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歌舞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现状与模式创新论文

歌舞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现状与模式创新论文

8

2024-07-11 10:04:3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艺术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当今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歌舞表演高等应用型人才来适应国家的需求、社会的发展,是学校和教师都应深入探讨研究的任务。作为歌舞表演专业核心课程的声乐课,亟须探索自己的教学规律和模式,既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又准确把握“歌舞”这一专业方向定位,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需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歌舞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挖掘声乐教学中方法、内容、课堂实施、评价体系的创新模式,以期促进产教融合创造性转化,提高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的适配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艺术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当今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歌舞表演高等应用型人才来适应国家的需求、社会的发展,是学校和教师都应深入探讨研究的任务。作为歌舞表演专业核心课程的声乐课,亟须探索自己的教学规律和模式,既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又准确把握“歌舞”这一专业方向定位,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需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歌舞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挖掘声乐教学中方法、内容、课堂实施、评价体系的创新模式,以期促进产教融合创造性转化,提高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的适配性。

  关键词:歌舞表演;声乐教学;模式创新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依托文化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双重背景。立足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的现状诉求,需要在人才培养上整合资源、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增强内涵,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当前,高等艺术职业教育随着国家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需要以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向导,深入探讨在新阶段培养高素质的歌舞表演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和优化路径。

  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歌舞表演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演唱、舞蹈、表演等技能为一体的会组织排演,会辅导创编的高素质、复合型、实践性文旅演艺人才,面向文化艺术和教育行业的歌舞演员、文化活动服务人员和文化艺术培训人员等职业群。而作为歌舞表演专业核心课程的声乐课,亟须分析目前教学的现状及不足之处,挖掘和探索属于歌舞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规律和模式,以准确把握专业方向定位,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需要。

005XpTbZly1hoypumf6aqj30u00u0h08.jpg

  一、高职歌舞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一)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

  音乐基础知识是声乐演唱的基石,不论音乐综合知识还是声乐理论知识对声乐演唱的学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演唱知识技术和舞台表演能力。

  歌舞表演专业从招生来看,歌舞表演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对声乐专业学习时间不长、基础相对薄弱的现象,且在学习过程中仅注重演唱技能的提升,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就导致声乐教学中学生对技能基础掌握不扎实、技术能力不稳定,演唱程度受局限,影响了学习的整体进度和效率。作为歌舞表演专业核心课程的声乐,其音乐基础是学生演唱技能必备的知识储备,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寻求途径,针对性的解决现实问题。

  (二)声乐教学中未突出“歌舞”专业特点

  高职“歌舞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遵循本科式传统“声乐专业”教学的模式,对“歌舞表演专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特点缺乏有效的针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变化,“歌舞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尽量避免在声乐教学中继续沿用本科声乐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符合职业教育“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特点的现象。

  目前,歌舞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依然采用类似本科和声乐专业的授课形式,即传统的一对一小课授课形式,从效果方面来看,未充分发挥多样化形式的高效教学;从学校办学来看,也易造成一定的教学成本和资源的浪费。同时正是因为沿用传统的本科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其教材和教学内容也无法突出高职院校的应用性,以及歌舞专业应有的综合性、复合型。

  (三)教学实践中“歌”与“舞”融合度欠佳

  歌舞表演专业其最核心的技能在于“歌”“舞”“演”兼而有之且优之的综合性、应用性、一专多能性。而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往往固化思维,容易陷入只关注声乐能力的片面培养,而忽视与其他学科能力共同发展的综合培养。这就导致歌舞专业的学生“歌”与“舞”的学习和呈现往往分裂并行,融合度欠佳,在实践中无法突出歌舞表演专业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就存在学生所习得掌握的“歌”与“舞”的技能知识并不能很好的综合运用到舞台实践和实际工作需求中,造成人才市场的职位需求与人才供给错配的问题。

  (四)产教融合创造性转化问题

  高职院校“歌舞专业”中存在的课程间“各自为政”现象,对“歌舞专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特点的综合性、复合型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同时也因多着眼于学术专业性的教学,对市场人才需求方向性的把握不明晰,对实践重视不足,导致产教融合创造性转化不顺畅。教学往往固守学术知识的传授,未放眼于广阔的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随着时代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求“歌舞专业”的声乐教学内容和模式寻求创新优化,以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综合应用型歌舞演艺人才专业,以促进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创造性转化。

  二、歌舞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一)教学方法与内容

  针对歌舞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方法和内容都需要体现“歌舞”特色的综合性,在声乐教学中要勇于创新,以提升与优化声乐教学水平为目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注重实践,与市场化接轨,与职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与时俱进。

  1.教学方法多样性

  歌舞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除遵循授传统一对一模式的模式,可结合增加内容为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大课形式,以及表演唱、小组唱、重唱等实践排练的小组形式。集体课注重基础性理论和通识性演唱知识的集中学习;小组课注重形式多样的曲目排练、剧目积累,创造平台;小课注重突出学生个性特点、提升专业技能技巧。通过集体课、小组课、小课在不同年级和阶段的合理布局,既提高教学效率,也增加了节目形式储备和实践锻炼。

  同时可结合线上线下双向联动模式,与时俱进,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如网络平台、多媒体工具等,通过线上视听自学、线上组织讨论、线上完成作业等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利用线上和线下课堂结合,实现互相观摩、互相讨论、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教学中,将教师讲授、发声训练与作品呈现结合,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听课、学习、讨论,既提高学生对正确声音理念和审美的形成,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内容特色性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要求我们的教学也要顺应潮流,在教学内容上大胆进行创新改革。除基础性训练的声乐作品,在教学曲目的设计选择上应与时俱进且注重突出歌舞特点,以便发挥专业优势。尽量挖掘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曲目,选择能够在演唱中发挥更多肢体表现的曲目,通过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增强作品表现力,以贴近专业特色、巩固基本技能为核心,丰富歌舞专业学生声乐教学的曲目和表演形式。

005XpTbZly1hi309y0ds5j30j60j5wfq.jpg

  (二)课堂教学实施

  1.进阶式融合教学

  首先,低年级阶段进行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发声基本技能的通识性知识学习,为发声训练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再通过理论知识的掌握过渡到发声基本功训练,把握演唱的基本发声方法,能够基本演唱声乐作品;到二、三年级阶段,在演唱技能技巧掌握基础上,提升难度,并对作品风格把握和情感表达提出要求,把握不同风格、类型作品的表达;高年级阶段,注重声乐演唱的综合性表达,融入其他学科如舞蹈、表演等的元素内容,形成歌舞相融的综合性舞台实践能力的提升。随着年级的增长,难度性增加,综合技能强化,让学生感受到综合实践能力的艺术魅力。

  2.基础与综合联合教学

  声乐教学要注意基础性和综合性的互融互通。从宏观上来看,低年级的声乐课程是本课程的基础教学,基础教学是运用于教学前期[1],目的是为综合教学、舞台实践作准备。综合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基本声乐演唱技能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把握作品风格,并能够在声乐演唱中加入其他课程,如表演、现代舞、台词、民族民间舞等所学技能,以丰富声乐演唱的作品把握、情感表达,以增强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性知识技能的扎实巩固,又要注意综合性技能的渗透和导入,基础教学和综合教学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

  3.整体与个体联合教学

  在声乐教学中还要注意把握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整体教学是针对基础性、通识性声乐演唱知识的学习,可以集体形式进行整体教学。但因学生个体性的不同,也要结合学生个性化特点,如嗓音条件、学习程度、擅长块面、短板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专门训练。整体教学与个体教学联合,集体课、小组课、小课多元化的结合,既提升了整体的教学效率,又体现了因材施教,同步巩固训练,共同强化技能。

  (三)组建多元评价考核体系

  1.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歌舞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评价系统,往往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即教师在一对一的小课中根据学生程度和进度安排声乐课堂教学内容,学期结束前选定声乐作品进行测试。这种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不利于从多个维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歌舞表演专业需建立更加全面立体的声乐评价系统,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评价模式可结合不同内容、形式、手段等维度进行,如内容上可有多种不同风格声乐作品;形式上可有独唱、重唱、小组唱;手段可采用专家点评、教师测评、学生互评;同时结合考试考察、成果汇报、舞台展演等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学生综合技能提升情况。

  2.评价体系与市场需求契合

  歌舞专业声乐评价系统的建立除了要突出专业特性,符合专业发展要求,还要积极与社会发展、岗位需求相结合,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市场调研,通过与市场接轨的交流活动,了解社会和市场对歌舞艺术人才的需求,以此促进声乐课程设置的优化和多维评价体系的完善。同时可聘请校外、地方、企业等各行业领域的相关专家进校园,将汇报展示、专业考试与市场人才需求评估相结合,找准定位,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声乐教学模式,建立为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的人才评价体系。[2]

  三、产教融合推进声乐教学

  (一)构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结合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歌舞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以面向服务基层的市场需求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建设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基地,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校方、地方、企业的全方位、高技能应用型歌舞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要求教学工作者具备革故鼎新的思想理念,在教学原有基础上勇于大胆创新,对与歌舞表演专业相契合的领域,可以积极主动寻求合作途径,为学生搭建校企、校地合作平台。[3]在合作育人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实践锻炼其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声乐演唱技能和舞台把控能力。通过平台,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属性、内容等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促进其增强声乐课程外延学科的知识能力的学习和储备。此举既是学生提前全面了解岗位需求的重要契机,也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提升的直接路径。

  (二)校企共建项目制课程

  在声乐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摸索改进,更新、创新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动态了解市场和社会要求,校方与企方深入研究商定,共建项目制课程教学内容。以项目制课程促进声乐教学,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和市场接轨能力,适时培养职业岗位技能。

  1.项目课程带动,深入实践课堂

  以项目制课程拓展教学形式和内容,通过采风等实践课程,师生共同了解并深度挖掘具有地方色彩、元素的声乐作品或突出地方文化地域风格的原创声乐作品,积极以项目带动声乐教学,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重大项目,在项目中教学、实践,创编一系列融“歌、舞、乐”于一体的新作品,形成于实践,升华于舞台。[4]以此丰富教学内容,规范课堂,增强表演综合能力,形成以演促教、以演促赛、教服结合的创新模式,服务基层文化。

  2.引入行业专家,强化应用能力

  在项目制课程中可引入地方、行业专家进声乐课程教学,以长期在地方、企业等一线岗位储备的实战经验来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可汲取到更具广度、宽度的知识来丰富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巩固声乐演唱的专业技能,也提高了演唱中必备的人文素养和相关岗位的职业素养,实现校企共赢、优化合作、强化融合的目标。最终,促成实践有平台,就业有方向的良性模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四、总结

  总之,在国家、社会经济形势日新月异,我国文化艺术产业需求快速发展的今天,对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也必然是一个重大的考验。社会新的发展趋要求用新的思维模式来探究歌舞表演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摸索歌舞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形成新的思路和新的前进方向。[5]高职院校歌舞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发展要建立在挖掘自身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大胆革新,坚持与专业内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融合贯通,提高演唱的综合实力和应用能力,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模式的发展创新,为我国的歌舞艺术事业打造出一批批高素质、综合性、应用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雯珺.“四位一体”实验课教学探研——以中专歌舞人才培养为例[D].北京舞蹈学院,2019.

  [2]周淳.高职歌舞表演《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民族音乐,2021.6:126-127.

  [3]夏志恒.高职歌舞表演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1):314-316.

  [4]韦慧梅.“歌”“舞”深度融合下的复合型歌舞表演人才培养探究——以广西艺术学院歌舞表演人才培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10.

  [5]黄泽新.多元文化视野下国际歌舞表演产业发展途径研究[D].延边大学艺术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