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可持续设计理念下的面料设计探索论文

2024-06-17 14:17:45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
在全球范围内,废物正在迅速增加。废物一般被理解为“持有者丢弃、打算丢弃或必须丢弃”的物质或物品。一个人一生中产生的废物是其体重的若干倍,尽管如此,人们的消费欲望仍然很高,而这背后的原因往往是消费主义的驱使。随着广告的发展,快速变化的趋势,以及越来越低的产品价格,供应商正在邀请消费者进行更密集的消费和购物。商业界有计划地试图使我们成为浪费、负债累累、永远不满足的人。“这一系列的操作导致我们的星球上的废物堆积如山,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在当今不可持续的商品世界中,人们购买并且短暂地使用产品,然后迅速将其丢弃以便使用更多新产品,消费和浪费的行为正在迅速失控,并带来真正具有破坏性的生态后果。”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投入大量时间、心思和金钱购买的物品被迅速、轻率地丢弃。凯特·福莱特在《使用技巧》这本书中提到应关注销售之后的使用,要去创造故事。人与时尚的新的关系不是需要什么东西,而是需要做什么。在本文中,作者将探讨物品在销售之后的正确使用方式,收集旧物分析人们是如何创造并且参与物品的故事。接着会介绍中国哲学理念中“无”的概念。并且将这些故事的元素和概念灌输到当代纺织工艺实践中,以及这样的纺织作品最终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一、辩证讨论可持续设计和情感持久设计
为了减少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人们做了许多尝试,例如使用环保材料、回收这些物品以及在二手商店出售这些物品。越来越多的公司倡导绿色生产和循环设计的理念,但这也导致公司抓住机会生产更多所谓的环保和可回收产品,甚至创造一次性文化。例如,服装行业不再关注服装的耐用性。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服装可持续性研究小组的蒂姆-库珀教授认为,“服装的设计和制造应该是为了长寿,但更困难的问题是如何减少消费者对廉价、短命服装的需求。”虽然可持续设计和消费的理念是为了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效果似乎不大。证据表明,随着未来十年世界人口超过80亿,时尚产业有望进一步扩大。时尚脉搏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服装消费量可能增长63%,从今天的6200万吨增加到1.02亿吨—相当于增加了超过5000亿件T恤。好的一方面是可持续的消费理念和认知度越来越高,31-40岁与41-50岁年龄层分别有60%与57%的消费者表示自己购买过可持续时尚产品。然而面对“具有可持续性的产品”时,89.1%的受访者表明了购买意愿,但真正购买过的消费者仅占50.3%。这一切的数据让作者觉得,应该转变人们在购物上的关注点,关注购买物品之后发生的事情上,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我们该如何去使用我们所拥有的物品。
其次在可持续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主题是情感可持续设计。在《情感可持续设计》一书中,乔纳森·查普曼提出我们如何更好地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并且用户的情感需求联系起来。这篇文章描述了设计是如何为用户提供“深度而复杂的用户体验,这种体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深入人心”;而这种用户体验往往指向依恋。然而西安埃文斯和蒂姆·库珀认为,“依恋并不会让使用寿命延长达到优化的效果,依靠用户和物品形成的关联并不可以防止替换或者购买。”在确定了这种依恋的情况下,购买新产品的可能性并不低;依恋只是导致了很少使用的物品的积累和储存。
展示了一个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老化迹象的茶杯。茶杯使用得越多,隐藏的图解就越清晰。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参与并改进了设计,并通过增加用户和产品之间建立的关系的持久性,减少了消耗和浪费。这种依赖的产生非常需要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但设计师无法控制出一条统一的情感线的发展。对此查普曼自己也意识到这个论点的不足和局限性,他说:“尽管设计师当然可以在用户中引起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情感反应,但这种反应的明确性质是设计师无法控制的,因为每个用户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历程决定了他们过去经验的独特组合。设计师不能设计出一种体验,而只能设计出可能导致预期体验的条件或杠杆,但这些必要的条件是什么,对设计来说仍然不清楚。”西安埃文斯和蒂姆·库珀还提出:“如果这一类产品推出新的附件,购买力还会持续并且不低,依恋只会导致更多很少使用的物品不断堆积和储存。”以上观点可以说明由设计干预用户去减少产品的淘汰的几率并不高,也说明我们的关注点始终应该放在用户身上,最能影响产品是否能够被延长使用的是用户,耐久性的观点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回到消费者的身上。
二、使用工艺
在这个项目中,作者采用了凯特-弗莱彻在其著作《使用的工艺》一书中所采用的方法。她的观点为探索人们购买商品后的使用方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她为时尚界的可持续服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重点关注服装的护理和穿着;服装的使用与服装本身的创造同样重要。在一个不可持续消费的世界里,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递和表达时尚的新答案。当我们改变我们讲述的关于世界的故事时,旧的想法和模式开始改变。可持续性在于我们和产品的关系和故事,而不是在物品的生产和交换中。当我们开始注意到物品的购买之后的故事发展,它可以成为比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大规模的变革工具。它可以成为记忆的承载者,与亲人联系的方式,它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这个观点与中国哲学思维中“无”的概念不谋而合。此外作者发现kate fletche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在时尚和衣服的领域,作者将在她的理论基础上扩大到所有的物品,不再局限在时尚领域,同时作者将以面料为载体去展现这些理论的观点和意识。
三、采访和艺术家分析
为了分析和研究上文提到的道家的思想“无”的概念,也就是人对他们所保留的物品的情感和故事,作者随机采访和调查了50个人,采访的时间是2022年3月到4月。他们均来自中国,作者请他们分享他们用了很久不舍得丢弃的物品,并且说出不舍得丢弃的原因,最后收集了这些物品的照片。作者的目标是收集这些原始数据去观察并且进行分类,从这些调研的样本中寻找出人们愿意一直保留这些物品的原因和故事。这些物品包含毛绒玩偶,旧衣服,破旧的瓷器,生锈的盒子和首饰,信件。结果显示Fig.7,调查中的人保留物品的原因中30%是友情、35%是回忆、20%是爱情。剩下的20%不丢弃的原因是实用功能或摆设或陪伴。由此调查结果作者发现,人们保留物品的主要原因是物品包含着与他们发生的情感故事。这些故事体现了人与具体的物品直接的记忆,更是情感的依托,这也是道家思想“无”的体现。
同样对物品与物品意义研究的艺术家有宋冬,可以参考他的作品《物尽其用》。他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来自他母亲赵湘源多年收藏的物品。这些物品是宋冬母亲的回忆,比如某些物品怎么来的,怎么用的。赵湘源认为那些物品都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而留着的。因为赵湘源是生活在物质匮乏时代的人,他们对物品很珍惜,会穷尽物品的使用方式。宋东说:“这些物品是我母亲的回忆,比如某些物品怎么来的,怎么用的。正是因为做了《物尽其用》,我重新去认识了这个世界。现在哪怕是一个花盆碎了,我都很心疼,还会把碎片保存起来。虽然它已经不再是花盆本身,但它承载着我母亲对我的爱,是说不出的爱,写不出的爱。”从宋冬的话中可以了解到他也认为物品不只是物质的本身,更多的是承载了很多情感甚至是一代人的人生哲学。这也是作者的项目想要探讨的问题。同时作者也希望她的作品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与物品的关系。就像宋冬说:“美国是消费大国,人们习惯花未来的钱,但是经济危机后,他们发现未来的钱没了,突然有一天他们就一无所有了。”所以他们看到这样的东西(指宋冬的作品《物尽其用》),会有触动,会再去思考如何看待物质,人和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废物、垃圾和碎屑通常被认为价值不高,但在这次展览中,它们和珍贵的重要文物一样展览。一块肥皂和一卷线都可以被视为这个展览空间叙事的一部分。在精心摆放的破旧玩偶、彩色塑料瓶盖和各种款式的旧鞋中穿行,观者会慢慢感受到艺术家宋冬母亲的回忆,以及他们那一代人物尽其用的生活哲学。宋冬的《物尽其用》很好地探讨了在现代社会,当物质基础不再是障碍,我们学会了忘记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变得麻木不仁、唯利是图、娱乐至死、极度浪费。本篇文章认为宋冬的“不浪费”有局限性和单一性,所以在作者的项目中加入了采访,收集了不同的人的旧物和故事。这样更有说服力,项目内容更丰富,更能说服观众理解和接受本文的观点。
除了宋冬,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的作品《灵魂的颤抖》也给了作者灵感,她用红线编织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对记忆、焦虑、梦想、沉默等无形事物的感受。盐田千春的标志性系列作品是由红线和黑线交织而成的大型装置,横跨整个空间。其中“积累—寻找目的地”启发了作者,因为它由许多旧行李箱组成,用红线悬挂在空中,寓意人们带着目标离开故乡,一些行李箱如期待远行的人的情绪,在空中不断浮动。盐田千春收集了世界各地的旧皮箱,每个皮箱都有一个独特的旅行故事。这些故事越是怀念,它们的存在就越是具体,越是需要以一种升华的形式表达出来。最终盐田千春以行李箱为载体表达了这些故事。
四、方法
本文的研究以访谈的形式进行,参与者通过微信和团队、Zoom等软件进行远程访谈。共有50人参加,每次访谈持续15到20分钟。在采访的过程中作者会用电脑文档以打字的方式去记录。这些人都是作者的亲人,朋友和同学。作者尽量要求他们提供一直保留的物品的照片,当然也有一些物品只是以口述的方式记录下来。采访结束后,作者抽取文字部分内容的单词进行分类。大部分接受采访的人都说到,朋友,亲人,爱人等词汇。之后作者通过二手平台eBay,和二手商店或者慈善商店去收集同类的产品。作者将拆分部分旧物,并从旧物中提取作者要制作的材料。
五、废旧材料研究
“有”为使用提供方便,“无”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它的作用。“无”对应内在价值,也就是人创造与物品的故事。想要深入探讨“无”的概念,和物品在被购买后发生的故事。本文需要先从“有”出发。因为“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在研究材料方面,这个项目选择了通过收集垃圾场和慈善店捐献的物品,并且尽量去选择衣服,床单,生锈的铁盒子和首饰,旧书信和玩偶这一类,因为这类物品是通过采访调研得出最多的物品。本文认为运用这些材料或许能够提取出人与物之间发生的故事记忆以及人使用产品后由于不同的人文背景所形成的反思和情感认知。
六、作者为什么选择生锈的形式
本文专注于铁锈,以便更好地将作者的实践融入相应的研究领域,即研究“无”的概念。本文从采访对象的一些生锈物品中得到启发,研究了铁锈产生的原理和过程。水合氧化铁(III)=铁+水+氧气。当铁或其合金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时,就会生锈。铁锈一开始并不会产生在物体上,铁就相当于具体的物质,也就是“有”,而铁锈则可以代表“无”因为铁锈是随着时间才慢慢发展出来的,并且它需要有铁的存在为前提。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无”是一种等待填满的状态,铁生锈的过程很好地诠释了“无”产生的状态,而且是一种能让我们看得见的“无”。当然你也可以提出批判认为铁锈在严格意义上属于具体的物质。但是作为设计师,在这个项目中,本文把铁锈当作是“无”的象征性元素,并利用铁锈去诠释“无”的产生过程,这样做也是为了让“无”的概念能够得到一种视觉化的效果,让观众看得见作者想要表达的概念。也就是当我们看到“有”的东西以后,要去想它“无”的部分。铁就像是我们拥有的物品,铁锈就仿佛是我们在为物品创造故事。
本文以铁锈染布作为整个项目材料的基底,用它来代表情感故事。因为物品会因为情感而留下痕迹,比如破旧,磨损。而时间越久痕迹往往越深,就像是铁锈的时间越久,留在面料上的颜色就越深。整个生锈的发展过程可以看作为一个叙事的过程,作者试图回想着那些人们与物品发生的故事的感受,本文也希望能够把作者采访的故事中那些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情感传递给观众,激发观众对物品意义的思考。
为了把“无”这种抽象的概念视觉化呈现,作者在她的铁锈实验之后做了继续发展,就是用铁锈在染好的面料上画画和刺绣,并且结合缝纫。这些画和刺绣是关于物品它背后和人发生的故事,有关于友情、爱情、亲情的一些画面。这些故事均来自作者采访的人。为了更具有说服力,其中还有作者自己的故事,这样做的原因是作者的设计是基于收集旧物,但是当研究发展到后面的时候,作者发现自己拥有的不仅仅是那些人们提供的一些旧物,还有每一次谈话中他们给作者讲述的充满了叙事性的旧物,这些交流让作者感受到了每一个旧物都有属于它的故事,这也直接指导和启发了本文创作项目所选择的材料和图案。这些故事也就是作者一直在强调的“无”的一部分。它可以很好地抓住物品与人的关系。而作者认为纺织品是视觉和口头故事的理想媒介,对这个项目来说,使用插画和刺绣的形式能够更直观,更容易让观众看到“无”的这一部分,也能让本文更好地传达“无”的概念。
七、结语
本文阐述了消费主义影响下物品遭到大量丢弃的背景,以及作者希望通过分析东方哲学思维中“无”的概念,让人们意识到我们使用物品最好的方法是学会为事物设计故事,以及通过培养“无”,也就是创造故事的方式重新反思和对待我们物品,尤其是我们已经拥有的物品。希望人们转变思维方式,让可持续性基于我们和产品的故事,而不是在物品的生产和交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