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学科竞赛视域下艺术设计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的考察——以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为例论文

学科竞赛视域下艺术设计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的考察——以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为例论文

22

2024-07-16 14:12:25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提高,将学科竞赛融入艺术设计教学成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文章以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为例,通过“以赛促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路径,拓展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创新优化教师的授课思路,提升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更好地发展。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提高,将学科竞赛融入艺术设计教学成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文章以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为例,通过“以赛促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路径,拓展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创新优化教师的授课思路,提升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学科竞赛;艺术设计教育;米兰设计周

  艺术设计是一门兼具专业性与实践性的艺术类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变革的大背景下,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是目前艺术设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许多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对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效果比较有限,往往无法满足社会对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引入学科竞赛便成了一种有效的教学补充手段,将学科竞赛融入日常教学环节中,以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为例,通过“以赛促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路径,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进了教学发展。

  一、艺术设计类学科竞赛发展概述

  近年来,我国艺术设计类学科竞赛被大力推广,这一竞赛已进入高校并成了一种流行的趋势。竞赛主办方通过与高校合作的方式,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创意与灵感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能够不断探索自己的潜能,主动从多方面运用课程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目前,艺术设计类学科竞赛数量较多。其中国家级竞赛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具有一定的认可度,为各高校师生所重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艺术设计类学科竞赛有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Milan Design Week China Collegiate Design Competition&Exhibition)(下文简称米兰设计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简称大广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未来设计师NCDA大赛)、全国大学生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等。

  米兰设计周是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内的竞赛项目,也是《高校艺术学科师生海外学习计划》平台化转型的服务项目之一。赛事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16至2019年期间联合发起并主办,目前已举办7届,总计收到来自全国1000多所高校师生报名作品22万余件,其中在米兰展出优秀作品达1200余件,具有国际化、学术性、专业性、公益性等特点。赛事秉承推动国内外高校艺术教育的交流发展,搭建全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交流学习平台的宗旨,将“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作为指导思想,推动教育创新与学科发展,得到了广大高校师生及设计专业机构等的称赞。学生在竞赛中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展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意能力、实践能力、提升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出了显著的作用。

  为了提升艺术设计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将学科竞赛融入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成了目前一种比较流行的趋势。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艺术设计类相关学科竞赛,以竞赛项目为驱动,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布置竞赛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等能力,通过“以赛促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方式,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专业类人才,推动艺术设计学科稳定有序的建设与发展。

image.png

  二、以赛促课,扩展教学内容广度与深度

  英国的赫斯特与彼得斯认为,教学是一种审慎的、系统的传授。[1]课堂教学的质量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被忽视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往往只局限于校内的课堂。由于学生缺乏对实际生产环节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了解,难以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地结合,创作出优质的作品。对于此现象,应首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一些优秀的设计竞赛题目融入常规教学中,避免部分艺术设计教学中出现的“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紧扣国家级、省级等各类赛事的参赛要求,将“以大赛为导向、以实践为宗旨”的理念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有效地将艺术设计概念、表现技法、设计过程、作品呈现等环节进行串联,完善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一)联系竞赛主题,呈现创作相关背景资料

  大赛命题的选择往往会关注到行业的热点与发展趋向,因此在课程中适度地呈现一些由竞赛延伸出的与市场需求相关的知识普及,扩展教学内容的广度,有利于学生在广泛创作的同时适应市场的潮流与方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甚至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2024第八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大赛中的命题赛场里有一项名为“设计赋能‘土特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赛道,此赛道中的作品设计方向大致分为四种:土特产宣传海报设计、土特产包装设计、土特产区域公共品牌设计以及土特产产品创意设计,旨在倡导师生围绕土特产进行设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打造品牌影响力,促进土特产产品的形象和品质等。笔者认为可以将竞赛中的土特产海报、包装等设计内容引入到课程中,在课程中加入有关乡村振兴与土特产产业的相关背景资料(可以根据比赛选题要求选择一些具体的土特产案例,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课外知识储备与积累,对创作对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便于在后续设计中领悟设计背后更深层的意义。

  (二)结合竞赛实例,提供设计思路与技巧

  在课程内容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有关土特产设计的常规思路与技巧,充分解决学生在基本技术层面上的困难,也可以结合过去的一些经典的优秀案例,便于学生在构思设计时找到灵感与参考方向,提升学生的创作效率与创作思维的高度,扩展了课程内容的广度。例如:对上文所述赛道中的竞赛选题——贵州遵义朝天椒这一土特产进行包装设计时,可以在课程中引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读懂中国”项目组的实践案例。该项目组曾前往云南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对当地红软米、白芸豆、青花椒等当地特色产品进行包装艺术设计。其中红软米外盒的设计融合版画元素特点,以“土地红”为图形的主要颜色,结合具有当地特色的梯田肌理,展现出质朴与雅韵共存的视觉效果。[2]对于贵州朝天椒来说,同样可以在课程中引导学生从当地朝天椒的生长环境特点等方面入手,结合实地环境的色彩色调,将贵州朝天椒的外形进行抽象化处理提取,同时融合版画元素等进行艺术化创作。

  (三)聚焦竞赛内容,组织实践教学

  约翰·杜威曾言,教育并不是闭门读书,教育是生活、实践和经验改造。[3]在课程中加入聚焦竞赛内容的实践教学,可通过组织学生前往当地进行土特产的考察并进行有关设计创作,也可以邀请具有相关经验的专家或民间手艺人来到课堂上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实践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与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创作水平,避免出现“空有理论、无法实践”的尴尬局面,增加了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

  竞赛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作品创作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图形编辑、矢量绘图、海报排版等专业处理,需要学生对Ps、Ai等基础设计软件有一定的了解和使用。在课程中可以加入一些设计类软件的相关教学,减轻学生课外自学的压力,提高学生的设计创作效率。学生在备赛创作的同时,熟练了Ps、Ai等相关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为未来学生成为设计类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三、以赛促教,创新教师授课思路

  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引领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4]学科竞赛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参与竞赛总结出“以竞赛为主导”的相应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在教学层面上,教师应创新授课思路,减少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将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科目作业,强调竞赛的重要性,并遵循“多鼓励、多辅导”的教育原则,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竞赛,并对学生后续创作进行辅导与指点。

  (一)遵循“四步走”的教学步骤

  在教学步骤上,教师可以按照“四步走”的顺序组织学生完成作品,即“选题设计”“草图构思”“实践创作”“修改完善”。首先,教师针对竞赛题目的内涵进行分析与讲解,引导学生将比赛题目背后的核心关键点提炼出来,并对选题进行二次设计。其次,将竞赛命题与课堂教授内容相结合,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草图设计的构思与作品的创作。最后,在课堂上经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集合“群体的智慧”对学生作品进行修改与完善,呈现出一个完整成熟的作品。

  (二)引入项目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参照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将课程任务以项目的形式分配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规划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采用由“学生主导、教师指导”的形式进行小组化的课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保证作品质量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体验感与创作激情。小组合作、制定计划等课堂过程也能够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学生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学会与他人配合共同完成任务,从不同的角度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未来职业道路上的发展。[5]当然,课程“项目化”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任务目标,避免学生出现畏难情绪甚至最终放弃课程的学习。

  (三)组建“双导师”型教师团队

  在教师资源上,可以选用“双导师”的形式进行资源配对,即一位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搭配一位艺术设计行业的从业者对学生进行教学。艺术设计类学科竞赛不仅是学生之间的比拼,也是背后不同教师团队之间的切磋。如本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大赛专项赛场中,有一个选题是针对非遗数字文创设计的。笔者认为有条件的学校或教师可以邀请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或非遗文化传承人前往高校,为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或开展讲座、座谈会。通过现场的教学与互动增强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将非遗文化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传统非遗文化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现代数字化的设计方法以辅助其更好地进行相关设计作品的呈现。

  随着国内外高校艺术教育的交流与发展,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等艺术设计类学科竞赛越来越重视对学科前沿理论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考察,艺术设计行业的从业者在行业信息、市场实践方面具有较多的发言权,可以为学生带来目前行业市场最新的潮流趋势与创意,并与高校教师扎实的设计基础进行有机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创作积极性

  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Plutarch)曾言,“学生的头脑并不是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竞赛则是点燃火把的那束火种。[6]然而在目前“应试化”的教学环境下,许多学生缺乏自主创作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可以将学科竞赛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创新课程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进行创作方向的选择。在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积极性的同时提升设计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一)创新课程评价标准与奖励机制

  依据“以赛促学”的理念,引入新的课程考试评价标准即通过将参加竞赛获得的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创作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赛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期末抱佛脚”的不良学习现象。对于竞赛获奖的学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安排竞赛经验交流会,请获奖的学生上台进行经验分享;在学生评奖评优等活动中,对获奖学生进行适当的加分政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进而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创作环境。对于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校方也应在年终考核、绩效薪资、职称评比等方面予以适当的倾斜,让教师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学科竞赛的指导中并激发教师在教学实践上的创新。[7]

image.png

  (二)以兴趣为主导进行个性化选题

  由于竞赛内容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竞赛主题进行创作。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对创作的理解和观点,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诉求,提升了学生创作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第八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大赛的命题赛场给出了——“设计赋能‘土特产’助力乡村振兴”“天空盒游戏设计”“航空航天文化主题设计”“办公生活‘坐’与‘作’家具设计”“精武文创”五个独立赛道,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进行设计方向的选择。对游戏创意策划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天空盒游戏设计”赛道,结合对游戏人物IP进行数字服装、虚拟场景的创作;对我国航天航空事业有一定了解基础的学生可以尝试“航空航天文化主题设计”,制作体现航空航天精神的海报、LOGO设计、实物模型等;对武术或精武门霍元甲感兴趣的学生则可将“精武文创”设计作为设计方向,融入精武精神打造特色文化产品、拍摄精武文化宣传专题片等等……学生在课程实践中根据自身喜好发挥独特的想象力,积极与指导老师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在创作积极性提高的同时,设计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亦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五、结语

  本文以米兰设计周为例,将学科竞赛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通过“以赛促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路径,以竞赛为导向拓展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创新并优化教师的授课思路,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的目的。当然,在学科竞赛的选择方面,如何考虑竞赛的难度与含金量之间的平衡,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比如学校资源条件、学生能力素质、教学培养方向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竞赛进行实践。在学科竞赛的实践方面,如何合理地分配优质的教学资源,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创作需求,避免教育过程中学生为争夺资源出现恶性竞争、内卷攀比等现象。这些问题都是在未来值得去进一步研究探讨的。

  参考文献:

  [1]张春莉,吴加奇.学习者视角下的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06).

  [2]康胜.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07)

  [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洪艺敏.“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质量“四维”评价[J].大学教育科学,2019(02).

  [5]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04).

  [6]陆国栋,陈临强,何钦铭,颜晖.高校学科竞赛评估:思路、方法和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8(02).

  [7]吕佩安.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