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思考——以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例论文

2024-07-19 09:53:09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及整理已有较为扎实的理论指导,但目前的基层非遗档案管理也存在档案整理不完善、档案查找不便利、档案信息不同步、档案利用不充分等实际问题。文章拟以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例,采取档案分类整理和数字化整理利用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档案整理的科学性、便利性、信息同步完整性和资源利用程度,将非遗档案管理成果转化为可利用的文化资源,推动非遗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和非遗活态传承。
摘要: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及整理已有较为扎实的理论指导,但目前的基层非遗档案管理也存在档案整理不完善、档案查找不便利、档案信息不同步、档案利用不充分等实际问题。文章拟以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例,采取档案分类整理和数字化整理利用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档案整理的科学性、便利性、信息同步完整性和资源利用程度,将非遗档案管理成果转化为可利用的文化资源,推动非遗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和非遗活态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非遗传承与利用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是非遗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非遗档案资料是非遗保护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和记录非遗的重要载体。非遗保护中心承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具体工作,包含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申报与认定工作、非遗资源普查工作等,相关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资料、文化生态保护区资料等非遗相关资源均被挖掘,整理、申报、保存下来,成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基础。
非遗的档案与项目、传承人息息相关,一个项目内包含申报书、申报照片、活动照片、田野调查、历史文献、传承人口述、申报片、活动视频、音频、出版书籍等。宜昌市非遗资源丰富,现有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20项、省级52项、市级154项、县(市、区)级577项[1]。自2002年起开始探索非遗资源保存。笔者在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长期从事非遗档案管理的工作实践中发现,非遗档案的大量资料具有重合性,比如活动空间的交叉,传承人的传承项目叠加。如果非遗档案完全按《档案法》规定,通过全宗号-宗号-分类号-立卷等进行划分整理,从非遗保护中心对于档案的整理和利用视角,会存在重复归类、不便查找等现实问题。
二、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现状
档案资料的细分化与专职人员配备不足等实际困难凸显。宜昌市各县(市、区)均存在着非遗档案人员配备不足、档案室场地限制等问题,无论是聘请专业档案公司还是各非遗保护中心专职人员整理档案,根据《档案法》中指导的归整方法,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支撑的,这就造成基层非遗保护中心档案管理能力的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多来自民间,大部分非遗档案由各地非遗保护中心和文化馆联合整理。根据非遗档案的特殊性,需要以“项”和“传承人”为单位建立各自分类号,档案公司整理的虽说分类、编目、立卷等比较规范化、现代化,但是资料过于分散,碎片化,不利于日常查询、翻阅。各县(市、区)也常常反馈非遗档案资料查询不便利,不能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等问题,我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有的县市区与档案馆多次对接,反复商讨,但依然是按一般档案整理方式整理的非遗档案,而有的地方非遗档案重数字化,轻实物档案,实物档案一个项目内包含所有相关资料,都放在一个卷宗里,无论是此项目各级别的申报资料还是此项目的传承人资料及文献资料、数据光碟、音频等等都以文件袋整理陈列在一个项目柜里,过于笼统,不便查找。
针对上述问题,宜昌市非遗中心非遗档案整理经过多次研究,反复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出以“项”为桥梁,以“传承人”为落脚点,将非遗所承载的空间、场所、文字、影像等都保存在一起,提升非遗档案的完整性、有序性和可持续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措施
为了实现档案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更好地满足方便查找的需求以及做好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宣传,非遗档案采取单独整理的形式,方便在整理过程中,逐步完善。依据《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2],做好非遗档案管理是做好非遗活态传承延续的第一步,也是非遗保护最基本的工作。笔者作为基层非遗档案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时常思索怎么才能把非遗档案资源整合起来,归纳整理得更便捷化、规范化,初认为非遗档案整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实物档案科学分序
根据国家和省相继出台的非遗资源采集标准,笔者在宜昌市非遗中心的档案管理实践中,认为以按申报资料、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专项档案和按图文声像等承载方式相结合展开分类整理的档案管理方式会更契合现实的情况。例如项目申报资料以“项”为单位,体现非遗项目的主要特点、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自然和社会环境、历史沿革、分布区域、相关习俗、代表性作品、实物、传承场所等的内容。还有一部分非遗资源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发现因为历史原因,无法归整的档案大量堆积。有的资料无头无尾、有的照片无法分辨传承人是谁,而老旧的视频照片因为设备的跟不上无法导出等,这些工作都需要逐步分类完成,如果不能归整到具体的专项中,就另建目录加以收集。还有来自民间、传承人、基层文化馆、站等等捐赠的大量书籍和传承人的用具、服装等实物资料,一部分用于展示展出,余下的归档按编码完整保存于档案库。
有序归类,档案整理类目化。笔者认为采集的资料入档归整和打地基是一样的,需要按序分目,做到一项一盒、一类一码。以宜昌市非遗中心档案为例:宜昌市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226项,保护单位274个,一个项目一个卷宗,卷宗含项目申报书、田野调查、传承人口述、文献资料等件为一份档案。宜昌将所有非遗实物档案划分为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专项板块,其他不能归入专项板块的资料,就按年限归入分年文书档案。一是按非遗项目整理,按照国家级、省级、市级分级别整理。每一级别按文件公布批次、非遗十大类别依次整理。如:下堡坪民间故事,档案盒标注为:国家级(第一批);非遗项目名录;类别:民间故事;序号:16(国家公布序号);编码:Ⅰ-16(国家公布编码);公布时间:2005年9月;卷一:申报书;卷二:故事手稿集(1)、卷三:故事手稿集(2);卷四:故事手稿集(3)此为一个全卷宗,放在一个档案盒子里。二是按非遗传承人整理。宜昌市现有代表性传承人790名,共132盒档案,与非遗项目一致按级别、分类别整理,宜昌市级共有十一批代表性传承人,档案盒标注:宜昌市级(第十一批);市级非遗名录;类别:民俗;时间:2023年4月;姓名序号编码:米娜646X-35;档案号93;可以清晰知道,宜昌市级有646位传承人,民俗有35位,93份档案。
精准编目,档案利用便利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建档”保存,其目的是“予以保护”,“建档”只是手段,“保护”才是目的。档案不是一成不变的,非遗的档案因为项目的活态性,是可以连续的、持续的叠加的,如果说非遗是一条战线,那田野调查、非遗活动、非遗传承等是宣传冲锋的前线,非遗档案就是坚实的后盾,把零散的、碎片化的资料整合成可以利用的非遗资源。非遗档案服务于非遗工作,为了档案的便利性,精准查找,笔者把档案检索目录索引分成了几类:非遗项目为A类,非遗传承人为B类,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C类,此外,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传承人协议、非遗文书等等也都以字母依次编码。如非遗传承人这一类,可以通过以下任何一栏去索引出对应的传承人资料。档案盒号/档案序号/传承人市级编码/姓名/性别/出生年月/项目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传承人批次/公布时间/身份证号/项目编码等等,有一个核心数据就可以索引出对应的档案,方便查找,提高了档案利用的便利性。
(二)数字化档案共创联动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传承载体和传播途径[3]。宜昌市在非遗保护的实践工作中不断创新非遗档案保护模式,采取科学保护手段,探索非遗数字化保护,建立非遗档案数字化平台,宜昌非遗保护中心在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遗数字化试点单位。
创新保护,构建数字非遗库。非遗项目并非孤立存在,每类非遗项目都同时具备多样化的资源类型,为此,采集的资料除了项目本身外,还有与之相关联的文化空间、时空空间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多种项目。项目越多,素材会随着叠加累积,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有夯实的田野调查,文字资料、图片视频、传承人口述等等数不清的材料都需要入档入库。宜昌市很早就认识到非遗资源数字化会更加有利于保护与传承,早在2007年,就联合本地高校三峡大学自主研发非遗资源数据库软件“年轮”,并在全市推广使用,记录非遗档案。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发展,2017年宜昌市非遗资源数字触摸屏建成,在面向公众开放的同时,相关资源数据持续不断进行更新,截止2024年3月,宜昌市非遗资源数据库(不包括各县市区非遗数据库)已录入200个项目、65个艺种、2482名传承人的数字档案[4],数字资源总量达15TB。其平台网络布局、服务效能及数据总量等在全省名列前茅。
精准投放,细化分类建目。数据库服务非遗项目,为非遗宣传添砖加瓦。档案资源也有自己的数据库,非遗档案是立足于非遗项目的,一个非遗项目有很多资源素材,我们按项建目,一个项目一个文件夹,一个传承人一个文件夹,如:非遗项目/国家级/第一批/下堡坪民间故事。打开下堡坪民间故事文件夹,里面就包括:申报资料(申报片、申报照片、田野调查等)、文字资料(不断补充的文献资料、传承人手稿、口述史等)、历年下堡坪民间故事活动照片、历年下堡坪民间故事活动视频、项目“六进”资料、传承基地等细致分类,打开一个文件夹,可以查询和项目相关的任何资料,传承人资料亦是如此。
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推动非遗传承
(一)多渠联动,数字非遗“活起来”
在信息高速化运转的潮流中,人们步入了快节奏时代,可获取的资源也从各种渠道四面八方而来。纸质档案的存在可让人们有真实的代入感,而数字化非遗更容易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将数字化非遗档案转化成老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展现形式,方能真正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宜昌大力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每一场传承活动、每一次传承授课、每一个艺种宣传展示等都是非遗传承的践行机会。而微博、抖音、快手、纸媒数字化、各种新闻媒介APP等多媒体的非遗宣传输出就是为项目、传承人注入了坚定的力量,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传承非遗。
2015年至今,为了更好地利用与宣传宜昌非遗资源,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了非遗资源库“文化e家”,在“文化e家”开辟了非遗特色板块,推出了“品味宜昌”“非遗购物节”“非遗网课”“非遗讲座”“屈原故事”“端午习俗展(直)播”等非遗文化活动,或以图文并茂方式讲述非遗故事、宜昌地域风情;或以视频方式传播非遗声音、展示非遗技艺。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为了让人们更真实地感受非遗精彩。联合新媒体、报刊、小视频等等叠加宣传,提升宜昌非遗认知度,让非遗走出去,融入人民生活。
(二)多元合作,非遗文化“传起来”
非遗进校园。宜昌市不断加大非遗文化宣传与传播力度,开展非遗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活动。在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实践中,以学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宣传的沃土[5],吸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生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小传承人。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资丘镇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土家族撒叶儿嗬),也是国家级首批非遗保护名录。资丘镇政府出台《土家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进课堂管理与奖惩制度》,印发《土家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进课堂实施方案》,将资丘镇实验小学、资丘镇中心学校建成传承基地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坚持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从学校抓起持续15年。
“非遗+”产业。将非遗与产业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各县(市、区)均建设有非遗工坊,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增加了老百姓收入。枝江市、远安县、秭归县、长阳自治县、五峰自治县共建立了35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6](16家申报纳入国家扶贫车间),解决了1100多户建档贫困户就业问题,助力精准扶贫。其中,“枝江布鞋非遗工坊”创新线上线下、大数据整合营销,年营收突破2000万元,年接待游客量已经达到12万人次,带动了8000余名农村妇女休闲就业,每销售一双鞋为手艺人增收120元。2023年,“枝江布鞋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优秀案例。
非遗进景区。宜昌三峡人家、屈原故里、清江画廊、昭君古汉文化旅游区等10多个景区建立非遗展馆、传习所、非遗大戏台,“非遗+旅游”模式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2023年,宜昌市“三峡人家沉浸式体验解锁非遗魅力”“清江画廊揭秘巴土风情感受非遗之旅”“兴山弘扬昭君文化促进景区发展”入选全省“非遗+旅游”优秀案例。
引入社会力量。宜昌市积极推动社会力量投入到非遗保护工作,群策群力,为非遗保护建立多元合作平台。如建立宜昌市非遗专家库,将文化遗产学、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等非遗相关专业学者纳入,为非遗保护相关法规、政策制定提供学术指导。此外,还聘请中医院、烹饪协会、商务局、人社局、知名高校、文博图等各领域专业人才参加项目评审、认定等工作,全方位参与宜昌非遗保护工作。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记录了人类生产演进的文明史与文化史,是人类珍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人类传承发展、赓续进步的宝贵财富。科学做好各项资源的收集整理以及保存工作,不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价值,促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活态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7],也是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当代实践。
参考文献:
[1]董庆森,柳洁.文化瑰宝焕发崭新魅力[N].经济日报,2022-06-18(07).
[2]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N].三峡日报,2019-01-24(06).
[3]吉晓苹,李林葳,孙文博.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换路径研究——以山西广灵剪纸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5):86-90.
[4]黄贞进.花开沃土魅力绽放——湖北省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侧记[N].中国文化报,2021-01-04(08).
[5]高云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及活态传承模式探析——以纸烙画为例[J].甘肃教育,2019(08):83.
[6]湖北宜昌沉浸式非遗体验“火起来”[N].消费日报,2021-06-16(A4).
[7]赵培琪.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路径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2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