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计创新思维在人本设计中的应用—以阿坝州非遗文化创新设计为例论文

2024-07-11 10:48:17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此次设计初衷是以“阿坝州非遗文化创新”为项目背景。在走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途中,笔者发现阿坝州有形形色色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象,所以想用一种新的交互方式将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文化,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此次设计初衷是以“阿坝州非遗文化创新”为项目背景。在走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途中,笔者发现阿坝州有形形色色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象,所以想用一种新的交互方式将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文化,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一、在地研究
“文化记忆或作为本质性问题出现在回溯原点,或作为建构性力量作用于过程,或以具象符号凝聚于终点。关于文化记忆的研究是一个意义凝聚、生成并解构的循环阐释过程。”在研究文化之初,需要构建文化记忆形成的文化符号,而文化符号也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中提取。
(一)民族文化背景
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有3处自然遗产,4A景区23个,是非遗大州、旅游资源大州和文物大州。
(二)民族文化现状
汶川大地震给羌族人民聚居地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政府通过组织灾民刺绣的方式,既为灾民找到了新的经济来源,又使古老的羌绣工艺增加了传人;通过召集羌族民间歌舞表演人员组建民间艺术团,还实现了对羌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对羌族的挑花刺绣工艺和民族传统服饰的保护既是对羌族文化的保护,同时也发展了旅游业,对灾后北川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三)民族品牌优劣势分析
民族品牌优势是羌族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品牌劣势是地区品牌打造匮乏,传播力度差,非遗文化需要进一步传播创新,地域形象急需进一步打造。从人、式两个层面来分析阿坝州的在地调研则是这样的。人—强调对标人群并解析设计对象的需求,探索分析被设计对象“人”背后的文化背景构造,引申出深层次的被设计对象的“人”相关的民族特质和人文特性。式—设计的方式方法,包括仪式:内藏于设计产品之中的“人”需要的仪式;样式:这款设计的外观呈现和内容物风格样式;新式:这款设计的定位是传统非遗的“新式”,为传统非遗注入数字时代力量,使其具有游戏性、艺术性,激发了传统文化的新生活性。对此,扬·阿斯曼也曾说过文化记忆是“人类记忆的外在维度”,也就是说在设计研究中,也要考虑跨学科的、跨维度的思维方式。
二、设计之初的顶层设计思考
在地调研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在设计之初,设计者要学会先提问自己:“这个设计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个设计?怎样做这个设计?”只有从这些角度出发才能做好顶层设计。设计的开始首先要明确设计目的,设计目的的思考顺序要对标用户的真正需求,找到设计本身与社会个体的内部关系。比如笔者本次设计课题是活化传统文化,那么就要从“通过谁来活化?怎样活化?这样做是否有意义”等现实需求和对标人群出发,而不是去思考“表现手法是什么?笔者要用怎样的技术去呈现”等设计流程末端的问题。技术手法从来不是一个设计的内核,还是要从人群中来、回到人群中去。基于此梳理出应设计一款有针对性人群的(传播力度最强并且数字化接受度最高),基于当下时代背景和社会场景,将非遗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有趣的社会性、人文性的数字化形式展现,不拘泥于单一感官的互动,而是从“活化非遗”的价值和影响力出发,用多感官的方式呈现非遗的多层次魅力。文创设计要从资源、导则、愿景、战略出发。①战略:解读文化基因,打造“内外兼修”的民族文化品牌。②愿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宏观愿景:阿坝州自灾后重建以来,实施“一州两区三家园”发展战略,为促进全域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对非遗文化的解读,重现阿坝洲的“声”“色”“景”,通过深度打造品牌形象,振兴当地旅游业,逐步走向乡村振兴。中观愿景:加快民族文化品牌传播;阿坝州虽然历史文化悠久,但本土特色品牌传播力度小,此次项目将通过为传统非遗注入数字时代力量,吸引更多Z时代新生力量,激发传统文化的新生活性。微观愿景:打造一款具有艺术性的AR沉浸式的解谜游戏,开启用户对阿坝州不同地区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景象的探索,实现人们自我开导,心灵放松。
通过对设计的顶层设计的思考,可提升对民族地方文化传统形式和民族基因、未来生活模式和生活方式认识的深度剖析,以此宣传当地非遗文化,实现树立当地特色文化品牌,掌握建构地方文化品牌模型的创新理念与体系,形成文化与经济互助的链条。但考虑到宏大的价值需要嫁接在社会与群众的基础之上,传统文化的复兴最大的要点就是其城市优秀文化的扩大化和蔓延性,要将传统文化的那些故事和文化资产贯穿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深入每个人的内心,形成一种品牌的影响力,才是成功的民族品牌复兴。
三、为致用而设计
首先,分析产品痛点,阿坝州地区经济业态有待振兴:村落人口外流严重,应注入新产业提供就业机会;非遗文化传播力度弱,传统文化宣传力度低,受众少,应创新传播方式;地域形象不够鲜明,地域形象整合力度差,应突出地域特色;旅游渠道打造不完善,品牌形象传播力度低,应开辟新渠道引流。其次,在对标人群中进行了一些基础调研,比如Z时代青年的共同烦恼、共鸣、解压方式、日常最多的活动,打造一款多元化数字产品。更要结合文化艺术调研,提取阿坝州的羌族特色纹样、歌声、当地特色历史故事,提取当地羌族藏族可创作的要素。最后,以“拯救繁忙中的人们”为设计目标,以“非遗活化”为基准延伸创意点,以“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为创作理念,设计一款针对Z时代青年的能够排解负面情绪,实现自我认同、寄托心灵、满足精神需求的多元化数字产品。从之前单一的声音可视化交互模式改造成一款AR沉浸式的解谜游戏,将平面可视化、可互动的纹样游戏与羌族乐曲重新组合互动,形成一个结合解谜、音乐、AR互动多元化的沉浸式互动游戏。通过对阿坝州非遗文化的解读,重现阿坝州的“声”“色”“景”,开启用户对阿坝州不同地区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景象的探索和视觉听觉的享受,在游戏探索的过程中逐步体验自我解放、自我宽恕、心灵解放,通过把非遗文化真正融入“社会生活的节奏”中,将阿坝州非遗文化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最后的环节是接地设计,应从会展、线上、渠道、平台出发。平台——这款游戏可以通过上线steam、app store、tap tap等线上游戏平台来推广发售。线上——线上营销除了基础的视觉延伸设计之外,还可以通过游戏相关社交平台账号宣传,制作视频宣传片通过短视频平台宣传,打造相关元宇宙IP实现IP传播效应等。
设计这款产品应始终遵循致用的原则,从“用”出发,探讨本设计中交互活动的方式方法,通过“用”拓展到“人”与“式”,锁定本设计的对标人群和设计背景,以及用何种设计方式方法去解决“致用”的问题。设计方法存在于为致用而设计的活动之中。通过上述推导此设计真正的需求,进而细化设计方案,传统纹样具有独特的识别性,别具一格的象征寓意。通过对纹样的重构设计,不同纹样对应阿坝州不同的地域关卡(声、色、景),用户在解锁地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领略阿坝州的地域人文特色,也可以在纷繁中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在此也总结出以下几点本项目的设计方法:第一,创新传统旅游传播方式,艺术化AR情景再现。第二,传统与数字接轨,科艺融合,创新传统文化的体验方式。第三,非遗活化,走向新时代生活,对焦现代生活,为传统非遗注入新时代血液。
四、结语
阿坝州的传统文化需要复兴和再生,而利用当代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数字手段可实现与用户面对面传播。以“艺术+”的方法论为指导,通过品牌营造的实验,可将地方资源与当下生活日常紧密连接,传播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地缘精神和生活方式,引领地方文化品牌,提升地方文化价值。在城市品牌打造层面,这对于阿坝州的城市IP的孵化、手工艺的再创新和传承、城市文化与形象的融合都有重要的作用。也希望设计师在不断改进设计的过程中,逐渐明白当设计纬度突破“唯己”,扩展到更广的视角时,才能看到更多的设计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