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中国-东盟音乐周民族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研究论文

中国-东盟音乐周民族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研究论文

19

2024-05-30 13:45:28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回顾历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音乐文化的相织与交融,跨国界跨语境的乐音碰撞,在坚守初心、内涵诠释、文化交流中彰显中国-东盟音乐周民族文化自信。文章旨在探讨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文化内涵、精神支撑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尤其是在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多元文化融合与发展等方面的思考。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回顾历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音乐文化的相织与交融,跨国界跨语境的乐音碰撞,在坚守初心、内涵诠释、文化交流中彰显中国-东盟音乐周民族文化自信。文章旨在探讨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文化内涵、精神支撑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尤其是在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多元文化融合与发展等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东盟音乐周;民族文化自信;当代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广西艺术学院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民族资源优势、学校教学资源优势,于2002年成功创办了第一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12届,是一项大型国际性音乐创作、展演、融通的活动。中国-东盟音乐周一直秉持着推动中国与东盟音乐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理念,十二年来,始终坚守着传承音乐传统的初心,铸就着打造音乐精品的匠心,坚定着传播音乐文化的决心,打造成了继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之后国内当代音乐创作的重要展演平台,也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各地区音乐交流互动的良好平台。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文化自信建构在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自身文化优势和特色的自信和认同,是对多元文化共存和交流互鉴的自信和包容。中国-东盟音乐周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地区一项重要的音乐文化交流活动,正是秉承着文化发展的初心和使命,传承着中国、东盟各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推动中东盟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创新及多元发展,更为文化自信的建构赋予了新的动力。

中国-东盟音乐周民族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研究论文

  一、文化发展毅然坚守初心

  文化发展毅然坚守初心是指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进程中,始终坚守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初心在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在于保持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首先谈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承是指对历史文化的传播与承载,而创新则是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演绎和拓展。中国-东盟音乐周不仅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也让当代音乐元素与传统元素进行交织,使传统音乐焕发出新的魅力。其次再谈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通过对历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自中国-东盟音乐周首届举办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各地区间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例如,2022年第11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上演的民族管弦乐和交响乐作品中,有4部广西本土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他们植根于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并在作品中融入壮族铜鼓、破咧、歌坪等音乐元素,让广西地方民族音乐元素与当代音乐创作技法进行碰撞,从创作、呈现到表演形式坚持特色惟实励新,[1]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通过现代音乐创作理念与技巧表达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厚内涵,不断拓展着音乐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二、文化内涵诠释传承意义

  音乐文化传承在于保持音乐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音乐文化传承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音乐文化遗产,弘扬音乐文化精神,促进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同时,音乐文化传承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中国-东盟音乐周是一个传统与现代音乐交汇的大舞台,致力于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地区的音乐家及理论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它以音乐为媒介,立足东盟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呈现多元并存与交流融合的音乐文化,努力推出高质量音乐作品和理论成果,探索线下线上相结合的音乐展演与理论交流的新模式,使音乐周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活动。[2]

  文化传承可以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国家文化自信。在当代社会,文化传承具有新的时代意义。中国-东盟音乐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与东盟各国的音乐文化,让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彼此的音乐艺术。通过音乐周的举办,可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音乐人才,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中国-东盟音乐周有助于增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了解,丰富了当地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让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音乐爱好者能欣赏高水准的音乐作品,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一定的贡献。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传承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有助于增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时,在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文化传承也是维护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种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3][4][5]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跨越语言、国界的特点,能够直接触动人们的心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中国-东盟音乐周展示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包括传统音乐、现代音乐、民间音乐等,体现了各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音乐周的举办,各国音乐家、艺术家可以相互学习、交流,促进音乐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坚持民族音乐的特色之路,中国-音乐周立足东盟国家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坚持民族音乐特色,打造中国-东盟文艺高地。二是多元并存与交流融合的音乐文化,中国-音乐周以音乐为主体,向世界呈现多元并存与交流融合的音乐文化,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音乐家及理论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三是线下线上相结合的音乐展演与理论交流的新模式,中国-音乐周探索线下线上相结合的音乐展演与理论交流的新模式,使音乐周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活动。

  三、文化自信彰显时代价值

  文化自信是民族团结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障。中国-东盟音乐周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音乐的多种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加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东盟音乐周不仅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也激发了东盟国家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在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活动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展示,并与东盟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这种文化的融合不仅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也加深了各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中国-东盟音乐周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使各国人民更加了解和认同彼此的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和睦相处。此外,中国-东盟音乐周的举办也激发了东盟国家、地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东盟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展示了本国的传统音乐、舞蹈等文化形式,通过这一平台,东盟国家和地区加强了自身文化的宣传和传承,增强了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6]

中国-东盟音乐周民族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研究论文

  一是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创造良好平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东盟音乐周作品参演作曲家吕军辉在接受访谈时谈到,“近几年,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作品创作中去,尤其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我认为,把内心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写进作品里,是音乐人传承民族文化纯粹而又浪漫的事,我很乐意这么做,也将一直这么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东盟音乐周从无到有,从音乐展演活动到文化交流平台,默默耕耘十余载,始终坚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中国-东盟音乐周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与学科资源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各国音乐交流为宗旨,努力致力于让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平台上进行传承、发展与创新。中国-东盟音乐周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大潮中主动担当,在构筑东盟音乐文化平台中积极作为,在美育浸润和文化融合中精益求精,充分发挥艺术高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为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拓宽交流通道。开放包容,是中国-东盟音乐周的重要标签之一。一直以来,中国-东盟音乐周充分依托和发挥好广西的东盟平台优势,每届音乐周提前近一年的时间筹备,向国内外作曲家征集作品,遴选参演乐团,向国内外音乐专家学者发出邀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东盟音乐周自创办以来,共有26个国家和地区,100多个乐团及专家,4000余名演员,近20万人次观看,宣传推送转载点赞量近千万。在参演作品上海纳百川,包容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题材和形式的音乐,在交流中学习和了解不同音乐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拓宽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通道,让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与世界各国音乐文化进行碰撞和融合,建好建强中华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窗口,交汇出跨越国度、语言的华彩乐章。[7]

  三是为深化多元文化融合激发内在动力。多元文化融合作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现象,其内在动力主要体现在文化多样性、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首先,中国-东盟音乐周就包含着多元的音乐文化,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为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可能性。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拥有各自独特的音乐传统文化,这些音乐文化元素在交流融合过程中相互借鉴、交融,形成新的音乐文化形态,丰富了音乐文化多样性,激发了多元音乐文化融合的内在动力。其次,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信息技术革命使得文化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扩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频繁。[8][9]中国-东盟音乐周的跨文化交流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地区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欣赏其他音乐文化的机会,促进了音乐文化融合和共生。例如,2023年的第十二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上的一首《碧海丝路情谊长》,展现着中国与东盟音乐文化的交融,身着东盟十国服装的演员,为观众呈现了精彩是视听盛宴。因此,多元文化融合的内在动力来自文化多样性的丰富性、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信息技术革命的便利和跨文化交流的促进。

  四是为增强文化软实力探索多重路径。民族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国家软实力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民族文化自信能够增强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自信和魅力。其次,民族文化自信可以提升国家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支撑。[10]为了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自信对国家软实力的塑造,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成功案例来进行分析。通过中国-东盟音乐周这一平台,中国和东盟国家、地区之间加强了文化交流与互鉴,提升了彼此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尊重,从而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合作意愿。中国-东盟音乐周其在国际影响力中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民族文化自信对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不仅加强了中国和东盟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也为世界各国展现了中国和东盟国家在音乐艺术、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自信风采。[11]这种国际影响力的体现,为中国-东盟音乐周参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关系的深化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参与国家的文化内涵,也为国家软实力的塑造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地区的文化外交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静.坚持特色惟实励新——2021年第十届中国-东盟音乐周述评[J].人民音乐,2021,73-77.

  [2]张灿.线下线上多元共享——2022年第11届中国-东盟音乐周述评[J].人民音乐,2023,43-48.

  [3]舒芳.坚守传统知难而行——2020年第九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综述[J].人民音乐,2021,(03):45-49.

  [4]于涛.丰富的色彩独特的风格——2019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多元文化内涵[J].人民音乐,2019,20-24.

  [5]戴伟.立足民族,放眼世界——2018年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述评[J].人民音乐,2018,166-168.

  [6]楚卓.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2013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综述[J].艺术探索,2013,67-72.

  [7]凌晨.坚守传统多元绽放——中国-东盟音乐周十年(2012—2021年)述评[J].艺术探索,2022,111-116.

  [8]刘畅.传承民族经典•尽展时代新篇——吉林艺术学院首届民族音乐周述评[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6,69-72.

  [9]孙立萍.丝路添新声交响聚新疆——第三届中国西部交响音乐周系列活动述评与思考[J].艺术评论,2015,105-108.

  [10]何汉斌,吴东华,武彦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流及其当代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3-26.

  [11]倪朝晖.没有当代就没有未来——2008年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述评[J].艺术教育,2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