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道德经》为例论文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道德经》为例论文

11

2024-07-19 10:04:14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气,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道德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其中蕴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少私寡欲的禁欲养生之道和为而不争、柔以制刚的人生哲学,对我们党在新时代条件下治国理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有一些借鉴意义。

  摘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气,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道德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其中蕴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少私寡欲的禁欲养生之道和为而不争、柔以制刚的人生哲学,对我们党在新时代条件下治国理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有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经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渊源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肯定和自信,是我国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和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经历了数千年的绵延不绝,因此是我们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最重要的底气。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迷茫——怀疑——全盘否定——辩证对待的历史过程。如今我们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深层次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成为新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文化自信的深厚渊源。例如,近些年来,“国潮热”“新中式”“国学课程”等事物迅速兴起,不仅是将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更反映了当下年轻消费群体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在发展国货品牌的同时,也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image.png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来源

  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深厚的自信,而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正是正确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才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树立文化自信上的关键意义。“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例如,西方宣扬的平等、自由、博爱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资本主义的文化方向,进而决定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精神内核。因此,中国几千年来崇尚的“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则决定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精神内核。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其中就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例如,最早来源于我国《汉书》的实事求是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破除“本本主义”,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提供理论来源;《易经·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一以贯之地坚持独立自主提供重要理论来源;儒家思想中的“知行合一”为新时代条件下践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提供理论来源。

  二、《道德经》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道德经》分为《德经》和《道经》,内容涉及修身、治国、养生等,文意深奥,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哲理,不仅在当时促成了道家的出现和发展,更是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代表作品。

  (一)无为而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生活的时代并不是中国的唯物主义哲学生成的时代,在回答世界的本源问题时,当时思想家只能从日常生活中,从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汲取智慧,如当时的思想家们就有人在探索世界的本源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太阳、水、土等等具体的物质表象。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原则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观老子生活的时代,是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相对落后,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仍处于摸索的阶段,并未形成成熟地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即便如此,纵观《道德经》,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的萌芽。例如,老子看到了世界万物都存在对立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道德经》第二章中讲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3]意思是:有和没有、困难和容易、长和短、高和低下,音和声、前和后之间都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已经具备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事物不光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面,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对立的另一面,两者统一于一事物中。反观老子生活的时代,能够看到事物的对立统一已属难能可贵。

  在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指引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的本根智慧。正是因为老子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所以在面对前进的问题时,老子是持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强调要无为而治。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子强调的“无为”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有为”。他认为一个统治者在施行统治的时候,一定不要标榜贤名,不要珍贵难得的财货,不要显现名利的可贪,不要发布自作聪明的主张,让人民保持在一种无知无欲的状态,用这样一种无为的态度来治世,国家的事务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放任不管,而是在另一层面上的有所作为。老子认为,圣人为政,一定要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填饱百姓的肚子,强健他们的筋骨,但是同时也要减损人民的心志,克制他们追求功名利禄的贪欲。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强调无为的境界,却也需要通过“虚”“实”“强”“弱”等一系列有为的措施才可以做到,这又怎么能单纯地理解为无所作为呢?所以,综上所述,老子所谓的无为是要营造一种不刻意推崇和善与智慧的世界,遵循人们的内心,即可达到有所作为的大同世界。

  (二)少私寡欲的禁欲养生之道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而生活中又恰恰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在面对食物、声色等感官刺激的时候,人们往往难以自持,大吃大喝,给自己的身体造成沉重的负担;在面对名利的时候,很多人更是禁不住诱惑,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对欲望的难以把控是由人们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逆人们的生理本能而行更显现出老子的智慧。在《道德经》中,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并不是完全不认同人们正当合理的欲望,而是要控制欲望,以此来保护人们的身体,实现健康长寿。

  在老子看来,过度的吃喝不仅不会让人们地到满足,相反有损于人们的身体。因此,他强调少私寡欲、禁欲养生。老子认为人如果只满足于声色之娱乐,只会伤及人自身,违背了养生长寿的目的。正常的生活在于“为腹不为目”,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为腹不为目”的意思就是对外界的消耗应该仅仅停留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如果过度纵情于感官刺激于发泄,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利于人们的养生。同时,老子提出了“益生曰祥”的观点,意思就是注重保养身体就是福气,那反过来说就是一味贪图生活享受就会给人们带来灾祸。

  其次,老子强调重身轻物。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分裂的时期,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各国诸侯为了统一大业从各地招募有识之士共商国是,各方的谋士也希望通过仰仗一个开明的国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哪怕战死沙场也要青史留名。可以说,不论是上层贵族还是下层的士大夫,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争斗”的状态,为此,老子提出了重身轻物的主张,“追求名利无非是为了人的生命的延续,如果名利对人身构成威胁与损害,那就宁可抛弃名利而保身”。[4]老子的这种重身轻物的主张既不同于儒家学派倡导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不同于墨家学派的“兴利除害”,更不同于法家的“功利至上”。在老子看来,名声、利益只不过是人们追求的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人生在世,保护好父母赐予的身躯最为重要,只要生命还在们就一切都还有希望。

  (三)为而不争、柔以制刚的人生哲学

  老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战火硝烟的时代,诸侯争霸,百姓争利,所以针对这种状况,老子提出了“不争不抢”的人生态度。为此,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曲则全,枉则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5]意思是:委屈自己反而可以保全自身,适时弯曲才能伸得更直更长……因此只要不心存与他人争斗之心,天下人都无法争得过。这是老子有名的“曲则全”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同时也是老子对待人生的态度,人们应该用开阔豁达的胸怀来拥抱这个世界,不应该拘泥于小恩小怨,这样反而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更大的成就。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信奉刚硬战胜柔弱、强大战胜弱小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老子却不以为然,以其独到的眼光和智慧看到有时柔弱也可以战胜刚硬,弱小的事物有时候也可以打败强大的事物,提出了守柔处弱的人生信条。例如,《道德经》中说:“物壮则老”“木强则折”“兵强则灭”“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都是老子看待刚强与柔弱的态度。在老子看来,自然界中,树木如果生长得很茂盛,那么它就很容易被人们砍伐;在战争中,一方的兵力太过强大,就有可能促使对手合作,将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刚强不可取,及时示弱才能明哲保身。在《道德经》中,老子还列举了其他看似柔弱实则强大的事物,例如水,水虽然看似很柔弱没有固定的形态,但却能滴穿金石,漫过山岭,淹没田地和庄稼,没有什么东西能战胜它。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德经》蕴含着为而不争、以柔克刚的人生哲理。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充满着激烈的竞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阻碍和平与发展的消极因素,老子的思想不仅为当代人们用一种为而不争、开阔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困难,更为大国之间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古老的智慧。

  三、《道德经》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无为而治的辩证法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

  老子在《道德经》提出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目的就是为了提示当权者应该遵从人民的内心,不要违反民心发布一些不合时宜的政令,但同时也要满足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其中蕴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与新时代条件下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不谋而合。

image.png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世界上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正因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才使得我们党自诞生之日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次次的胜利,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带领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最终推翻三座大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从此实现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在我国确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党继续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彻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使将近一亿人摆脱了绝对贫困,啃下了一块“硬骨头”;全面推进社会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逐步得到满足。

  (二)少私寡欲的禁欲养生之道蕴含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思想

  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出,老子主张保存自身,少私寡欲,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不谋而合,都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道路,主张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自从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人类开始了对大自然的征服,在满足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同时,地球的生态系统被打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难题,与此同时,大自然也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如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海啸、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等。对此,恩格斯早有预言,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必然伴随着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开始了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绿水青山”指生态环境,“金山银山”指经济发展,两者具有对立统一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环境治理得好可以成为发展经济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和最大品牌,也可以激发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源源不断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实现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打破了工业时代“先污染后治理”这种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深刻揭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并提出了发展和保护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发展道路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为而不争、柔以制刚的人生哲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与老子所处时代不同,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但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依然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在竞争的高压环境下重新理解并接受老子守柔处弱、见素抱朴、返本归根的思想,有利于激励人们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坚守本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这种柔以制刚的柔性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借鉴《道德经》中的柔以制刚的柔性教育方法,就要转变教育思维,改变传统模式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是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反对墨守成规,片面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和主导地位。因此,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注意学情分析,在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开展思政教育时,教师和管理者可以转变过去填鸭式、说教式甚至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取而代之以具有亲和力的生活化语言,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思政课更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关系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因此开展这门课程时教育者应想方设法与受教育者搭建信任与沟通的桥梁,在教育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4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外文出版社,2014:163-164.

  [3]邓刚.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道德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Z2).

  [4]杜道明.论老子的人生哲学与解脱之道[J].中国文化研究,2018(6).

  [5]孙宏伟,郑海燕,刘淑梅.老子的心理卫生思想再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