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关系研究论文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关系研究论文

32

2023-01-17 15:36:09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因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涉及到美、美感等问题,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涉及到艺术作品的应用,所以两者很容易产生混淆,以致于很多人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审美教育。其实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别,而且,审美教育的内容不只是艺术美,还包括社会美、自然美、影像美等,只有以审美为目标的艺术教育才是审美教育,因此,艺术教育不等同于审美教育,两者不能混同。

  摘要:因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涉及到美、美感等问题,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涉及到艺术作品的应用,所以两者很容易产生混淆,以致于很多人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审美教育。其实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别,而且,审美教育的内容不只是艺术美,还包括社会美、自然美、影像美等,只有以审美为目标的艺术教育才是审美教育,因此,艺术教育不等同于审美教育,两者不能混同。

  关键词:美育目标;审美教育;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教育主题。审美教育历史悠久,但历史上并不成体系,自席勒提出并界定审美教育这个概念以来,特别是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一书对审美教育内容、途径、方法等进行了具体细致的研究,从此开启了审美教育的新时代。美育家席勒认为,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为实现这个目的,审美教育必须促进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提升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同时,还能传授、促进审美体验的提升。美育家朱立元先生认为,“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艺术欣赏的能力,必须使他们在观赏艺术品时,获得艺术品所能提供的珍贵经验。”经典艺术作品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内容,然而,审美教育内容不只是艺术美,还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等,艺术美只是审美教育的内容之一。审美教育在内容、方法、途径、内涵等方面与艺术教育不同,且只有以审美为目标的艺术教育才是审美教育,因此,艺术教育不等同于审美教育。

  我国一直重视审美教育,特别是新时代,大学生受商业文化、市场经济影响,随着消费主义文化、享乐主义思潮的渗入,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因此,新时期,审美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时下许多商科类院校的审美教育基本上都采用艺术教育的形式,且多数院校并没有设置单独的审美教育教研室,审美教育工作大多是由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师来分担,这样造成了审美教育隶属于艺术教育的情况,这既增加了艺术专业教师的工作量,又使审美教育成为艺术专业教师的“副业”,发挥不出审美教育的作用。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理解没有到位,误将艺术教育等同于审美教育。那么,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区别是什么呢?两者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一、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目标、内涵不同

  德国美育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明确了审美教育的界定。他提出审美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人的感性和精神的尽可能和谐状态,即达到人和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尽可能和谐状态。换句话,审美教育在于培养人的完整性,人的完整性在于人的感性与精神力量的和谐。培养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也就是培养具有完整性的人,这个完整性正如儒家思想中的“完人”一样,因此,审美教育是造就“完人”的方法、途径和推动力。因为人的完整性的培养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等诸多元素合力的结果。审美教育一方面“美育的功能主要是培养一个人的审美心胸、审美能力、审美趣味,促进个体审美发展。”另一方面,美育还能与智育、德育、体育、劳育等共同培养人的功能,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点正如王国维先生曾指出,德智体美结合,培养“完全之人物”的观点。总之,培养完整之人,实现感性和精神尽可能和谐,需要德、智、体、美、劳的合力作用,可以说是“五育合力,全面发展”的结果。

  审美教育伴随着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必然伴随着审美经验的提供和传递,由于人类潜意识的审美体验遗传基因的存在,在艺术欣赏中,可以传递和接受审美经验(包括审美体验)。“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必须使他们在观赏艺术品时,获得艺术品所能提供的珍贵经验。”这说明艺术品是审美的重要媒介,因为艺术品能提供间接的审美经验,这些间接的审美经验可以转化为直接的审美经验,让受众有类似的直接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而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品也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途径和媒介,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理解,可以使艺术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就一般情况而言,艺术教育的目标在于传授艺术规则和方法,学习艺术知识,强化艺术技能训练,培养艺术人才,进而培养艺术家。艺术教育过程虽然也伴随着美育成分,但美育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正如美育家曾繁仁说的:“美育……根本目的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美好心灵,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这里所说的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其实就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所谓“生活的艺术家”就是能“以艺术审美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社会和人生”的人,他们以审美关照的方式对待生活,从而增加生活情趣,进而达到美化生活,实现生活的审美化。而生活艺术家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对受教育者审美素养、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的培养,使之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感,去掉物质欲望的束缚,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坚实的审美基础。可以说,审美教育不只是技能教育,更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它通过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大学生在审美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增强审美意识,提高认知结构,并将审美意识内化为自我潜意识的一部分,外化为审美素养,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审美基础。

  而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教育首先是一种专业教育,它比较注重于实践的技能教育,或者说是以技能/技艺教育为主,注重个人才情的发挥,注重具体艺术种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注重艺术才能的发掘,以达到培养真正的艺术家。可见,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存在巨大差别。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关系研究论文

  二、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方法、内容不同

  审美教育要立足于受教育者的潜意识主动需求,不能是灌输教育、单向教育,也不能硬性规范,它是一种感性教育,通过情感的渲染,实现美感化人。美育过程中,获得知识只是基础,是起点,而美育最重要的是满足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实现审美濡化,最终让审美素养内化为受教者潜意识的组成部分,并在意识层面表现出来,成为受教育者意识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是让审美成为自觉的态度和自觉的行为方式,也就是培养真正的“生活艺术家”。审美教育本着“寓美于教,寓教于乐”“以素质换素质”的原则和方法,全面助力构建人的完整性。正如前苏联教育家普利茨卡亚所说:“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这不仅说明审美教育既能使人全面发展,还能凸显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美育的根本特征是素质教育审美化”。那么,审美教育的根本特征是如何体现的呢?审美教育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形式上看,审美教育注重感性形式的吸引力,而不是理性的灌输。从内容来看,审美教育追求情感的感染力,而不是感性的理解力。从接收者的角度来看,审美教育的接收是充分自由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状态下的不经意接受,而不是被动受教育。从阐述的作用方式来看,对审美教育的接收是情不自禁的,而不是被安排或引导的。正如朱立元先生所说:“总而言之,美育途径是每个人成就、提升、发展自我的必然途径,美育可以使人摆脱外在个人功利和内在低俗欲望的束缚,体味到尊重的自由对自然限制的超越。”除此之外,审美教育还能拓宽视野、提升境界,使其人生完美并富有幸福感,还能对受教育者的心灵实施终极关怀。可以说,审美教育就是一种精神上(心灵上)的教育,这种特殊的“审美”教育是一般性艺术教育替代不了的。

  具体说来,审美教育的关键点在于提高审美素养,通过提高审美素养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目标。审美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方面内容。审美体验是对美的感性和体悟,它一方面来自受教育者的个人亲身体验,以具体的、特殊的、个性化审美实践为基础,审美体验活动中的一切审美感受来自于自我体验和感悟,并伴随感性和精神,上升到集体普适的审美体验。还有一种审美体验就是他人的审美体验传授,它通过艺术的“通感”形式,传授到受教育对象,使受教育者产生相同、相似或者部分相似的体验和感悟。为什么会产生相似性的审美体验呢?之所以审美体验有着传递性,是因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的遗传所致。荣格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包括人类的集体审美体验)是可以遗传的,由于人类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审美无意识(也就是集体的审美感受)潜藏在人类的心灵深处,并构成人类潜意识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审美无意识的内容,一旦体验了别人的审美体验,就会自然激发自身的潜意识,产生相同或相似性的审美体验,它自然会触发并接受、认可所接收到的审美意识,而且,这种审美无意识还会内化为受教育者审美无意识的组成部分,并通过他们的审美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审美体验既可以通过自我实践获得,也可以通过其他艺术品的审美感受获到。而审美体验无意识又可以分为审美体验的集体无意识和审美体验的个体无意识,审美体验的集体无意识和审美体验的个体无意识之间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类似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它们更是一种交叉的关系。两者有重叠的部分,审美体验的个体无意识主要体现了个性特征,而审美体验的集体无意识是立足于民族整体性上,它不是审美体验的个体无意识的简单叠法,这点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的关系差不多。审美情趣主要偏重于审美接受的主动性和情不自禁性,这避免了填鸭式审美教育,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基础上,根据受教育者的真实潜意识需求,从潜意识层面入手,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是一种无功利的、合目的性审美教育。至于受教育者的潜意识需求如何成为审美对象,这个问题得从生命美学的角度说起,生命美学家封孝伦先生认为:“美是生命愿望的精神实现”。因此,在审美教育中,受教育者潜意识需求的实现,主要通过对艺术品的审美体验、审美情趣而达到,而这种审美上的实现,主要是指精神层面上的实现。而潜意识层面的审美需求才是受教育者真正的精神和心理层面上的需求。因此,对潜意识层面的精神实现,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产生美感。而在审美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审美情趣起了关键性作用。审美教育的最基本目标是培养审美能力,通过审美教育途径,在经典艺术作品的支撑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使审美教育落到实处,并转化为一种能力,而不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上,而审美能力的提升是检验审美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只有培养了良好的审美能力,才能进一步实现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就是美育追求目标,审美理想也可以称为审美创造,实现审美理想需要在审美情趣、审美体验、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和升华。如果说审美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基础目标,那么,审美理想就是审美教育的高级目标,审美理想的构建是审美教育进一步升华的结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审美素养所包含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其中有交叉等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而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教育,从形式上看,艺术教育在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方法等的传授上具有一定强制性和指导性。从内容上看,艺术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艺术方法、艺术技巧的传授、艺术规律的探讨,艺术教育以“表现”“表演”“表达”等方式为核心,包括创造、表演、欣赏等多个环节。艺术教育的表现或者表演是核心,而不是以“听”“看”“欣赏”“审美”为核心。在审美教育中,审美与辅德、益智、健体、助劳属于同一范畴,因此,艺术教育的“听”“欣赏(看)”不能与审美平行,它们不在同一水平层面,因为在艺术教育中,创作、表演、欣赏属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形式方面。因此,艺术欣赏不等同于艺术审美。

  三、以审美为宗旨的艺术教育才是美育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鉴赏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美育功能还有多层次性:一是培养鉴赏能力是基本功能;二是辅德、益智、佑体、助劳等功能,与德、智、体、劳一起,共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审美教育中突出艺术作品的审美,而鉴赏能力的养成会使人更有幸福感。席勒曾经说:“只有美才能使全世界幸福。谁要是受到美的魔力的诱惑,他就会忘掉自己的局限。”而美育的方法是“寓美于教,寓教于乐”,同时还必须以德育为基础,但德育不能代替美育。美育的独特价值在于通过审美实践对学生进行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通过美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塑造人的主体性和个性。审美教育首先是指审美活动的审美化,也包括审美体验、审美感受、美育环境的审美化,最终实现自由、和谐、完满的人性,从而提高生活的情趣与乐趣。和审美教育一样,艺术教育也很注重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品评,这是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一个交汇点,审美教育也注重经典艺术作品的品评和借鉴。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教育来看,其主要是一种知性教育,它注重表演、表现,有理论学习,也有审美成分。但是最重要的是表现、表演或者再现,培养受教育者一般性的艺术知识和艺术规律,进而培养“真正的艺术家”。因此从教育层面看,艺术教育主要是知性教育,而审美教育主要侧重于感性培养,是一种感性教育。美育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培养审美能力,另一个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

  虽然艺术作品主观上也承载了个人情感,但这种情感更多的是转化为社会情感。客观地看,艺术作品能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客观性,因此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都非常重视艺术作品,尤其是经典的艺术作品。而审美教育的内容,除了包含艺术作品传授的艺术美以外,还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等。特别是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各类影像作品、短视频等影像资料也成为审美对象,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范围在不断拓展之中。相比之下,一般艺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艺术人才,提高艺术技能教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艺术家,因此它更注重艺术知识、艺术技能和表达方式的培养和训练,艺术教育实践性非常强,表达技巧丰富,注重在社会的实际应用和对生活的艺术表现。艺术作品也是艺术教育的成果和最重要的参考学习对象。同样,审美教育中,为实现审美素养的提升,艺术作品也被广泛应用于审美教育中,作为实现审美教育目标的手段和方式。“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都离不开艺术作品,但他们的目标方法却各不一样,艺术教育虽然也很重要,却不能代替审美教育。”

  总之,审美教育是一个多层面、非常复杂的感性教育,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因此不是知性教育,只有以审美为目标的艺术教育才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又远不止是艺术教育能概括的。

  

      参考文献:

  [1][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朱立元.美育与人生[J].美育学刊,2012(01).

  [3]赵霞.教师美育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课程与教育研究,2015(35):195-196.

  [4]曾繁仁.重评鲍姆嘉通的“感性教育”思想(美育学刊第一辑)[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16.

  [5]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J].教育世界,1903.

  [6][美]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觉与美育[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7]容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7.

  [8]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9][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李天道.美育与美与心理[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16.

  [11]赵伶俐.21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综合美育发展的新形态[J].美育学刊,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