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英译——以《呼兰河传》为例论文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英译——以《呼兰河传》为例论文

7

2024-06-01 13:50:3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更密切,大量文学作品通过翻译的方式输入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翻译越来越活跃,逐渐涌现出葛浩文、华滋生等翻译家。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绝不是一种纯语言行为,它深深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策略。《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中国民俗文化特色的著作,通过翻译展示原语文化的魅力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理论框架对《呼兰河传》进行英译研究,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

  《呼兰河传》的创作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更密切,大量文学作品通过翻译的方式输入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翻译越来越活跃,逐渐涌现出葛浩文、华滋生等翻译家。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绝不是一种纯语言行为,它深深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策略。《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中国民俗文化特色的著作,通过翻译展示原语文化的魅力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理论框架对《呼兰河传》进行英译研究,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的小说创作尤其体现了她不落俗套的艺术追求和独具个性的审美理解。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贴近自然,在简单的语言中建立了丰富的人物特征。萧红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儿童视角,以成熟的艺术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东北边境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善良与愚昧,构建了一个与当时抗日思潮完全隔绝的纯净世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特色。萧红对呼兰村民“愚弱的民族性”描写是现实的,但强烈的怀旧情结也注定了作品抒情的基调。

005XpTbZly1hdvz6oq232j30u00u076u.jpg

  文化翻译概念的引入

  巴斯奈特的翻译思想有两方面:一是以功能对等为中心,体现对翻译过程中所涉及文化因素的处理;二是把翻译或翻译产品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范围的操纵理论和文化建构理论,两者有重叠之处,但侧重点不同。这里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因素。一个核心观点是,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巴斯奈特语言文化观点为翻译提供了指导。对于文本的转换而言,翻译单位和翻译等值是整个动态翻译过程而非静态实践两个至关重要的要素。

  《呼兰河传》的背景:《呼兰河传》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还带来了一个时代的记忆。这部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地区特色。整部作品没有主人公,没有主要情节,没有人物和事件,只有一个孩子似乎不经意间描述了这个呼兰河小镇,穿插着对这个小镇风格的描述和儿时的轶事。

  这本书不仅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还得到了广大作家的肯定。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言中写道:“这是一首叙事诗,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还有一串悲伤的民谣。”同时,茅盾也认为萧红独特的人生观和人生经历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成果。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肯定,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很少有学者从民俗活动所揭示的文化价值角度来理解和发现作品,挖掘其中蕴含巨大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生命体验。这部优秀作品被翻译成多个版本,其中葛浩文的版本相对优秀。

  “呼兰河”——满族习俗:《呼兰河传》中的“呼兰”在满语中是“烟囱”的意思。呼兰是女真的领地,女真是满族人的祖先,所以呼兰河有很多满族民间习俗。此外,在19世纪,由于黄河上游的饥荒,大量山东、河北的难民通过“创管洞”涌入东北,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开拓精神和工商业风俗文化。所以“呼兰河”充满了满族和汉族的民间习俗。

005XpTbZly1hoypump1caj30u00u0dvj.jpg

  文化翻译观在《呼兰河传》中的应用

  直译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使用了更多新颖和隐喻的语言。作者的真实意图可能需要读者通过文本的表面和行间来捕捉和体验。“文化翻译观”反对为了追求翻译的“可理解性”而放弃原文风格。直译可同时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直译不但要全面、准确地厘清原文的意思,而且不能歪曲、随意增减原文的意思,还要保持原文的风格。

  例1:ST: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

  TT:On display are grand objects like money-spewing animals,treasure-gathering basins,and great gold and silver mountains…

  这句话描述了东尔道街上丰富多彩的商店为死者准备的东西。其中,吐钱的动物、集宝盆地和巨大的金银山,都象征着死后世界的财富。根据中国古代的传说,“喷钱兽”是一种吐钱的神圣野兽,“聚宝盆”是一种收集金、银和珠宝的容器。这些中国独特的文化文字,直译的方法不仅尊重源语言的特点,还保证了翻译的易于理解。

  出于对原创作品的尊重,译者运用西方读者现有的认知图式来填补原文与翻译之间的认知空白,反映了道具的功能和纹理。直译强调形式的相似性,主张源文本的内容应根据源文本的形式用目标语言来表达。

  例2:ST:七月十五孟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

  TT:On thefifteenth day of the seventh month—during the Festival of the Hungry Ghosts—river lanterns are set adrift on the Hulan River.

  农历七月十五日对道教、佛教、儒家三个信仰体系非常重要。道教称其为中元节,佛教称其为孟兰盆地社会,普通人在这一天崇拜自己的祖先,人们也称为“鬼节”。据说,在这一天,西藏之王会打开鬼门,地狱里的鬼会回家与家人团聚,那些无家可归的鬼会四处旅行,通常称为“鬼在7月半逃亡”。对于这种异质的习俗,只要翻译掌握7月15日“鬼节”的核心意义并直接翻译,翻译就可以用简明的方式传播中国的精神民间文化。

  例3:ST:她虽然自小没有读过诗文,不认识字,但是“金刚经”“灶王经”也会念上两套。

  TT:She was able to recite the Diamond Sutra and had memorized the prayer to the Kitchen God.

  《灶王经》是中国道教文化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道教学说的精髓。厨房之神是古代掌管食物的神。几乎每个家庭都崇拜中国的神话和传说,它不仅可以保留不同于西方宗教因素的中国文化特征,促进中国文化,还使翻译读者容易理解“灶神”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呼兰河的故事》似乎是一部由不同片段组成的小说。事实上,每个角色都是必不可少的。文章中的名称不仅具有东北地区的地方风味,还具有具体的文化意义。

  例4:ST:王大姐

  TT:Big sister Wang

  这句翻译可以保留东北地区原始的地方风味,更重要的是,能灵活再现人物形象。在文章中,村民认为王大姐是一个勤劳而坚强的女孩,“大”的运用巧妙描绘了她坚强而诚实的特点。

  音译只需要从意义的角度来表达源文本的一般思想,而不过多关注细节,需要自然流畅的翻译。在充分利用音译的过程中,主要是解读原文作品的内部语境。音译过程需要添加相应的解释来解释词汇,这不仅可以不同程度地保留源语言的发音,还可以对它进行解释。

  例5:ST:炕

  TT:kang,a heatable brick bed

  “炕”是中国北方一种由砖和土坯制成的睡觉床,在它的下面有一个洞,用来连接烟囱。在冬天,你可以烧一堆火,在下面的洞里取暖。在这里,“炕”的功能可以通过音译和注释准确地翻译给读者。

  如果直译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表达当地的民间特征,则可以采用带注释的直译方法,对目标语言的读者产生更直观的效果。这部小说提到了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张天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天师”是征服魔、消灭魔的重要代表,但西方读者很难理解这个神话角色,不能使读者理解其语境。简而言之,虽然中国谚语的直译表面上没有原文味,但这个翻译能更好地表达谚语背后的含义,英语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共鸣,所以在翻译中有简单的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

  例6:ST:狗皮帽子

  TT:is dog skin cap with earflaps

  通过文字翻译和注释,可以准确描述这顶帽子的功能和图像。也就是说,你可以在寒冷的冬天遮住耳朵和头来保持温暖。

  文化保护与补偿

  《呼兰河传》以呼兰河镇为聚居地,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东北农村地区的民间生活,所以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东北民俗文化。在传递这些文化词汇时,葛浩文充分尊重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忠实地在文本中呈现了这些文化信息,但他过于忠实的翻译有时会干扰读者的阅读或理解。

  例7:ST:溯呼兰天然森林,自古多奇材。

  TT:Natural forests along the Hulan,since antiquity the source of remarkable timber.

  葛浩文在他的笔记中说,他使用的是双关语木材,意思是木材和天赋,虽然能更好地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帮助目标语言读者理解源文本中的文化,对作品有连贯的理解,但会干扰读者的阅读过程。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有效的补偿方法,但考虑到价值和功能对等的可能性,在文化元素较多的文学作品翻译设计中,应采用异化的方法。异化翻译方法可以把一种文化和语言中的信息以一种接近其本来面目的形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和语言,它不仅为后一种文化和语言带来了新的成分,还随着这些成分的涌入,促进汉语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聚合和裂变反应,导致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例8:ST:黄头发,蓝眼珠,跟我相差太远,虽然祖父告诉我,说那是毛子人。

  TT: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at girl with her yellow hair and blue eyes and me were too great,and even though Granddad told me that it was thefigure of a Maozi Ren or“hairy one”.

  “毛子人”翻译成“Maozi Ren”,使用异化的方法可以增加翻译的兴趣。

  文化意象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导致出现了民俗文化在具体翻译过程中无法直接传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外国相关学者的理解和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直译、带注释的音译、带注释的直译还是文化保护和补偿,都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在翻译中,译者应从文化翻译的角度,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这样不仅保留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特点,还使翻译语言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有效避免了西方读者对翻译的误解,并最大程度地构建了同等的民间文化交流内涵,从而增强了读者对民间文化的感受和直觉体验。将文化翻译理论应用于中国文学研究,独特的中国文化可以在翻译中再现,具有更大的解释力。

  翻译不仅是技能的运用,还是文化的融合。不能被读者识别的作品,即使使用了巧妙的处理技巧,也不能被称为优秀的翻译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更加关注中西方的精神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的深层文化差异对民间风俗翻译的影响,这对未来传播中国民间文化和文学,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