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将思政元素融入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为例论文

将思政元素融入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为例论文

11

2024-07-15 09:11:1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我党重要的教育指导方针。近些年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学专业秉承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人才培育方面结合人才培育目标与专业课程特点,充分挖掘美术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美术学专业课程育人渠道作用,使得美术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统一,形成共振效应,实现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立德树人的使命。

  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我党重要的教育指导方针。近些年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学专业秉承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人才培育方面结合人才培育目标与专业课程特点,充分挖掘美术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美术学专业课程育人渠道作用,使得美术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统一,形成共振效应,实现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立德树人的使命。

  关键词:思政教育;美术学专业;育人

  德育教学工作的推进,不仅是思政教师的任务,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各类思政元素融于专业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高校美术学专业,既需要通过课程教学传授学生美术学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更要发挥课程教学中,多元化教学资源的育人功能,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与各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构建正确价值观,体现思政育人价值。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学专业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探究,通过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多元资源的融合,不断深化美术学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力求培育更多综合素养较高的美术专业人才。

  一、基于思政元素介入的高校美术学专业育人概念分析

  新时期,党对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与品德修养,不断增长见识、提升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养。剖析教育根本,党所要求的人才培育,注重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提升,尤其注重“德育”,要求通过“立德”来达成“树人”[1]。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是为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各司其职、互不干涉的怪象,强调专业课程教学要担负起思政教育的重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美术学专业在育人方面存在艺术技能与道德育人的分割,注重技艺培育,而轻视德修素养,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则正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思政元素融于美术学专业,是将课程思政作为美术学专业育人理念,以美术学专业为载体,结合专业人才培育目标以及专业课程的特点,不断发掘美术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融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简单来说,基于思政元素介入的高校美术学专业育人工作,就是要在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这里所说的育人,不仅是培育学生艺术技能的“智”更是培育学生品质素养的“德”。

005XpTbZly1hi309y0ds5j30j60j5wfq.jpg

  二、思政元素融入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必要性与内在优势

  (一)思政元素融入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1.融合思政元素是提升美术学专业学生思政素养必然要求

  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政元素,是提升学生思政素养的必然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四点:一是,美术学专业在生源录取方面,更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文化课分数相对来说较低,也就从根源上导致学生在进入高校时就重专业轻文化。二是,很多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在教学方面重艺轻德的现象仍然存在,专业教师多数将美术专业教学作为一种技能教育,教学中尤为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绘画技能与技法的传授,的确培育了不少的能工巧匠,却缺乏文化底蕴与德行修养。三是,美术学专业学生相比较普通专业学生来说思维更活跃,个性更活泼,相对来说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不是很明显。四是,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环境中,各类文化思潮与思想观念的碰撞下,大学生接收到丰富知识与广阔视野的同时,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面临一些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三观定型的重要时期,教学中特别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引领以及正确三观的塑造。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融合思政元素,要求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既能够转变专业教师育人理念上的艺德分裂的错误理念,又能够弥补理论课程中思政教育内容的缺失。

  2.融合思政元素是实现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求

  ***曾提出:“艺术创造要给人以价值引领与精神引领。”这就要求艺术工作者除了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更要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与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够使其艺术创作富有深刻精神思想与内涵。高校美术学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出德才兼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将思政元素融于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正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对美术学专业人才的高需求,响应专业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实现新时期美术学专业人才的培育目标。另外,融合思政元素还是培养推进社会主义艺术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文化思潮不断涌现,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个国家与民族在国际领域竞争力与综合国力的重要参照元素。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与矛盾,主要表现在民众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转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广大民众对于自身生活的要求,不仅是物质生活方面的富足,更注重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2]。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民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实现,需要构建一支具备高超艺术专业能力、高尚品德素养以及深厚文化修养的文艺队伍。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是日后的艺术工作者,是中国艺术事业得以繁荣发展的生力军,美术学专业育人成效是否显著,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融合思政元素育人的内在优势

  1.二者教育价值统一

  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价值以思政教育的价值追求在本质上来说,二者是统一的。美术学专业属于艺术门类,艺术教育一直以来都是追求真善美,思政教育则是通过思想理念与政治观点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意识教化,引导学生塑造正确思想观念,同样追求真善美。

  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求“真”,指的是要求学生进行创作时要基于现实的基础上,深入生活进行观察分析,结合自身思想与情感融于作品中,而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凭空想象。基于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才是成功的、具有灵气和感染力的作品,才能够打动观者,并与其产生思想与情感方面的共鸣。思政教育则是求真务实,直面问题,其理论内容与学生实际相契合,贴近学生生活与学习,越简单直接越具说服力。美术学领域的艺术创作追求“善”,不管是教育教学或者是艺术创作中,都极尽展现至善形象,传播正能量与社会风貌,展现中国社会时代精神,呈现震撼人心的精神之美。思政教育在面对多元文化发展的复杂社会语境中,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认知以及辨别善恶美丑,塑造学生正确思想理念。另外,美术学专业作为艺术教育门类的一种,本身就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培育,艺术作品中通常呈现给观者的也是生动丰富且能够产生视觉美感的艺术形象。思政教育也在教育引导中极尽可能地以鲜活生活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参透道理。因此,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政元素,既以生动形象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也以科学、正确的思想理念来塑造学生正确观念意识,两者互相融合推进,合力培育时代需要的优质人才[3]。

  2.相比思政课程美术学专业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

  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一直贯穿学上的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学生们对思政课程的学习不管是课时还是内容学习上都远不及专业课程。而思政教育对于青年大学生三观塑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教育现实与人才培育目标是矛盾的。将思政元素融于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是指让学上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接受思政引导教育,恰好能够解决这样的矛盾。美术学专业学生可能不会注重专业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但专业课程的学习一定是学生精力主要投放的方面,而且专业课程课时多,将思政元素融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是思政教育课不能替代的优势。另外,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能够赋予专业课程教学更深层次的知识内涵,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民族复兴意识,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3.情感性、趣味性特点增强育人效果

  情感性是美术学专业显著特点,艺术作品中包含丰富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现实。例如带有爱国主义色彩的红色题材绘画创作,教学中结合情感渲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轻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美术专业学习中还具有鲜明趣味性,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而将思政元素通过绘画形式来传达,则能够使得思政教育灵动起来,提升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美术创作极具形象性,生动鲜明的艺术作品能够给人以直观感受,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带动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反应,能够对人产生积极影响。美术学专业教学还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够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沁润与引导。美术学专业教学的这些特点能够完全转变传统思政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能够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力,而且思政教育地理论说教内容进行形象有趣的形式转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同步思想,进一步提升教育成效。

005XpTbZly1hi309xttjaj30j60j50u4.jpg

  三、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思政元素融入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推进路径

  (一)增强专业课教师对教学中融合思政元素的价值认同与思政教育理论素养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学专业注重提升专业教师综合素养,转变之前重专业技能,忽视思政素养与人文素养提升的观念。高度重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构建在美术学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价值认同,不断提升教师思政教育理论素养。首先,美术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要坚持***对专业教学思政元素的融合的指导,将思政理论贯穿于美术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中,使得专业教师能够熟练与擅长运用***的观点与方法,去指导美术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转化为具体教学成果,提升育人成效。其次,转变美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梳理清楚美术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得专业教师意识到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培育专业人才的积极影响,意识到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仅不会占用专业课教学时间,反而会将专业课程的内涵性、思想性以及人文性等提升一个高度,进一步提升专业课教学时间质量,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另外,要积极促进美术学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够科学运用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教学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够使得美术学专业课融合思政教育的成效大幅提升[4]。

  (二)不断丰富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方法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分析国内美术学专业与思政育人的最佳结合点,采取当代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实际需求,促进教学成效提升。首先,充分运用数字科技,采用双线结合教学方式开展美术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通过各类教育平台将丰富的思政案例进行推送,加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不断丰富学生思政素养。其次,美术学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训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教学实训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方式,也是培育学生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传统水墨画创作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训中观察、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妙处,养成自主思考与解决问题的习惯以及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与爱国情。再次,通过主题创作或者案例研究的方式来推进学生专业学习中的思政教育,充分运用各类主题活动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接受教育。例如“百年辉煌魅力增城——庆祝***成立100周年书法、美术作品展”的主题活动中,19级美术学1班植惠娟的红色题材国画作品《红色记忆》成功入选,“青春百年”庆祝中国共产之一青年团成立100周年活动,20级美术学2班刘倩儿红色题材水彩画作品《寻》入选广东省首届青年水彩画作品展获优秀奖,2021年8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深刻认知美术创作规律性知识,更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能够在自身美术创作中,展现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使得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中逐渐接受思政教育,并充分发挥实效。

  (三)不断挖掘美术学专业课程的育人资源,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学专业,在具体的育人过程中既紧抓艺术教育又注重文化素养与价值观培育,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的育人资源,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首先,深挖美术学课程中的审美教育资源。美术创作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激发人的情感体验,直观地体会作品的中的思想意蕴与情感内涵,这是美术创作的审美功能。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学习与赏析,能够感受到作品中呈现出的美丑与善恶,树立正确审美观与价值观,以达成审美育人的目的。其次,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我国美术发展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美术遗产,关于爱国与表现民族精神的内容极为丰富,在挖掘红色文化因素,收集资料及创作过程中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感染学生的同时,也以革命精神熏陶学生,激起学生内心对国家与民族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也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自信[5]。另外,挖掘美术学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学专业,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仅发挥艺术的美育功能,还注重挖掘专业课程中蕴藏的精神意蕴,针对理论课程、技法课程、实训课程以及创作课程中蕴藏的人文思想和理念,展开深入分析与探究。理论课程中对诸多美术前辈人格魅力进行解读和体会,利于学生学习其精神品质;技法课程中通过学生日复一日的练习来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培育了学生耐心与恒心;实践课中学生对大自然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观察、感悟、概括与表达,不断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创作课程中,学生要进行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表现在作品中,反映自然状态或社会现实的过程中,需要对现实进行观察、分析、体会与评判,并在创作中融于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对于创作者与欣赏者都能够对其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结语

  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育人工作的推进,需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的视角,不断提升美术学专业课程中隐性思政育人的实效。艺术素养是艺术家成就事业的前提条件,德行素养是艺术家能够安身立命的根本条件,只有德艺兼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艺术大家。美术学专业教学也只有推行德艺双育,才能够真正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人才,以助推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2]向俊.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艺术专业育人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21年06月.

  [3]李艳花.新时代背景下美术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创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4):13-14.

  [4]张引,洪平.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理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3):103.

  [5]丁奕.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J].美术大观,2020(0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