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学”视角下大学生设计类学科竞赛参赛策略论文

2024-07-16 14:20:28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教学理念已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然而现下许多高校“以赛促学”教学实践发展还不够完善,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时也面临许多问题,获奖率不容乐观。为了完善高校“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提高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参赛效益,文章以“以赛促学”教学模式为背景,以提高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获奖率有导向,结合各大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参赛反馈以及赛事评委访谈信息,从高校与学生两个层面提出参赛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教学理念已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然而现下许多高校“以赛促学”教学实践发展还不够完善,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时也面临许多问题,获奖率不容乐观。为了完善高校“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提高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参赛效益,文章以“以赛促学”教学模式为背景,以提高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获奖率有导向,结合各大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参赛反馈以及赛事评委访谈信息,从高校与学生两个层面提出参赛策略。
关键词:以赛促学;设计类专业;学科竞赛;参赛策略
一、“以赛促学”是设计类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一)学生成长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设计是“一种策略性解决问题的创新活动”。高校设计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旨在培养既有扎实技术基础又有艺术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设计学科的专业特性决定了其不能采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即以老师讲授,学生接收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而要采取技术与创新并举、教学与实践并行的教学模式。“以赛促学”的教学方法,为设计类专业大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成长为创新型应用人才提供了新路径。
“以赛促学”是指以参加专业技能大赛为契机,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等多方面的学习改革建设[1],其实质是将专业技能赛事纳入到教学结构的各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赛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专业学习。
设计类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自身学习成果的同时也发展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这对高校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将设计类学科竞赛纳入教学体系,推进“以赛促学”,积极组织设计类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是学生成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必然之举。
(二)提高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就业工作是高等教育中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随着设计类专业的不断发展,设计类人才的不断增多,市场对于设计类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也愈发激烈。据麦可思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17-2022年设计学类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排名一直在50%以下。可见,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设计类专业就业最大的矛盾在于,设计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企业所需要的创新实践能力不匹配之间的矛盾。对于设计类就业环境而言,企业所需的是既成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高校往往培养出来的是基础扎实的知识型人才。填补高校教学质量与企业就业需要之间的鸿沟,成为设计类专业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而学科竞赛为设计类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渠道。
设计类学科竞赛为设计类专业大学生提供了与企业对话的机会,通过“校企联动”“真题实做”的模式了解企业需求,将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联结起来,从而在参赛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逐步填补高校专业教育与企业就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为将来步入社会、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厉兵秣马。
二、大学生设计类学科竞赛存在的问题
高校“以赛促学”的教学实践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和完善,高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的机制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设计类专业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境。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收集了来自各个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大学生的1106份问卷,对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参赛体验进行调研,为总结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参赛困境提供数据支持。
(一)部分赛道竞争过于激烈
首先,在问卷中调研中,对于问题“您更倾向于参加哪类赛道的比赛?”,45.3%的同学选择了自由命题。在自由命题赛道中,参赛选手的投稿内容受约束较小,学生在投稿时可以选择平常练习时产出的作品,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擅长的主题。
但是,在众多参与自由命题赛道的学生中不乏专业性极强的参赛选手。因此,该类赛道往往竞争激烈,普通学生在该类赛道的获奖难度较大。
(二)学生对大赛评审标准了解不够深入
而目前,学生对赛事评审以及热点了解不够深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问题“您是否清晰所参加设计大赛的评审标准?”,仅有1.72%的学生表示对大赛的评审标准非常了解,还有22.78%的同学表示完全不清楚。这体现了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对大赛了解不够深入。在参赛过程中,只有清晰了解比赛的考点与评审标准,才能有获奖的可能。因此,学生对大赛评审标准了解不够深入是其获奖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学生主题洞察不佳
参赛过程中,对赛事获奖主题的洞察是十分必要的,精准的主题选择能够大大提高作品在大赛中获奖的概率。上海理工大学艺术设计系主任谢琼老师在访谈中提到:“想法比技法更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竞赛的考察热点在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教学内容却没有随之更新,学生在主题选择上往往选择课堂中讲过的内容,教学内容与参赛实践脱节;另一方面,学生对大赛热点的把握能力依旧不够,在选择大赛主题上往往落于俗套,不敢于大胆选择创新的视角,导致立意选择趋于同质化。因此,学生在立意选择上不够精准、新颖,大大降低了学生获奖的概率。
三、大学生设计类学科竞赛参赛策略
参与设计类学科竞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主题的选取到内容的表达再到形式的呈现,每一步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
(一)规避饱和赛道,勇于挑战专业赛道
在参赛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凭借自身的真才实学、创意想法在竞赛中崭露头角,也要学会多方思考、应用适当的参赛策略提高自身的获奖概率。选择一个对的方向,对的选题,就能像坐缆车一样轻松登顶;但是如果选择失误,那就如同爬楼梯,再怎么加速都还是最慢最费力的那个。
比如,在赛道选择上,命题类赛道的推荐程度大于其他类别赛道。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参赛学生会更倾向于选择自由命题赛道。自由命题赛道对于参赛学生来说主题限制较小,能够节省参赛学生的备赛时间,在不同竞赛间实现“一稿多投”。因此,自由命题赛道受到学生的广泛青睐,收到的投稿作品数量也远远超出其他赛道。
作品数量越多,也意味着竞争越激烈。在众多的投稿作品中,只有小部分作品能够获得奖项,当中也不乏专业性极强的选手投稿的作品,竞争激烈,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获奖难度大。随着“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不断推进,竞赛的激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另辟蹊径,适时转换赛道,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命题类赛道作品的制作上,相对来说会更容易脱颖而出。当然,建议精投命题类赛道的同时,也不妨碍多投自由命题赛道,提高获奖概率。
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一方面,要依据自我能力,合理规避一些竞争过于激烈的赛道,学会变通,转向参赛人数较少,竞争相对缓和的赛道挑战;另一方面,要另辟蹊径、充满魄力,迎难而上,挑战一些专业赛道。在设计类学科竞赛中,部分赛道如“虚拟IP设计类”等综合设计类赛道,在大部分学生眼中属于创作门槛较高、创作难度较大的赛道,收到的投稿作品数量较少,竞争强度较小,使学生的获奖概率有较大的提升。在这类赛道中,如果参赛学生花费时间精力去投入准备,不仅有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好结果,还可以在备赛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另辟蹊径,多赛道挑战对于这类学生来说是以退为进、积累经验的重要策略,退出饱和赛道的激烈竞争,进军其他赛道,通过尝试与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寻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赛道。
(二)紧跟时事,洞察获奖关键与热点
一件好的作品,是既能通俗易懂,也能引领未来的。紧跟时事热点,才更能获得评委的情感共鸣。
大赛的办赛初衷不仅要相应学校育人的需求,也要回答现在与未来的问题。上海美术学院刘昕老师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作为米兰设计周的竞赛评委,她倾向于通过这样三块内容去评判一件作品的好坏——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解决社会现有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是否有前瞻性和未来趋势。
确定好主题的制作大方向之后,再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精选出一个明确的小主题。比如说近几年许多网页设计大赛以“探索与创新”为主题,若参赛者单从这五个字出发,很难概括出一件好作品。实际做作品时选题应尽量“小”而“新”,要结合社会时事,洞察热点与痛点。如“探索与创新”这一主题,很多学生往往联想到科技、环保或者太空的探索等方向,想法比较狭窄。要想免于落入俗套,就要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角度与新思路。
深入思考赛事主题,加之文化的理解与生活经历的积淀,才能使作品摆脱类似“应试教育”的同质化与框架化,才能在纷繁众多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三)提升创意思维,改进创意表现形式
以金犊奖、大广赛、学院奖等国内代表性较强,权威性较高的大学生平面广告设计比赛为例,通过样本分析可以看出,近年获奖作品的视觉元素中,文字元素在平面广告中的地位愈发显著,巧妙的文案比图形更易从深处打动人心;在技术与设备日渐发展的当下,平面广告中的图形慢慢从实拍元素变成了电脑插画元素,色彩层次也从单一走向丰富[2]。从表现形式上看,获奖作品中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不仅关注现有的情感,也在关注过去的情感变化和未来的情感趋势……一件优秀的作品应在创意形式和表现技法上都能独树一帜、与时俱进。
以平面类广告设计为例,图形创意是平面广告设计表现形式的重要内容,能体现出设计作品的内涵,直观地表达信息[3]。在设计作品中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图形创意的艺术表现策略。
1.简约的诉求表达
在设计作品中,图形的存在主要目的是为了传达图片信息,因此,图形创作需要以恰当、生动、准确为设计的出发点。若要达到成功的视觉呈现效果,必须使作品中的图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具备清晰易懂、简洁明快的特点。例如,在进行平面海报设计时,可以更多地运用正负形图形创意手法,用简易的视觉表达构成难解难分的正负互衬的趣味效果,在处理好正负图形大小、比例、构成等关系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语言表现形式,可以使得海报设计的主题思想更加清晰明确且富有趣味。
2.独特的创意表现
独特性是一件设计作品个性化的体现,成功的作品往往能通过其创意和个性化的语言精确传达出设计的主题和丰富内涵,在纷杂的设计作品中先声夺人。要想做到与众不同,设计者还需要在技术表现手法上进行进一步突破。例如,运用数码技术与传统手法相结合的手段可以使图形呈现更新的视觉形象。研究发现,通过对摄影作品的再创作往往更容易提高作品的获奖概率。
(四)剖析往届优秀作品,能动地了解赛事评审标准
除了获悉赛程、积极参与多种赛事之外,了解赛事的评审标准并量体裁衣地进行作品创作,是提高获奖率的肯綮之一。面对本研究调查者普遍认为的“目前专业大赛评审标准不清晰,评审过程不够公开透明”,对国内设计类大赛的整体感受“大赛雷同,缺乏定位”等客观事实,学生需要能动性地去改变不利的局势。
对于某项具体赛事而言,如果主办方并未公开具体的评审细则,该比赛历年来的获奖作品也不失为一种具象化的评判标准。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7.76%的受调查者认为浏览、参考历年获奖作品对于他们竞赛成绩的提高确实有所帮助,60.22%的调查对象认为大赛宣讲会对于竞赛要求的细化阐释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相关赛事(见图1)。
因此,通过搜索引擎或关注赛事获奖公示信息主动查找、收集、整理大赛的历届优秀作品,分析其呈现形式、主题内核、创新手法,归纳出作品的共性和特性,并以此为借鉴参考,取其精华并加之创新,才可凝练出符合大赛风向标的优质作品。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参考借鉴理应把握好限度,过度借鉴作品表现形式势必将被钉上抄袭的耻辱柱。
四、结语
“以赛促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设计类专业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高校“以赛促学”教学背景下,不仅对设计类学科竞赛的赛制模式、评价体系提出了要求,也对高校设计类学科教育方法以及学生个人发出了挑战。“以赛促学”的重点落于“促学”之上,这不仅需要高校不断完善设计教育体系,不断细化培养方案,还需要作为“学”的主体的大学生积极寻求方法规避、解决其在参赛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学生应在参赛过程中坚持策略与能力并举,学生应选择合适的参赛策略,学生应深入了解大赛模式,熟悉大赛流程以及评审标准;多赛道进行挑战,积累经验;与时俱进,洞察获奖热点;依托学校提供的广泛信息资源,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许碧薇.高校平面设计专业中“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工业设计,2021(09):44-46.
[2]文言.代表性大学生平面广告赛事获奖作品的视觉表现变化走向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23.
[3]张颖.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艺术表现手法[J].大众文艺,2020,(16):6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