众对村落的归属感也在逐渐消减。因此,大力推动广西乡村文化振兴,坚持文化引领,强化文化认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提升广西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对于凝聚广西各民族团结奋斗,促进广西各民族人心归聚意义深远。
(二)维护广西各民族根本利益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证明,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民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因此,推动广西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广西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缩小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在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冲击下,乡村传统农业生计方式和社会关系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瓦解。乡村旅游发展的嵌入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地方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的加持则提升了旅游的内涵与层次,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目前,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最佳路径之一。广西民族众多,民族资源丰富独特,可搭乘旅游发展的顺风车,大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让广西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成果。
(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同时是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各民族“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对广西在巩固民族团结发展、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新时代长征路上,广西应始终围绕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深化文化认同,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凝聚广西各民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筑牢祖国南疆安全的铜墙铁壁,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
(四)赓续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广西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有花山、风雨桥、铜鼓等历史悠久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壮族天琴艺术、瑶族盘王节、京族哈节等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传承着大量活态的宝贵文化遗产,乡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因此,乡村振兴重在文化振兴。尤其广西作为民族地区、革命地区、边疆地区有着特殊优势,同时肩负着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二、广西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紧紧抓住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契机,把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广西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列入脱贫攻坚重点项目,自治区财政投入18.04亿元,共补助建设7216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组建了1.7万多支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和1.5万多支村(社区)体育队,实现了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基本全覆盖。2012年以来,自治区本级财政,投入了28.96亿元用以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区共建12916个,覆盖率达99.57%,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自治区财政共计投入7.56亿元,新建、改扩建了22个博物馆、28个文化馆、28个县级图书馆和1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创造了欠发达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广西经验。
(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初步建立
国家大力倡导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积极推动、构建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抢抓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等文化交流机遇中推动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其中桂剧《打棍出箱》、壮剧《冯子材》《黄文秀》、彩调剧《新刘三姐》、壮剧《新铜鼓谣》等舞台艺术作品先后参加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主办的新年戏曲晚会。开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实施传统技艺传承培训帮扶等项目,相继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广西文物建筑认养管理办法》等行政规范性文件,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三)文化惠民和旅游富民成效显著
广西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的文化惠民理念,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春雨工程、阳光工程等志愿服务项目。“十三五”期间,我区各级文艺行政部门及相关单位赴基层开展惠民演出活动共计6.3万场次,观众人数达4530万人次,实现了对所有贫困县的全覆盖。全力推进全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组织编制完成了150个贫困村重点旅游村的乡村旅游规划,重点培育指导150个贫困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先后出台《金融支持乡村旅游业》《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为乡村旅游业态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014年到2021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从1.43亿人次增加到3.86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从660.6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584.81亿元,有效地推动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四)各民族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较牢固
全区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基层党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深度融合,目前,广西共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52家、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名单531家,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被公布为全国第三批省级创建示范活动保留项目。广西以非遗保护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组织“壮族三月三·桂风壮韵浓”“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西有礼广西有味”文旅商品暨非遗美食大集市,积极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等全国性的重大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广西丰富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广西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部分的第三项内容单列,可以预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乡村振兴也将迎来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文化旅游资源要素配置不断向“三农”倾斜,通过城乡融合、农旅融合,补短板、强弱项,为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新贡献。
2.各部委大力支持乡村发展建设
国务院、文旅部以及农业农村部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研究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及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村文化开发,提升服务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发布,要求“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为农村地区尤其是脱贫地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筑牢根基。自治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也出合了《关于大力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行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促进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3.广西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十大报告中,多达30次提到文化的重要作用与使命担当,并在第八部分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们将不断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激发广西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出广西精神力量。“旅游”在报告中出现了2次。我们将努力通过旅游,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紧紧抓住未来文旅发展的四大机遇,瞄准城市新场景、乡村微度假、文化多业态以及科旅融合等赛道,全面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4.现代化信息技术大力提供广阔发展平台
国务院2019年出台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确立了“数字乡村”的“四步走”战略部署和“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极大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的传播与发展。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较传统文化宣传方式,在用户获取难易程度、传播速度、服务成本和方式种类多样性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显著优势。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发展,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数字时代,各种智能技术、产业发展更迭迅速,人们文化生产、生活范围不断扩大,这些被引进的技术产业逐渐拓宽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领域。此外,电商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文化产业、旅游业提供了新的宣传和发展途径。
(二)面临挑战
1.乡村年轻群体大量流失
基于城乡差距明显,乡村年轻人口因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原因进城务工并选择扎根城市,乡村发展缺少本土人才、年轻人才的参与。同时因乡村常住人口的大量流动,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村的认同感缺失,动摇乡村的根基,乡村后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乡村常住人口多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劳动力水平不足,文化意识相对薄弱,文化振兴活动开展相对较难。
2.民族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镇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我区各民族流动融居趋势虽不断增强,但部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相对突出,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复杂多样,外国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等问题进行的各类渗透颠覆捣乱破坏活动仍有持续,民族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四、主要对策建议
(一)坚持党的领导,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磅礴伟力
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制定基层政府和党组织在农村文化和旅游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形成“清单化”治理。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与保障,严肃查处发生农村“三资”管理领域的违纪违法问题。加强少数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开展村“两委”干部大培训和在职教育,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储备工程,完善“三农”工作队伍。加强理论建设,总结好、运用好、发展好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深化宣传阵地建设,用好新媒体阵地,积极培育一批民族村寨“网红”主播,宣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好学校阵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教育纳入课程,多形式多方位开展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
(二)加强顶层设计,绘就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
积极发挥规划对乡村文化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导引领作用和战略导向作用。全面对接《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规划,做好规划衔接,建立乡村文化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组织智库加强理论研究。鼓励文化和旅游领域智库、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及各类公益组织、公益基金等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促进乡村文化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际交流合作,讲好乡村文化振兴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故事,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广西篇章。
(三)强化文化铸魂,全力构建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统领,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巩固广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利用。组织开展对广西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调研工作,进一步推进八桂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繁荣新时代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尤其是立足广西乡村题材,反映乡村新时代新气象的舞台艺术精品和特色旅游展演。用好用活乡村红色资源,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惠民。优化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布局,支持历史文化深厚的乡镇、历史村寨建设一批乡村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广西游直通车”(一键游广西)等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向乡村旅游区域覆盖。持续办好基层群众文艺会演,升级打造“走读广西”“文兴广西”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品牌。
(四)推动产业富民,着力构建各族群众富足美满的共同富裕幸福家园
做大做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利用。构建文化产业集群,加强集群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镇(乡)所在地为中心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等为重点,引进和培育产业集群中关键性龙头企业和中高层次文化领域人才,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特色镇(乡)、文化产业特色村和乡村特色文化企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延伸乡村产业链。创新发展新产品新业态,升级旅游节庆活动。推动乡村旅游扩容提质升级,发挥旅游为民和旅游带动作用,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展乡村旅游民宿,创新发展山水旅居型、滨海度假型、古镇古村型、乡村田园型等精品民宿,打造一批“桂字号”精品民宿示范点。
参考文献:
[1]李峥,金炳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理论品格[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