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二帝政策沿续性述略论文

2024-05-27 09:16:55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隋朝在中国历史上与秦朝一样,都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与秦朝一样短暂。唐朝统治者把隋朝的灭亡归结于隋炀帝的暴政,但这些政策都是由隋炀帝从隋文帝时期继承而来。其中包括猜忌臣下、刑罚严酷、大兴土木、穷兵黩武等。后世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多为残暴不仁的亡国之君。但是笔者认为其性格、思想及一些政治主张是继承于其父杨坚。隋亡虽是杨广之过,但其父杨坚亦是难辞其咎。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与秦朝一样,都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与秦朝一样短暂。唐朝统治者把隋朝的灭亡归结于隋炀帝的暴政,但这些政策都是由隋炀帝从隋文帝时期继承而来。其中包括猜忌臣下、刑罚严酷、大兴土木、穷兵黩武等。后世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多为残暴不仁的亡国之君。但是笔者认为其性格、思想及一些政治主张是继承于其父杨坚。隋亡虽是杨广之过,但其父杨坚亦是难辞其咎。
猜忌臣下
隋文帝杨坚(541-604)开创隋王朝,灭南陈,结束400多年的分裂割据,迎来秦之后的第二次大一统。杨坚在位时期正值“开皇之治”,对中华民族功烈卓著。史载杨坚“有威容,外质木而内明敏,有大略”“然天性沉猜,素无学术,好为小数,不达大体,故忠臣义士莫得尽心竭辞。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又不悦诗书,废除学校,唯妇言是用,废黜诸子。逮于暮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
隋文帝用人的致命弱点“猜忌苛察,信受谗言”,功臣故旧难以保全。隋文帝用人时既用而复贬,又贬而复用,许多元功宿将亦难得善终。隋朝开国功臣高颎年轻时已颇有才学有气量,杨坚独揽北周大权时,便追随杨坚,为其开创和巩固大隋基业。然在平陈之战时失意于晋王杨广,而又在独孤氏刺杀尉迟氏一事上失意于独孤氏,从而为自己埋下祸根。高颎又多次触犯隋文帝逆鳞,反对其当庭置杖罚人,反对东征高句丽及废长立幼等,越来越不耐烦的隋文帝在独孤氏谗言下,渐渐疏远高颎。
隋炀帝继承了其父猜忌的性格特点。被炀帝所杀的功臣有高颎、宇文弼、贺若弼等,其中高颎、贺若弼有殊功于隋王朝。高颎等被杀的理由,不是谋反,而是“诽谤朝政”。贺若弼私下议论炀帝“宴(突厥)可汗太侈”。高颎又对宗室王杨雄谈及“近来朝廷殊无纲纪”,结果,“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不止如此,大业初,前内史侍郎薛道衡上《高祖文皇帝颂》,大业五年(609),议新令,久议不决。道衡谓朝士曰:“向使高颎不死,令决当久行”,炀帝即以忆高颎为由,付执法者勘之。裴蕴体察炀帝心意,奏“道衡负才恃旧,有无君之心。见诏书每下,便腹非私议,推恶于国,妄造祸端。论其罪名,似如隐昧;源其情意,深为悖逆”,炀帝立即赞许,对裴蕴说:“公论其逆,妙体本心。”薛道衡就这样在连诽谤罪名都不成立的情况下被处死。炀帝以为道衡致美先朝,实乃讽己,欲置之罪。御史大夫张衡是炀帝的亲信之臣,然就因对杨玄感谈及“薛道衡真为枉死”,被玄感告发,削职为民,差点被杀。大业八年(612),炀帝征辽失败,迁怒张衡,适张衡妾告张衡“怨望,谤讪朝政”,于是,张衡也被“赐尽于家”。
刑罚严酷
南北朝之时,无论是南陈还是北周都因严刑峻法而失去人心,杨坚对此早已心知肚明。特别是周宣帝性情残忍暴戾,“是时下自公卿,内及妃后,咸加棰楚,上下愁怨”“内外离心”。有鉴于此,初任国相的杨坚,便“行宽大之典,删略旧律,作《刑书要制》”,以收买人心。及杨坚即皇帝位,命人更新律法。新律法与北周相比已有所减轻,比如蠲除了前代鞭刑及枭首、辕裂等残酷刑罚,流徙之罪也减轻。开皇三年(583),隋文帝得知当时断狱条文犹多达万条,认为法律过于严苛,又命苏威、牛弘等再删定新律。除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等1000余条,只留500条,凡12卷。这就是有名的《开皇律》。隋文帝有免除苟法、依法办事的思想,才获得巨大的成功。
但是隋文帝性猜忌,临下以威猛,违反自制律令之事屡见不鲜。“恒令左右觇视内外,有小过失,则加以重罪。又患令史赃污,因私使人以钱帛遗之,得犯立斩。每于殿廷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数四。尝怒问事挥楚不甚,即命斩之。”在他的朝堂上常有被杖死、斩首的。晚年的隋文帝性情更为残酷,些微过失即能令官员招致灭顶之灾。隋文帝血腥残忍的性格影响到当时的政治风气,隋朝官吏“上下相驱,迭行棰楚,以残暴为干能,以守法为懦弱。”种种苛政败坏了隋朝的吏治,造成了一系列冤狱,隋朝政治更加黑暗,加深了人民的痛苦。隋文帝制定血腥的“一钱弃市”之法,规定“盗一钱以上皆弃市”,结果“自此四人共盗一榱桶,三人同窃一瓜,事发即时行决”。这种闻所未闻的酷法加剧了社会矛盾,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在一些地方爆发了小规模的起义。在人民的反抗下,隋文帝被迫废除了这一血腥法令。
隋文帝有法不依,任加威猛,上行下效,其子隋炀帝杨广滑向更加苛暴的地步,“(炀)帝更立严刑,敕天下窃盗以上,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隋朝刑罚过重过严激起民众普遍反感,因此,杨玄感叛乱一呼百应。对于起义群众,隋炀帝下令“随获斩决”,予以残酷镇压。杨玄感兵变失败,隋炀帝竟然对御史大夫裴蕴说:“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裴蕴等遵旨,“杀三万余人,皆籍没其家,枉死者太半,流徙者六千余人。”甚至连接受杨玄感开仓赈给者,也要被活埋,而隋炀帝还嫌杀得太少。如此极端残酷的镇压政策,只能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给星火燎原的农民起义火上浇油。隋炀帝镇压越残暴,农民起义规模越大,最终埋葬了隋王朝。
大兴土木
开国皇帝能体味创业艰难,所以大多生活俭朴,但像杨坚一样俭德的帝王并不多见,不仅表里如一,而且贯穿始终。杨坚在北周任高官时,私人生活就非常俭朴,几乎到了寒酸的地步,等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辅弼大臣时,依然不改本色,并把俭朴倡导为朝廷风气。杨坚称帝后以“成由俭、败由奢”为座右铭。他告诫太子杨勇说:“我闻天道无亲,唯德是兴,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隋文帝的内宫可能是历代最简陋的宫廷了,后妃宫女的衣服及日常用具均有严格的供应制度,不得逾越私取半毫,若有破损,必加以补缀再用。杨坚的饮食很简单,除了必需的宴会外,每餐至多一小盘肉。他本人的寝宫,全是布幔布帐。
人性是复杂而多面的,俭朴的隋文帝实际也有奢侈的倾向,只是没有充分暴露而已。北周都城长安因长期战乱早已残破不堪,隋文帝欲为自己的新王朝附会万物更新的形象,决定另外择地营建新都,命宇文恺主持营造,名为大兴城。大兴城工程浩大,大力征发民力,集中全国的工匠,花费钱财巨万,但隋文帝认为为了帝国气象无可厚非。
开皇十三年(593年)二月,杨坚为了避暑,下诏在岐州(今陕西省凤翔县南)营建离宫即著名的仁寿宫。将作大匠宇文恺设计,宰相杨素督建,征调民夫数十万平山填谷,建造宫殿。新宫两年建成,楼宇台阁,宛转相连,蔚为壮观。杨素等人为了邀功,对施工的役夫督催甚急,因劳累而死者上万人。《隋书·食货志》对杨素等人的残暴行径有如下记载:“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屯颠仆者,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杨坚避暑休养的宫殿是建在民夫的尸骨上的。四年后他又大兴土木,从京城到仁寿宫之间,连建十二所行宫,耗费人力物力之大可想而知的。
杨广在大兴土木方面更在其父之上。从仁寿四年(604)隋炀帝上台,即在此年发丁男数十万掘堑;大业元年三月营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发汉南诸郡男女百万开通济渠;大业三年五月发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七月发百余万筑长城;大业四年发百余万开永济渠;七月发二十万修长城。如此的徭役,可见规模之大、人民的负担之深。就拿隋炀帝巡幸江都来说,从洛阳出发,沿着新开凿的运河巡游江都。这次巡游排场可太大了。怎么大呢?有三个空前绝后。第一,船队规模空前绝后。第二,船夫排场空前绝后。第三,沿途供应空前绝后。先看第一个,船队规模空前绝后。根据《隋书·炀帝本纪》的记载,为这次巡游事先建造的船队有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等大小船只数万艘。其中,真正使用的也有数千艘。这“数千艘”是什么概念呢?唐朝杜宝的《大业杂记》有一个详细的清单,包括龙舟1艘、翔螭1艘、浮景舟9艘、漾水彩舟36艘、五楼船52艘、三楼船120艘、二楼船250艘等,总之,加起来一共5191艘。不难看出,隋炀帝的骄奢较其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隋民众生活之苦更是随之达到了临界点,农民起义随之爆发也就没什么意外了。
穷兵黩武
隋文帝、隋炀帝父子穷兵黩武,尤其在高句丽战事上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开皇十八年(598)高句丽国王元突率靺鞨兵一万余骑寇侵辽西,被营州总管韦世冲击溃。文帝怒,六月发三十万大军伐高句丽。史载:“时餽运不继,六军乏食,师出临渝关,复遇疾疫,王师不振。及次辽水,元亦惶惧,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云云。上于是罢兵,待之如初,元亦岁遣朝贡。”史料上记载,当时出兵是粮草不足,途中大军又受到疾疫困扰。可见当时本不利于发兵,文帝是十分仓促发兵的。虽然此次征讨是以高句丽臣服而告终,然而仓促发兵也不难看出隋文帝的好大喜功。
征讨是隋文帝时代确定的政策,所以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有了借端。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至突厥启民可汗大营,遇到隋文帝使者。炀帝以高句丽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汉、晋时皆为所辖的郡县,命使者转告隋文帝国王高元速来朝见,不然将率大军巡游高句丽国土。高句丽王闻报甚为恐惧,一直未前来。结果611年(大业七年),隋炀帝以高句丽本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句丽,隋炀帝开始募集军队。募集的军队被集中在涿郡。八年正月,应征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据说共一百一十万人,号称两百万,隋炀帝将其分为左、右十二路大军。初三,第1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40里,经过40天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960里,炀帝的御营最后出发,又连绵80里,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然此次征讨却是大败而归,三十多万陆军只有两千多人幸存;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第二次对高句丽发兵。在隋炀帝亲征之时,杨素之子杨玄感在国内兵变。隋炀帝被迫回国镇压叛乱,第二次东征又是无功而返。在镇压了杨玄感叛乱后,隋炀帝与大业十年(614年)三伐高句丽,虽然隋炀帝冲破了高句丽的第一道防线,但由于高句丽的持续伏击和对隋朝军队供给线的切断,隋炀帝始终不能拿下辽水这道防御线。婴阳王将在杨玄感造反后逃到高句丽的斛斯政遣返给炀帝。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
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连续三次征战使隋数十万人丧生,“九军并陷,将帅奔还亡者二千余骑”,引起隋朝军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前的两年(610年),就爆发隋末民变,但在第三次攻高句丽(614年)失败之后,已无军力镇压隋末民变了。隋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不仅使隋国力锐减,民不聊生,也使隋炀帝丧失民心,不仅农民起义,隋朝将领也相继叛变割据。隋都大兴城在617年11月为晋阳留守李渊所据;隋洛阳城在618年为王世充占据。619年隋朝灭亡。
综上所述,隋朝速亡,在隋文帝时期已经埋下隐患。炀帝只不过是继承了其父的政策,只是炀帝比其父在这条弯路上走得更远。“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即隋文帝),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
