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审美的杭州市历史文化村落传统营造技艺研究论文

2024-05-28 12:39:00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历史文化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当地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场所精神,承载 着当地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信息,其传统营造技艺和手法也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杭州 市历史文化村落进行研究,全面、系统地剖析其传统营造技艺手法及生态美学价值,能够对当 地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效的借鉴,推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历史文化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当地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场所精神,承载着当地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信息,其传统营造技艺和手法也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杭州市历史文化村落进行研究,全面、系统地剖析其传统营造技艺手法及生态美学价值,能够对当地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效的借鉴,推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审美;历史文化村落;传统营造技艺一、杭州市历史文化村落传统营造技艺的生态审美价值
杭州地处东南沿海,清新淡雅的山水环境、温润多雨的气候条件,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形成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是我们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具备不可再生的特点。在村落的营造过程中,当地居民或工匠在不断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摸索、发展和积累了众多丰富的传统营造经验。作为承载村落记忆的文化符号,传统营造技艺是传统村落历史、社会、科学、艺术价值的实体表达,也是大批历史建筑遗产长久保存下去的必要条件。很多传统营造技艺使村落能够顺应自然并体现出朴素的生态观,其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包括高度适应性的结构体系、对自然材料的巧妙运用、低能耗技术的利用等等仍然可以为今天的环境营造所借鉴。因此对传统营造技艺在村落建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挖掘技艺蕴含的生态价值及美学价值,有利于传统营造技艺的活态传承,对新时代背景下村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基于生态审美的杭州市历史文化村落传统营造技艺研究
(一)营造技艺与杭州市历史文化村落自然环境的关联
杭州的历史文化村落大多自然地分布于山林、河流、池塘、田野之间,村落的规划和建筑的布局也多沿山体水势灵活布局,呈不规则的状态,人工环境巧妙地融入各种自然环境,塑造出天人合一、和谐动人的生态景观,提供人们接近自然、徜徉自然的生态审美体验。杭州地处江南,多水、四季分明的气候,使人们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多样的理水及顺应季节变化的营造技艺。当地的水系营造技艺、防太阳辐射技艺、自然通风技艺等方面,都体现出营造技艺对村落多水环境、冬冷夏热环境等的适应性策略。
1.水系营造技艺
杭州地区处于河流纵横、湖泊众多的多水环境,村落大多都依山傍水、枕河而建。许多村落都能够巧妙地利用水资源,形成科学的水系营造系统,营造出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态审美意境。桐庐的深澳村因水而名,整个村落的水系设计非常有特点,由溪流、池塘、澳口、沟渠、水井等多样化的水体组成。村中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几乎都有水渠穿过,并且连接天井下的排水沟,可以给家中鱼池注入活水,也起着收集雨水并排出污水的作用。村中保存最完整的暗渠(俗称澳)是流经老街地下、长达八百多米长的深澳,老街上现存有六个完整的澳口,深入地下两三米,每个澳口十平方米左右,尺度适宜,周围砌栏杆或石台做遮挡,有一定的围合感,营造出独立的临水景观,也成为村民聊天互动的重要交往场所。在一些水系完善的传统村落,会利用自然雨水来清洗全村大大小小的街道。用青石板横向铺设街道,下面是贯通全村的地下沟渠,下雨天雨水顺着地势从高处流向低处,顺便把整个街道冲刷得干干净净,再排入附近的排水沟,充分发挥了利用低技术来改善环境的优势,节能又环保。
2.防太阳辐射技艺
杭州地区夏天太阳辐射厉害,宅院里的天井四周,在炎热的夏季会用竹竿搭起天棚架子,上面架起舒展的竹帘,以此来避免阳光的直射,便于人们消暑纳凉,也给天井中的花草提供遮阳。靠水的街岸在临水的街道上搭起木质檐廊,不但可以起到夏季遮阳挡雨的作用,连续的檐廊还能增强建筑的立面美感,加强临水景观的整体性。民居大多采用坡屋顶,挑檐深远,这种深挑檐为檐下空间提供阴影,有效减少了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村落中处处可见的马头墙,不仅起到阻隔火势蔓延的作用,也能起到遮阳作用。高高耸立的马头墙,在屋面投射阴影,可以有效地遮挡阳光,更好地保护屋面。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在屋面上方呈台阶式叠落,形成纵横交错、层次丰富的立面效果。
3.自然通风技艺
人们通过住宅的朝向、天井的结构、门窗的开口等对自然风进行高效的利用。杭州地区的住宅朝向一般采用南向或东南向,有利于夏季顺应主导风向和组织室内外自然通风。庭院中的天井,也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当室外风进入室内并从天井排出,可以形成自然的“空调系统”。天井与厅堂直接相连,空间开敞贯通,没有墙体等遮挡,加强了空气流动,形成了良好的热压通风条件,对改善室内热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建筑立面的开口也会影响到通风效果,通常将门窗布置成南北相对或东西相对的形式,来获得凉爽的穿堂风。门窗的形式也具有多样化,方便开合与拆卸,以此满足不同气候环境下的通风需求,也创造出丰富的立面形态。[1]
(二)营造技艺与杭州市历史文化村落地域文化的关联
传统营造技艺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目标,而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形成文化的主要因素,也处处受着文化的影响,因此营造技艺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杭州地处江南,在江南文化诗意的气质影响下,作为手段和方法的营造技艺自然更多地呈现为一种审美的技术。营造技艺与村落风水文化、地域特征、特有的生活方式等都息息相关、在长期的互相影响中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质。
1.风水文化
村落的结构布局,除了受到自然地貌的影响,往往也会受到风水学的影响。比如风水学要求村子要有水口,水口两岸有山或高地,称为“狮象把门”。水口一般位于村子的东南方即“巽”位,村落的整体布局也以水口为村子的入口。水口处会建造一系列桥、廊、亭、文昌阁、文峰塔等形成水口建筑群,在两侧的狮山、象山广植树木而不许砍伐,以形成茂盛的水口林,自然环境与人工景观紧密融合,水口逐渐成为村落最优美悦目的景观空间。如新叶村在东南水口位置,建造了拈云塔、文昌阁、土地祠等风水性建筑,和象山、狮山一起闭锁了水口,有利于“藏风聚气”。新叶村最大的水塘南塘位于祠堂有序堂的前面,这一带场地非常开阔。根据风水师的说法,南塘是“墨沼”,倒映着后面的“卓笔锋”——道峰山,形成了“文笔蘸墨”,有利科甲和文运昌盛。[2]
2.地域特征
村落中的住宅屋顶,往往处理成内排水的形式,屋面斜坡从四面倾向天井,雨水统一通过阴沟排出。不仅实现了排水和雨水收集的使用功能,而且形成四水归堂的意境,从文化角度来看代表着“肥水不流外人田”,能够“聚气敛财”,表现出村民财不外流的传统民俗及意识。天井屋檐处瓦当滴水营造出的挂冰、雨帘,从视、听的角度,营造出江南特有的氤氲而富于诗意的生态审美意境。
3.生活方式
随着人口的增长,一些传统村落的用地逐渐紧张,住宅基地不断缩小。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一些民居将住宅正房二层,或者连着厢房的二层也一起向外出挑,形成“坐窗”的形式,扩大了檐下空间,增加了使用面积。甚至有些将二层做得特别高敞、装修华丽,依照当地习俗,将其称为“楼上厅”。如新叶村至今还保留着两幢“楼上厅”住宅,屋内装饰考究、雕梁画栋,用于主人和客人喝茶、饮酒、听戏、赋诗、作画等,体现了这一带独特的村落文化与风俗人情。
(三)营造技艺与杭州市历史文化村落的生态性关联
传统营造技艺的基本属性是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发展,随着资源、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显著,传统营造技艺在生态性方面的优势日益明显。在功能布局、结构体系、传统材料、建筑装饰等方面,杭州市历史文化村落都体现出了良好的生态实践传统。
1.功能布局
灵活多变的住宅布局模式,构成整体而有机的村落空间。杭州传统村落中住宅的基本模式以四合院、三合院为主,当中围合着一个个狭窄的天井院。厨房、柴房、仓房、牛舍和猪圈这些辅助性用房则利用主体建筑四周一些不规则的边角空间,如正屋和厢房间的“四尺弄”来建造,充分发挥房屋因地制宜的特性。有些住宅居住人口较多,则会横向或纵向往外拓展,根据地形的具体情况做排列组合,形成丰富而多变的建筑群组,整个村落因此形成高低错落、有深有浅的空间布局。
2.结构体系
(1)可替换性
传统木结构民居由于年代久远,某些柱子或梁架会出现严重的破损、断裂以至于无法维修,影响到了结构的安全性而必须及时更换。在这种情况下屋架中其他构造部位和墙体若都基本完好,破损并不严重,在条件可行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抽梁换柱的方法进行修缮。河桥古镇的木匠叶土生,绝技便是更换旧房屋柱。叶木匠根据要换的旧柱长短粗细,选好新柱尺寸,凿好相应的卯眼。然后运用杠杆原理,将旧柱两端的横梁撬起来,把房子往上抬,让柱子悬空,待撬至恰当的高度,旋转柱子使其脱出榫卯,然后竖起新柱,把旧榫插入新卯,最后撤去杠杆,大功告成。[3]
(2)适应性和灵活性
传统的木构架体系对建筑的平面布局、进深大小、改建扩建有着很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村落中民居外观的变化多端,很多时候是随着生活的需要和变更,逐渐地改造并缓慢形成的。由于木构架使用模数化的预制拼合,需要改扩建时,可以在靠近新建部分的柱上开榫,然后把新建部分的构架拼接上去,施工十分简便,却能够创造出多种形式的空间组合,丰富建筑的外部轮廓和形态。[4]
3.传统材料
(1)就地取材
杭州地区的传统建筑一直在适应周边环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以材为主”的用材原则,就地取材并能合理节约使用木头。就近取材,可以节省运输费,也便于日后的维护。除了木材以外,其他材料也尽可能从场地周边获取。如民居中的庭院多由村民利用村头河滩中易得的卵石,结合随处可得的废旧砖瓦等干砌铺地,造价低廉,透水防滑。
(2)节材方式多样化
废旧材料的利用:在传统营造中一直有循环利用各种建筑材料的习惯,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表明自古以来工匠们就非常重视对于各种废旧材料的运用。民居庭院中的材料运用往往五花八门,将各种碎砖、碎石,瓦片、卵石、炉渣缸片等废旧材料搭配在一起,形成各种肌理丰富且极具装饰性的图案,江南一带称为花街铺地,增添了庭院的观赏价值,也降低了造价。
弯材的利用:自然界的材料并不都是完美无缺的,如短、弯、瘦的木材等都被认为是劣材。工匠们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材料,通过仔细观察,筛选出合适的弯材,利用材料的弯曲性能和形态,顺势打造出生动而自然的木构架,充分发挥曲木天真古朴的特性。
拼合技术的使用:在材料不足或尽量节省材料的情况下,选取合适的小料进行整合,拼合成大料来满足构件所需要的尺寸。比如抬梁式屋架中的月梁,造型饱满厚重,曲线生动流畅,它两侧的凸弧面是用三块木板贴合而成的。在落地格扇和槛窗的装饰上,利用小块木料,以攒接的方式组合成冰裂纹、十字纹、万字纹等几何图案,整体和谐又富于变化,也大大提高了木材的利用率。在室内家具特别是桌案类家具的设计上,采用百衲工艺将各种色泽、纹理的木料经过整合,通过镶嵌、黏合和榫接等方式重组后产生肌理丰富的材质感,用于家具的面板、靠背或柜体,不仅物尽其用、节省材料,还能产生丰富的视觉审美效果。[5]
(3)注重材料的功能性与适应性
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根据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结构来选择适宜的材料。如杭州传统村落中的街巷宽度根据地形有宽有窄,宽的近三米,窄的不过八十厘米。街道中央相对来说人流量大,使用率高,铺设相对平整的长条石板,美术与设计·大众文艺两侧使用不规则的卵石,其他窄巷则只用卵石铺地而没有石板条。《营造法原》中,谈到江南地区常用的木材特性并阐述了如何根据材料自身的特性来恰当使用不同材料的规律。比如关于选材的歌诀“牌科用料,挑出之材,若昂尤须择香樟、栗树等硬木,以其能负重,而日久不致伸缩翘变。其余杂木,不可用也”。[6]这些都说明了材料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材施用。
4.建筑装饰
建筑装饰也讲究因地制宜的法则,使景观空间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如民居中的雕饰常常集中于厅堂的前檐和天井四周,因为一来这里是人来人往的公共区域,也是重要仪式典礼的所在地,位置十分重要,二来是因为这个区域光线相对来说更加得明亮,空间开阔,便于人们观赏和品味。窗格扇也是木雕比较集中的地方,格心上方的绦环板,位置比较高,人们不容易注意到,雕饰就相对简单些,以几何或花草图案为多;格心下方的绦环板,位于入门比较容易关注的视角内,雕饰就做得更为繁复,无论是内容还是题材都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常使用一些戏曲类的场景来加强装饰效果。
三、结语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村落地方特色、推动乡村振兴和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传统营造技艺面临着逐渐没落和缺失的境地,通过生态审美的视角,对杭州市历史文化村落的营造经验及生态智慧进行挖掘和总结,探索有效实现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和传承的方法,有利于塑造绿色健康、和谐自然的村落景观,为杭州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因此,我们要做好对杭州市历史文化村落传统营造技艺的系统研究与宣传,加强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和传承方式的改革,促进传统营造技艺的创新与科学应用,完善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途径。让传统营造技艺在当代能实现有效的活态传承并持续发展,促进杭州市历史文化村落环境的改善,使传统村落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华亦熊.江南地区传统环境营造技艺生态审美评估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2]李秋香,陈志华.新叶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潘观根.河桥古镇[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
[4]郭鑫.江浙地区民居建筑设计与营造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5]刘晶晶,田霖霞,宋莎莎.传统百衲工艺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当代美术家,2023,(3):20-23
[6]祝纪楠.营造法原诠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