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青海互助土族与民和土族婚礼仪式歌 音乐形态的比较论文

青海互助土族与民和土族婚礼仪式歌 音乐形态的比较论文

8

2024-05-29 14:56:30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土族的婚礼仪式与仪式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它源自土族的传统,但也受到了时代的演进、地理的差异、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和宗族的融入,使得它们更加丰富、多元、更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2006年2月,青海土族的传统婚礼被列为第一批全球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通过对青海互助土族与民和土族婚礼仪式歌音乐形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音乐形态的独特性、应用方式和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土族的婚礼仪式与仪式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它源自土族的传统,但也受到了时代的演进、地理的差异、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和宗族的融入,使得它们更加丰富、多元、更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2006年2月,青海土族的传统婚礼被列为第一批全球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通过对青海互助土族与民和土族婚礼仪式歌音乐形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音乐形态的独特性、应用方式和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青海互助土族与民和土族婚礼仪式歌 音乐形态的比较论文16.1.jpg

  土族婚礼歌概述

  土族拥有源远流长的传统,他们以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等多元族群的混血血统为基础,经过漫长的演变和进步,形成了多元、多样、充满魅力的土族文化。这个地方的音乐文化通过多种方式相互融合,逐渐演变为独一无二的、富有当地风情的民谣。土族人民拥有众多独特而又充满活力的民族音乐,根据它们独特的文化习惯,这些音乐大致可以划归为“家曲”和“野曲”两类。而土族的婚礼歌大多数都是,除了极少数的“疽家曲”外,在土族婚宴中,最常见的则是《结婚曲》《宴席曲》《舞蹈曲》三种。“野曲”则是一种独特的迎宾曲,它不仅仅出现在迎宾路上,还包括了迎宾、欢迎酒会以及庆祝活动等场合。

  婚礼曲是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它源自婚礼的各种程序,包括赞歌、问答歌、仪式歌、舞曲等,它们看似各自独立,但实际上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新人们带来一场精彩的婚礼。

  宴席曲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它通过土语和藏语的歌曲来表达土族人的喜悦,让村民和亲朋好友们在宴会上相互祝福、赞美,并且传递出美好的祝愿。

  歌词的内容及分类

  土族婚礼的音乐可以按照其所包含的歌词来划分,其中“依喉依拉”被土族语言所描述,它代表着一种深深的思念和感谢,而《典仪歌》则更加凸显了土族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它描述了一种以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相结合的美好场景,以及一种以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相结合的美好祝福。当新婚夫妇走入婚礼现场,他们拿着一把木梳,以礼貌的姿态向新娘的头顶轻轻抚摸三下,随后,全场响彻《梳头歌》,伴随着欢快的旋律,一首《五方拜歌》响彻整个婚礼现场;而《喜庆歌》则更为热闹,它的旋律欢快、节奏欢快,充满欢乐,无论何种情境,都能让婚礼现场更显热闹;此外,三川婚礼仪式也有着浓郁的当地风情,以《知识百问歌》为代表,让宾客们一边欣赏着婚礼的精彩瞬间,一边回味着婚礼的故事。《混沌周末歌》被视作“阳世生成”的延续,这首歌的内容涵盖了起唱、混沌、开天辟地、人间起源和周末五大组成部分,在三川土族民歌史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当地人民视作“道拉”的基础。

  互助县的婚礼仪式歌包括赞美诗、互动歌、祝福歌、娱乐歌曲和祈祷歌等多种形式。在土族野曲中,主要的曲目和组成部分就是情歌与少年,其中的少年又能够称之为花儿。土族野曲在当地又被人称之为“哈达过道”,翻译过来就是“外面的歌”的意思,而民和三川地区的人们对野曲则是称之为“开拉”。土族野曲大多数都是对当地爱情生活的一种体现和写照,具有非常强大的发展生命力,在土族地区非常的盛行,尤其是“少年(花儿)”不仅仅是流传于当地的土族人聚居地,还广泛地流传于青海高原地区的东北部地区,甚至是甘肃河西走廊地带也广泛地流传着“少年”。

  土族的情歌有着非常久远的发展历史,是河湟地区的典型并且也是最早盛行的一种爱情歌曲,其中的曲调非常的婉转悠扬,并且能够感受到歌曲中内容以及情感的古朴优美,是一种非常高亢与嘹亮的山歌。在叙唱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土族语。通过对土族情歌与少年的研究中能够了解到,情歌是少年的母体。例如河湟地区非常流行的当地第一支情歌《同心相爱的那一个》,其音乐风格非常的丰富多样,其中就包括有节拍、节奏、曲式结构、旋法、音节以及调式等,这些内容以及音乐风格都与我们当代的少年有密切的关联性。

  曲式结构

青海互助土族与民和土族婚礼仪式歌 音乐形态的比较论文

  一、互助土族婚礼仪式歌的曲式结构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民间传统都会唱《娶亲人拿着礼品来》《从那里来的人》《哭嫁歌》《女孩的歌声像布谷鸟》《中间往来的媒人》《抬嫁妆盒子》和《答谢媒人》。这些民间传统都是用来庆祝新人出嫁或者举行葬礼的。《娶亲的新郎》《太阳光辉照遍了》《棋子之歌》这样的民间传统是用来庆祝新人出嫁或者举行葬礼的,《唐德格玛》和《你们来了拿了个啥》是经典的作品。

  二、民和县三川地区的婚礼仪式歌的曲式结构

  在民间,与在互助土族中传统婚礼仪式歌相比,这些作品拥有更加宏伟壮观、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这些作品通常由六句话组成,例如《骂媒》。重复的三句民歌可以说是民歌演变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们的组织方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与二句民歌的相似之处,比如《老媒斯果》《哭嫁》《敬酒》等。三句乐段的三句形式因其所表达的内容而有所差异,有的以乐句的形式出现,有的以上句的形式出现,还有的以下句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的三句乐段破坏了均衡的对称性关系,使韵律发展更加自然,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因此,在互助地区和民和三川地区,它都被广泛应用。《新人阿姑一朵花》的a+b+b1乐句的第三个乐句与第二个乐句的重叠,营造出一种鲜明的对比,它的出现让这首歌的节奏变得流畅,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为这首歌的整体氛围注入了新的活力,起到了调节节奏、提升气氛的重要作用。

  在互助土族婚礼仪式歌当中,很少应用到二段体结构的形式,但是二段体结构形式的应用大部分都体现在民和三川地区的土著婚礼仪式当中,在其中是非常广泛,并且受欢迎的一种结构形式。而在我国的音乐文化当中,二段体结构的应用相对较少,远不及一段体结构形式,在我国许多民族地区的音乐当中,少有二段体结构形式,但还是有部分少数民族等于民歌当中包含有二段体相似的音乐结构。例如,我国的新疆哈萨克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音乐当中就包含有二段体结构。所以说,二段体结构形式也能够作为这两个地区间音乐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在对这两个地区婚礼仪式音乐研究需要非常注重的内容。婚礼仪式歌《五谷花》和《米谷酒》中就包含有比较典型的二段体结构,但是这两首歌曲的写作手法是不一样的。其中《五谷花》音乐当中所采用的写作手法最主要是对比性的手法,在这个音乐当中的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中,在音区的运用、润腔的运用以及音乐形象表现等三个方面所使用的方法就是不一样的,两者差异较大。从西方音乐体系角度进行理解,通常将这种表现方式称之为二段体并列的单二部曲式,虽然音乐当中的两个乐段有了较大的区别,但是其中的调式调性、歌词内容、音乐材料等,之间仍然存在着相关联系,这样才能够使得整首音乐更加的完整,并且具有统一的艺术整体性。《米谷酒》采取了结束的形式,由两个主题相连的两个乐章组成,即A(a+b+b1)+B(c+b+b1),在西方音乐被视为具有重复性的单元组,但它的结束形态却符合了中国古代对“中庸”的理解,即在快节奏的情绪下保持温柔,在悲情的氛围里保持宁静。

  《祝愿亲家万年发》是一首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民歌中极为罕见的三段体作品,它采用了多种变化手法,如重复、渐变、展衍和引申,使得它与西方作品中的三重复乐段结构(A+A1+A2)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调式调性

  民和三川地方的22首婚礼仪式歌以羽调、征调、角调和2首商调组成,其中21首更是以羽调、征调、宫调和1首商调组成,令人耳目一新。经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土族婚礼仪式歌的音乐风格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征调式和羽调式更为普遍,但是它们的使用范围却有所限制。相反,宫调式更为常见,特别是在民和地区。而商调式的使用则相对较少。在互助和民和三川地方,婚礼仪式歌通常采用五声声级,即便某些歌曲采用六声和七声声级,其旋律和歌词风格仍然延续了五声声级。不过,在民和三川一带,歌词中还会包含清角和变征声级,这些声级会让歌词更加富于六声声级,比如《八仙庆寿》和《五谷花》。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通常以一个固定的音阶开始,在该音阶中以主音结束,以达到整体平衡。在互助一带,大多数土族婚礼仪式歌都遵循着这一规则,称为“守调”。然而,在民族自治县,土族婚礼仪式歌则拥有多样化的音乐风格,不仅包括“守调”,还包括“犯调”。《三颗字》的第一、二乐句采用c商调式,第三乐句则采用F征调式,最终以F征调式收尾,而非同宫系统的犯调和调性变化则很少出现。

  节奏节拍

  “婚礼安召”主要盛行在我国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并且主要是运用在当地土著人民的婚礼仪式当中,是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是在婚礼仪式当中通过礼赞祈祝的方式,所展现出来的融歌,同时还是一种舞蹈为一体的形式,这种舞蹈有着步伐轻盈,并且节奏明快、旋律优雅等特点,在歌曲当中,歌词主要表达的是对新婚夫妇的词语,大致是为了祝福他们能够白头偕老、互敬互爱。婚礼仪式歌音乐的曲调大多数都是3/4节奏,这种节奏通常能够给听者带来一种轻松、欢快的感觉。受到这种婚礼独特民俗的影响,在互助地区,婚礼仪式歌音乐的节奏形式也不同,音乐当中主要以二拍子和三拍子为主要的单拍子为主,其中2/4拍四首,3/4、3/8、6/8拍九首,不仅如此,在音乐当中还包含有些许的变拍子和散拍子。在民和三川一带,土族婚礼仪式歌拥有极大的自主性,其节拍丰富而又不断演变,比起其他地方,其节拍更为丰富,复拍子、变拍子等也比比皆是。

  旋法特征

  通过对比两个地区的旋律发展方式,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拥有相似的旋律特征,还各自拥有独特的地域风格。

  一、共同的旋法特征

  采用二度和三度级的节奏作为旋律的主要表现方式。二、三度级进的旋律在土族婚礼仪式歌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的旋律优美、流畅,充分展示出土族人民的纯朴、热情、追求简单而真实的生活方式。它们不仅是土族民族审美习惯的具象体现,更是土族地域文化的完美呈现。

  旋律的特点是将二度、三度和四度音程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旋律风格。中国五声音阶的传统在很多地方都有所反映,其中包括将两个度数大二度、小三度和四度融入当地的民间舞蹈中,并且在当地的婚礼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独具地域特色的旋法特征

  级进与反向大跳。“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指出,在古代,人类的社会生产和交流中,音乐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共识,它能够改变和改善周围的社会环境。互助的自然风光独具魅力,其独具匠心的旋律,使其“笼天地于心内,和万物与音声”成为互助土族婚礼仪式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你们来了拿了个啥》的节奏鲜明,由左右二度级进、三度小跳,以及最终的反向七度大跳组成,展示出该地区的独特风光,更能够深刻表达出该地区的民俗文化、历史传统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

  下滑音的使用。使用下滑音是民族婚礼仪式歌曲独特之处,它不仅体现了旋律的特点,而且还能够增强整首歌曲的结构,让听众感受到更加紧凑的节奏,同时也展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土族的婚礼就像一部绚烂的音乐史诗,“安召”的动感旋律将其融入其中,令其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这里不仅有土族的传统,更有土族的历史、文化、风土和风情,一切都在这里展现出来。土族的音乐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旋律、节奏和情感来表达土族的传统和历史。这些旋律和情感可能会让人们感受到土族的独特性和传统,并且可能会让人们对土族的历史和传统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