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课程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声乐演唱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课程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声乐演唱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16

2024-06-13 11:11:25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做到提升学生的专业本领,又做到“育人育德”,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把思政放在极其重要的教育地位,务必紧抓其中的思政元素,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文章指出民办高校声乐专业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觉悟不高,学生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且专业评价与课程思政的关联性不深。随后,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就现实基础,探讨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声乐演唱课程教学的可能性和多样性。最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策略,包括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优化课程内容以融合思政元素,以及

  摘要: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做到提升学生的专业本领,又做到“育人育德”,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把思政放在极其重要的教育地位,务必紧抓其中的思政元素,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文章指出民办高校声乐专业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觉悟不高,学生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且专业评价与课程思政的关联性不深。随后,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就现实基础,探讨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声乐演唱课程教学的可能性和多样性。最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策略,包括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优化课程内容以融合思政元素,以及对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以期对课程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声乐演唱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课程思政;声乐教学;教学改革

  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推动下,课程思政在高校阶段备受重视。相关政策和文件强调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指导。与此同时,声乐教育在综合素质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能够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感,还对文化素养产生深远影响。声乐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为培养具备丰富文化底蕴的学生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在民办高校声乐演唱课程的现状中,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教学模式和教材使用方面的现状值得关注,尤其是在思政元素不足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方法可能难以满足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因此,对声乐演唱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其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将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备全面素养的学生的关键一步。

  一、民办高校声乐演唱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问题

  当前,民办高校声乐演唱课程在思政教学上存在普遍问题。部分声乐专业教师思政意识不足,能力有待提高。他们过于关注声乐技术与艺术层面,却忽略了声乐作为文化和社会表达载体的深层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未将思政教育作为核心目标。此外,一些声乐课程设置亦显偏颇,西方声乐理论受重视,而中国声乐传承及创新则被轻视,未能展现中华优秀文化与时代精髓。同时,有课程过度强调声乐形式与技巧,却未深入挖掘其内涵与价值,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培育。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高

  相当一部分的民办高校声乐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觉悟不高,其中存在较为根本的缘由。首先,由于声乐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培训主要集中在音乐表演与声乐技巧上,忽略了思政教育。其次,声乐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多围绕艺术表现和技术提升,这与思政教育培养学生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存在偏差,导致教师难以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学。再者,现行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更侧重于专业技能和艺术成就的考量,对思政教育的投入与成果缺乏应有的认可,从而影响了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积极性。最后,声乐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困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些压力和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和投入。

  (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

  声乐专业学生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如演奏、声乐等的提升,而忽视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学习,导致无暇关注课程思政,甚至认为与专业不直接相关。其二,部分学生受西方声乐文化影响,对本土声乐文化和国情了解不足,出现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这不仅影响对思政课程的接受度,还可能形成错误观念。其三,当前声乐专业教育环境及教学方式不利于思政课程的实施,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实际性和创新性,难以吸引学生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也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无法调动学生主动性因此,为提升声乐专业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需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文化认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进。

  (三)评价体系与课程思政关联不深

  民办高校声乐专业评价与课程思政的关联性不深,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声乐专业评价是对声乐教育质量的重要反馈,它应该体现出声乐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效果。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和核心价值观。而大部分民办高校声乐专业评价与课程思政的关联性并不深。

课程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声乐演唱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声乐专业评价过于注重技术层面,忽视了声乐教育的人文层面。声乐不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政治和思想信息。声乐专业评价应该考查学生对声乐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对声乐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课程思政缺乏与声乐专业特点相适应的方式和方法。课程思政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声乐专业的课程思政应该充分利用声乐作品和声乐活动作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声乐中感受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从声乐中体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从声乐中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1]。

  二、民办高校声乐演唱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一)使命担当与爱国情怀的融入

  将使命担当意识融入高校声乐演唱课程的缘由,是因为声乐演唱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高校声乐演唱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让他们能够以声乐为载体,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使命担当意识,是指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职责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追求卓越和创新。

  (二)人文关怀与社会关切的融入

  声乐演唱课程是高校声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和审美能力,也影响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将人文关怀与社会关切融入高校声乐演唱课程,是一种教育创新和改革的尝试,也是对高校声乐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的体现。

  人文关怀与社会关切是声乐演唱课程的内在要求。声乐演唱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它不仅传递声乐信息,也传递情感、思想和价值。声乐演唱课程应该教授学生如何用歌声表达自己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关切,如何用歌声反映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的变化,如何用歌声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文关怀与社会关切是声乐演唱课程的教育目标。声乐演唱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和艺术水平,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声乐演唱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民族文化,关注人类命运和世界和平,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关注弱势群体和社会公平,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人文关怀与社会关切是声乐演唱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声乐演唱课程应该选择具有人文关怀与社会关切主题的歌曲作为教学材料,如爱国歌曲、民族歌曲、抗战歌曲、劳动歌曲、环保歌曲等,让学生在欣赏和演唱中感受歌曲的意义和价值。声乐演唱课程也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研究、展示、评价等,让学生在参与和互动中增强对人文关怀与社会关切主题的理解和认同。

  可见,将人文关怀与社会关切融入高校声乐演唱课程,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做法,它有利于提升高校声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培养具有艺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2]。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的融入

  在当今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它们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至关重要。因此,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融入高校声乐演唱课程中,是一项有意义而必要的探索。

  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既是声乐演唱课程的内在要求,也是声乐演唱课程的外在价值。一方面,声乐演唱课程应该尊重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发展和多样表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另一方面,声乐演唱课程也应该开放和创新,让学生接触和学习世界各国的声乐艺术,拓展学生的声乐视野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力。通过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融入高校声乐演唱课程中,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三、民办高校声乐演唱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思政素养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高校声乐专业教师应该坚持学习马*思*义基本原理,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对中国***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信心。同时,高校声乐专业教师应该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增强国际视野和民族自信,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需求,提升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

  强化实践锻炼,提升教育能力。高校声乐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声乐教学中,运用声乐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高校声乐专业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课程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声乐演唱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不断创新探索,拔高学术水平。高校声乐专业教师应该坚持以马*思*义为指导,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开展有价值、有质量、有影响的声乐学术研究。同时,高校声乐专业教师应该结合国家战略和民族文化,创作有特色、有水准、有贡献的声乐作品。通过学术创新和艺术创造,为推动我国声乐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3]。

  (二)针对性选择课程内容

  选取符合思政要求的声乐作品作为教学材料。声乐作品不仅是艺术表现,也是思想传达。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反映历史、现实、民族、革命等主题的声乐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思想的力量,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从声乐作品中提炼思政主题和价值观。声乐作品往往富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讨论辩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挖掘声乐作品背后的思政意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运用声乐表达思政立场和情感的积极性。声乐是一种有效的情感交流和表达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政认知和感受,创作或演绎具有思政色彩的声乐作品,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同时也传播正能量和良好风尚。

  (三)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1.学生层面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突出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和能力培养。课业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课业评价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政教育活动,形成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课业评价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反映学生在不同领域和层面的表现和进步。同时,课业评价应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界限,强化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和互补,促进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整合和提升。

  以激励学生的持续发展为动力,建立思政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紧密联系。课业评价应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关注学生的成长而非成绩,提供及时、有效、建设性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我。同时,课业评价应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使思政教育成为学生不断追求真理、美善、卓越的内在驱动力。

  2.教师层面

  改革针对教师的教育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教育评价体系是指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教学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制度和方法,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评价指标过于单一、评价方式过于形式化、评价结果过于简单化等,这些问题导致了教师的教学动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异化,不利于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因此需要寻求改革。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突出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融合的重要性。评价指标应该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政课程设计能力、思政课程实施效果、思政课程反馈改进等方面,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等方面,形成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公正性。评价方式应该结合自评、互评、专家评、学生评等多种主体,运用问卷调查、访谈交流、课堂观察、作业检查等多种手段,收集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信息,以便对教师的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融合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

  建设动态化的评价结果,促进评价的反馈和改进。评价结果应该不仅反映教师的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融合水平的现状和差距,而且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教师找出问题和不足,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融合水平的持续提升[4]。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课程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声乐演唱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涵盖教师、学生和学校制度多个层面。教师偏重专业性教育,忽视思政教育,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知也显不足。这主要源于考核制度中思政考察指标的缺失。为此,高校声乐演唱课程应融入思政元素,如使命担当、人文关怀、社会关切、文化传承及创新精神等。声乐应被视作传递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媒介,以培养学生使命感,关注社会,并提升其道德修养。同时,课程应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学生既继承传统又具备创新眼光。因此,教学改革应致力于提升教师思政素养,优化课程内容,并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教师应加强思政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应选取富含思政内涵的声乐作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思政主题。评价体系的改革则需建立多元化指标,全面评估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兰庆炜.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3(08).

  [2]宋敏.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路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S1).

  [3]马雯.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创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05).

  [4]张霞,许元栋,杨新丽.课程思政从内涵认知到教学实践[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