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特色文艺作品与新时代主旋律切合的可行性探索论文

2024-05-29 15:05:27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代表时代风貌,引领社会风气。一部地域特色丰富、价值内涵厚重的优秀文艺作品,可以实现城市与文化的“双向奔赴”。文章以淮安市广播电视台(下称:淮安台)打造文艺精品实践为例,从方向原则、传播路径及资源统合三个方面,探究区域特色文艺作品与新时代主旋律切合的可行性路径。研究认为,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基础上,把区域特色文化放在大文化观背景中考量,可以有效打造具有“国家高度、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赋能,可以有效实现文艺精品传播的叠加效应;推进文艺资源统合,可以实现区域特色文艺精品生产持
摘要: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代表时代风貌,引领社会风气。一部地域特色丰富、价值内涵厚重的优秀文艺作品,可以实现城市与文化的“双向奔赴”。文章以淮安市广播电视台(下称:淮安台)打造文艺精品实践为例,从方向原则、传播路径及资源统合三个方面,探究区域特色文艺作品与新时代主旋律切合的可行性路径。研究认为,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基础上,把区域特色文化放在大文化观背景中考量,可以有效打造具有“国家高度、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赋能,可以有效实现文艺精品传播的叠加效应;推进文艺资源统合,可以实现区域特色文艺精品生产持续长久。在文化强国战略下,打造区域特色文艺作品与新时代主旋律切合的可行性是地方文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区域特色文艺作品;时代主旋律;探索实践
文化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近些年,凭借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带火一座城市的案例并不鲜见:电影《你好,李焕英》带火了湖北襄阳,歌曲《早安隆回》带火了湖南隆回……这些区域特色与时代主旋律高度切合的文艺作品,成功实现了城市与文化的“双向奔赴”,成为当前热点话题之一。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区域特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期许,我们要持续强化文艺精品创作,统筹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以淮安台的具体实践为例,从创作导向、传播路径、资源统合三个维度,探讨区域特色文艺作品与时代主旋律切合的可行性,为区域特色文艺精品创作融合转型提出建议。
一、坚持文艺创作导向,彰显区域特色文艺精品的价值内涵
文艺作品虽然属于艺术化创作,但依然存在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导向问题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对“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明确回答。区域特色文艺创作,必须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基础上,以宏观视野审视区域特色文化内涵和价值,更好地推进文化创新创造,实现区域特色文艺作品与时代主旋律的切合,为区域特色文艺精品立好“风向标”。
宏观视野,就是将区域文化放在更高的维度,用整体的大文化观③,以更高的站位、更全面的眼光审视区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023年是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80周年,围绕这一重要时间节点,淮安台特邀知名党史专家学者和资深纪录片编导,开展项目论证、专家座谈、题材策划。经反复研讨,为深度挖掘黄花塘军部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创作组把这一事件放在全国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转入反攻关键阶段予以审视构思,先后辗转安徽、上海、山东、北京以及省内相关市县,对区域人文环境、革命遗迹进行地毯式挖掘,采访录制了30多位历史亲历者及其亲属、身边工作人员、新四军老战士和业内党史专家的珍贵音视频,搜集整理了大量历史文献、实物档案、影像资料;在创作上,注重突出小切口、大情怀,强化地方视角、全局高度,以“绝处逢生”“敌后战场”“反攻号角”三个篇章,推出纪录片《风雨黄花塘》,客观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新四军军部驻留黄花塘的峥嵘岁月,真实再现党指挥大江南北的红色铁流奋勇抗敌、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及其为争取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作出的卓越贡献。该片以影像文体对历史回溯,既有全局性思考,也有地域性表达,通过选取地域中最具全局高度和时代价值的事例,讲述重大历史节点故事,提升历史的深度和温度,彰显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如:揭秘车桥战役首创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军事家罗炳辉巧用“梅花桩”战术屡败日寇以及在战火中诞生的“世界上最新式的大学”、首次披露抗战时期根据地第一个派出所诞生的前因后果等重要历史事件。因其价值和意义,该片被列为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项目和江苏省纪录片重点选题,2023年9月6日至8日,该片在央视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成功播出,央视网、央视频以及《国家记忆》栏目微信、微博、抖音等展开了全媒体宣传,“纪录中国”“学习强国”等推出相关介绍和评论,新浪、搜狐、网易、我苏网等纷纷转载,形成阶段性热点话题,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受到知名导演和专家的高度肯定,赞誉具有“国家高度、地方特色”的鲜明特点。
“向下”扎根是为了更好地“向上”发展,深耕价值之“根”是为了登顶优秀精品之“峰”。一部区域特色文艺精品的创作需要以导向和价值为引领,更需要以质量和创新为驱动。如果说《风雨黄花塘》的成功在于以导向和价值为引领,那么,系列理论宣传栏目《新思想这样讲》的出圈出彩,则彰显了质量和创新的内涵。2022年7月,在淮安市委宣传部的统筹指导下,淮安台创新打造系列理论宣传栏目《新思想这样讲》,栏目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以群众身边事、身边人,用群众的语言,通过微视频、快板、微动漫等多种形式,结合淮安具体实践,努力把党的创新理论讲透彻、讲鲜活、讲生动、讲具体,有效引导党员干部、基层群众站稳政治立场,增强理论自信。截至2023年12月底,已推出系列微视频70条,作品先后被学习强国、央视频、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平台转载;2023年9月,《新思想这样讲》入选中宣部《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经验分享案例。
二、坚持文艺传播规律,增强区域特色文艺精品的叠加效应
信息化时代,传播渠道追求“出界”,传播效果更要追求“出圈”④。必须遵循文艺传播规律,坚持探索多元化传播文艺精品的路径,以更新锐、更网感的内容表达,更加直接便捷、新颖鲜活的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文艺精品的抵达力、穿透力、感染力,实现传播效果的叠加效应。
融合化传播,触手可及。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淮安台聚焦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创新推出系列融媒产品《萌新主播和摄像大哥》,将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疫情防控要点,用群众的语言、通俗的故事,辅助淮安的方言俚语演绎表达,生动形象地阐述新冠感染的预防要点和防控政策,让群众入脑入心入行。节目一经全媒体推出,受众通过“无线淮安”微信公众号、客户端以及“真淮安正淮安”抖音号等多渠道平台,“指尖上”触手可及,随时随地、反复观看,受益良多,多篇作品微信点击量迅速攀升至10万+;系列产品被广泛引入到全市户外大屏以及公共交通智慧平台滚动播放,迅速风靡全市。文艺精品从空中“落地”,走向街头社区,以丰富的视觉、听觉感受触达传播终端,群众倍感亲切,传播效果实现叠加效应。
交互性传播,双向交流。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给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淮安台在精品生产中,不断强化交互性传播探索,推动双向交流,努力提升传播抵达力。“逢十直播”行动是淮安台倾力打造的一档融媒精品栏目,节目紧扣特色美食文化,将执法检查与主播探店有机结合,直播开始前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等多渠道,广泛征询受众最关心的话题、最想探访的美食,最终选取直播探店对象;同时,在直播期间,还通过评论留言,开展随机提问、检查等,拉近了彼此的时空距离、情感距离,受众倍感亲切亲近。该栏目的创新做法获得了多方好评,国务院办公厅刊物《政务公开工作交流》专题介绍了这一精品的经验做法,成为全国各地借鉴学习的样板,获评江苏省网络视听新媒体“十佳”栏目。
沉浸式传播,身临其境。沉浸式传播是文艺作品深度传播,可以让受众深度欣赏品味文艺精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作为“运河之都”,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淮安留下了众多的传奇经典。如何让这些精品走到群众中去,让群众更好传颂?淮安台关照群众的需求和兴趣,策划推出大型户外音诗画剧《长河通天下•千帆向未来》,以时间为轴线,以经典诗歌为载体,从运河的源起、漕运的兴盛和新时代的运都胜境,分为“梦启邗沟”“盛世巨澜”“运都胜境”3个篇章,通过诗歌朗诵、情景表演、歌曲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样态,全景式展现了淮安认真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再现运河之都盛景的生动实践。在光影诗画中沉浸式享受大运河的文化魅力和千年传奇,有效激发了群众情感共鸣和价值共振,现场群众赞叹道:“运河三千里,一夜醉千年。”此外,淮安台聚焦深厚的西游文化,以孙悟空为原型,创新打造了卡通IP“淮淮”标识,广泛用于《大大如虹》等精品生产。“淮淮”以幽默的口语表达、新颖的动画形象,将观众带入至音视频产品,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沉浸式传播,“圈粉”无数。
三、坚持文艺资源统合,夯实区域特色文艺精品的生产支撑
当前,受多种因素制约,区域特色文艺精品还存在着与时代主旋律不契合、优秀作品供给难以持续、传播效果不佳等诸多现实问题,统合各类资源,不断增强生产支撑力可以有效化解区域特色精品生产困境。
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大融合。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日益健全,文艺精品生产主体日趋多元。就区域而言,跨界整合资源,构建大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优秀作品的持续供给。近年来,淮安台开展了一系列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跨界整合创新实践:在市域范围,牵头组建全市性“暖新闻短视频联盟”,共建区域联盟,借助更多专业力量,打造“暖心淮”系列短视频品牌,累计推出600余部“暖心淮”短视频作品,《养蜂人滞留淮安,暖到心“甜”!》《“机智”的小姐姐》等一批作品获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同步关注,形成热点话题,“暖心淮”获评全省“新媒体十佳栏目”;与社会影视公司合作,创新推出MV《苍穹之下》,一经上线就被全国近千家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转载转发,全网点击量逾1.5亿次,引发现象级传播⑤;常态化开展构架栏目节目与受众“连心桥”主题教育,组织“民生记者进社区”“主持人面对面”“社区看片会”等活动,推动一线人员到基层听民声、知民情、汇民意,畅通社区、县区和市直部门联动机制,跨区域汇集生产资源。“大融合”借势借脑借力,实现多方合作共赢,激发了文艺精品创作的社会潜力,增强了文艺精品创作的底气活力。
整合传播资源,布局大外宣。在文艺精品传播中,借力大台、借势大网,拓宽传播渠道,使传播效果、传播价值实现最大化、最优化。淮安台通过整合传播资源、构建大外宣格局,一批精品陆续登陆中央广电总台、江苏省广电总台,有力地讲好了淮安故事,锤炼了队伍生产能力,推动文化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一方面,推动精品“走出去”,围绕淮安的地域特色和经验做法,积极对接央媒、省媒,借力更高平台,在更广范围,实现传播的叠加效应。近年来,淮安台年均在中央台用稿超百篇,在省台用稿过千篇,通过“中国黄河电视台”在境外播出的精品超百部,“学习强国”“云听”“喜马拉雅”等平台推送作品超千条,纪录片《红色苏皖边》、广播剧《本色》《一群小好汉》等文艺精品纷纷登陆中央广电总台和江苏省广电总台。另一方面,推动资源“请进来”,聚焦区域文化内涵,借力联盟载体,实现多元化传播。2023年,在中广联合会等的精心指导下,淮安台举办了畅行中国·走进淮安——“奋进新时代”全国百城百台100小时大型融媒传播主题活动,活动期间,全国百城百台记者聚焦淮安“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名片,深入全市各地,通过微信、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平台,累计推送图文、视频、广播直播连线近千条(次),让“淮安之为”“淮安之美”“淮安之韵”跨越山海、破壁出圈。
整合产业资源,实现大发展。淮安台创新打造“小荧星”少儿艺术培训品牌,先后与南京艺术学院、省淮阴中学以及众多学校、幼儿园开展战略合作,设立省级书法绘画、国家级播音主持考级点,培训学员超10万人次,一批优秀学员走上“维也纳金色大厅”,全国几十家媒体单位前来考察取经;出资800万元入股江苏城市联合电视剧制作股份有限公司,进军影视剧拍摄、制作、发行,参投拍摄等影视剧17部,探索出适合城市台电视剧制作、发行的发展新路径;成立控股合资公司淮安喂电影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以生产精品网络大电影为目标,策划拍摄了《红门荣耀》《追光少年》等一批网络大电影,点击量持续攀升;年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超百场,《俯仰天地间》《音乐点亮人生》、大型诗歌朗诵会《穿越世纪的缅怀》等影响广泛,创排儿童舞台剧《淮小厨奇遇记》等好评如潮,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结语
文化兴,中国兴;文化强,民族强。区域特色文艺作品与时代主旋律同频共振,坚持正确导向是关键,用宏观视野审视其价值内涵是抓手,探索更具时代性的传播渠道,实现传播的叠加效应是手段;统合资源,实现优秀作品的持续供给是支撑,只有这样,区域特色文艺精品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注释:
①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据新华社北京,2023年10月8日电.
②《学习时报》第1286期(2019年3月6日星期三)头版文章《回答好“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时代之问》.作者:石伟《学习时报》评论员.
③“大文化观”视域下的大学文化建设与治理论析》.作者:王朋,发表于《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④融媒时代新闻评论的创新之策——以河南日报融媒评论栏目《豫论场》为例》作者:刘雅鸣,发表于《新闻战线》,2021.
⑤“守”与“破”——城市台打造“出圈”产品的探索与实践》.作者:陆志群,发表于《视听界》(Broadcasting Realm),2022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