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后信息时代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特色教学改革—— 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论文

后信息时代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特色教学改革—— 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论文

18

2024-07-12 09:54:2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后信息时代背景下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所带动的产业变革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各大领域,社会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也日趋增加,并且也面临着来自新技术挑战与机遇。所以文章通过分析地方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面临的现状,构建特色专业建设新思路、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地方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以此提升视觉传达专业的竞争力。

  摘要:后信息时代背景下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所带动的产业变革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各大领域,社会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也日趋增加,并且也面临着来自新技术挑战与机遇。所以文章通过分析地方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面临的现状,构建特色专业建设新思路、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地方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以此提升视觉传达专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后信息时代;地域文化;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

  后信息时代也称为数字化时代或比特时代。这个概念最开始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如果简化书中提出的概念来讲就是当信息的获取变得无比容易,计算机对人的了解程度不亚于人对人的时候,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了“后信息时代”。但事实上,目前在绝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与数字化的信息世界密不可分。视觉传达设计是以视觉符号作为媒介,以视觉媒介作为载体,那么作为传递信息媒介的视觉传达在当下该如何与时俱进?地方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该如何进行特色改革?基于此我们需要进行较为全面的深入探讨。

005XpTbZly1hi309y0ds5j30j60j5wfq.jpg

  一、后信息时代地方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现状

  1.国家政策支持,人才紧缺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在国家的“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规划中已经提出了“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并对于此作出具体明确的相关部署。这也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伴随着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大大提升,给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提供了更多实现自身价值和能力的机会。并且从近几年视觉传达专业的招生情况来看,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相对较好,但在地方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表现出的整体质量水平仍然不高,与社会所需、行业所求及所期待的质量水平,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这也是目前地方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现高水平发展的一大挑战。

  2.新技术与专业教学融合度不高

  目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AI)、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缩写:VR)、大数据(Big data)等相关新技术已经开始深刻改变了设计行业的工作方式和过程。一些重复性的基础工作开始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比如一个传统设计师平均每个月可以出图30张,而AI智能绘图一天就可以出50张图,并且根据Everypixel Journal公布的统计报告,自2022年以来,截止到2023年的8月份,在过去18个月的时间里,人工智能已经生成了150亿张图片,相当于人类摄影师150年拍摄的量。如此惊人的数据呈现,可以让我们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并做出相应的改变。但在地方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现有的教学任务中,传统教学方式、内容依然占据在绝大部分课程中,很少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在其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和专业教学融合度不高,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更是缺乏相关前沿技术的训练,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也很少采用智能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以至于学生对于这些前沿的新技术缺少了解。因此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在进入社会中的相关行业后,开始很难适应需要新技术的工作环境,甚至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选择与范围,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3.传统教学模式开始与社会需求脱节

  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是利用平面视觉符号如:文字、插图和标志,对一切可视对象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的审美和再设计,是一种平面、静态、可视化设计,具有“设计性”“艺术性”“引领性”“实践性”的特点。[1]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基于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本身的特点,地方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依然比较偏向于传统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的方式,在与实践学时配比上相比,理论讲授的形式占了比较重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教师直接忽略了实践训练的重要性,仅以一个模拟项目作业作为一个课程作品,学生根本不能真正地体会到社会中行业里的相关要求、标准、流程的真实情况,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任务,学习成果不明显。在课堂构成形式上,也大多是由一位教师带领着数多名学生组成课程行政班级。在课堂内容呈现的形式上单调呆板,课堂传授信息有限,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导致课堂实际的专业内容脱离社会需求,所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开始与社会脱节。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需要在审美水平上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上招聘更好的专业人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要适应这种发展变化,融合新技术稳步推进新的特色教育教学改革。

  二、地方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

  1.引进新技术,丰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手段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呈现出新趋势,培养适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新人才,地方院校也要根据发展趋势,需要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安排中引进新技术、新的资源设备加入相关课程设置,善于运用线上线下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助力教学改革。以数字化技术赋能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沉浸式数字化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与学习氛围,打造高效可实施的学习平台。与此同时,可以建立智能导学系统,通过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和知识了解状况,并且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建议,实现自适应教学。[2]其系统也能够及时地给出实时反馈,能够帮学生作出针对性的推荐,激发学生的潜力。

  2.突出地域特色,强化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特色

  地域文化中具有特色、鲜活且丰富的设计素材,将地域特色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相融合,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增加地域特色文化相关的课程,让地域特色文化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当中的特色亮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置实践教学项目时,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地方特色文化的一线调研活动中,充分发挥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考察实践水平,从地域文化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挖掘-提取-转化-应用”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地域文化当中的魅力,充分汲取地域特色创作元素,增加学生对于地域文化的认识,结合当代的设计语言,让地方文化和地域文化在设计中更加具有内涵深度,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同时,地方院校服务地方及当地的产业也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方式,并且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项目设置中可以迎合地方的相关设计比赛,因此可以很好的强化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特色和教学成果。

  3.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整合校内外资源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地方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好相关新技能的培训机制,比如针对当下大火的AI绘画、数字课堂等新技术的应用,组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学习,及时补充新技术的相关知识,甚至相关技能,形成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良好氛围,并且鼓励教师将新技术运用在实践教学中,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与此同时院校也要增加投入相关的教学设备,重视教学设备的更新与运维,为高质量教学做好良好的保障。另外兄弟院校之间也要多多进行有效的结合,增加相互交流、访问的频次,加强教师队伍之间的学术交流、教育教学交流,促进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

  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加强校内外的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创建良好的资源平台,依托于地方特色文化和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为地方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发挥好院校自身在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与能力,积极地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扩大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内涵,帮助地方院校学生良性发展,增强学生自身的专业实战能力,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实践项目,进行项目的合作与孵化,共同助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005XpTbZly1hi309xttjaj30j60j50u4.jpg

  三、构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确立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社会各大行业中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人才需求量较大,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当下的实际情况,地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基于促进思维、知识和技能的和谐发展,稳步推进培养方案凸显学科优势。通过凝练并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以适应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这一目标构建新的培养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同时针对区域特色文化,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相关的品牌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等方面,培育杰出设计人才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做贡献。

  2.创新思维提高实战能力

  在特色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注重创新思维,提高实战能力努力构建人才培养的新形式,通过将学科竞赛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竞赛育人的作用,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方式,结合专业比赛的主题开展作品创作,比如现在很多专业比赛都会设有AI赛道和传统赛道,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进行不同赛道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专业实践水平与竞赛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此同时,通过依托地方相关的民族民间研究中心、研究所、工作室等聘请相关非遗专家、企业导师参与到课程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环节中来,形成双向育人的模式,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及学生的竞争力。

  3.优化专业结构,创新课程内涵

  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地域特色文化,创新课程内涵,平衡调节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比重,传统课程与新技术应用实践的课程比重,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学时比例,但也不能忽视理论的学习,形成轻理论、重实践的形式,因为学生只有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实践调研才能更科学的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将实践项目课堂化,课堂项目化,更好的形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相关行业之间,讲授课程内容和相关行业标准之间,课程教学过程和相关行业生产之间的无缝衔接。

  4.创新教学模式,注重个性化学习

  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坚持内涵发展,加快当下地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质的增长与提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掀起“课堂革命”,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切实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打破“课堂是教学活动的唯一场所”的思维定式。一方面,学校教学标准的基本依据是社会需求,所以创新教学模式就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依据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部署作出变革,注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教学的基本知识结构、框架、内容设计、教学方式上进行系统性和实效性的创新,注重学生的潜力。

  另一方面,由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介入,也要展开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积极运用新技术,开阔学生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视野、审美及价值,对提升学生个人学习的成就感和多元性上提供有效的保障。

  5.完善课程评价,积极反馈改进

  教学评价作为评判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对提高整个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课程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评价职能发挥的效率。[3]首先,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项目实践型课程可以从课程开始“观察-发现-挖掘-提取-转化-应用-孵化”,在整个课程过程的不同阶段中进行分阶段评价的方式,将过程性评价落实到位,最终综合获得最终的评价结果,避免用单纯的期末成绩反应学生的整个课程学习的成果,并且在每个阶段中都要及时反馈,针对问题积极认真总结。

  其次,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地方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考评方式中,可以加大对于地方文化、地域文化应用能力的转化程度,将学生对于地域特色文化进行的创新体现是否适宜,是否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很好地融入了任务中等都纳入评价体系中,最终要回归到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四、结语

  后信息时代地域文化背景下,数字化新技术不断地刺激着视觉传达设计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数字化、信息化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地方经济发展也对地方高校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要结合新技术、新资源稳步推进教学改革,用地域文化赋能视觉传达设计发展,从多方面入手,不断地求新求实,与时俱进的适应性发展,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时代、为社会、为地方培养高质量的综合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闫会恩.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新路径——以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2022(12):170-172.

  [2]张晨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创新路径研究[J].上海包装,2023(7):199-201.

  [3]单秋月,曹宏,姜文博,石亮.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2023(3):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