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

2024-07-11 09:45:2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师整体素质、育德能力和育人能力的需要。课程思政要求音乐专业教师打破思政教育和音乐专业教育孤立的关系,实现思政课程从“显性”到“隐性”的转变,达到“融盐于水”的育人效果。当前,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这需要学校与教师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从学科特点与教学实践出发,以育德能力和教学能力两方面为抓手,多策并举,切实提升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育德意识和育人能力。
摘要: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师整体素质、育德能力和育人能力的需要。课程思政要求音乐专业教师打破思政教育和音乐专业教育孤立的关系,实现思政课程从“显性”到“隐性”的转变,达到“融盐于水”的育人效果。当前,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这需要学校与教师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从学科特点与教学实践出发,以育德能力和教学能力两方面为抓手,多策并举,切实提升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育德意识和育人能力。
关键词:音乐专业教师;育德能力;教学能力;课程思政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统计数据显示,高校教师中专业教师占比高达80%,专业课程与专业知识占据大学生学习时间的80%左右,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在大学生活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专业教师与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独一无二的示范引领作用,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也说明了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住专业课这一“主战场”和“主渠道”。专业教师肩负着“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但不能仅仅做专业知识的搬运工,教师的为人处世、学术精神、治学态度等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品行、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更应秉持思政教育工作意识,在教学中发挥道德示范作用和“传德”的育人功能,实现“经师”与“人师”合一。
音乐专业课程本质上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专业特点、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都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教师将音乐作为课堂教育的主要媒介,用较为抽象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质等全方位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是专业课程中的主要教学知识和内容构成。课程思政要求音乐专业教师打破思政教育和音乐专业教育相对孤立的关系,实现思政课程从“显性”到“隐性”的转变。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更是丰富音乐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当前部分音乐专业教师在思政认知、育德意识、育人能力以及教学方法等课程思政能力方面还存在着课程思政意识不强、思政元素与育人资源挖掘不够全面、教学评价模式落后、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等短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教学实效发挥。音乐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素质和水平决定着学生能否得到更有思想深度、文化内涵厚度的音乐专业教育,教师的课程思政育德能力与育人能力的提升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高校音乐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德能力提升路径
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教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能否付诸实践、见功见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是值得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力量,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意识与站位,知行合一,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由于学科特点和学习背景,音乐专业教师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普遍存在一定的提升和进步的空间。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前提必然是思想认知的进一步端正以及个人政治素养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高校音乐教师要做到积极主动地展开马克思理论的学习,树立***立场观点。***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学习***也是高校教师武装头脑、提高政治素养的必由之路。同时,高校音乐专业教师要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牢固树立“***”,确保自身时刻坚守教育初心,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把立德树人目标融入音乐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
(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
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高校的顶层设计与各个专业学科和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各司其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整体部署,学校首先要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制度,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文件精神、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或名师讲堂等方式,将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常态化,提高专业教师道德素质与育德能力。积极构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交流分享及教研活动[2],如联合备课、主题教学沙龙、名师示范课程、教师工作坊等,让专业课教师能够摸准课程思政方向,把握住课程思政工作要领,在根本上助力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
(三)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好的校园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整洁美观的高校校园自然环境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人文情怀的校园景观、文明生动的校园标语等等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审美情趣起着积极正向的引领作用。同时,学校也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例如可以定期开展积极向上、能够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知识问答、校园快闪等多元化的能够覆盖全体在校生的校园活动,寓教于乐,寓学于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提升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强化高校校园的文化引领功能,优化高校校园的育人大环境。
二、高校音乐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音乐是一种极具感染力和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它以声音为自然属性,是一种听觉艺术,也常常被用来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其本身就能够直观传递情感、价值和温度,能够给予听者美的享受、情感体验和审美引导。音乐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由于音乐学科偏重于技能训练以及艺术实践等学科特性,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有着重视审美体验与技能学习的倾向。此外,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高校音乐类专业的学生也普遍具有实践能力、思维活跃、创造能力强但思想认知水平不平衡、对于理论知识欠缺主动学习意识等特点,这些都对高校音乐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挑战。
(一)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教师能否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能否在专业教学中恰当切入、能否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最为直接的影响。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应该立足课程内容,以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认知高度为起点[3]。在融入的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是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拉郎配”等现象。音乐表演类课程具有实践性、艺术性、创造性的学科特点,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先天就具有“思政”的特质,因此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上,音乐表演类专业教师往往会选择红色歌曲、革命曲目等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演奏或演唱的过程中直接感受爱国主义情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自豪感、归属感与荣誉感。这固然是音乐专业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有效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大量相似题材的音乐作品学习,防止学生产生枯燥、倦怠的情绪。另外,仅就音乐作品进行技能训练与表演实践而不进行深度的专业思维训练与价值培养,这一较为浅显的“表层”融合也难以实现“入脑入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在兼顾教学进度、作品难度与学情的前提之下,应该尽量选取思政元素多元、覆盖面广、感染力强的授课曲目,并在授课过程中训练学生的专业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对专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认识。以笔者所授的音乐专业课程《琵琶演奏》为例,在本学期,笔者将泉州南音四大名谱之一的《梅花操》作为重点教学曲目。2023年的除夕之夜,一曲《百鸟归巢》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亮相,传承千年的非遗古音及其古朴幽雅的艺术形式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百鸟归巢》这一节目作为课程导入,首先向同学们具体介绍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的泉州南音的历史脉络、音乐形态、基本特征以及代表作品等内容。在曲目演奏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泉州南音的曲调、结构、音乐处理与演奏要点,还要分析其委婉质朴的艺术风格、欣赏要素与美学特征,培养学生对泉州南音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在完成演奏训练与技能练习之后,引导学生对这一古老艺术在当今的传承保护进行深入思考:泉州南音为何能够在民间存续千年至今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在当今商业化、娱乐化的演出市场环境下应如何在保持原有艺术品格和发展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南音艺术传统;以及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要如何在古谱中“奏出”适合当代年轻人欣赏与传播的旋律,实现泉州南音的创新性发展等等。在这一系列的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中,训练音乐专业学生的问题意识、逻辑思维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身为民族音乐传承者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须立足学科属性、课程内容与学生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个性独特、比较感性,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思维发散活跃,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同时也存在欠缺自主学习意识、理论知识薄弱、知识结构体系不完善且学习热情不高的特点,这就对音乐专业教师在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味使用机械式的讲授法,采用“注入式”的“满堂灌”,则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和精神上的共鸣,更无法达到课程思政教学的理想预期效果。同时,由于音乐专业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不能简单模仿与复制其他学科的方法,避免“生搬硬套”“形式大于内容”等情况的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语言表述清晰简练、通俗易懂,并在讲授法的基础上融合直观演示、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参与度与专注度,促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此外,在把握好课堂这一重要教学场域的同时,也要积极拓宽社会、网络平台等其他教学阵地,如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服务社会、体现自我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提高新时代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用实际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4]。
在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在所授课程《中国民族器乐音乐鉴赏》中以“认知行为”理论为依托,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与体系化的设计。情感、认知和行为是“认知行为”理论中的三个构成要素,三者互相驱动、互相影响。《中国民族器乐音乐鉴赏》课程旨在挖掘民族音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提高学生对中国民族器乐与音乐的艺术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通过课堂讲授、聆听音乐或现场演奏示范的方式,首先引导学生从情感层面上掌握民族音乐与乐器“是什么”的问题,并结合聆听曲目内容,鼓励学生发表直观的情感体验与直接的心理感受;在此基础上,结合曲目背景、音乐风格、乐器特性以及演奏技法等,启发学生在认知层面上对乐曲的内涵、审美以及文化底蕴进行团队合作探索或独立思考;在解决微观与中观层面中的情感态度、认知水平后,以案例拓展、社会艺术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深入思考:发扬民族传统音乐到底应该“怎么办”、你会如何践行民族音乐传承人职责等问题,将专业认同与价值塑造落实到个人行动层面,提高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责任感与紧迫感,将原本“生硬”而“遥远”的课本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理想信念、职业规划与人生追求紧密结合,在教学设计中真正做到课程思政元素的入耳、入眼、入脑、入心。
三、结语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提高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育德能力与教学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必要举措,更是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高校教师不能只顾“低头教书”,也不仅仅要教给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授学生“立世之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辨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传授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关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道德修养,让他们不仅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应对各种困境和挑战,而且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具有良好素质和高尚品格的人才。正如***总书记所说:“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5]。”
参考文献:
[1]蔡桂秀,冯利.课程思政能力:内涵、结构与提升策略[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8(02):1-6.
[2]年亚贤,王政.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4):52-54.
[3]邬书良,吴梦颀,时国,霍亮,杨朋.“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以地矿类专业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5):486-490.
[4]孙佳茵.高校音乐表演课的“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J].大众文艺,2021(03):187-188.
[5]***.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