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策略探讨—以《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为例论文

2024-07-19 09:57:18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近年来,一大批优秀文化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在数量上升的同时,质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突破。在此前提下,《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通过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形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实现古今对话,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跨屏深度互动,实现文化类综艺节目新的突破,也为后续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创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本。
近年来,一大批优秀文化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在数量上升的同时,质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突破。在此前提下,《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通过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形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实现古今对话,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跨屏深度互动,实现文化类综艺节目新的突破,也为后续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创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本。
“内容为王”的理念在当下已经深入人心,深耕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造能够体现文化魅力的优质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是新媒体时代对文化类综艺节目所提出的要求。随着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观众对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无形中也促进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造性发展。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是一档由央视打造的大型文化类季播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在多个新媒体平台上引发了热烈讨论。该节目聚焦于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以八位文学宗师的人生故事为线索,探秘经久流传的千载名篇诞生的历史瞬间,由主持人撒贝宁带领嘉宾们讨论引出节目内容,组成探访团,通过古装实景穿越以及与宗师重返故地的节目形式,让观众见证并沉浸式体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垂直深耕:挖掘小众内容,释放最大价值中华文化的构成种类之多样化,表现形式之繁多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容制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选择。近些年大多数文化类综艺节目都选择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有以汉字诗词、典籍名著为材的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也有以文博宝藏为材的节目,如《此画怎讲》《国家宝藏》等,这些节目都因创造性地转化优秀传统文化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所引起的节目同质化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在面对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时,节目创作者应该做到广度拓展与深度挖掘的统一,即在传统文化中发掘具备艺术创作价值但尚未被广泛关注的小众内容,使得文化类电视节目能开辟新颖视角探得核心母题,从而补充、丰富受众的审美与文化认知。《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通过深耕传统文化,深挖文化内涵,释放小众内容的最大价值。
首先,《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不同于其他节目从物或具体文化知识入手,而选择从“人”入手,讲述八位先后掀起古文革新浪潮并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的宗师,深入展现八位宗师的人生故事与重要的生平经历,将名篇佳作“嵌入”宗师们的生活中,讲述宗师们平凡生活中的伟大瞬间,同时也揭示经典作品诞生的创作背景,帮助观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宗师们的创作意图与激烈情感,传递中华文化的情感价值观。节目从人为主体,围绕人物展开故事与名篇内容,以人为切入点,不仅选材新颖,而且角度独特。
其次,《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以久经流传的千古名篇为内容承载唤醒受众集体记忆的苏醒,观众们从听到看,再到跟随探访团代入式地参与过程,勾连起学生时代有关那些经典名篇的深刻记忆,观众再次领略到名篇的魅力,更加知其所以然。呈现经典名篇的同时,节目也将名篇诞生的背后故事生动鲜活地铺开,传递故事背后同样可穿越千年共存的价值观,唤醒观众们的集体记忆,达到情感共鸣。比如“韩愈篇”中,拜访上位者遭拒的韩愈沮丧地走在大街上,意外碰到正在喂世人所不看好的劣马的马夫,韩愈疑惑便与其攀谈,进而悟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心境随之发生变化,写下著名的《马说》。不论古今,所有怀才不遇而困于不得志的境遇中的有才之士都能通过阅读此篇而与之共情。
二、多元融合:探访+演绎+体验,增添节目亮点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不仅实现了节目内容理念承载的创新,对于节目形式的突破也是实现高收视率的首要原因之一。节目通过创新表现形式,以“讨论+探访”“演绎+体验”的形式增强节目的沉浸式氛围,增添节目亮点,从而提高节目的可观看性。
亮点之一为沉浸演绎式探访体验的节目形式。探访团在“现代”身着现代风格服装通过所要探访的宗师的著名作品引出其重要的生平经历,再经过“时光穿越之门”身着古装穿越到古代,追寻宗师的脚步,探访宗师。节目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古代世界,探访团成员们穿梭在古代世界犹如突然出现在古代世界的异乡人,打破了古代人们平静而和谐的生活。比如主持人撒贝宁带领的探访团在长安街头品尝“马蹄饼”、与进京赶考的书生对话等呈现出鲜活生动的探访之旅,主持人与嘉宾诙谐幽默,穿梭在历史第一“现场”但与时代背景不太相符的现代言语与行动为节目增添了不少趣味。
为观众提供的观看视角为亮点之二。节目采用的视角因节目所采用的形式而呈现为全知视角,也可称为“上帝”视角。即探访团虽然“穿越”为古代人,但他们实际上是拥有全知视角的现代人,熟知所在时代的历史文化、重大事件等。这样的全知视角使探访团在与一些重要人物对话交流,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时产生一些奇妙的火花。比如“韩愈篇”中,探访团“偶遇”孟郊,当时的孟郊参加多次科举却始终无果,在与孟郊拜别时探访团却用孟郊中榜后写就的诗篇《登科后》中的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安慰孟郊,使得孟郊一脸疑惑但仍保持礼节性微笑,让观众不禁莞尔。
三、技术助力:创造虚拟空间,实现古今对话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观众的审美需求不断上升,近年来文化类节目在打造电影级画质的画面,给观众带去视听盛宴这点上不断发力,结合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就通过演员们实景演绎、电影化的拍摄手法以及针对性使用数字技术,实现古今世界的转换,呈现了真实感极强的古代世界,画面质感堪比电影,视听效果强烈,给予观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节目的片头使用数字技术实现现代与古代的来回穿梭,利用雪花飘落、水滴滴落以及镜头运动进行转场,串联起韩愈《进学解》、柳宗元《江雪》、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名人名篇,颇具节目特色的片头达到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作用。除此之外,节目还运用XR(扩展现实技术)创造虚拟空间,虚拟空间被打造得古色古香,空间里浮动一串串经典字词,主持人与嘉宾开启探访之旅前可以通过触摸一块大屏幕一览宗师一生中的关键节点,每一个节点呈现为一个窗口,可以随意点击进行切换。节目还打造了虚拟空间中的虚拟小空间,进入“文章世界”查看宗师之作,比如第一期主持人撒贝宁与嘉宾蒙曼教授、谷曙光教授就进入了韩愈的“成语世界”,讨论了出自韩愈的成语“踔厉风发”“陈言务去”以及其他文章或诗篇,一个个字符组成的成语与词句浮现在空中,随着探访团的讨论变成一串串金灿灿的字符,以别样的形式为观众“画重点”。实现古今之间的穿越也具有独特的仪式感,探访团一同进入虚拟空间深处,走过一段两边处处浮现着宗师影像与诗篇的路,穿过“时光之门”,便一秒换装,由现代人变为古代人,巧妙利用转场,实现千年跨越。
四、融媒传播:大屏联动小屏,打破媒介壁垒
融媒体时代,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在内容与形式层面突破创新的同时,同样需要重视传播媒介的选择与联动。
首先,文化类电视节目应不仅仅局限于电视这一传统媒体的投放,而是打破大屏幕与小屏幕之间的无形屏障,同步放映以拓展传播渠道。《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便实现“台网联动”,观众可选择在电视端、手机端或平板端等观看节目,实现多平台任意选择,使观众在观看方式上取得最大自由。
其次,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实现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正与传统文化传播短板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文化类综艺节目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节目热度,以此实现定位受众群体,吸引受众关注。《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通过微博话题,将节目内容与当代新潮热点话题结合,达到宣传节目与引发关注的效果。如央视一套官方微博发布话题“古人能和我们一样拥有炫蜜橘自由吗”与“撒贝宁被北宋橘子价格吓到手抖”,不禁引起网友思考“北宋的橘子有多贵”这个问题,相关视频播放量达到了53万次,节目内容与现实热点的结合颇具影响力。利用新媒体互动更能增强受众记忆点,增强受众黏性。节目还联合赞助商在观看端设置了参与有奖互动的活动环节,观众可通过扫描微信小程序二维码或者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比如节目就设置了通过在社交平台分享唐宋八大家有关的趣闻轶事参与评选的活动,优秀作品即可获得由赞助商赞助的相关产品。新颖有趣的互动方式能够使节目为赞助商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之外,还可使节目通过多样的互动交流吸引受众,拓展传播面,提高节目收视率。
五、结语
文化类节目作为主流媒体产品,担当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职责。文化类节目需要找准自身定位,深入挖掘素材,创造性地转化内容,拓展叙事视角,延伸艺术想象,加强数字技术的应用,寻求节目本身与当代主流群体之间的价值契合,打造有品质的荧屏作品。《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正是通过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节目表现形式,结合数字技术运用与创造传播新态势使其成为央视总台的精品节目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