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斯特曼身体美学中的“审美”功能论文

2024-06-13 13:59:58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舒斯特曼作为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抛开传统哲学对身体的偏见,以身体的体验和感受为切入点,强调了哲学在审美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及承载功能。文章在阐述舒斯特曼身体美学中的审美功能时,反思人类生活,探索文化精神发展的内生动力的同时,也在认真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即人如何从现实中解放出来,获得人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于我们探讨身体美学中的“审美”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舒斯特曼作为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抛开传统哲学对身体的偏见,以身体的体验和感受为切入点,强调了哲学在审美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及承载功能。文章在阐述舒斯特曼身体美学中的审美功能时,反思人类生活,探索文化精神发展的内生动力的同时,也在认真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即人如何从现实中解放出来,获得人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于我们探讨身体美学中的“审美”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舒斯特曼;身体美学;审美
舒斯特曼作为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抛开传统哲学对身体的偏见,以身体的体验和感受为切入点,强调自我塑造和感官欣赏的场所是身体本身,认为在哲学对日常生活基本态度的建构过程中,审美为人冲破日常生活的桎梏提供必要的鞭策作用。因此,舒斯特曼所建构的身体美学,从身体的审美经验出发,以对人整体性的追求为基础,将“审美”活动作为改善人的异己化困境的批判性武器,进而充分彰显出日常生活正在经历着一场美学的复兴。
一、现代西方哲学中“身体美学”的出场
舒斯特曼在20世纪末梳理近两个世纪的美学发展历程时,发现身体一直处在被大家忽视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之后,身体作为一个有意义的议题在实用主义思想中重新被提出来。“如果自我认识是哲学的首要目的,那么就一定不能忽视对一个人的身体维度的认识。”[1]身体作为承载生命的载体,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一个符号化的审美存在,而不是有生命力的身体存在。对于舒斯特曼而言,能够用公平客观的角度去正视身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价值,即使身体的审美经验既不是我们对于艺术的判断标准,但我们仍然不能完全否定身体的这种审美经验在哲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哲学的归宿是追求更加幸福和美好的生活,那么身体作为为我们带来愉快的场所和中介,就更加应该从哲学角度关注身体。
(一)回归感性身体
从古希腊起,受到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文化影响,人们就一直认为身体是处在一种被动的、屈服的状态之下,是灵魂、精神的附属物。人们把身体当成物质客体来认识,因此,认识问题也是有关主体意识的问题,而非是身体的问题。这样的思想一直延续到19世纪尼采的出现,从尼采开始,人们相继提出了现象学、生命哲学、精神分析学、身体美学等思潮,这些思潮的出现瓦解了稳定的主体观念,取而代之的则是注重个体性、动态的、有生命的身体,这就开启了思想家们对身体研究的思想浪潮。
在受牛顿力学主宰的时代,康德曾分别就人的认识能力、道德能力和审美能力而展开批判。他认为现象界的一切都被物理学严格地规定着,人其实是处在一种非自由的状态之中的。于是康德发起一场哲学界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看来,相对人类天生残缺的有限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而言,审美属性表现为主体在试、听、想象等各个层面的自由感受。受康德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类,完全脱离了人类生存的根本需求。但是,当代人如果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克服传统哲学对身体意识的抽象认知,身体其实是在支配着人类大脑中深层次的无意识领域。因此,从哲学层面研究身体,就有可能重新塑造人的意识。哲学只有重新回到具有感知能力的、具体化的身体之中,我们才能打破传统哲学对身体的忽略状态,在一个更加开阔的目标语境中,将身体重新置入哲学研究的中心,以打破审美被看作是精神性存在的看法。
因此,对身体的关注不是一个让我们欣然打发日益增长的闲暇时间的负担的手段,而是要让我们通过身体进行思考与反思,试图以身体为中介,使人们重新看待自身生存的社会、思考身体与审美之间的关系。因此,舒斯特曼指出,对身体美学的思考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对哲学的认知和自我认知,追求哲学中的正当行为和善的生活。通过对身体思考,它绝不是简单地使我们提升对自身的感官的满足感,它也使我们能够采用极具成效的行动对我们的身体形态与功能进行艺术重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可以对身体经验有更加理性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现代美学和艺术走出自律的理论困境。
(二)身体美学的价值
布莱恩•特纳认为当前的时代属于“身体社会”时代,我们生活中每一件涉及政治和精神的事项都要通过身体的渠道来阐述。维特根斯坦曾论证道,我们所有人都依赖于一种生活形式,并依赖于别人对待我们身体的方式和自己对待身体的方式这一前提,形成道德价值、人权伦理、美学成就等上层观念。舒斯特曼继承了杜威关于经验的主张,在他看来,如果我们能够抛开传统哲学对身体的偏见,继续展开对知识、自我认知和美好生活的探索,我们就需要以身体的体验和感受为切入点。而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重点强调了在人们的审美生活中,哲学所发挥的主导功能以及存在价值。在他看来,身体作为感官欣赏和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我们借由这一媒介来生活,通过身体进入生命的审美阶段。那么,如何更好地生活,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因此,一方面来讲,身体美学认为应当针对身体进行审美欣赏,肯定实用主义身体美学的价值;另一方面,身体美学强调人们可以将身体作为中介实现自我的塑造,通过对深刻的审美体验、审美的自我塑造的广泛关注,以期重视身体美学在哲学领域中对自我关怀的理论阐述。
舒斯特曼认为,身体美学的各种愉悦并不是使人退居自私的个人空间。人们误以为,愉悦本质上是私人性的,只有个体自己才能感受到的自己身体内部的独特感觉。而某些喜悦的经验却非常强大,能够在我们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从而改变了我们的欲望,引导我们走向新的生活方式。身体美学缩短了哲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作为生活艺术的哲学实践需要我们用身体去实践,以此获得幸福感的不断提升。身体美学认为人们不应当过度关注身体的外在形态,而是应当更加关注身体机能的改善和活的身体的经验。由此来看,身体美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对当代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的理论表征。
作为一种对生活的既“热情”又批判的解释,舒斯特曼强调哲学包含了“一种更高地褒扬一种生活模式胜过另一种生活模式的道德决定”。[2]并在此基础之上将哲学看作一种生活实践,通过哲学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通过哲学完成生活构想。由此来看,舒特斯曼的哲学思想实质上就是生活表演,人们富有感知力的身体通过反思身体意识,来不断丰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为此他尝试了许多生活方式,以便于具体展示他是如何进行生活表演的。在舒斯特曼看来,若我们抛开传统哲学对身体的偏见,将身体的审美体验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身体既作为对象,又作为经验,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日常世界之中来维持一种有生命力的审美。
二、作为身体美学中的“审美”功能的哲学理论要素
纵观舒斯特曼的思想发展历程,对分析主义哲学的思考可以说是其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身体美学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感官表面到不可感知的深度”的转变。
他在回到费城为美国天普大学的学生上课时,因发现当时自己的理论立场和实际的审美经验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冲突,思想逐渐从分析主义转向实用主义,“不得不用那种更朴实、乐观和民主的杜威实用主义代替那严峻、阴沉和傲慢的阿多诺的精英马*思*义。”[3]
(一)哲学维度
舒斯特曼以身体作为主体分析身体活动的审美性,他认为,“身体美学致力于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官—审美欣赏和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经验和作用进行批判的、改善的研究。”如果我们将身体与审美割裂开来思考,必将使人陷入一种异化的存在状态之中。我们要想使人冲破这种桎梏,像艺术家一样,人们也常常被认为拥有和需要一个批判的立场,以文化的一般思路方式拉开距离,从而真实地表现自己。基于此论断,舒特斯曼通过深入挖掘艺术审美表层之下所具有深层意义的基础上,以身体作为中介对审美经验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将自己所提出的身体美学思想划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分析身体美学,舒斯特曼在此强调身体是具有一种敏感的、具有感知能力的身体。身体不仅向人们阐释了身体感知和身体实践的基本性质,此外,身体也进一步表达了在构造现实知识过程中,身体所发挥的作用。一门生活艺术,哲学应当加强对身体这一极具感知类的对象进行分析。对身体的培养,不仅可以推进人无意识的产生,同时还能够达到改良身体的目的。换句话说,艺术、伦理以及心理的实践源自身体感知,由此来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也会受到身体感知的影响。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舒氏倡导建立身体美学,通过规范化的身体训练诸如以化妆美容、瘦身美体等身体实践为代表的外观的身体审美,以瑜伽、武术等与身心修养有关的内在精神的身体审美,进而达到培育身体感知和改善身体意识的目的,这些方式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艺术,同时还能增强我们身体的敏锐性。
其次是实用主义身体美学,在这一分支下舒斯特曼将身体美学看作是一种非语言、实践性的身体体验。舒特斯曼所提出的身体美学注重改善身体。经典实用主义哲学家中,最明显的坚持审美在认知中的作用的要数詹姆斯和杜威。在詹姆斯看来,“一个理论,若在令人满意地说明感性经验之余,尚还能提供极大的兴味抑或吸引审美、情绪和行动之需要,它才会被信服。”[4]在此基础之上,丰富和舒适作为詹姆斯审美的两大原则,统治了我们的知性和感觉生活。杜威则认为,在借助“一致性和秩序的关系之产物(如同在艺术结构中)”将世界重造成更加有序之所的过程中,逻辑理性和科学皆受到想象力和欲望在审美上的指引。[5]舒斯特曼继承并吸收了其二人的理论思想,以“身体”为中心重构美学,以“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为基础,身体美学作为生活哲学,即研究中心就是人类的身体体验,且人类身体体验具有非语言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人们在良好的身体体验中,可以获得幸福感,实现自我认知,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
最后是实践的身体美学,具有反思性的身体意识。舒斯特曼指出,在实践身体美学中不需要语言。实践的身体美学与说并无直接关联,与提供身体关怀的实用主义项目以及与身体制造相关的文本事件都并不存在内在联系,实用主义身体美学的各种最高形式,将自我改变、自我屈从的快乐与各种针对自我控制的严格身体训练结合起来。他关注作为审美感官的身体,例如一位高尔夫运动员就是通过不断的调整身体习惯以达到准确击球的目标的。实践的身体美学需要身体以严格到近乎苛刻的身体训练,达到改善身体的目的,这种对身体的关怀,能够实现身体的自我改善。舒特斯曼本人也接受了严苛的身体训练,他有丰富的从军经历,也曾经跟随禅师进行冥想,这些都说明以上身体训练对于改善人的生活品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审美维度
立足于舒斯特曼身体美学观点,在他的三个基本分支中有两个就是直接与“身体”的实用与实践相关,而身体要具有这两种属性的前提就是健康的身体。首先,将身体作为审美活动的对象,那么身体美学中的审美就具备两个功能:第一,知觉功能。知觉功能和身体/心灵二元的意向性并不相同。舒特斯曼从身体的知觉功能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人们不能直接将身体看作审美的本质,而是需要改变原有的审美生活,培养身体愉悦和身体规范。第二,在身体美学中,可以运用各类审美手段,包括个体自我风格化、自我欣赏等。他在研究身体实践的自我改造时,认为这是一种基于实用主义的审美方式,能够探索出改善身体的方法。因此,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可以追求自我认知和自我创造,从事对美貌、力量和欢乐的追求,从事将直接经验重构为改善生命的追求,个体能够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逐渐为自己的生活赋予艺术化。
其次,舒斯特曼在建构哲学和日常生活的基本态度的过程中,再次强调身体美学中的“审美”功能如何为人冲破压抑提供必要的鞭策。在舒斯特曼看来,基于日常生活与艺术整合的需求,审美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让美学研究与日常生活的关联不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舒斯特曼要做的是要把日常生活打造成一件艺术品,使当代的“伦理生活”更加“审美化”,从而塑造成真正的“生活之美”。在身体美学思想体系下,舒斯特曼一直将身体体验与艺术重新塑造后置入其哲学思想的核心,目的在于使哲学重新成为生活的艺术。他在综合了当代分析美学、语义学和符号学的观点后指出,审美经验不应该被局限在直接经验的范畴,它不仅包含现象学意义上的直接经验,还应该包含感觉、感知和情感,也就是说审美经验需要在更丰富的视野中才能去认识其意义。我们将艺术看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艺术的实质是由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人们通常擅长于将自身所掌握的艺术逐渐发展成为生活艺术,艺术作品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对象,同时也是人们艺术生活的经验。
最后,在要求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和审美的自我塑造中,生活提出了一种艺术性的方案,这是一种将我们自己做成某种完满的、有趣的、有魅力的、令人钦佩的、然而却又以某种方式对我们的存在来说是真的东西的要求。“将艺术作品的经验当作(纯粹和自律的)意义和价值的直接赋予”是一个本质主义的谬论。审美经验“本身是一种作为历史创造物的体制”,是艺术的体制领域和反复灌输的审美深思习惯这两个方面相互支持的结果。[6]那么,我们将如何解释身体美学中的认知维度呢?在舒斯特曼看来,人作为文化的主体,人们研究文化,实质上是透过自身活动的成果反观自身。也就是说,人要想了解文化、认识自我,就需要通过自身活动来了解。杜威曾经断言:审美的敌人既不是实践也不是知性。审美的敌人是单调、没有目的松弛、在实践和求知程序中屈服于惯例。舒斯特曼认为,人们在进行绘画、舞蹈、雕塑等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将个体身体的运动参与到某种充满审美经验的艺术表达之中,自觉地将审美意识融入身体意识当中,从而深入地通过审美塑造后的形体来表达情感。我们通过各种具体化、规范性的身体训练来培养一种和谐的身体状态,并以此来引导他人,以确证自己的存在价值。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身体美学一旦认定审美在有意识的状态中被当作主题,同其他物质现实一样,身体美学并不仅仅向人们阐述了身体的表面形式,他更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体验,这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身体体验的审美活动。“生活即审美”,审美的生活在于实践。舒斯特曼无论是在其实用主义美学的体系下,还是实践的身体美学视域下,其哲学基础都是对“多元宽容的自由”的追求,对新的文化精神和独特的生活方式的向往。他的身体美学是将哲学视为生活艺术的一部分,以多元包容的态度去看待新的艺术形式和日常实践,由艺术的批判性架起艺术与日常生活的桥梁,并且看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M].彭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
[2]理查德•舒斯特曼.哲学实践—实用主义和哲学生活[M].彭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3]Richard Shusterman.Pragmatist Aesthetics:Living B eauty,R ethinkin g Art[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2,p11.
[4]William James;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p.940.
[5]John Dewey:Affect Thought[M].Ca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8,p.107.
[6]Pierre Bourdier,”The Historical Genesis of a Pure Aesthetic”,in Richard Shusterman ed.,Analytic Aesthetics[M].Oxford:Blackwell,1989,p148、p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