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她剧集的审美转向与创作症候论文

她剧集的审美转向与创作症候论文

12

2024-07-15 10:06:2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她剧集”作为一种新兴的剧作类型深受女性市场追捧。该剧集以独特的女性群像视角突显了当下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及自我价值的重塑,争取到了女性在社会公共领域中的话语空间。然而处于风口中的“她剧集”还未成熟,“她剧集”繁盛创作的景象背后所潜藏的一些文化陷阱也在慢慢浮现。

  摘要:“她剧集”作为一种新兴的剧作类型深受女性市场追捧。该剧集以独特的女性群像视角突显了当下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及自我价值的重塑,争取到了女性在社会公共领域中的话语空间。然而处于风口中的“她剧集”还未成熟,“她剧集”繁盛创作的景象背后所潜藏的一些文化陷阱也在慢慢浮现。

  关键词:她剧集;女性主义;审美转向;女性群像

  “她经济”时代的到来,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一种新兴的剧集类型“她剧集”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并在短短十年内以绝对地产出优势占据了国产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不同于传统国产剧中所书写的女性形象,她剧集立足现实、聚焦时代,深入女性视角探讨现实处境下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与自主表达。

  从前些年热播的古装大女主剧《甄嬛传》《花千骨》《如懿传》《延禧攻略》到现代题材女性群像剧《欢乐颂》《三十而已》《二十不惑》《老闺蜜》《爱很美味》《我在他乡挺好的》等现象级作品。这类剧集在洞察女性需求、塑造女性角色、刻画女性身份、展示女性力量上取得了创作上的新迭代,这类具有现实质感和女性独立意识的新兴剧作类型,为我国电视剧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维度。

  一、她剧集的兴起、演变与特征

  “她剧集”在学界和业界并没有一个界限清晰且明确的定义,但观察此类电视剧可知,其多以围绕女性为主人公,注重凸显女性力量与重塑自我价值。不同于广义上的女性题材电视剧,“她题材”更具聚焦于“她力量”。在争取女性话语,传播女性价值,塑造女性精神上展示出前所未有的自我掌控力量。结合近几年的剧集市场,女性题材仍然呈现出高产态势,但在经历了一轮市场洗礼后,她剧集在女性角色、女性身份这两个维度取得了新突破。

  (一)主要角色:从大女主到女性群像

  群像刻画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人物塑造手法,一直是影视剧的重要课题。关于国产现实主义题材剧的群像剧,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播出的《粉红女郎》,剧中对于追求女性独立和两性平等有着超前意识,可以说是奠定了国产女性群像剧的创作范式,但基于原著的创作背景和拍摄年代,标签化的人设和悬浮感的故事情节也广为观众诟病。

  [1]不同于早期对女性群像的刻画,随着“她经济”的崛起、女性群体成了文娱产业中最主要的消费群体,影视剧对女性群像的刻画也变得更加深刻,女性开始从家庭、婚姻等原始困境中抽离出来,以梦想、成长、未来作为叙事主体。被称为女性群像当头炮的《欢乐颂》,紧扣社会热点话题,剧中没有婆媳之间无聊琐碎的生活小事,没有婚内出轨、手撕小三的俗套情节,而是通过五位不同阶层、不同境遇、不同职业的女性讲述她们在大时代的浪潮中,齐心协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困惑,观众或多或少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二十不惑》讲述四个即将毕业的大学女生,在即将迈向社会的一年中,在校园以及社会上经历的一系列事情,一路“打怪升级”,最终在生活和职场上收获了爱与成长的故事。

005XpTbZly1hi309xttjaj30j60j50u4.jpg

  (二)女性身份:从“他者”身份到突破“自我”

  不可否认,不论是在古早家庭伦理剧、都市情感剧、青春偶像剧还是都市职场剧中,剧中的女性始终无法摆脱“看与被看”的实质,在男权话语主导下,传统电视剧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男性对女性的想象[2],90年代被广泛热播的爆款剧《渴望》中的刘慧芳,人们当时所歌颂的无私慈爱、勤劳持家的母亲形象,无疑是按照男性的目光与期待被塑造,扮演着男性眼中的“他者”形象。

  而在女性意识崛起的当下,她剧集中的女性开始得到应有的自由和地位,如近几年触发女性群体同频共鸣且在收视率和话题度上赢得双丰收的《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反映真实残酷的职场竞争的《正青春》《理想之城》,关注女性成长励志的《流金岁月》《我在他乡挺好的》《风吹半夏》等剧集作品,剧中女性开始更多关注自我的发现与成长,而较少把对女性的关注聚焦在与男性的抗争上。在情感刻画与处理上,这几部剧中的女主人公们跳出了受困于家庭、依附于男人的套路。女性身份不再是单一、刻板的代表,她们可以从事任何行业,扮演任何社会角色,无论是事业还是情感,都让人看到了现代女性独立的人格魅力。

  二、她剧集流行的社会动因及价值

  “她剧集”创作现象的兴起无法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作品井喷的背后不仅与近年世界范围内女性主义思潮的集中涌动有关,也有国家政策、流媒体平台发展的助推,当然,最不可小觑的是市场运作下“她经济”力量,当下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发生改写并反映到她剧集的创作,一批挖掘女性话题、满足女性期待、需求的女性题材剧应运而生。

  (一)回应时下话题,纾解女性焦虑

  话题性创作对于电视剧的传播至关重要,创作者通过对热点话题的全新解读。直接与社会现实问题对接,传递出对社会生活新的认知、判断与解读。近几年热播剧《流金岁月》《我在他乡挺好的》《正青春》等剧集创作便与当下社会现实进行了紧密接轨,并引导女性观众在女性力量、独立成长、原生家庭等社会热点中展开了全新思考。

  与以往女性剧不同的是,“她剧集”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女性在面临社会困境、精神困境时的解决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当代女性的生存焦虑。比如聚焦探讨职场新女性的《正青春》,该剧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没有一味地“教导”女性在职场中该怎么做,而是通过故事中的细节和情感描述了职场女性是怎么做。这样的创作思路不仅不会让观众感到反感,反而更能触动观众情绪,治愈职场焦虑。又如《谁说我结不了婚》也开启了女性题材剧的新突破。该剧除了立足现实,在价值观的输出上采用了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正向态度,以轻松化、治愈化的形式还原不同女性的生活图景,为当下女性在职场、婚姻、年龄的焦虑情绪上做出了疏导。

  (二)深入女性视角,响应现实召唤

  从前几年热播剧《欢乐颂》到《三十而已》再到如今正在热播的《我在他乡挺好的》《我是真的爱你》,女性群像剧的变迁正在有意识地贴近的女性价值观的变化,这源自观众对现实的召唤。具体来说,随着她力量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女性观众对于电视剧所传递的女性主义思想、质量、风格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欢乐颂》的一炮而红,女性群像却成了吸睛圈钱的流量密码,题材红利被市场所感知,大量资本开始涌进剧集行业,随之良莠不齐的剧集席卷而来,大量悬浮的故事、极致化的人物、不落地的情节都呼唤着创作者带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能给观众带来情感共振的剧集作品,为响应现实题材创作的号召,平衡创作红利和观众需求的矛盾处境,创作方也开始意识到女性题材剧真正的流量密码,不是盲目抬高女性,而是从现实出发,深入女性视角,倾听并尊重女性的真正诉求,创作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现实作品。比如现在近年热播的《我在他乡挺好的》《爱很美味》在人物设定和选题视角上落地现实[3],它既没有悬浮的故事来网罗受众,也没有塑造精英女性的身份标签来凝聚话题,而是以女性视角为基点,传达着的朴素且真实的中国女性群像。

  三、她剧集内容生产的创作症候

  可以说,与以往的女性剧相比,“她剧集”在呈现女性主体意识、尊重女性话语权力以及表达女性关怀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一场颠覆性的变革与重构,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她经济”的背景下,当资本开始集中参与到“她剧集”作品中,繁盛创作的景象背后所潜藏的一些文化陷阱正在慢慢浮现。

  (一)角色形象浅白化

  “她剧集”从女性视角出发,常以突出展示女性独立品格,关照女性成长境遇为主要叙事逻辑,在剧中营造出符合女性观众心理投射和期许的角色形象。但遗憾的是,当“她剧集”一味迎合女性用户偏好,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本末倒置的行为。一方面,剧集创作者为了突出女性独立自主的自立精神,过分展现女性精英“完美”的一面,女性可以做到完美兼顾家庭和事业,甚至能完全脱离男性,如《三十而已》《白色月光》《亲爱的自己》等多部女性剧都在强调女性要该断则断,要坚强独立。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女性观众的“爽感”期待,[4]提高女性的光辉形象,创作者会给主角或者主角的同盟者制造男配角的反派角色,扁平的男性“工具人”就此诞生。如《三十而已》中的三位男性角色陈屿、许幻山和梁正贤,几乎全员“渣男”,近年热播的两部女性群像剧《第二次拥抱》《玫瑰之战》,剧中的男性角色各有各的渣,软饭男、家暴男、欠债男等标签化人物在剧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化套路。从《三十而已》到《第二次拥抱》这些女性群像剧,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女性的独立意识,但是近乎完美的精英型女性人设,性格缺失的男性人设也容易造成人物形象不落地,这种角色无疑只能是短时间内吸引女性观众的卖点和噱头,创作者需要重视这种塑造方式带来人物的浅白化和符号化。

  (二)内容模式同质化

  为确保经济效益得以更快地实现商业变现,各大视频平台通过大数据抓取女性消费者的观剧偏好,一批满足女性观众观看需求的“定制化”的产品接踵而至,结合近两年的电视剧备案的公示情况,电视剧方面《欢乐颂3》《二十不惑2》《她们的名字》《女士的品格》等等正在热播,网剧方面《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摇滚狂花》《她的城》《北辕南辙》《第二次拥抱》等等一批聚焦女性职场、恋爱、生活等议题的女性群像剧也迎来井喷。这些女性群像剧在播出前都引发了不错的关注度,但播出后却反响平平,观察这类剧集不难发现,同质化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

  从人物主体上来看,这类剧集不约而同地都倾向于多位女性形象的群像塑造,通常是讲述三到五位女性,围绕她们之间的闺蜜友情、共同奋斗打拼的成长故事,在人物年龄和职业的设定上,主要聚焦在20~40岁的女性,且大多是都市白领,从事着媒介、销售、广告等常见工作。从女性成长的故事轨迹来看,剧中女性均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着不同性格、不同职业。这些剧集在故事的创作模式上几乎一脉相承。比如上述提到的《北辕南辙》《第二次拥抱》《玫瑰之战》等剧集都是通过群像刻画来呈现某个女性群体的人生困境,它们或聚焦女性友谊,或聚焦职场女性困境,或聚焦女性自我成长,却仍然无法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无法真正落地实现以情动人。

  (三)故事结局理想化

  电视剧领域最常见的一种叙事模式是“大团圆”的结局,即无论情节多曲折、人物无论遭受多大苦难,在剧集结尾总能收获圆满结局,在“她剧集”的创作逻辑中也可见一斑,比如近几年较火爆的《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流金岁月》《北辕南辙》等等多部女性群像剧,这些剧集在口碑和收视层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基本叙事套路都是几位来自不同阶层的女主人公,故事开头她们总是被背负着各种来自家庭、生活、职场、婚姻中的不如意,随着剧情的推进,故事最后她们总能齐心协力的完美解决彼此生活中的困境和难题。比如《玫瑰之战》中袁泉饰演的顾念是一位居家十年的全职妈妈,在经历了丈夫出轨、蹲监狱、设局陷害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之后,她却能迅速抛开全职妈妈的身份,重整旗鼓踏入职场,站稳脚跟。虽说剧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在某种角度上解构了社会公众对于女性的固有认知,但这样的解构只能是现实中的投影。剧中对于现实的美化即呈现完美大结局的方式,观众并不能完全予以认同。对比国外女性题材电视剧,如《致命女人》不太完美的结局,似乎更加真实一些,剧中并未陷入主流叙事的圈套,也并非单纯的讲述女性独立的价值是通过离开渣男,打败第三者,赢得事业颠覆来实现,而是从方方面面展示了女性多面化的特质,这样才使得女性题材剧有了不同的模样。

005XpTbZly1hi309y0ds5j30j60j5wfq.jpg

  四、她剧集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在“她经济”力量全面爆发的当下,女性自我意识开始全面觉醒。当女性观众成为观看电视剧的主流人群,研究女性题材的优势和女性观众的观看变化十分相当必要,作为影视创作者只有更加了解女性当下的生存境遇,规避套路,在真实与发展中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创作出满足女性期待、需求的高质量作品,具体来说:

  其一要打破陈旧的女性荧幕形象,尤其是基于“男性想象”下的传统女性形象,伴随着女性独立意识的进一步彰显,能够细腻刻画女性情感、让女性自身的思想、意志、价值得到反思的剧集,才会受到经过现实锤炼女性的青睐,比如女性群像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中所塑造的几位女性形象就迎合了当下女性对于追求独立、争取女性话语的思想状态,剧中四位女性设定都是成长于小城市的异乡人,她们孑然一身来到北京,最终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成功地融入了这座大都市,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女性理解女性、女性帮助女性,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大量女性观众的思考和共鸣,赋予了女性更深刻的独立意识。

  其二我们需要冷静看待日益壮大的女性市场,把握好创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以创新视角创作现实题材精品,以更加切实的情节设置审慎表达作品的价值观,力求在现实主义理念的指引下展现新时代女性力量。

  其三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抛开吸引女性观众“流量密码”的噱头,深入女性的群体生活,在生活观察中创新剧作,在现实构建回应女性诉求,不做“快餐式”“定制化”生产,扎根人民,才能引领文化审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很多大女主剧虽然打着女性独立的旗号摇旗呐喊,但是剧情本身较为悬浮,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都要依靠男性才能实现成功,这些角色想象、固定套路只能成为短暂吸引观众的符号标签。“她剧集”不只是商业时代的文化想象,也不仅仅是引导观众实现二次消费的营销策略,走心又创新的故事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五、结语

  不可否认,荧幕中女性角色所展示的独立意识启发了女性观众的反思精神,但需要注意的是,诸多“她题材”在传达女性价值、表达女性自我意识时还是缺乏落地生根的现实落点,在塑造女性角色,引发女性观众共鸣、反思的过程中还缺乏进一步对女性价值的探索,同时,“她剧集”扎堆背后的同质化问题,以及故事收尾处强行大团圆的套路问题并不利于剧集的长期发展,女性群像剧虽是风口,但题材红利却不能成为持久竞争力。因此,在未来的创作实践中,创作者们应当充分体察社会现实、文化现实,不为营造戏剧效果而刻意放大生活冲突、两性冲突。适当规避创作过程中“套路化”“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窦蓉.“她经济”视角下电视剧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和反思[J].西部广播电视,2018,No.431(15):3-4.

  [2]刘亭.镜像与凝视:“她剧集”的女性叙事新视角——以电视剧《三十而已》为例[J].中国电视,2020(12):95-99.

  [3]贺榆漫.《我在他乡挺好的》:都市女性题材电视剧的创新与突围[J].东方艺术,2022,No.433(03):145-148.

  [4]蔡郁婉.作为消费景观的“她剧集”——论“她剧集”中的“爽感”叙事.艺术广角,2022年: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