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论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论文

2

2024-06-13 11:23:17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艺术专业学生具有感性思维优势,但需要规范性引导。文章主要探讨了在艺术院校中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政教育方式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无法满足艺术专业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强化专业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和艺术表达能力。文章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实施,展示了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提高计算机基础课

  摘要:艺术专业学生具有感性思维优势,但需要规范性引导。文章主要探讨了在艺术院校中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政教育方式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无法满足艺术专业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强化专业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和艺术表达能力。文章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实施,展示了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艺术院校;课程思政;思政元素;计算机基础课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加强高校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潜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1]。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以培育品德和塑造人才为核心使命,通过融入党的创新理论进行深刻教育,不断强化教学的精确度和成效,力求深入人心,促进所有课程与思政教育同步发展,以此激励学生牢固确立理想信念,成长为能肩负国家复兴重任的时代青年[2]。艺术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创新教学模式,深度融合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并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

  一、课程面临的挑战

  1.学生特点

  艺术专业学生通常从小就开始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和舞蹈,这种接触渐渐塑造了他们感性思维的优势。他们通常思维较活跃,情感丰富,积极外向。虽然艺术专业学生具有创新的勇气,但常常缺乏规范性,类似脱缰的野马,难以受到约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这门课程覆盖了我校一年级学生,而大学这一阶段正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品德教育应被视为首要任务,并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论文

  2.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目前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思政教育方式单一,思政教育往往只是简单地加入一些政治理论知识,缺乏多样化和针对性。与此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政教育与艺术专业的需求脱节,无法满足艺术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实际需求,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竞争力

  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艺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在平面设计、数字艺术、动画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学生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更好地发挥创作工具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表达创意和想法。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往往只注重技术层面,忽视了创意和艺术的融合。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这一必要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出具有计算机素质和操作能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3]。

  二、教学目标

  1.创新思政教育方式

  多年来,高校教学中包含大量重复性劳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学中创造性劳动含量较低,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目前很多师生对MOOC等平台有一定的了解,且我校在网络教育平台开设“线上”各类选修课程,这为后续教学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认知层面的保障。依托互联网的便利,融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资源整合,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4]。线上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课堂能够减轻教师的许多重复性劳动,教师由原本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线下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2.强化专业针对性

  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需求,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和艺术表达能力。通过实际案例和项目实践,让学生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艺术创作中,提高其综合素养和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促进思政教育与艺术专业的有机结合,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更符合艺术专业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加深艺术类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学科的理解,为毕业后投身专业相关事业指明方向[5]。

  三、思政融入教学设计

  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思想,以思政课程为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内容主要在思政课程上进行,我校本科生开设的主要思政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对思政课程的支撑和拓展[6]。也是落实“三全育人”的体现,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还要深入挖掘包括红色资源在内的其他思政元素,原先的课程大纲主要聚焦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软件基础操作的培养,但思想政治元素相对缺乏。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团队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各个章节内容进行隐性拓展,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以培养爱党爱国的艺术人才为目标,使之更符合艺术生的需要。

  四、教学实施

  1.思政教学案例梳理

  经过细致梳理,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各个教学模块与知识点中,构建了富含思政教育内涵的教学案例,如文末表1所示。

  (1)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爱国情怀

  在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章节时,引先辈故事入课程,结合时下热点新闻扩展课程内容,知耻而后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爱国情怀。课程讲到电子计算机发展演变史时,介绍华罗庚教授等相关前辈参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建的故事。结合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介绍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型计算机及之后升级改款的故事,分析中国在电子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历程,如何从跟随到并行,再到部分领域的领先,让学生了解国家的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情怀,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及责任感。

  讲到云计算、大数据时,介绍腾讯、百度、阿里等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的成就以及在生活中为人们带来的便利,结合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现实关联感。

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论文

介绍移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时,分享华为在全球通信网络专利和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以及其对中国通信产业发展的贡献。通过现场演示文心一言、讯飞星火大模型等国产AI技术,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就,讨论这些技术在教育、娱乐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梦贡献力量。

  (2)鼓励学生勇于攀登技术的高峰

  在硬件系统章节中,详细解释摩尔定律的内容,以及它对半导体工业发展的指导意义,分析当前芯片技术的发展现状,课前通过线上平台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学收集资料,课中分组讨论全球芯片供应链的格局,思考中国在芯片自主研发方面的挑战和成果。通过讲述我国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等国之重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硬件系统的核心技术。通过分享这些尖端科技背后科学家们克服重重挑战、攀登技术巅峰的故事,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的启迪,还能从中汲取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力量,进而以专家为榜样,以此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懈追求卓越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重视自主知识产权

  学习软件系统时,重点介绍中国在软件国产化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这些成就背后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和对自主知识产权的追求,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介绍中国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麒麟、深度操作系统等,分析国产操作系统对于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通过介绍WPS近年来在云上办公的发展、创新和服务,根据国内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文化特点,提供了符合本土市场需求的服务和功能,以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让学生了解任何发明都来源于对知识的执着探索,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赶超学术前沿[7]。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

  在信息检索与安全的章节中,帮助学生了解网络数据安全、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通过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责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现如今,网络安全问题威胁到国家、校园信息数据安全及个人隐私、财产安全。在课程中介绍网络数据安全的基本概念,强调网络数据安全对于保护个人信息和国家机密的重要性。通过“棱镜门”事件,让学生了解国家间的网络间谍活动和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引翟*临事件呼吁学生要端正学术态度,遵守学术规范,不抄袭、不剽窃,做到诚实守信。通过本章节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网络安全的专业知识,还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个人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

  (5)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在办公软件章节中,以任务驱动,课前搜集素材、课堂练习、成果展示等手段,精心选择案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Word章节中,素材的选择主要以国内重大事件,如“太空竞赛”、杭州亚运会等,以及与后续学业相关的内容,如毕业设计报告排版等。在Excel章节中,以我国宏观、微观经济数据为练习素材。在PPT章节中,围绕校园、家乡、非遗等内容进行PPT设计,学生在制作PPT时需要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这有助于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筛选、归纳和整合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色彩、布局、字体、动画等视觉元素的选择和搭配,培养学生创意思维与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经过实践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通过课程最后的成果展示环节,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为未来的专业课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手段多元化,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为了实现课程学习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我们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多样化的工具,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课程营造出富有思政教育特色的育人环境。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的检测,对课程进行持续的改进。课前借助搭建的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完成了课程资源的发布,学生通过教师发布的资源进行课程预习、视频自学及讨论;课中,教师抛出问题进行讨论,创设思政情境,通过师生互动、讲授和实践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润物细无声的进行思政教育;课后,通过平台批改作业、答疑、反馈信息、分析学情进行师生互动。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闲暇时光,是对思政教育体系的延伸。

  五、结语

  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是时代大势所趋,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我们不断在教学中挖掘思政要素,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及思想政治案例库,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贯穿于教学研讨、课堂教学、作业等各个环节,更好的发挥课程的特色和优势,在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合理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断扩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论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01-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教育部.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7-25)[2024-01-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3]吴玉华,赵晓霞,蔡丽艳,丁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3):72-74.

  [4]马巍巍,施培蓓.基于课程思政的计算机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2(05):55-58+63.

  [5]王园,马婷.课程思政融入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应用研究[J].电脑与电信,2020(11):47-50.

  [6]李爽.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研究——以鲁迅美术学院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35):139-141.

  [7]刘霄,刘其成.“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2(08):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