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沉浸式艺术疗愈在老年临终关怀领域的设计策略论文

沉浸式艺术疗愈在老年临终关怀领域的设计策略论文

2

2024-06-11 15:27:09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在老龄化背景下,针对临终关怀服务中精神关怀层面的缺失和人们对于“优逝”需求,探讨沉浸式艺术疗愈在老年临终关怀领域的设计策略。文章结合老年患者在临终阶段面临的身心挑战,综合多种疗愈方式和中国本土文化特色,为临终关怀服务提供新的发展思路。通过艺术介入临终关怀,帮助老人更为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摘要:在老龄化背景下,针对临终关怀服务中精神关怀层面的缺失和人们对于“优逝”需求,探讨沉浸式艺术疗愈在老年临终关怀领域的设计策略。文章结合老年患者在临终阶段面临的身心挑战,综合多种疗愈方式和中国本土文化特色,为临终关怀服务提供新的发展思路。通过艺术介入临终关怀,帮助老人更为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关键词:临终关怀;沉浸式艺术疗愈;设计思路

  一、引言

  根据2020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占比已高达13.5%,老年人又是多种慢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的高发人群,这些逐渐壮大的老年群体将成为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潜在需求对象[1]。临终老人在生命末期可能还要遭受病痛折磨直到离世,如何安抚临终老人是家庭和社会需要重视的现实问题[2],然而我国的老年临终关怀服务形式仍以药物和生理为主,对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所忽视。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养老健康产业自身的壮大和国家的重视,人们对“优逝”有了更高的期望,传统的关怀疗愈无法满足老年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因此大力发展新型疗愈手段迫在眉睫。

沉浸式艺术疗愈在老年临终关怀领域的设计策略论文

  二、沉浸式艺术疗愈的背景和概念

  艺术疗愈是一个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通过艺术的手段与自我、与他人、与超越建立联结,从而赋予生命更多的意义和价值。临终关怀服务中的精神关怀大多通过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进行,十方缘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组织通过祥和注视、用心倾听、抚触沟通等十种心灵呵护技术与临终老人建立联系,即爱与陪伴。把握这份“联结”并且有效传递能量达到疗愈的效果是极其复杂的过程,临终的许多情绪扎根于内心深处,难以通过言语表达,这就需要艺术去搭建与潜意识、与灵魂的联结。

  传统的艺术疗愈即通过艺术的创作、感知体验的方式建立与自我的联系:突破情感表达在语言方面的局限,释放被压抑的情绪,不断认识自我,抑或是产生理解与共鸣,体会到感动与慰藉,从而达到治愈。沉浸式艺术疗愈在此基础上,利用一定的空间范围减少干扰因素,通过交互的方式强化多种感官的体验,让人们更好地融入疗愈环境当中,增强艺术疗愈的效果。

  沉浸式艺术疗愈可以结合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以及现实疗愈情况,进行空间内容与氛围的转换。老年临终阶段的身心状况因人而异,部分存在着失智失能、卧床行动不便等情况,传统艺术疗愈中绘画、表演等手段无法对这些特殊情况进行疗愈,沉浸式艺术疗愈具有个性化和空间不限的优势,在临终关怀的邻域的应用更为广泛。

  三、沉浸式艺术疗愈在老年临终关怀中的应用

  沉浸式艺术疗愈在实施初期需要对临终老人进行深入的调研,与心理咨询师、护工、家属进行沟通合作,确定临终老人的疗愈需求。其次,根据老人的身心状况与性格偏好选择特定的环境氛围、视觉元素、交互方式。

  (一)疼痛的缓减

  临终老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抑制身体上的疼痛,获得舒适感[3],除了医疗与护理手段,沉浸式艺术疗愈则可以通过心流理论,帮助临终老人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减轻疼痛感。

  艺术是基于人的感官给人带来体验,从而对人产生影响[4],由于人的大脑难以同一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在多个感官体验上,在体验阶段可以通过提供多感官体验来缓解疼痛。

  1.视觉:冥想光影与图案引导

  人的视觉系统通过光来感知色彩、空间和氛围。在荣格分析心理学中,观看者与艺术视觉的互动被称为意识与潜意识的沟通[5]。光与心性紧密相连,在冥想空间中,通过微妙的光影现象和色调层次的变化,空间可以超越其物理结构,延伸到人的精神层面,帮助人们唤醒初心、引发觉悟;光的漫射能够营造柔和静谧的氛围,而突出光的形状则能引发视觉焦点,给人希望与力量的感受;在色彩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的素色光能够稳定人的情绪。沉浸式艺术疗愈可通过设置冥想场景或提供冥想引导,协助临终老人达到平静内心、放松身体的效果。冥想所使用的深层呼吸和注意力集中技巧有助于改善生理状态,进而减轻疼痛感。

  规律有节奏的视觉图案给人愉悦的感受,并有助于引导情绪逐步稳定。Studio Nick Verstand《共鸣室(Resonance Room)》利用技术元素共振呼吸频率、心率和光圈,调整呼吸节律,达到积极放松。沉浸式艺术疗愈可以整合生物反馈技术,监测临终老人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和皮肤温度。当这些生理指标显示出紧张或疼痛情况时,系统可以调整相应的视觉元素,帮助老人自我调节,减轻疼痛感。

  2.听觉:音乐交互与五音疗疾

  M爷爷,90岁,重症临终老人,处于卧床养护的阶段,由于生理状况的限制,M爷爷只能通过喉咙发出低吼的声音,与外界互动的能力相当有限。在服务中,由于无法进行语言沟通,我们难以准确判断他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程度。为了建立联系,我们尝试了轻声哼唱M爷爷熟悉的歌曲。令人欣慰的是,老人逐渐关注我们的行为,十几分钟后,喘息减轻,面部神情逐渐平静。许多临终关怀服务都是通过音乐的方式,声音里有情绪、有能量,能在沉浸式艺术疗愈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沉浸式艺术疗愈在老年临终关怀领域的设计策略论文

  柔和的音乐通过刺激大脑皮层中的听觉区域,来影响和它紧挨着的痛觉区域,使痛觉减弱,达到平静和放松的状态。疗愈空间中的听觉交互可以是被动地接受,也可以设计歌咏、弹琴等形式,鼓励老人主动参与音乐治疗,从而达到“娱神悦性、宣通气血”的效果。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认为,五行和五音相互对应,而人的情感也和这些元素和音调有关联。脾主思、肺主忧和悲、肝主怒、心主喜、肾主恐和惊,故五音可以通过调理相应的五脏改善对应的情绪[6],缓解老人身体的不适。

  3.嗅觉:嗅觉体验与香气疗愈

  在奥利弗•埃利亚松的公共艺术装置“天气计划”中,艺术家采用了半圆形屏幕、镜子和人工雾气等材料,营造出落日余晖的沉浸式体验。其中,人工雾气选用了蜂蜜水,通过淡淡的甜蜜丰富体验感受。嗅觉与情感、记忆紧密相连,可以通过设计嗅觉体验,触发个体愉悦的记忆,营造舒缓放松的情感空间,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沉浸式艺术疗愈空间可以引入嗅觉体验,弥补视听障碍等特殊情况下的体验缺失。例如,可以在空间中适当放置行气温中、开胃止痛的檀香等具有药用价值的草木香。嗅觉交互需考虑老人个人喜好和呼吸系统健康,确保疗愈空间的嗅觉体验符合需求且不影响身体健康。

  4.肤觉:外界联结与自然疗愈

  相对于触觉,肤觉的范围更为广泛。人在衰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视力模糊、听力衰竭、四肢无力等情况,但只要有一种感官还健在,还能保留一点感知的能力,就能有机会感受到与外界的联系,感受到活着的当下,感受到作为人的存在。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即便是行动不便的老人,也会竭尽所能地走出房间,感受户外的自然环境。

  对于临终老人来说,在临终阶段依然能够体验到阳光、微风、空气等这些微小的肤觉体验具有非凡的意义。尤其对于那些长时间封闭在医疗空间的个体而言,这些细微的感受能够为他们带来一份宝贵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在最后的时光中感知到自然与生命的温暖。

  (二)深层情感连接

  在老年临终关怀中,沉浸式艺术疗愈不仅解决生理疼痛,更关注老年人心理需求,提供全面的关怀服务。

  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处于临终阶段的老人,会强烈地感受到死亡的临近所带来的恐惧,产生死亡焦虑。利用危机介入理论解释死亡焦虑,即死亡这一无法预测的“突发事件”打乱了生活的秩序,即将死亡的信号给老人与家属带来恐慌与危机感[3]。现代医学无法正面回答临终者死后会发生什么,对于这一不可掌控的未知事件,老人会感到焦虑。不仅仅是死亡焦虑,疾病折磨所带来的痛苦、伴侣离世的孤独、对陪伴与理解的渴望……针对这些负面的情绪,沉浸式艺术疗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入。

  1.艺术创作,自我疗愈

  沉浸式艺术疗愈为临终老人提供了一个情感表达的独特通道。通过艺术创作,他们得以诠释内心情感,从而缓解焦虑与紧张等负面情绪。艺术创作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自我意识与潜意识的交流。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临终老人能够深入审视自我,更全面地认知自身的精神需求。

  艺术创作的过程成为一场自我发现之旅,帮助老年人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通过与艺术互动,他们能够体验到生活和艺术对自身的深远影响,从而建立更加积极的自我认知。这种自我意识的提升有助于老人感受到自己在世界中的存在,并肯定自我价值,这也是艺术疗愈的作用原理之一。

  2.正面回答,重建秩序

  宗教对于生死有着明确的解释,从根本上解决了死亡焦虑,例如佛教清晰地描绘了死后重生的轨迹,回答了生命的终极意义[7]。宗教信仰为临终老人提供了心灵支持和精神安慰。拥有宗教信仰的老人借助信仰的力量,能够在面对死亡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信仰与宗教在生命的终章可以发挥出我们无法想象的强大力量。实地调研期间,我们观察到那些明确拥有宗教信仰的老人通常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对生命的意义有自己的理解,并在临终阶段能够进行一些大致的规划和安排,从而更好地体验并珍惜当前的生活。如果临终老人有宗教信仰,通过积极的宗教意象,比如沉浸式影像展现西方极乐世界或天堂等场景,可以有效地引导老人对死亡和生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的关怀方式不仅在心理上给予了老人莫大的安慰,还为他们创造了一种宁静而神圣的氛围,促使他们更加从容地迎接生命的结束。

  3.引导开悟,理解生命意义

  意义治疗方法的创始人弗兰克尔曾经提到过,体验美丽的鲜花或欣赏振奋的日出等微小事物,对于减轻癌症患者的负面心理体验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些积极的意象可以成为思想的焦点,有助于临终老人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人生于自然而归于自然,自然因子中寄托了中国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刻的思想感情,通过设计可以具有情感疗愈的功能,能够引导临终老人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死[8]。此外,自然因子通过隐喻的方式从深层的情感建立联结,打动人心,更有效地调节老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沉浸式艺术疗愈可以迎合老人的喜好选择自然疗愈因子,帮助老人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老病死,理解生命的意义。

  治愈起源于情感,也作用于情感[4],临终关怀通过生命影响生命,这就需要创作者本身对生命的意义有所感悟,将真诚的情感寄托在作品上,营造沉浸式的氛围,将温暖与爱传达给临终老人,激发他们的思考与感动。

  我们在谈论生命意义的同时就是在谈论死亡,正确认识死亡是思考生命意义的一部分。临终并不是等待死亡,而是活在当下,关注如何让生命更加精彩。通过沉浸式艺术疗愈,临终关怀可以变得多样且有趣,虽然我们还未找到长生不老之药,但是我们可以设计通往死亡之路,在过程当中找到惊艳之美,或生命之意义。

  (三)人生回顾

  对于即将死亡的人来说,人生回顾是必然发生的,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了人生回顾理论,认为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基本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源于老人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9]。沉浸式艺术疗愈可以帮助老年人回忆和整合自己的生命历程,让他们能够从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实现心灵的升华和和谐。

  念旧,是大多数中国老年人共同的特质。成长环境和地方文化对个体的塑造至关重要,人们对熟悉的环境往往怀有特殊情感。熟悉的文化和回忆是老年群体愿意接受的,将这些元素巧妙融入沉浸式艺术疗愈空间当中,能够产生积极效果。此外,在技术成熟的条件下,可以结合AI成像等技术,对于缺乏照片文字记录的事件,实时还原老人讲述的场景。

  总的来说,沉浸式艺术疗愈为临终老人提供了一个“私人定制”的人生回顾空间。通过收集老人的物品、经历等,结合社会工作者的引导要求,制作影像,引导老人回顾往事,帮助他们重整一生,使其更好地接纳自己,增强在剩余生命中的自我认同度和自我成就感,勇敢地面临即将到来的死亡。通过正确的态度和方式,老人能够珍惜现有的生命,完成未完成的心愿,提升生命的意义。

  在普遍情况下,中国的临终关怀不可避免地纳入了人际关系与家庭因素,家庭在影响疗愈效果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老人人生回顾的阶段特征,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与家人沟通的需求,渴望得到亲人朋友的关怀和支持。沉浸式艺术疗愈通过人生回顾空间为老人与家属创造了一个特定的空间与机会。这一空间中的影像以及整个疗愈过程的记录,都可以成为老人及家属宝贵的人生财富和珍贵的纪念品。

  四、结语

  生命需要尊严,在生命的最后旅程,尊严尤为重要。临终阶段更需要关注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活在当下,而不是遗憾过去,焦虑未来。临终关怀的手段可以变得富有创造性、多样性、趣味性,并不只限于医疗护理地缓解疼痛。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面临一定的困境,缺少精神方面的关怀。沉浸式艺术疗愈作为新兴的艺术疗愈方式,能够提供更好的感官体验与个性化服务,通过结合社工干预治疗手段和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它能够帮助老人减轻疼痛、缓解死亡焦虑等负面情绪,感悟生命的意义,让他们更加舒适平静、有尊严地度过最后的时光。

      参考文献:

  [1]杜婉.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现状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20.

  [2]王丽锋.对老年癌症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护理对其心理及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作用[J].心理月刊,2020,15(15):105.

  [3]苏幸子.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临终关怀的个案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7.

  [4]张文宣.新硬件时代沉浸式交互艺术治愈性体验研究[D].鲁迅美术学院,2022.

  [5]王朝鹤,李昌菊.浅析冥想空间设计中光的运用[J].艺术教育,2016(03):270.

  [6]蒋怀滨,张斌,陈颖等.音乐治疗的一般模式及其发展取向[J].医学与哲学(A),2015,36(03):39-43.

  [7]方静文,齐腾飞.老年临终关怀:来自佛教安养院的启示[J].思想战线,2018,44(03):48-56.

  [8]毛希,顾家诚,赵雁.自然因子疗法视角下的疗愈景观研究[J].设计,2021,34(01):120-122.

  [9]马小玲.人生回顾方法在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