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吉林省外宣文本的译与宣——以《吉林雾凇》为例论文

2024-06-01 11:45:31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吉林雾凇作为吉林省重要的冰雪旅游资源,其外宣翻译对外国游客了解吉林省冰雪文化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吉林雾凇相关英语导游词进行研究,发现存在较多问题,比如专业化程度不够、忽略文化差异、翻译质量不高等。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作为指导,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吉林雾凇导游词的英语译文提出修改意见,以提高导游词的翻译质量,使更多人了解吉林省的秀美风光,促进吉林省冰雪文化的传播,吸引更多国外游客的到来。
吉林雾凇作为吉林省重要的冰雪旅游资源,其外宣翻译对外国游客了解吉林省冰雪文化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吉林雾凇相关英语导游词进行研究,发现存在较多问题,比如专业化程度不够、忽略文化差异、翻译质量不高等。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作为指导,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吉林雾凇导游词的英语译文提出修改意见,以提高导游词的翻译质量,使更多人了解吉林省的秀美风光,促进吉林省冰雪文化的传播,吸引更多国外游客的到来。
吉林省简称“吉”,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北温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吉林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资源丰富、风光秀丽、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长,是“冬玩雪”的理想旅游胜地。2023年春节假期,吉林省接待国内游客1154.67万人次;增幅高于全国0.51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比增长23.6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1.78亿元,同比增长33.31%,增幅高于全国3.31个百分点。可见吉林省旅游资源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然而在《中国入境旅游数据分析报告》中,吉林省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不大,排名较低。因此英译旅游外宣文本,宣传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便成为打造吉林省形象,吸引境外游客的必要途径。如何创作出准确、优秀的译文,是值得思考的。译文的质量关系到翻译受众能否正确理解文本信息,能否方便沟通以及交流,翻译的意义也在于此。通过对吉林省相关英译导游词的查阅,以吉林雾凇导游词英译文本为例,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各网站英语导游词不规范,用于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导游词过于书面化,表达不够恰当,不符合翻译外宣文本的特点等,外宣翻译作为其他国家了解吉林省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应只单单注重语言层面的转换。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通过三维转换方法,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来探讨吉林雾凇导游词译文的准确性。以发挥外宣文本对吉林省冰雪文化的传播作用,起到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态翻译学与外宣文本
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2001年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首次提出生态翻译学这一翻译理论。多年来,他接连发表多篇文章阐述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念与内涵。生态翻译学理论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来理解翻译过程就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在这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将所有与翻译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进行适应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指的是由原文本、源语言、翻译文本之间构成的天地;翻译生态环境既包括外部环境也包括内部环境,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受到最佳适配和优化选择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译者要做出最优选择,也就是说做出最适合的选择。目前生态翻译学理论应用广泛,涉猎领域宽广,并不断延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应用研究领域之一。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方法定义为“三维”转换,包括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方面的转换,“三维”转换就是指在“多维度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语言、文化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变换。“语言维”的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与原文的语言形式相统一,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做出适当的调整,并且要尽力传达原作品的神韵与美感,做到风格的还原。“文化维”就是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文化差异,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如在翻译时补入适当的背景知识。“交际维”就是译者在翻译中对双语文化意蕴的传播与解释。基于“三维转换理论”,译者在翻译吉林省外宣文本时,应根据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与环境做出适当调整,力争做到既将吉林雾凇相关导游词翻译的准确,又能将推动吉林省的冰雪旅游文化,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将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与资源更好的传播,让世界了解吉林省冰雪旅游的魅力。
导游词的翻译要点。导游词属于旅游文本,也是外宣文本的一种,导游词的翻译也要遵循一定原则。恰当的翻译不仅能够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还可以使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翻译理论,其内涵与理念适用于旅游文本的翻译,如旅游文本的核心常与自然风光、历史民俗文化相关,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双方文化的差异是尤为必要的,这便是生态翻译学提到的达到文化维的适应。在此基础上,译者在翻译吉林雾凇导游词时,要符合具体的翻译环境现状做出适当判断,更要以推进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为最终目的,争取达到回归导游词原文所表达的意境,更好地进行文化推广与交流。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吉林雾凇导游词汉英翻译
吉林雾凇景观被誉为“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是吉林省独一无二的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以吉林雾凇这一旅游资源为依托,吉林省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吉林省冰雪文化宣传活动,如从199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的吉林雾凇国际冰雪节。而对于吉林雾凇相关导游词的翻译,各个版本多种多样,但质量参差不齐。翻译是语言的话语、信息、文化、文体风格的传递,译者在翻译中要做出“适应选择”。从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思想出发,以“三维转换”入手,通过对各个版本《吉林雾凇》英文导游词的查找,对吉林雾凇冰雪文化的相关导游词进行分析。
语言维。众所周知,英语是屈折语,属印欧语系,汉语是孤立语,属汉藏语系。两种语言特点差别较大,导游词在英译时译者在各个语言层面都应该做周全的考虑,在有效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应考虑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选取合适的表达方法。特别是旅游词汇复杂,包含文化、经济、地理、政治等多种多样的专有名词,这就需要译者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精确掌握两种语言的特性与差异,从而更好地选择语言的表达方法。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雾凇”的奇观。
In the middle of winter,when thousands of trees are in depression in northern China,when you enter Jilin City in Northeast China,you will see a magical and beautiful scenery.Looking along the Bank of Songhua River,the pines and willows are frosted and covered with snow,and the jade is covered with silver.This is what people call the“misty scene”.
该例句中导游词在翻译时出现了理解偏差,原文中戴玉披银的意思是形容穿戴贵重华美的服饰,指的是岸边的松树和柳树,被雪覆盖而显得格外明亮华丽,此处却译为the jade is covered with silver,是明显的直译,没有理解原文的意思,用词错误,不符合规范。应该写成:Pine and willow trees covered in snow shining like jade and silver.根据语言维的要求,要选用适当的句式结构、合适的词汇表达,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文化维。由于中西方历史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双方思维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在翻译中,民族文化难以得到准确完整的传递,常会出现理解偏差与错误,这样的问题轻则误导游客,重则会让人对中国文化产生误解。生态翻译学强调,文化维的转换要求译者对源语言有着深刻了解的同时理解文化差别并掌握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从而避免语义的误解。导游词大多蕴含丰富的文化,因此导游词的翻译绝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要做到传达原文的精义,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文化。
雾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宋·吕忱(chén)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
The name“Wusong”first appeared in the book Word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cs about 1500 years ago.Its original text is“Cold air makes beaded ice.It disappears when it meets sunshine.People in Shandong call it Wusong”.
该例句出现了中国古代名著及文言文的翻译,《字林》的译法务必严谨、专业。此处译者将“齐鲁”译为Shandong,虽说是言简意赅,齐鲁便是指今山东一带,但译成Qilu(now we call it Shandong province)交代一句相应的背景知识是否更为妥帖。此外译者在翻译文言文或诗句时应注意,由于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做出适当的解释是必要的。比如译者应将这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吉林雾凇也很贴切”译为:It fits perfectly a poem written by Censen,a famous Chinese ancient poet in the Tang Dynasty:As if the vernal breeze had come back overnight,adorning thousands of pear trees with blossoms white.这句诗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译者在翻译时增译了作者介绍,相应文化背景的介绍,更易于读者理解,符合三维转换—文化维的要求。通过文化维的转换达到既让读者了解吉林省的雾凇冰雪文化,也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是指通过导游词的翻译达到交流的目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借助语言我们才能彼此交流和理解。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转换的重点放在是否达到交际的功能上,是否完成了意见、情感、信息的交流。
许多版本的吉林雾凇相关导游词中都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松花江边一位老妈妈含辛茹苦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但是当女儿长大成人出嫁后却没有人愿意赡养她,老妈妈每日以泪洗面,白发和眼泪随风飘扬,挂在树上凝聚成冰,形成一条条树挂,每当人们看到雾凇,就会想到她。”在该导游词中,故事的引用多是为了引发游客的共鸣,引导相同的价值观取向,以达到交际维度的目的。而此段翻译,明显出现了几次错误,如松花江边有一位老妈妈,它的意思是,老妈妈居住在松花江边,而译文中介词by的使用,不够准确,易引起读者的误会,违背交际维的原则。这句“像推皮球一样把老妈妈推来推往”的翻译中,译者更是毫无逻辑地按词堆叠:pushed the old mother around like a rubber ball。这会使读者十分疑惑,此句导游词的原意为:三个女儿都不愿意赡养老妈妈,互相推脱责任。应修改为:But the three daughters were ungrateful and unwilling to support their mother,shirking their responsibilities to each other.而满头银发,更不是head Silver hair,这样的错误是低级的,译者在翻译时应严谨,导游词的翻译关系到国外游客对景区的了解与认识,一定要符合交际维的规范,使读者更好理解语句的意思,更好地交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从巍峨挺拔的长白山,到奔腾不息的松花江,从冰清玉洁的吉林雾凇,到丰富多样的冰雪活动,吉林省是滑雪爱好者的天堂。吉林省幸运地拥有这两座金山银山,更应该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对外宣传能力,吉林省导游词的外宣翻译存在诸多问题,提高翻译质量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景区的形象,更对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的宣传与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外宣翻译作为传播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的重要途径,其翻译应专业、严谨。在遵循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以三维转换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提高译文质量。将吉林大地的风貌细致地呈现给外宣受众,积极传播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