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舞蹈人类学视角广西传统民间舞蹈推广路径研究论文

2024-06-18 10:14:48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当下舞蹈领域的诸多研究课题需要从跨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的角度看待。舞蹈的美育作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美育的狭义理解是审美教育,以舞蹈为手段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这是国内外教育界均热切关注的一个议题,美育工作也是我国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环节之一,对于激发学生民族认同感和人格力量具有重大意义。舞蹈在承担美育工作中具有较大优势,基于舞蹈人类学视角对广西传统民间舞蹈推广路径进行分析,能够有效激活广西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运用。在广西民族地区进行舞蹈美育的推广与传播,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身体和心灵的
当下舞蹈领域的诸多研究课题需要从跨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的角度看待。舞蹈的美育作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美育的狭义理解是审美教育,以舞蹈为手段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这是国内外教育界均热切关注的一个议题,美育工作也是我国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环节之一,对于激发学生民族认同感和人格力量具有重大意义。舞蹈在承担美育工作中具有较大优势,基于舞蹈人类学视角对广西传统民间舞蹈推广路径进行分析,能够有效激活广西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运用。在广西民族地区进行舞蹈美育的推广与传播,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身体和心灵的和谐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注重人文情怀,提升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构建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关于“美”的社会评价标准。
一、舞蹈人类学视角的理论研究
从舞蹈人类学的视角而言,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事物都有价值和意义。舞蹈是用肢体语言的方式来记录了人类文明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舞蹈在远古时期就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交流方式,舞蹈的能动力即通过舞蹈让人拥有发现“美”和感知“美”的能力,从而丰富精神文明世界,产生对民族之美的认同感。广西传统民间舞蹈是广西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它是体现广西人民精神面貌、聪明智慧以及文化发展的实践者和见证者,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教育需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的沟通与交流,自古以来人们以舞蹈为交流媒介,传授着生产技术、记载着历史文明。与舞蹈学侧重研究舞蹈本体有所不同,舞蹈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更多地着眼于艺术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舞蹈这门年轻的学科尝试用人类学的方法论进行研究舞蹈本体的问题,关于舞蹈文化概念的界定,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艺术符号、仪式、社会规范和一种价值观。广西具有独特的人文风貌和艺术资源,广西不同地区的舞蹈都折射出不同的民族风貌和地域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地传统舞蹈的保护和发展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广大舞蹈工作者为进一步保护传承传统舞蹈,倡导“非遗舞蹈进校园”这一活动,促使民间传统舞蹈在新的教育环境中获得新生,专家学者们对于“非遗舞蹈”的保护路径也纷纷提出建议并形成有效成果。舞蹈人类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种尝试,这种尝试是多渠道、多维度并进的,其中校园就可以成为文化保护的主会场。广西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和舞蹈人类学的结合,实际上是对舞蹈在社会空间运用的探索,不仅关注广西不同民族或族群的传统民间舞蹈,而且力求对特定传统民间舞蹈的社会实践文化历史传统进行探索,不断地进行文化的建构。
二、广西传统民间舞蹈推广路径研究
从人类学角度来讲,舞蹈既是人类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又是各民族或地域的特殊文化表现形式。广西人民造就了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通过对广西传统民间舞蹈的教学,使受教育者突破文字的限制,通过学习广西民族民间舞这一教学形式来深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形成校园文化与非遗文化的特色融合,实现“非遗”舞蹈的多重活态传承,达到广西“非遗”传统舞蹈多渠道、多角度的传承与发展。舞蹈学者们从内容上、形式上、手段上深挖,展示广西本土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魅力,以红色舞蹈题材引领创作,满足人民对多元文化艺术的需求,以舞蹈的形式践行从文化自觉、自信到文化自强之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了促进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当地的美育过程中进行广西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就十分有必要。通过舞蹈,使得所学者生动地了解广西本土文化艺术,广西传统舞蹈艺术的普及教育,是广西传统民间舞蹈推广的路径之一。我们运用舞蹈教学手段和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让所学者从中获得感知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建立自己对广西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自觉成为传统文化力量的传承者,从而收获文化自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向新世纪的美育,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应是通过全方位的艺术熏陶,培养人的艺术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由于广西传统民族文化的十分丰富,从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舞蹈形式,我们不断挖掘整理包括壮族、瑶族、京族在内的多民族传统舞蹈样式,提炼成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美育教材,比如京族聚居地有《天灯舞》、壮族地区有《扁担舞》、瑶族地区有《花棍舞》等。使参与者提高文化传承的自觉性,让当地民间舞蹈成为校园的艺术特色的重要来源。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通过“走进民间—引入高校—传到小学”的链条式传播,实现“非遗舞蹈”的活态传承创新,开展了“非遗舞蹈进校园”系列活动。加深广西青少年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熟悉度与认同感,为“非遗舞蹈”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首先,路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的方法进行。第一步,将广西传统舞蹈进行分类,将它们独立出来作为个案研究,在其中既要找出个案的共性,也要寻找个案的特殊性。第二步,在其共性之上,将广西传统舞蹈整体作为一个个案,与其周边民俗舞蹈乃至西南地区代表性民俗舞蹈做跨文化比较研究,找出广西传统舞蹈的特殊性与社会价值。在个案研究过程中,对于中小学推广活动相关数据的收集,以及对用来解释的关键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则会用到定量研究的方法。
其次,路径推广以“联动一体·链条发展”大中小学非遗舞蹈活态传承教学模式研究为主,建立“高校—中小学”的大中小学链条式传承模式。实现“非遗舞蹈”的活态传承创新,开展了“非遗舞蹈进校园”系列活动。形成校园文化与非遗文化的特色融合,实现“非遗”舞蹈的多重活态传承,达到广西“非遗”传统舞蹈多渠道、多角度的传承与发展。在研究广西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从民间的原生形态到课堂、舞台的规范化、艺术化的教学特点。致力于研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到课程教学,着力建设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特色课程,形成传统文化校园传承特色。构建并实施了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联合高校协同地方市教育局和小学,以高校为轴心,以广西非遗舞蹈如何进高校、如何进中小学为主要研究目标。高校是研究的入口,中小学是实践出口,探索高校和中小学嵌入式轨道的链条式活态传承模式。开设与非遗舞蹈相关的课程学习,从田野到课堂有序推进非遗舞蹈的学习和推广,形成校园文化与非遗文化的特色融合,在校园中全力开展传统舞蹈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使广西“非遗”传统舞蹈得到有效地传承与发展,同时推动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的发展,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创新的突破。
三、文化传承中的“当代性”诠释
广西传统舞蹈是广西文化在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上的一个缩影,同时作为西南文化差异性之间的基点,广西传统舞蹈的人类学研究可成为东盟地域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从民间的原生形态到课堂、舞台的规范化、艺术化过程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建设以“广西民族民间舞”为核心的特色课程群,以民间舞蹈动态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文化内涵,从实践和文化两个层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广西民间舞乃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促进学生对传统舞蹈整体性保护、传承、发展的积极意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
综上所述,可以将广西传统文化与美育活动融合发展,可以让参与其中的受教育者“通过现象世界体会到理想世界,并构建出健康的精神世界”。从理论研究、教材提炼和舞台创作入手“三管齐下”,形成“田野—教育—展示—传播”的多级互动教育示范模式。田野调研是基础,教育过程是人才培养的孵化过程,示范成果包括教育成果与创作成果的多元互补,是实现传播的必要内容建设。通过多级互动的模式,创作出一系列以广西“非遗”音乐舞蹈为创作素材的舞台艺术作品,形成“非遗”文化校园传承特色。舞蹈是时间和空间的身体动态艺术,以职业舞人的身体来记录“活态舞蹈集成”,是最真实、最直接记录方式,同时达到传承性与传播性的目的,在我国传统美的教育活动中,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在美术或者音乐课堂中进行,这些艺术形式更早地进入美育的研究范畴,同时能够通过文字或语言进行清晰的表达,从而传递主流文化思想观念,但是在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想象力方面是有所欠缺的。从“非遗舞蹈”结合“美育”更具民族价值观构建的实用意义,形式多样,底蕴丰厚,二者表现形式类似,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符合美育理念所提出的最初设想。传承模式的创新也是“当代性”的另一个诠释。高校是研究入口,中小学为实践出口。传统舞蹈在艺术类中职学校的深入传承,高校师生分别进入各基地小学进行“非遗传统舞蹈”的传习,使广西非遗舞蹈在“高校”与“中小学”双结合的传承模式下得到同步发展,探索出具有实效性的传承路径。这种“高校—中小学”的大中小学链条式传播方式是活态传承模式的创新点。建立“高校—中小学”的大中小学链条式传承模式,不仅使广西“非遗”传统舞蹈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推动了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的发展,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全面带动了中职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整体的创作能力和科研能力,这对广西传统民间舞蹈推广路径将是一个新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