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格林伯格的艺术批评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反思——以《前卫与媚俗》为例论文

格林伯格的艺术批评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反思——以《前卫与媚俗》为例论文

30

2024-07-11 10:12:1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在1939年发表的《前卫与媚俗》(Avant-garde and Kitsch)一文,标志着格林伯格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形成。时至今日,他对于艺术自身媒介的关注,强调对艺术纯粹性的主张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在他看来,艺术应该宣扬艺术家的情感,摆脱政治经济的外在束缚,让艺术从外部转为内部的“为艺术而艺术”。提出前卫艺术是与媚俗艺术相对立的精英艺术,是一种“高级的历史意识”。随着现代主义引进中国,中国也受到了西方前卫艺术的影响,并逐渐和西方一样迈向媚俗艺术的

  摘要: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在1939年发表的《前卫与媚俗》(Avant-garde and Kitsch)一文,标志着格林伯格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形成。时至今日,他对于艺术自身媒介的关注,强调对艺术纯粹性的主张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在他看来,艺术应该宣扬艺术家的情感,摆脱政治经济的外在束缚,让艺术从外部转为内部的“为艺术而艺术”。提出前卫艺术是与媚俗艺术相对立的精英艺术,是一种“高级的历史意识”。随着现代主义引进中国,中国也受到了西方前卫艺术的影响,并逐渐和西方一样迈向媚俗艺术的大众文化中。文章将通过对格林伯格的《前卫与媚俗》一文,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进行分析并反思。

  关键词:格林伯格;前卫与媚俗;艺术发展

  纵观二十世纪,艺术的中心地位逐渐从欧洲转到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展迅速,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由于战争,大量的欧洲艺术家因为逃难迁徙到美国,给美国带来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例如康定斯基(Kandinsky),夏加尔(chagall)和米罗(Miró)等。美国艺术家们纷纷致力于现代绘画的创作,将现代艺术推向高峰。

  格林伯格的艺术批评观是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结构下的产物,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和工业生产在全球的急剧扩张,以及德国学者对于艺术文化的批判理论,尤其是对媚俗的批判对格林伯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发达的经济实力和宽松的艺术文化氛围,为格林伯格提供了良好的写作环境,再加上二十世纪被人们看作“批评的世纪”,批评理论在各个领域百家争鸣。从上流精英到平民百姓都需要借助评论家和批评家的言论对艺术进行赏析,而在其中,格林伯格的艺术批评,尤其是针对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的探讨,激起了猛烈的水花。

005XpTbZly1hdvz6oq232j30u00u076u.jpg

  一、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的解读

  格林伯格在1939年发表的《前卫与媚俗》一文,阐述了对前卫的起源,特性和意义的阐释。他创造性地使用“前卫”一词解释了二战后全球的艺术现象[1]。格林伯格认为,前卫艺术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内部,出自中产阶级的具有高修养的异议分子,且长期以来都与科学革命紧密联系,唯有前卫才可以创造出更高标准的文学艺术[1]。

  前卫艺术的目的是什么呢?格林伯格认为,前卫的使命是推动文化向前发展的,并“创造出高层次的艺术和文学”,目的是达到艺术的纯粹化和自律。而艺术一旦达到纯粹化,这势必要站在大众文化的对立面。现代艺术应该是前卫的,是属于精英文化的。格林伯格始终认为,艺术应该摆脱政治的束缚,解开枷锁,前卫的艺术家们应该主动使艺术朝着独立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抛弃向外的管教,注重向内对艺术本身的思考,单纯对艺术自身的线条,色彩,空间进行营造。今天我们看到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都是偏重形式,趋于抽象,从内容转到形式的点线面,从三维立体空间转向二维的平面空间的认识,都是源于格林伯格对于现代主义绘画的思考。

  与此同时,格林伯格对形式的追求将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推向繁荣。他认为一幅画不过是布满可视物(即媒介)的二维表面,具有最抽象的统一性以及对媒介有着最直接的认知的绘画[2]。在当代艺术中,抽象才是代表前卫艺术延续下去的趋势,而媒介在其中成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前卫艺术成为“抽象”或“非具象”艺术[3]。现代主义从绝对的真实走向绝对的平面化和绝对的抽象化,例如现代主义的大师们,毕加索(Picasso)、蒙德里安(Mondrian)、布朗库西(Brancusi)等艺术家,他们从媒介中获得灵感,媒介不仅是创作的工具,更是作品思考的来源。

  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的摇旗呐喊也是预感到前卫正面临着一场危机,而这危机的来源正是日益兴起的媚俗艺术。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战后经济的复苏,人们逐渐从战乱的阴霾中走出来,在痛苦过后渴望享受,开始拥抱享乐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前卫艺术是专业性的,它属于少数人的狂欢,无法被所有人喜爱。而媚俗艺术的崛起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它满足了大众对艺术毫不费力的消遣,满足了商人潜在的经济利益,前卫艺术正逐渐被媚俗艺术所侵蚀。因此,格林伯格才渴望让前卫艺术去拯救,去捍卫日益遭受文化工业和消费社会侵蚀和腐坏的审美品位。

005XpTbZly1hi309y0ds5j30j60j5wfq.jpg

  二、格林伯格对媚俗艺术的解读

  媚俗指的是通俗的,商业化的,是工业革命下的产物,是消费时代的产物,带有虚伪和欺骗性,廉价和可被复制性。包括彩色照片,杂志封面,插图,广告,华而不实的庸俗小说,漫画,锡盘巷音乐,踢踏舞,好莱坞电影等[3]。可以看出,格林伯格将前卫与媚俗视为对立面。媚俗艺术的产生也是商业时代下的缩影,他前瞻性地意识到媚俗艺术的到来,这几乎就是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同时,格林伯格也指出媚俗艺术就是学院艺术,是为了满足政治阶级的需求而创作的,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迎合普通大众的审美而创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利润,艺术已不再纯粹化,原本的前卫艺术逐渐侵蚀成媚俗艺术。

  格林伯格认为媚俗艺术相比较前卫艺术更加适合政治宣传。在法西斯主义者看来,前卫艺术的主要问题不是太具批评性,而是过于“清白”,相比较而言,媚俗艺术使一个***距人民的“心灵”更近,因为如果官方文化高出大众的水准,就有造成孤立的危险[3]。而鼓励媚俗艺术仅仅是政府试图迎合其国民的另一种廉价的方式:既然这些政权不能提高大众的文化水平,他们只能将所有文化降低到大众的水准来讨好他们[3]。因此,格林伯格认为前卫艺术难以理解,无法被专制制度用来进行有力的宣传,前卫艺术尤其在专制国家是不能存活的,只能提倡媚俗艺术。因为媚俗艺术与大众品味相当,这样更容易将统治者与人民联系得更加紧密,获得人民的支持,且格林伯格指出,艺术不应成为政治的工具,当艺术沦为政治的附庸,就意味着前卫艺术官方化了。

  如今,面对媚俗艺术盛行的今天,前卫艺术是否还拥有一席之地呢?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不管在哪个时代,人们对于艺术“好坏”的区分或多或少都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即使根据时代的特性,人们的流行品味有差别,趣味在变,但也会有一个适当的范围,在格林伯格看来,确实有这样一种共识,当代欣赏家会同19世纪的法国人一样认为安格尔(Ingres)是新古典主义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我们也认同古希腊雕像是西方美术典雅精致的典范。这个共识基于对艺术和非艺术的独有价值相对持久的区别[3]。

  为此,格林伯格举了一个无知的俄罗斯农民看画的例子,假设他分别站在毕加索和列宾的画前会发生什么。首先,他看毕加索的画,也许一下子说不出画面具体的含义,但他可以清晰地看到线条,色彩和图形在画面中的位置,画面中最熟悉的点线面也许会让他想到村里的圣像,并且使他感到熟悉的诱惑。在列宾的画像前,他能发现一个故事,一个事件。列宾绘画的真实性使这个农民在画中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而这使他在列宾的画中发现了栩栩如生的,非凡的,同情的价值[3]。在这个例子中,展现了有修养的少数精英,和被剥削的贫穷大众。格林伯格所认为的前卫艺术属于前者;而后者则是媚俗艺术。最终,精英观众从毕加索画中得到的与无知农民从列宾画中得到的是同样的价值[3]。因为观看毕加索的画作,需要经过“训练”才能将平面化的图像进行分解组合,概括,得到的价值是间接性的,观者对画面图形的欣赏是最原始的感受;而观看列宾的画作,我们通过他立体空间的写实塑造可以一眼望见画家想表达的情感,是最直接的情感触及。因此,格林伯格认为列宾的画作消解了观者的努力,对艺术达到的快感轻而易举,被列为和媚俗艺术一样不是真正的艺术。

  格林伯格预感到媚俗艺术所产生的娱乐至死现象。在媚俗艺术的背后,是如布尔迪厄所言的权力场与资本场的争斗[4]。资本主义拜物教是将包括金钱、娱乐在内的人造偶像拿出来供大众祭拜与推崇[4]。因此媚俗艺术不是主动地投入具有革命性的政治之中,而是成为被掌权所利用的手段[4]。当前卫艺术的精神被媚俗艺术的市场入侵的毫无还手之力,艺术市场养富了那些达官显贵,而为爱发电的艺术家们却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当艺术品成为商人投资的工具,而真正的收藏家却难以找寻他的千里马,层层阻碍使得真正的艺术品淹没在大众的汪洋中。

  三、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反思

  (一)格林伯格的艺术批评对当代的意义

  格林伯格的艺术批评不仅对现代主义艺术提供了发展道路,也看到了艺术与社会的强烈关联。

  关于前者,他提出的前卫艺术并不是要否定传统的美学价值,而是在旧有的艺术体系中发现新的活力,给艺术以新的动力。关于后者,艺术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市场经济盛行的当下,就像他所举例的那位无知的俄罗斯农民一样,并不是他不想去欣赏毕加索的画作,而是因为他无暇顾及,这关乎生产问题,只要生产问题未解决,社会上的这种情况就会持续下去。按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技术的进步对社会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是废除贫富阶级,是让所有社会人员都享受愉悦的休闲生活。格林伯格是***政治观的支持者,他的思想也是为了反抗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对于媚俗艺术的资本化,格林伯格是嗤之以鼻的。而艺术的进步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艺术与社会相辅相成,格林伯格看到了艺术文化与社会因素的关联,因此提出以媒介为中介,试图通过前卫艺术来推动现代社会文化向前发展。

  (二)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反思

  二十世纪的中国传统审美标准对标西方全新美学规范时,我们迷失了[5]。中国在变革中,导致新时代的中国与旧有的价值体系产生割裂感,时代的步伐快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步伐,在此基础上,人们迫切地需要获得自身的文化认同感。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艺术沦为政治的工具,以“红色绘画”为标准,拒绝个性化和多样化,一切为政治服务,为官方服务,艺术变成被人利用的物品,不再纯粹;八十年代的摇滚乐,是放荡不羁的年轻人宣泄自我的手段;85新潮时期的前卫艺术,在经过都市化的美术馆,拍卖会等经济浪潮中,也逐渐失去抵抗能力;九十年代以来,前卫逐渐成为主流,但被市场变得媚俗化,这些流水线上的作品,观众只是一味地看而非欣赏,短暂的停留过后,带来感官的满足并不是艺术审美的享受。

  如今二十一世纪,当我们审视当今中国艺术现象,也呈现出媚俗化的倾向。例如没有含量的短视频,“工业糖精”的浮夸偶像剧,博人眼球的行为艺术等等,媚俗艺术热度只增不减。人们好像渐渐失去对前卫艺术的兴趣,整日沉浸在网络世界的虚幻泡泡中,被各种嘈杂且无脑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感官。在物质的提升中,精神境界的提高也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不静下心来认真享受一场艺术盛宴,也是观众需要去反思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代中国的艺术发展进行反思:

  首先,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要想发展,必定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教导我们要“温故而知新”,这份“故”,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而这份“新”,则在于创新。艺术贵在创新,也必须创新。一味守旧而不懂变通只会被时代拍打在沙滩上,我们都不希望“闭关锁国”的悲剧再次上演。尤其在西方商业文化的冲击上,我们更加应该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出独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艺术。

  其次,在发展的过程中势必要具有批判意识。儒家思想文化几千年的熏陶,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中。中国根深蒂固的“中庸之道”是导致批判意识缺失的根源[5]。中国遵循儒家之道,温顺谦和,宽容大量,但在面对批判时始终温和,不敢太激烈。而艺术要发展则必须在思考中进步,带有批判性的眼光看问题。

  再次,官方的支持和鼓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如今已是现代化大国,在生产力逐渐提高的过程中,艺术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变,最终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体制下与我们见面。面对大众文化的时代,如何打造更便捷更愉悦的社会艺术空间,是政府需要为百姓进行考量。同时,运用官方的力量为艺术正名,动用国家的力量多开办艺术展览会和艺术交流大会,让各界人士都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才能让社会呈现“百家争鸣”的场面,从而让艺术“百花齐放”。

  最后,保持艺术的纯粹性。艺术品商业化的趋势在消费时代不可避免。从艺术家的方面来看,他们的作品要么是照搬西方形式,要么是一味地迎合市场。在利益面前,艺术家陷入左右矛盾的状态,到底是遵循自我还是屈服于现实,也许这个问题需要中国艺术家们用实践和时间来证明;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其中强大的购买力主要来自中产阶级家庭,他们所追求的“小资情调”在艺术品的陪衬下获得格外满足。这就是格林伯格所说的前卫艺术堕落为媚俗,艺术品变成功能性、炫耀性的工具,不在为艺术本身的价值喜爱。格林伯格认为艺术不是艺术家的自我迷恋,而是在政治上具有先锋性质的精神武器,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4]。因此,加强大众的审美,提高艺术家的品位,让艺术只为审美,而不是为经济或政治等其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尽管格林伯格对精英和大众艺术的对立划分过于绝对,但在今天依旧具有参考价值,他对现代艺术提出观点,标出衡量标准,是现代主义叙事的集大成者。他对于前卫与媚俗的论述,至今仍有讨论空间,因为如今的艺术界也被这些现象和观念所困扰。媚俗会一直存在我们社会中,关于艺术的创新和批判,对广大的艺术家来说,一直是迫切的现实需求。《前卫与媚俗》一文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维护艺术的纯粹性,坚持价值判断的必要性。在大众文化无处不在的今天,重新思考精英艺术和媚俗艺术的关系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型中,面临着对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中国艺术家应该积极应对,在立足自身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艺术没有固定的审美标准,“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心中都悬挂着一把尺,我们可以在参照其他评论家的理论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鉴赏方式。格林伯格推崇的前卫艺术,从表面上看是对艺术自律性的呐喊,实质上是对人的解放,通过艺术来解救人的自由。在这个万花筒般的大众社会中,视觉艺术如何在保持自身纯粹性的同时又符合普罗大众的需求,本文通过格林伯格对前卫与媚俗艺术的探讨,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贺雅洁.“前卫”的生成与延续——兼论格林伯格、比格尔的前卫理论辨析[J].当代美术家,2022,(04):56-59.

  [2]沈语冰.20世纪美术批评[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秦兆凯.前卫与媚俗[J].美术观察,2007,(05):121-127.

  [4]林娇梦.前卫艺术的双重悖论:纯粹还是激进——以格林伯格的《前卫与庸俗》为中心[J].名作欣赏,2017,(15):46-50.

  [5]李晓东.媚俗与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景观的反思[J].世界建筑,2008,(04):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