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剧场式广场在历史街区中的传承与活化论文

剧场式广场在历史街区中的传承与活化论文

17

2024-07-15 09:17:3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本文从历史街区的更新的方向出发,分析了历史街区的传承策略与活化策略,阐述了剧场式广场在历史街区的运用与重要性,提出剧场式广场应该是搭建起与年轻人互动的桥梁,并应保留场地的时间属性。

  本文从历史街区的更新的方向出发,分析了历史街区的传承策略与活化策略,阐述了剧场式广场在历史街区的运用与重要性,提出剧场式广场应该是搭建起与年轻人互动的桥梁,并应保留场地的时间属性。

  一、小剧场在历史街区中的发展现状

  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是重中之重,历史街区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是展现城市历史及魅力的灵魂之地。而随着老城区遭到破坏,人们开始关注历史街区的改造问题。

  (一)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氏族部落举办的敬神、娱神等仪式,就包含许多原始形态的戏剧化表演活动。在汉代,以百戏(角抵戏)为代表的民间俗舞大量兴起。到了隋唐,参军戏盛行朝野,表演人数从夏代的一人增加到两人或两人以上,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外的音乐舞蹈开始大量传入并影响中原。两宋之交,在浙江温州一带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戏剧形式—南戏。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戏曲进入近代发展阶段。各种带有地域特点的剧种不断繁衍、融合,成为定型化的地方大戏,特别是融合徽、汉二调并吸取其他声腔之长的京剧,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成就更为突出,使其成为国粹。

  小剧场戏曲艺术已经和时代联系得很紧密。像传统的演出戏曲的地方,年轻观众还是比较少的,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繁星戏剧村,到小剧场看戏曲。因为小剧场戏曲有独特的魅力,它的创新意识比较强,更实验、更前沿,同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经典。在经典的基础上再去创造新的手法。并且和年轻人的审美接近,才能体会到原来中国的戏曲那么时尚,中国的戏曲艺术那么美。

  (二)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中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拥有小剧场发展孕育的优秀土壤。尤其是今后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以及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此类小剧场广场无论从文化传播角度还是商业运作上都有着巨大的潜力。例如北京天桥演艺圈、南京夫子庙演艺圈的打造,意味着在今后的几年中,小剧场的建设将掀起一股热潮。

  传统的历史街区在小规模、渐进式改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灵活性,每个地块可以根据其不同的条件,改建项目可以有多样的定位。历史街区中小剧场广场的发展必定会对整个历史街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城市微循环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的意义。

005XpTbZly1hoypump1caj30u00u0dvj.jpg

  二、保护策略

  (一)动态保护

  动态保护概念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自从1958年,美国率先将工业动力学结合动态规划的数学方法,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控制方法。动态保护主张在城区建设中,应对历史和现代发展进行结合,使得当代城市建设出与最优状态。在对历史城区规划中,应着眼于发展建设的远期规划,并在建设中与时俱进,将历史与未来结合在一起考察,才能形成新的平衡,一面在后期规划中产生新的问题。历史街区保护同时也要适应现代发展需要,不能将其孤立,成为城市废地。

  小剧场作为历史街区实施的动态保护,是一种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长远全面的效益观。它可以促使人们重视街区历史文化的保护,是人们尽可能地把宝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延续下去,使之在子孙后代中得以持续。同时,小剧场对于历史街区发展是一个具体应用措施,本身有深远的文化传承价值,并且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人们不仅可以从中体会到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性,而且是造福子孙,为后代的生存发展留福音。

  (二)活态保护

  活态保护作为一种探讨城市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的理念和方法,它在Eco-museum为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城市的动态活力和活态文化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其显著特点是把当地原住群体当作更新保护的主体,以整体城区为出发点,将现代城市发展和保护结合起来进行更新。活态保护的本质是不断更新变化中的城市社区,强调空间元素、集体记忆、社区居民等三个重要因素。

  小剧场可以展现出风俗民俗、传统文化和节目仪式等集体记忆,这些集体记忆是建筑活态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该给被保护的。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不断接收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是人们的观念发生巨大转变,这些转变对传统文化产生着巨大影响,所以需要在既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要适应不停发展的现代城市。与此同时,历史街区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在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作用下,历史街区的更新过程中缺失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生人口置换的问题。小剧场作为历史街区实施的活态保护是当地文化传承相适应。以当地民俗特色和地域文化为重,展现出当地生活习惯等。

005XpTbZly1hp2ybulh3mj30u00u0mzt.jpg

  三、活化策略

  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重新建构,将新建筑运用传统建筑的设计元素表达出来。在大量调研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传统建筑元素,如空间肌理、整体风格等,使新建筑与周围环境无违和感,虽然为新建建筑,但能够让人们感受历史气息。

  (一)开放性

  在传统的街巷空间中,小广场作为重要的交流场所,通常能够起到集合人们交流聚会等作用。自古以来,中国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的传统广场结合了天地、自然与人事的规律,提供藏风聚气的场所。开阔的小广场与封闭的房屋相比使人们更多地感受的眼光、空气、雨水等自然的气息,这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自然清新。在街巷更新中,通过小广场还可以是环境和建筑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创造出舒适的小环境。视线可以通过街巷空间中的门、窗、廊等,街巷空间与小广场相互渗透,能够引人入胜并满足开发旅游的需求。

  小剧场广场已经抛弃了传统大剧场的封闭,小剧场广场的集群的特性决定了其一定要开放给街区和城市,只有融入城市才能引入人们,进而形成有活力的区域。小剧场广场开放性首先表现在边界空间的开放性上,开放的边界空间,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还能引入人们的日常活动,同时在空间上与周边城市相融合,进而延续城市文脉和城市肌理。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类建筑不同的是小剧场广场的开放程度,小剧场不只出售演出门票,还根据自身的特色吸引周边人们参与进来。

  广场是改扩建型小剧场不可或缺的室外活动空间。广场可以用来等待演出时观众等待的场所,也是剧场与街巷的缓冲地带。广场的另一个功能是举办室外演艺活动,这些活动经常是公益性或受场地限制,室外演艺活动最能调动人们的参与性,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对剧场本身的宣传。广场还有一个功能是休闲休息,广场上布置各种绿化景观,是观众和普通人们闲暇时最佳的消遣方式。

  (二)体验性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对小广场来说,“无”指没有建筑的室外小广场,“有”指拥有实体的建筑。因为历史街区的大部分建筑无高度低于附近建筑,所以里面通常会成为整个城市俯瞰的重要内容,起到提高周围建筑品质、环境品味的作用。小广场空间和建筑实体恰好能体现出虚实结合、阴阳互补的对比。

  小剧场广场不仅能勾起人们对场所记忆的认同和回忆,还会因为功能的丰富和转变让人们体验是新时代的精神。无论是小剧场广场边界空间的开放性,还是其对人们的容纳,都不能体现其与城市的融合及对人们生活的贡献度,人们对开放空间的体验感受才是真正的检验尺度。

  1.功能的多样化

  功能的多样化能给人们体验开放提供更多选择。小剧场广场的主要空间分为观演空间、工作配套空间、休闲空间和商业活动空间等,这四类空间功能决定了人的要求。首先是观演空间需要高大一些空间,即要满足视线、声音的要求,同时也要塑造人们观看演出时的空间需求。工作配套空间满足工作人员的工作空间尺度即可。其次是休闲空间,多是人们休闲观演、心情放松和交流活动的地方。最后是商业活动空间,有当地文化配套产业、提高更具特色观赏场所和更好的视线感。

  2.环境的舒适度

  营造环境的舒适程度能够增加人们体验舒适度。小剧场广场是小剧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和广场组合而形成有机整体,要注重实物之间的结构关系,以整体为设计目标,使得原来独立的单体能够相互关联,形成平衡稳定的整体。小剧场集群空间要素有很多种,有城市文脉、历史延续、文化等诸多要素,各空间要素之间不是散布、独立的。可以对场地原有结构、树木保留,进行重新结构,在一定区域形成的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从而形成传统与新兴生态的共存。

  3.体验形式多样化

  人们体验形式的选择也是重要方面。通过戏剧的假定情境来吸引广场上的人们走进剧场,参与体验,依靠语言与肢体,感知身体的内在力量,释放压力。也可以用戏剧的方法与元素组织教育活动,引导儿童去感知、表达与想象。通过这种体验式艺术更好地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语

  在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应该尊重现有巷道肌理与风貌,实现传统与新兴生态融合共生。可以对场地原有结构、树木保留,进行重新解读与包装,围绕现有地域特色打造小剧场式广场。此类小剧场不应一味以剧场功能的多和全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创造有特色的观演场所,让本地居民在这个空间里唤起记忆,延续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同时用时尚的元素在老旧的街区搭建与年轻人互动的桥梁,并保留场地的时间属性,让新与旧、时尚与复古在这里碰撞交织,既满足更多年轻人的审美喜好,也让每一位外来者与原始居民都能找到更好的归属感,形成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