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基于场景理论的“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策略探究论文

基于场景理论的“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策略探究论文

4

2024-06-17 13:51:40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

  “福”文化是中华民族底蕴深厚的文化基因,是华夏文明独具特色民族身份认同标识。“福”涵盖多维祈福文化现象,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在多元文化发展冲击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失去文化传承与精神延续的坚实根基,因此挖掘“福”文化的内核与价值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在“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存在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创造性转化措施同质化、发展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拟基于场景理论为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提供新思路和可借鉴路径。

  一、“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一)福文化的美好寓意

  “福”文化是中华民族具有深厚文化基因的代表之一,它不仅是华夏文明独特的标志,也是广泛认可的吉祥文化之一。“福文化”包含了多种祈福文化的现象,例如求福、纳福、惜福、祝福。《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的构成涵盖延年益寿、富贵显赫、康乐祥宁、仁善厚德、求得善终的祈祷与祝福。在蕴意内涵层面,在中国文化中,“福”字被广泛应用于春节、婚礼、新年等场合,寓意着吉祥、幸福、安康等美好的祝愿,“福”字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高度浓缩了华夏子民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与祈愿。

image.png

  (二)福文化的表现形式

  福文化的表现形式,涵盖了不同层次、不同族群、不同价值观集体和而融一的统一追求。

  在民间传统艺术中,木雕、石雕、漆艺、年画等领域的匠人常挖掘福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度创作,众多传统装饰艺术都常以福字、福符、祥云等作为主要元素,旨在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在木雕作品中,福字、福袋、福草等元素常常出现,寓意着吉祥如意和幸福安康之意,在漆器上,艺人们常常运用红色、黄色等颜色,在漆器上绘制出富有福气、吉祥如意的图案,如福字、蝴蝶、牡丹、瑞兽等,形式多样、造型别致。

  在福建省地理区域规划中80多个县区中有27个县区名称有关“平安福乐宁泰”的福文化寓意。福山、福水、福田、福地、福门、福岛、福湖这些地名的命名,无不体现了闽人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许。以省会福州为例,其以福文化为城市形象特色标识,例如通过建设空中森林步道—“福道”、福山郊野公园“福文化”特色公园等公共福祉平台,打造品牌建设的城市新兴力量。

  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福文化的意义

  先秦《韩非子》曰:“金贵富贵之谓福。”福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彰显着中华民族族群的生活态度与自然宇宙认识观,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伟大信仰和不断追求的坚定信念,在当代依然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强调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个人自我修养等价值观念,体现了一种对于人类发展的终极追求和理想境界。

  三、基于场景理论的发展路径

  (一)阻滞“福”文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和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也不仅受到客观层面上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在文化主体发展领域上也缺乏一定的艺术创新力。多种因素影响下,福文化的文化定位已经逐渐被边缘化,文化发展态势并不乐观。除此之外,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一些中华福文化的传承机构无法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帮助,导致其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面临很大的困境。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福文化,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对中华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社会对其的尊重和关注度,同时也需要政府出台更加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二)场景理论的概念分析

  “场景”(scenarios)常被认为是戏剧艺术领域的专有名词,常用来形容在发生于某一特定时空场域内的行动者行为与事件。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明确了与无处不在的计算时代相关的五个元素: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他们将这五个元素称为“背景的五种力量”,并认为他们正在改变消费者、患者、受众或在线旅行者的体验,并改变各种规模企业的运营。这些背景力量使公司能够收集大量数据,以新的方式与客户联系,并创造以前无法实现的个性化体验。因此,发展传承福文化前若能够更好地了解福文化受众的需求和偏好,并调整其运营以创生出更具文化内涵和时代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

  一方面,场景是基于客观时空的环境氛围,包括物质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另一方面,场景也是受众在客观环境氛围中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可能是某种心理状态或情感状态,被称为场景感。总体而言,场景是基于客观时空的环境氛围以及在此环境氛围中受众产生的主观感受,即场景感的总和。它既包括客观存在的物质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也包括受众在其中产生的主观感受。

  (三)转化利用“福”文化资源的途径与策略

  “福”,寓意着幸福、安康、吉祥,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转化利用“福”文化资源方面,可以首先挖掘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传播福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内涵。例如泉州石雕便依托福文化展示了福建人民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品性。泉州石雕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提出拓展福建泉州石雕文旅产业发展资源优势的必要性,力求对“福”文化元素进行创生运用,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文化铺路、产业唱戏”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左传·成公十三年》写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为建立在族群共同集体记忆基础上的集体认同,迎神赛会与演戏酬神更是成为两岸民众祈求神灵保佑,祈福禳灾重要的“福”文化仪式。闽台两地的建筑民居也都存有福、禄、寿、喜寓意的图文样式,除此之外,闽台两地民众还在家训、族规中贯穿行善积福的话语。而客家人也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成功地将中华汉民族的“福”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他们的成功案例深深地体现出这一群体哲学:“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只有通过辩证思考福与祸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领悟福的本质和含义。

  此外,客家人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形成了许多民俗信仰。这些信仰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还对华夏“福”文化进行了深入地衍生应用。例如,客家人的婚礼习俗以及新春传统等,都带有浓郁的“福”文化气息。在这些民俗信仰中,人们通过吉祥的符号、祈福的方式和庆祝的仪式,表达对福的向往和追求。

  族谱家训也是具有转换价值的重要文化资源。闽台地区的家风家谱在代际传承中十分注重“惜福”这一价值观。例如,屏南漈头村张氏家训就强调将家族传承作为根本,应珍惜现有的福缘,为后代子孙的幸福和利益而努力。无独有偶,漳州土楼和贵楼的家谱中也有教导后代子孙们尊老敬贤、亲戚融洽、睦邻友好、互助互爱、以和为贵、修身齐家等传统美德。这些家训和家谱都是希望家族成员能够遵循这些传统价值观,共同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使其世代传承。

  (四)基于“场域”的创造性转化和基于“景观”的创新性发展

  所谓“场域”是指限定人们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影响人们对该地区的感受和印象。而“景观”则可用来表示由多重文化元素组合而成塑造出具有文化氛围感的区域性场所。从广义上的传播学角度来说,场景是人与周围景物关系的共同组合。

  首先,在原则层面,基于“场域”的创造性转化和基于“景观”的创新性发展既需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也要坚持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相结合,还应当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实际需求相结合。其次,也可通过多重维度进行场景化营造,将福文化发展传承的文创商业转化为文化底蕴深、消费体验佳、用户黏性强的服务模式。而“福”的文化概念常体现在中国人贯穿交融于方方面面从言说陈述的语言系统、行为,具体到衣、食、住、行的种种细节之中。如“福”文化在服饰、器物、陈设等设计与制作中都有体现,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成为中国设计区别于其他国家设计的特点之一,同时“福文化”也影响了绘画、书法、篆刻、雕塑等领域,成为传统美术作品着力表达的精神内涵。

image.png

  因此,发展传承福文化可以依托于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文化品牌。在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设计、制作、销售等环节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利用当地的传统技艺和特色资源,挖掘提炼福文化元素,将福文化资源转换利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相结合,开发出更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化创意产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并开拓多元推广渠道,创建品牌营销传播体系;建立信息采集体系,构建品牌精准运营机制。

  四、结语

  “福”文化历史悠久,经过历史积淀至少已走过漫漫岁月,在儒释道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福”文化不断包罗万象,辩证扬弃,发扬延续崇尚福气、期盼福运的“福”文化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福文化也在自我充实和完善。虽然目前“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但我们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该始终遵循“不泥古复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的原则,这样才能让“福”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焕发丰富、多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