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技融合视域下避暑山庄古建筑的活化路径论文

2024-06-01 14:04:2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承德避暑山庄作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承德避暑山庄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在“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政策背景下,如何通过新技术“活化”避暑山庄古建筑,是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法的重要课题。从文化与科技融合角度出发,挖掘避暑山庄古建筑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探索结合数字化技术活化避暑山庄古建筑的新路径,为我国古建筑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承德避暑山庄作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承德避暑山庄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在“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政策背景下,如何通过新技术“活化”避暑山庄古建筑,是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法的重要课题。从文化与科技融合角度出发,挖掘避暑山庄古建筑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探索结合数字化技术活化避暑山庄古建筑的新路径,为我国古建筑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避暑山庄古建筑概述
避暑山庄作为闻名遐迩的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王朝,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停建,在这89年的时间里,共建造了大小不同的建筑一百二十余组,规模宏伟壮观,至今仍被世人熟知的建筑主要有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在建造手法上,撷取中国南北名园的精华,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创造,是南北建筑艺术交融统一的典范。
历经近百年的沧桑变化,如今避暑山庄除了保留下来的古建筑,还有30余处园中园现仅存遗址,如不加以重视,将逐渐埋没在历史长河中,昔日风采难见天日。现存建筑的文化宣传与展示、仅存遗址建筑的历史原貌复原及展示是避暑山庄古建筑正在面临的重要挑战。
避暑山庄古建筑文化创新发展现存问题
避暑山庄古建筑虽然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在现有资源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尤其与相距不过200多公里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建筑相比,更是存在明显差距。通过实地考察与调查发现,目前避暑山庄古建筑在文化创新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大突出问题。
古建筑文化展示形式单一。目前游客想一睹避暑山庄古建筑的艺术风采主要可以通过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线下实地欣赏,游客通过购票的方式进入园区,边走边看,在每处建筑的主入口处基本都设置了简要介绍,游客可自行解读,还可以通过人工讲解和在景点门前扫码听语音讲解两种方式在游览过程中了解其历史文化。第二种方式是通过承德市文物局研发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线上小程序,其中的当前景点介绍版块主要以图片为主,而在全景VR板块中,游客可以边听语音讲解边点击界面来自主控制观赏路径,操作性更强。第三种方式是在哔哩哔哩等网站上观看到由避暑山庄数字化复原研究课题组完成的秀起堂、清舒山馆、梨花伴月等17处避暑山庄园中园遗址数字化复原动画,这些动画以精准复原为主,交互内容较少。目前避暑山庄古建筑的文化展示方式仍然偏向于传统,数字化复原的展示虽有所突破,但更多停留在学术层面,向游客的传播方式仍存在局限性,在文化展示方式的丰富度方面还有很大探索与提升空间。
古建筑文化创意广度不够。目前在国内利用文化创意来带动旅游市场发展的势头正盛,“IP热”也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方向,比较典型的代表城市就是西安。由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推出的“盛唐密盒”表演活动因文化内核与形式创新的完美组合而成功“出圈”,代表历史人物房玄龄和杜如晦“走进”现代社会,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生活相结合,游客在互动中更好地了解和体验盛唐文化。“遇见长安”系列盲盒等将中国文化与当下潮流相结合的文创产品也得到游客的一致好评。反观同样有着文化底蕴的承德避暑山庄,在文化创意上虽有尝试,但远远不够。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微信小程序中的文创商城版块,可以看到以烟波致爽等避暑山庄古建筑为元素设计的冰箱贴、木雕灯等文创产品;在承德博物馆的文创商品售卖商店也可以看到以山庄古建筑为题材的不同形式文创产品,但是基本停留在外观形式的提取上,其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其他相关文化创意活动也很少,宣传力度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文化创意的广度也有待拓宽。
园区内游客体验单调。目前大多数游客来避暑山庄以观赏自然山水景观和建筑外貌为主,游客很难在游玩时感受到山庄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积淀。由于避暑山庄园区面积较大,空间本身活力不足,同时又缺少互动式的创意游乐项目吸引游客驻足停留,所以很多游客只能采取走马观花似的游览方式,导致体验感单调,游客的黏性很低,这也间接为避暑山庄古建筑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带来了负面影响。
避暑山庄古建筑的活化路径
避暑山庄作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但随着时代的更替,如不加以传播和保护,同样面临着消亡的危机。数字化新技术的出现,为解决避暑山庄古建筑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让文化“活”起来是传播我国古建筑文化的必经之路。所以现提出如下避暑山庄古建筑的活化具体路径。
丰富数字化传播渠道。将避暑山庄现存的古建筑及已经不复存在的古建筑通过建模的方式制作成视频动画在避暑山庄的官方网站及公众号等线上平台上进行推广,同时运用Unity、UE5等数字化软件搭建虚拟现实场景,并在避暑山庄的重要景点尤其是仅存遗址的古建筑,结合实际场地增设交互装置,让游客站在遗址旁边,通过人机交互体验“时空穿越”的感觉,交互程序中的建筑漫游、天气变化等实时交互功能更能给游客带来接近真实场景的视觉体验,为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推动了避暑山庄古建筑文化的广泛传播。
打造数字化IP形象。IP形象现在是公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符号。避暑山庄可以以清代皇家人物为原型,为避暑山庄古建筑设计IP形象,同时担任导游提供线上讲解服务,为山庄代言,提高影响力。目前数字化设计团队已经设计研发出以清代皇阿玛和格格为原型的IP人物,以父女关系日常生活衍生出的系列动态表情包,已投入微信使用(如图1)。山庄比较有代表性的动物,如梅花鹿,以及山庄古建筑屋脊上的脊兽等特色鲜明的素材也是IP形象的重要设计灵感来源。
研发销售数字藏品。数字藏品是基于博物馆自身藏品进行数字化原创设计的一种新型藏品。与线下实体文创相比,数字藏品的发行营销既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又能拓展销售和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呈现独特的优势。博物馆数字藏品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实体文创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和不足,营造出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的新场景。避暑山庄博物馆馆内珍藏和陈列文物3万件,重要碑刻21通,历史典籍、图书资料28400余部册,这些珍贵的文物无法再生,但通过数字藏品的研发和销售,能够让文物活起来,一方面使得文物代表的文化可以永续流传,另一方面可以拉进现代游客和历史文物的距离。
开发数字化趣味游戏。数字化游戏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不仅给中国古建筑文化提供了良好的传播途径与平台,更好地为大众带来了娱乐性与文化展示性作用,间接给大众带来了文化教育的熏陶,还给数字化游戏提供了精神内核,提高了游戏的质量品质保证,促进了数字化游戏的发展。深受资深玩家喜爱的国风游戏《天涯明月刀》将客家土楼环兴楼搬到了数字场景中,让年轻玩家在娱乐的同时感受客家文化,寓教于乐。避暑山庄同样可以将古建筑作为游戏的场景,还可以以清代人物关系为游戏设定角色,通过这种数游结合的方式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避暑山庄建筑极具艺术特色,文化造诣较高,建筑楼台亭阁,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完美地将中国古代各地建筑的特点囊括在内,创造了一个多样化、多民族化的建筑风格。避暑山庄古建筑作为我国软实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将在数字化新技术的助力下“活”起来。避暑山庄古建筑文化与数字化科技深度融合,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